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國的民主

出版時間:2007-10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法)托克維爾  頁數:17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經典通讀》一套將經典學術巨著進行全新通俗化編譯的叢書,旨在引領讀者輕松快速閱讀學術經典,從而普及對人類影響深遠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名家名著。本書為該叢書之一,內容包括上、下兩卷,上卷的第一部分講述美國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對美國的民主進行社會學的分析。下卷分四個部分,以美國為背景發(fā)揮其政治哲學和政治社會學思想。    本書為第一部剖析美國政治及民主制度的專著,是了解西方民主和社會制度的必讀之書。

作者簡介

托克維爾(1805-1859) 19世紀法國政治理論家、歷史學家、政治家。 托克維爾于19世紀法國大革命的血色黃昏中,深入考察了“自由平等”、“尊重權力”、“尊崇法制”、“主權分享”、“均勢制衡”等原則對美國政治制度與民情的影響。托克維爾在西方被尊為社會改革先知,他的

書籍目錄

編者的話站在民主的燈塔上探求民主之光——《論美國的民主》導讀上卷  第十二版序  緒論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北美的地理概況和原住印第安人    第二章 英裔美國人的構成特征及其影響    第三章 英裔美國人的社會情況    第四章 美國的人民主權原則    第五章 美國的各級政權    第六章 美國的司法權及其對政治社會的影響    第七章 美國的政治審判    第八章 聯邦憲法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美國是由人民統(tǒng)治的    第二章 美國的政黨    第三章 美國的出版自由    第四章 美國的政治社團    第五章 美國的民主及其對政治生活的影響    第六章 美國的民主政府對社會的影響    第七章 多數在美國的無限權威及其影響    第八章 多數的暴政在美國受到的限制    第九章 有助于美國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的主要因素    第十章 值得研究的其他幾個問題下卷  序言  第一部分 民主對美國人的智力活動的影響    第一章 關于美國人的哲學方法    第二章 關于民主國家的信仰的主要源泉    第三章 為什么美國人更喜好一般觀念    第四章 為什么美國人不追求政治方面的一般觀念    第五章 宗教在美國與民主的互補共生關系    第六章 天主教在美國得以發(fā)展的原因    第七章 民主國家人民的思想傾向于泛神論的原因    第八章 平等激發(fā)了美國人追求完美的觀念    第九章 美國人的致富激情與對科學、文學、藝術愛好的統(tǒng)    第十章 為什么美國人在科學方面偏重實踐而不關心理論    第十一章 美國人以什么精神對待藝術    第十二章 為什么美國人既建造平凡的建筑物又建造宏偉的建筑物    第十三章 民主時代文學的特征    第十四章 美國文學所具有的商業(yè)性    第十五章 民主社會里研究希臘和拉丁文學的效用    第十六章 美國的民主對語言的改變    第十七章 論民主國家詩的源泉    第十八章 為什么美國的作家和演說家喜愛夸張    第十九章 簡論民主國家的戲劇    第二十章 關于民主時代的歷史學家的研究傾向    第二十一章 關于美國的議會辯才  第二部分 民主對美國人的情感的影響    第一章 為什么民主國家愛平等比愛自由更熱烈和更持久    第二章 關于民主國家中的個人主義    第三章 個人主義為什么在民主革命完成后比在其他時期強烈    第四章 美國人是怎樣以自由制度對抗個人主義的    第五章 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結社權的運用    第六章 結社與報刊的關系    第七章 一般結社與政治結社的關系    第八章 美國人以“正確理解利益”的原則和個人主義進行斗爭    第九章 美國人在宗教上對“正確理解利益”原則的運用    第十章 美國人對物質福利的愛好    第十一章 民主社會的公民在物質生活享樂上的特點    第十二章 為什么有些美國人那樣醉心于唯靈主義    第十三章 為什么美國人身在幸福之中還心神不寧    第十四章 美國人對于喜好享樂、熱愛自由和關心公務的統(tǒng)    第十五章 宗教信仰讓美國人的心靈轉向非物質享樂    第十六章 為什么過分熱愛福利反而可能損害福利    第十七章 如何教導人們以長遠眼光看待行動目標    第十八章 為什么美國人認為一切正當的職業(yè)都是高尚的    第十九章 為什么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喜歡實業(yè)活動    第二十章 為什么實業(yè)有可能產生貴族制度  第三部分 民主對我所說的民情的影響    第一章 民情因身份平等而日趨溫和了    第二章 民主使美國人之間的日常關系簡易了    第三章 為什么美國人在本國不愛激動而在歐洲卻又表現得過于激動    第四章 前三章的總結    第五章 民主改變了主仆關系    第六章 民主制度和民情對地主和佃戶之間關系的影響    第七章 民主對工資的影響    第八章 民主對家庭的影響    第九章 美國年輕女性的教育    第十章 年輕女性怎樣習得為妻之道    第十一章 身份平等如何有助于美國維護良好的民情    第十二章 美國人怎樣理解男女平等    第十三章 平等是如何自然地將美國人分成許多私人小團體的    第十四章 對美國人的儀表的若干考察    第十五章 美國人的嚴謹精神和它為什么不能阻止美國人做事輕率    第十六章 美國人輕浮的自尊心    第十七章 美國的社會面貌為什么既千變萬化又單調一致    第十八章 關于美國和民主社會中的榮譽    第十九章 為什么美國人雖多懷奮進之心卻少有鴻鵠大志    第二十章 關于某些民主國家里的求官謀祿問題    第二十一章 為什么大規(guī)模的革命越來越少    第二十二章 為什么民主國家的人民希望和平而其軍隊卻希望戰(zhàn)爭    第二十三章 民主國家的軍隊里最好戰(zhàn)和最革命的階層    第二十四章 為什么民主國家的軍隊較其他國家的軍隊在戰(zhàn)爭初期軟弱而在戰(zhàn)爭持續(xù)階段強勁    第二十五章 民主國家軍隊的紀律    第二十六章 民主社會里的戰(zhàn)爭  第四部分 民主的思想和感情對政治社會的影響    第一章 平等自然使人愛好自由制眨    第二章 民主國家關于政府的觀點自然有利于中央集權    第三章 引導民主國家的人民走向中央集權的感情和思想原因    第四章 有助于民主國家走上中央集權或是避免中央集權的若干因素    第五章 雖然當今歐洲國家的統(tǒng)治者的地位不如以前穩(wěn)定但其最高權力卻日益加強    第六章 民主國家害怕哪種專制    第七章 以上各章的延續(xù)    第八章 主題的總結

