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 作者:劉剛 著 頁數(shù):150
前言
搜而后得之書,讀來最樂張阿泉恐怕喜歡寫作的書愛家都有一個私密愿望,即在“過盡千帆”之后,自己哪一天也能出版一本小書,托在掌中,既能總結(jié)自己,又可分贈同好?,F(xiàn)在這一本《西書搜讀記》,便是書愛家劉剛近幾年來“私密愿望”的落實?!段鲿炎x記》收入四十多篇“談西書”的書話隨筆,系從作者所發(fā)舊作和新寫博文中采集而來。文章以“搜讀”為引擎展開思路,文風(fēng)簡白質(zhì)樸,雖仍不乏稚嫩淺直,但其氣象已“彩云涌起”,達到“云卷云舒”境界僅是一個時間問題。作為初出茅廬的新秀書話作家,劉剛拿出的第一本書可說是“書香沉郁”、“厚積薄發(fā)”,為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紙閱讀文庫”之“原創(chuàng)隨筆系列”增添了北國清新之風(fēng)。劉剛少時清貧而性情誠篤,收入微薄而買書不輟,讀書龐雜而眼力精湛。這般“落花生質(zhì)地”的草根布衣讀書種子,在現(xiàn)今的呼和浩特已難得一見。嗜讀而又通英文,導(dǎo)致劉剛“不薄中書愛西書”。他可直接涉獵一些國內(nèi)尚無中譯本的英文散文原典,這使他的閱讀視野得以擴展,閱讀體驗也變得奇異。他的讀書趣味主要集中在英文散文雜著,對“關(guān)于書之書”尤其偏愛。浸淫既久,經(jīng)歷與體悟漸多,積攢下不少“私房貨”,他便開始隨心生發(fā)散逸,雜寫書外故事、圈點書內(nèi)乾坤。我以為《西書搜讀記》這個書名里最妙的一個字就是“搜”,它使后面的“讀”變得奢侈、緊俏和生機勃勃。想一想,書生活之甘苦歌哭,盡在“搜”與“讀”,兩者具有邏輯關(guān)系:“搜”是動態(tài)行動,“讀”是靜態(tài)思考;“搜”是讀前的相思、夢寐、尋覓和期待,“讀”是搜后的驚喜、暢快、炫耀和饕餮。有很多我們思慕已久的好書,因出版年代早、印數(shù)少,買到頗不易,只能慢慢去搜。古人“眾里尋她”、“寤寐思服”之辭,非為描述戀人問的悶騷所專,書癡對好書的渴求程度絲毫不遜于此,可能還更高尚、更持久。《西書搜讀記》為讀者呈現(xiàn)的,一面是“搜”的辛苦,另一面是“讀”的歡樂。劉剛?cè)の陡哔F風(fēng)雅,屬葉靈鳳、杜漸或董橋一類書愛家,慣于追索域外散文珍珠,譬如《四季隨筆》、《皮普斯日記》、《瓦爾登湖》、《梭羅日記》、《倫敦的叫賣聲》、《牛津書話選》、《書與書人》、《獵書家的假日》、《閣樓哲學(xué)家》……其中許多書,都是精裝英文原版。每一冊精品的得藏,都令劉剛迷醉不已,接下來便是耽讀、紹介、試譯、類比、鉤沉、糾謬、評議……這些偉大的西書,陪伴了他心靈、人格的成長,也培育了他的價值觀、人生觀。翻讀劉剛書稿,引起許多感懷。我自己屬“愛書種子少年栽”一族,回眸持續(xù)近三十年的搜讀生涯,有兩點體會最深:第一,人的命運與書的命運混合交織、相互影響,彼此嵌入得太深,不能分開;第二,真正有生命力的書,都是專屬某一個主人的私家書,被主人一本一本淘來,被主人的氣場滋養(yǎng)和激活,在特定環(huán)境中保持著個性化的獨立存在,而一旦喪失了主人和特定環(huán)境,任何一本書都會瞬間變得“失魂落魄”、“六神無主”,其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也會大打折扣。劉剛平素在大學(xué)圖書館工作,相信他對圖書館內(nèi)部事務(wù)非常了解。我常常想,一本書最黯淡的命運,莫過于被購入圖書館冷藏,其性質(zhì)恰如民女被征召人宮。圖書館雖動輒富藏十幾萬、幾十萬或上百萬書冊,但除了一小部分書有幸被人“功利化”借閱之外,絕大部分書都寂寞無比一十幾年或幾十年塵封暗角,沒有手指翻過,沒有眼睛掃過,沒有筆墨批注過;借閱卡完全空白,沒有留下一個讀者的名字;運氣好的尚可在“注銷”后流散民問,重見天日,被愛它的人救走,運氣差的則永遠當(dāng)“白頭”陳列品,“閑坐說玄宗”,直到慢慢朽掉或被拖到造紙廠打漿還魂,像從沒來過世上一樣……這些化石般的“處女書”如能說話,不知要說出多少惡毒的牢騷和抱怨。拙著書話集《慢慢讀,欣賞啊》內(nèi)收一篇短文《辨析一下圖書的私藏與公藏》,對“私藏”與“公藏”的關(guān)系進行了探討。無論是業(yè)馀閑覽怡情還是專業(yè)研讀探究,我都主張多依賴“私藏”而少依賴“公藏”(這一點恰與錢鍾書先生反之)?!八讲亍睅Ыo人的奇遇、隨喜、氛圍、便捷和推動,是“公藏”永難望其項背的。如果說經(jīng)營“私藏”是出海捕魚,那么利用“公藏”則是去池塘釣魚,意境相差甚遠。考量一個國家國民文化素質(zhì)的高低,主要不是看它擁有多少“絕世而獨立”的“公藏”,而要看它蘊涵多少“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私藏”。我這樣低估“公藏”,仿佛先天和圖書館有仇似的?!肮亍钡膬r值自然毋庸置疑,但它類似GDP,而“私藏”類似老百姓的幸福指數(shù),只有當(dāng)“車載斗量”的“公藏”更多地演變成“燕啄春泥”的“私藏”,書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否則仍是徒具皮相、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記得美國災(zāi)難巨片《后天》以地球氣溫升高為背景,描述了一場災(zāi)難性毀滅事件,把人類帶進了第二個冰河世紀。該片中有一個可怕情節(jié):一群逃難的人躲進紐約市一家公共圖書館,在被寒流凍僵之前,不斷把館內(nèi)成架成堆的精裝書扯爛撕碎,然后投進壁爐里燃燒取暖……這部電影雖是科幻片,但由此不難推斷,平日看管森嚴的圖書館,一旦天災(zāi)人禍降臨,就會瞬間失守、任人劫掠、斯文掃地、滿目狼藉。我們不能過于依賴圖書館,因為它具有兩面性:既是知識殿堂又是知識牢獄,既是書的監(jiān)護者又是書的毀棄者。像書愛家劉剛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地去熱愛“私藏”吧,銘記“尋找即找到,叩門即開門”的古訓(xùn),在全球范圍內(nèi)放眼尋覓一本又一本魂牽夢繞的好書。書非搜不能讀也;搜而后得之書,讀來最樂;搜讀是神奇的法輪,既會改變書的命運,也會改變?nèi)说拿\。是為序。二○一二年三月十九日至二十九日,斷續(xù)寫就于內(nèi)大桃李湖畔。
內(nèi)容概要
《西書搜讀記》為讀者呈現(xiàn)的,一方面是“搜”西書的辛苦,另一方面是“讀”西書的歡樂。作者劉剛?cè)の陡哔F風(fēng)雅,屬葉靈風(fēng)、杜漸或董橋一類書愛家,慣于追索域外散文珍珠,譬如《四季隨筆》、《皮普斯日記》、《瓦爾登湖》、《梭羅日記》、《倫敦的叫賣聲》、《牛津書話選》、《書與書人》、《獵書家的假日》、《閣樓哲學(xué)家》……其中許多書,都是精裝英文原版。每一冊精品的得藏,都令劉剛迷醉不已,接下來便是耽讀、紹介、試譯、類比、鉤沉、糾謬、評議……這些偉大的西書,陪伴了他心靈、人格的成長,也培育了他的價值觀、人生觀?!段鲿炎x記》由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書籍目錄
西書讀趣讀《四季隨筆》札記一讀《四季隨筆》札記二喬治·吉辛與《四季隨筆》《瓦爾登湖》札記閑談《瓦爾登湖》的一條誤譯《瓦爾登湖》的注釋讀《閣樓哲學(xué)家》札記埃米利·梭維斯特的《閣樓哲學(xué)家》“敦倫”與《皮普斯日記》的“私”趣味小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一段畸戀導(dǎo)致的后果——毛姆的《書袋》讀《倫敦的叫賣聲》《牛津書話選》安德魯·朗的《書與書人》昆蟲世界的荷馬——讀法布爾《昆蟲記》《羅克威爾·肯特藏書票與標志集》《一生的故事》約翰·妥瑪史密斯和《雨天的書》約翰·繆爾的《山間夏日》西書搜趣廁中讀書“書”雜拌兒讀書記蘋果花開夢中書事三則關(guān)于“書”的小說買英文原版《四季隨筆》記《獵書家的假日》搜求記羅遜·巴哈著《獵書家的假日》得藏記《叔本華散文集》獵書家的趣味偷書的故事——讀郭沫若小說《萬引》買英文老書記西書的開本西書的軼事——“艾爾澤維爾版本”西書譯趣偷書的人毛姆《書袋》節(jié)譯喬治·吉辛略傳威廉·哈茲利特的《論讀舊書》獵書家的故事書的傳奇(一)書的傳奇(二)買書記《牛津書話選》序言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讀《四季隨筆》札記二一讀《四季隨筆》。文中回憶在貧窮時盯著面前的一小盤扁豆湯,盡力把它幻想成牛排。吉辛在反對素食主義的同時,對于當(dāng)年受過的貧窮的印象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終生難忘的。很奇怪的是人往往容易忘卻享樂而對于受苦卻是記憶猶新,感情上仿佛對于苦難更為依戀,更為想念。這說明上帝在安排一切的時候,事實上已經(jīng)下意識地把這些先天的宿命的觀念培植在我們的基因之中,即:幸福與快樂都只是摩耶之幕,是過眼煙云;而深切的苦難,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鞍讯骨v湯幻想成牛排……”多么有趣的點子!吉辛想不到,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正有越來越多的人奉行素食主義,真正意識到高熱量、高蛋白的肉類對于身體的傷害,《七發(fā)》中所謂:“甘脆肥釀,命日腐腸之藥?!