章節(jié)摘錄

  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政權組織形式,是自人類社會誕生以來人們自行組織起來進行地方事務管理最普遍的形式,是現今所有國家都具有的一種基層政權組織形式。但即使是這樣,鄉(xiāng)鎮(zhèn)所擁有的自由、獨立卻并不常見,即使已經出現,也是薄弱無力的。尤其隨著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實現這種獨立和自主的困難反而增加了?! ∫驗猷l(xiāng)鎮(zhèn)的獨立與自由最容易受到中央政權的侵犯,即使是一個文明的社會,至多是以民主實驗的思維方式來給鄉(xiāng)鎮(zhèn)自由定位的,對于實驗的結果如何并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或者說他們壓根就不希望這種實驗取得成功。憑一己之力的鄉(xiāng)鎮(zhèn)政權是戰(zhàn)勝不了力量龐大的中央政權的,它要想繼續(xù)生存、發(fā)展,就必須要全力壯大自己,使鄉(xiāng)鎮(zhèn)自由的思想深入國民的觀念,成為人們公認的一種政治法則??梢院敛豢鋸埖卣f,只要鄉(xiāng)鎮(zhèn)自由還沒有發(fā)展成民情,它存在的基礎就是不牢固的,就會時刻面臨被摧毀的危險?! ∴l(xiāng)鎮(zhèn)的民主實踐是追求自由的人們積蓄、壯大自己力量所依靠的必要途徑,它與自由的關系就像上課與學生學習的關系一樣,鄉(xiāng)鎮(zhèn)政權組織不僅向人民傳授自由,而且還讓人民享受自由、利用自由為其造福。即使一個國家能夠建立一個自由的中央政府,但如果沒有鄉(xiāng)鎮(zhèn)政權組織擁有的自由,那么它就不會具有真正自由的精神。  下面我將以新英格蘭的一個州的鄉(xiāng)鎮(zhèn)為典型例子,向讀者詳細說明一下美國的鄉(xiāng)鎮(zhèn)和縣一級的政權是依據什么樣的原則建立起來的?! ≈赃x擇新英格蘭,是因為在美國,雖然各州的鄉(xiāng)鎮(zhèn)和縣所建立的具體方式不同,但其政權組織形式卻幾乎都是依據同樣的原則建立的。而新英格蘭的鄉(xiāng)鎮(zhèn)政權組織不但建立得早,而且完整有序,尤其是它對這些原則的具體運用方面,范圍更大,成效更大。由于它已成為民情的一部分,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顯得更加強大有力,對全社會的影響也更大?! ?.鄉(xiāng)鎮(zhèn)的規(guī)?! ⌒掠⒏裉m的鄉(xiāng)鎮(zhèn)的人口一般為二三千人。這種規(guī)模不大不小,正好適中,為鄉(xiāng)鎮(zhèn)的所有居民形成并實現其共同利益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同時,這樣的人口數量也足以讓人們可以從中挑選出優(yōu)秀的行政管理人員?! ?.鄉(xiāng)鎮(zhèn)政權  在美國,所有公共權力都來自人民的授予,各級政府都必須竭力討好自己權力的主人。在所有這些公共權力中,鄉(xiāng)鎮(zhèn)權力的行使最為直接。新英格蘭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立法和行政工作都是在居民的直接參與下完成的,無需采用代議制。由居民組成的選舉團不但任命當地的行政官員,而且在一切事務方面直接領導他們,工作程序極其簡便?! 〉牵@些行政官員并非一點自主權也沒有。新英格蘭各州的法律也為鄉(xiāng)鎮(zhèn)的行政官員規(guī)定了一些可以自主行使的特定職責。他們的這些職責不必再經過人民認可,可以在處理公務時自行發(fā)揮,不過其行使不能超越本鄉(xiāng)鎮(zhèn)人民之前已經制定的原則。鄉(xiāng)鎮(zhèn)官員如果想更改某些公議事項或提出新的事務,必須要先請示當地居民許可。具體的程序是,鄉(xiāng)鎮(zhèn)的幾個行政官員要在定好的時間、地點召開全體選民大會,向大家詳細通報事務的具體計劃和內容。選民大會就此問題在討論的基礎上形成決議,交由行政官員去執(zhí)行。需要補充的一點是,選民大會的召集權不是僅屬于行政官員,只要當地10名以上選民提出請求,行政官員就必須應準。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論美國的民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0條)