爆F(xiàn)代人更為提倡的是一種健康的飲食,肉類成為健康之?dāng)?。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大搞“圈地運動”,菜農(nóng)不再種菜,土地轉(zhuǎn)讓給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致使菜價騰貴,一斤豆角目前的市價已經(jīng)直逼排骨,某天我聽到一位老者喃喃自語:“燉上一整鍋豆莢,能出來排骨味道嗎?”這樣的情形估計是百年前的吉辛夢都夢不到的吧?二讀《魯賓遜漂流記》、《四季隨筆》,都能感受到一種感恩與懺悔的心。支撐魯賓遜戰(zhàn)勝了自然,戰(zhàn)勝了野人、恐懼、孤獨的,正是一種對于基督的信仰,一種感恩與懺悔的可貴的品德使其成功。而《四季隨筆》中羅伊克羅夫特則是常常要想起自己貧困交加的艱難歲月,故而對于眼前的寶貴的、得來不易的生活心存感激??v覽中國的小說、散文等文學(xué)作品,這類知足與感恩圖報的心極少見到,有的只是一種非?,F(xiàn)實的及時行樂或者犬儒主義的安于現(xiàn)狀。這與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有很大的關(guān)系。另外,我們也沒有道德為基礎(chǔ)的法。在西方,法律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chǔ)上的,罪犯認罪伏法是罪犯的權(quán)利,因為他承認這法,他也是法的制定者之一。因此這里就有懺悔,而懺悔就是一種深切的道德感——這在黑格爾的《法哲學(xué)原理》里面都有詳細的闡發(fā)。中國人已經(jīng)習(xí)慣一種強制性的伏法,罪犯被抓起來甚至自己意識不到自己也有申辯的權(quán)利,接下來的大約就是如阿Q一樣地“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或者“殺頭不過碗大的個疤”的聽天由命的麻木、無用的自我欺騙了——魯迅感到的悲哀不幸仍舊是中國人的悲哀。郁達夫說過,一個民族有魯迅這樣的偉人而不知道珍重,這是很可悲的。那些“倒魯”的人或者是別有用心,或者是即將甚至已經(jīng)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三讀《四季隨筆》、《瓦爾登湖》等等西方的隱士的書,最顯著的一個觀感是他們住在偏離市區(qū)的郊外、湖邊,換一個角度對他們生活的周遭以及他們的文明與文化進行反思與批判。西方有這樣的文學(xué)傳統(tǒng)實在是西方文化的特別優(yōu)異之處。讀中國古代的筆記,雖然浩如煙海,然而具備這種批判精神的極其罕見,大都是考據(jù)典故、民俗風(fēng)物、文人唱和、神異志怪之類——這是東西方隱士的差異,也是東西方人種的差異。這從我國歷代小說缺少偉大的諷刺作品即可以證明。當(dāng)然明代、清代伴隨著市民意識的覺醒,也誕生了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偉大學(xué)者及作家,如李贄、徐渭等等;作為諷刺世情的小說作品也有《儒林外史》作為里程碑。而一向不被人留意的道教小說《綠野仙蹤》事實上也是“諷世”的社會小說,只不過以仙道的方式出之。近代最具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當(dāng)然是魯迅,魯迅是中華文明幾千年舊賬的清理者,如釘在這只五千年老牛背上的牛虻一樣,找出患處,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尤其偉大的是,以他優(yōu)秀的作品為中國的文化移植了一種西方的悲劇精神,以之代替中國歷來的“大團圓”的思維、審美方式。中國當(dāng)代幾乎沒有一個文化人或者有影響力的作品具備這種反思和批判精神。余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吶喊了一陣子,然而大部分是對單個人的否定,而且,更多的是一種感性的宣泄,缺少思辨意義上對于造成問題的文明做深層次的分析;余秋雨雖則在其早期作品中具有一定的反思和悲劇意識,然而當(dāng)他很快成名后,其作品則流于媚俗與閑適的士大夫作風(fēng),這其實是其人的悲劇,也是中國人國民劣根性的表現(xiàn)?!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紙閱讀文庫·原創(chuàng)隨筆系列(第三輯)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