 
 

  •   我是從另外一本書上面了解到此書的存在,于是購買了一本回來學習,這本書基本上解釋了美國政治體制形成的根源,順帶的講述了一下美國近代史,但是這本書年代久遠(19世紀末),里面難免有些觀點存在時代局限性,某些觀點今天看來有點不合理,但在當時可以想象絕對是超越時代的著作,因為事實印證了書里的主要觀點的前瞻性,對于想了解美國政治的朋友有絕對的幫助。
  •   以前讀了一遍論美國的民主,再次讀來,感覺更加深刻,對歷史的剖析入木三分,發(fā)人深??!
  •   大師之作,美國基層民主對于研究我國的社區(qū)民主有重要意義,是自下而上推動民主改革關鍵之舉
  •   原本以為是很晦澀的作品,但是其實很通俗易懂,對于了解美國民主文化很有幫助
  •   如何獲得民主權力,如何維護民主,民主對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如果沒有民主會怎么樣,
    美利堅,難怪成為全世界人向往的地方,還是有道理的
  •   腦子知道有民主這個單詞,一直不知道具體什么是民主。

    文章的剖析,給了我立體的影響。

    看文章不由自主在反思民主好嗎?適合我們嗎?我們需要嗎?
  •   托克維爾的著作現今讀來更有豁然開朗之感.
  •   可以了解美國的社會,以及和我們不同的根基在哪里
  •   很好的書。民主,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
  •   了解美國,學習美國的好經驗
  •   經典著作,政治學法學和社會學的學生值得一讀
  •   雖然只是一個通俗讀本,卻拉近了經典和我們的距離,使普通的讀者產生對經典名著的閱讀興趣*
  •   經典通讀
  •   經典的文籍,思想的火花,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
  •   重溫經典,年輕人多來讀讀。
  •   不愧是名著,讀起來感覺受益匪淺!
  •   本書是簡化版本。需要深入研究的還是買書局的版本吧。
  •   非常精彩,值得深入研讀
  •   書頁字跡清晰,翻譯的也不錯,閱讀感覺比較好
  •   很好的一本書 質量也不錯包裝很精致 很滿意
  •   文筆細膩,內容豐富。
  •   其實和那種2本的內容一樣,這本還便宜,就買了
  •   幫領導買的,他說不錯。正品,質量很好。
  •   配合原版的比較好,看后很有啟發(fā)
  •   看到網上推薦買的,應該讓人期待。
  •   啥也不說了,多讀幾遍是正道。
  •   朋友看過都說好
  •   非常好! 賣得很值! 繼續(xù)支持當當!!
  •   便宜,超值~
  •   對美國民主的描寫,剛讀前面部分就被吸引了。翻譯應該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比較有趣味,不像其他的政治作品,讀起來難度、枯燥,好,繼續(xù)讀了!
  •   很有收獲,對美國的政治民主有了了解1
  •   一本很好的介紹美國民主制度的書,好像是個簡讀本,不是很詳細和完整~
  •   對于美國的民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是內容是精編版的,有機會還是要看一下原著
  •   書還好,是精選本,不過我覺的已經不錯了。因為我不是學政治的,所以我完全沒必要去讀全本,況且全本過于冗長和繁瑣。當然,對于那些專門學習這門知識的人,我覺的他還是去買那種兩冊本的好。
  •   不錯,感受真正的民主。
  •   美好的生活源于美好的制度!逐漸完善的制度才是我們人類共同美好生活的最終目標!
  •   帶有翻譯的主觀法西斯式的思想,看著人
  •   通俗版的,一般人看得懂的。
  •   幫領導買的,質量不錯。
  •   書頁個別質量有些瑕疵 無傷大雅
  •   簡版的還是不夠深刻。。。要買就買上下冊的那種把
  •   雜亂
  •   對于只想初步了解美國民主的人來說,這本書能十分全面的介紹到美國政治,社會的各個層面的民主形式,但是這本書的分析顯得很粗略,要想從更加本質的方面去探討,以吸收為自己所用時,這本書就顯得不夠細致了。所以如果要想知道美國的民主政策,這就是本好書,但如果想要了解甚至是明白美國的民主,建議還是看比較完整翻譯的版本。還有就是,此書的下半部分介紹明顯多于分析,書的可學習性也大為下降,望讀者們注意。
  •   雖然是簡化版的,才收到時挺郁悶,但看著看著也就沒覺什么了,大部頭的書讀多了,看看濃縮版的也不錯,省時省力。
  •   簡約不簡單,通過此書能掌握需要的知識,值得擁有
  •   這個是著急應付論文時買的。
    挺好看的。
    但還是建議各位童鞋們去看原版。
  •   有些過于簡單了,很多東西幾乎就是一筆帶過,還得看原著??!
  •   是個縮寫本,很失望??赡芟敕悍毫私庖幌碌淖x者讀起來會輕松些,但是不適于學術研究用,因為很多內容都缺失了。
  •   《論美國的民主》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書,通俗本的基本上沒什么價值,大眾不喜歡,太學術;學者又不屑,真不知道編者弄它出來做什么,當初還以為是原著呢,上當啦!!
  •   很好的書,值得一讀再讀
  •   經典之作,是需要有耐心看的
  •   看看美國的民主與中國有何不同
  •   經典好書~非常滿意~
  •   了解美國必讀推薦書目
  •   談論美國民主的書
  •   這是我買過的最差的書
  •     Writing in the first half of 19th Century, Alexis de Tocqueville saw “the gradual progress of equality” as “something fated” by God’s will. (p. 12). It is “universal and permanent”, as certain as orbits of stars in space, and “daily passing beyond human control.” (p. 12). Nevertheless one choice still remains in man’s power: the choice between an elevated political equality in freedom and a debased political equality in servitude. (p. 57). Tocqueville objects to “administrative centralization”—concentration of interests of local concern “in the same place or under the same directing power” (p. 87)—precisely because he sees it as conducing to the latter kind of political equality. By taking away independence and power from municipalities, administrative centralization in the long run renders the government less energetic and effective and the people’s civic spirit weaker. Furthermore, administrative centralization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o avoid in a social state of near equality in “wealth and mental endowments.” (p. 56). The democratic social state renders a man too weak to resist administrative centralization individually and at the same time psychologically unfit to do so collectively. For Tocqueville, the coming of political equality is inevitable; but to retain liberty under equality requires democratic men to constantly check their secret inclinations towards centralized political authority. (p. 671).
      
      I. Administrative Centralization in the Long Run Leads to a Less Effective Government and a Weaker Civil Society
      
      Tocqueville is aware of the disorder “on the surface” of a decentralized government. (p. 90). He freely admits that administrating the whole country by one pair of hands has the advantage of more wise and judicious employment of social resources. (p. 93). Nevertheless, Tocqueville argues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is inevitably less “energetic and effective” in action than a decentralized government and provides three explanations for it. (p. 89). First and foremost, to “see to all details of the life of a great nation” is a task that “exceeds human strength.” (p. 91). Attempting to create and operate such “complicated machinery”,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must be either “satisfied with very imperfect results” or exhausted “in futile efforts.” (p. 91). By comparison, although “each thing is less well done” by a decentralized government, “more things are done.” (p. 244). Taking America as the archetype of administrative decentralization, Tocqueville declares no other people has founded more efficient schools, churches “more in touch with the religious needs of the inhabitants,” or maintained better municipal roads than Americans. (p. 92).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has a more uniform look than a decentralized government, but is infinitely less robust and striving. (p. 93).
      
      The second reason why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is less effective than a decentralized government, Tocqueville argues, is that it nurtures a people less skillful in self-government. For Tocqueville local institutions are people’s primary schools of liberty. (p. 63). On the one hand, local institutions put the ability of self-government “within the people’s reach.” (p. 63). By sharing “municipal duties” among “the maximum possible number” of citizens, Americans in New England townships get to know “those formalities without which freedom can advance only through revolutions.” (p. 69, p. 70). On the other hand, local institutions also “teach people to appreciate” the “peaceful enjoyment” of self-government. (p. 63). Tocqueville views the passion for self-government as potentially subversive: the “hot hearts of ambitious men” are often “troublesome elements in society.” (p. 69). But when men’s passions for “esteem” and “power” and “substantial interests” are first concentrated in townships, men “understand the harmony of powers” and “develop a taste for order” before they go on to more powerful stages. (p. 69, p. 70). Therefore, under a decentralized government a man “l(fā)earns to rule society” within his restricted sphere of scope, whereas under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a man does not learn to rule until without his scope. (p. 70).
      
      The administrative disadvantages of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pale,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political disadvantages of it. (p. 95). The third but most decided reason why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is less effective than a decentralized government is its impotence to arouse a lasting patriotism. (p. 235). In his usual stylized account, Tocqueville depicts Europeans as “indifferent to the fate of the place where he dwells.” (p. 93).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is “astonishingly feeble” in soliciting any aid from individuals. (p. 91). An official in Europe is left to his own resources: the people are mere spectators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authorities and the criminal. (p. 95, p. 96). Furthermore, a man under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obeys the law for its force, not its right; as soon as force is withdrawn, he triumphs over the law “as over a conquered foe.” (p. 94, p. 95). By comparison, under a decentralized government “patriotism is a sort of religion strengthened by practical service.” (p. 69). In sharp contrast to Europeans, Americans “care about each of their country’s interests as if it were their own.” (p. 95). A private man furnishes proofs of an offense because he has an interest in arresting the guilty man. (p. 96). He also has a personal interest in obeying the laws, for he may soon demand “for laws of his own choosing” that same respect. (p. 240, p. 241). A decentralized government is a more effective one, because it arouses “a sort of selfishness” that makes a man “care for the state.” (p. 95).
      
      Tocqueville’s greatest fear of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however, lies beside the government itself. A paternalistic central government, Tocqueville argues, will in the end bring about a submissive people and an enervated civil society. (p. 91, p. 93). Americans derive from their townships life the maximum that “the individual is the best and only judge of his own interest.” (p. 66). When an individual “thinks of some enterprise”, therefore, he does not “appeal to public authority” but “personally struggles against all obstacles.” (p. 95). To the contrary,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accustoms men to set aside their own wills constantly and completely, to obey not just once and in one respect but always in everything.” (p. 87). Such man is therefore detached from even his own fate: in face of danger he “crosses his arms and waits for the whole nation to come to his aid.” (p. 93, p. 94). Tocqueville is more wary of what a central government can do to a society than what it cannot do by itself: it will produce tranquility and stability, instead of progress and strength. (p. 91).
      
      II. Envy and Individualism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without Secondary Powers Make Administrative Centralization Difficult to Avoid
      
      Somewhat counterintuitively, Tocqueville claims the specter of administrative centralization looms larger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where men are nearly equal in “wealth and mental endowments” than in an aristocratic society (p. 56).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is difficult to avoid in ages of equality because, first and foremost, a social structure with no aristocratic privileges makes the encroachments of central power easier. (p. 57). In the aristocratic age, a small segment of population forms “secondary powers” “between the sovereign and his subjects.” (p. 668). In the middle ages some “towns, families, or individuals” have certain privileges, and therefore no sovereign “has the right to do everything.” (p. 669). With these “intermediates powers” “obscured and obliterated”, in a democracy no one is “any longer strong enough to struggle alone with success” against a central power (p. 57). To resist administrative centralization therefore requires the “more or less equal” citizens to combine their forces and collectively join in local affairs. (p. 57). Such a combination, however, is not always forthcoming. (p. 57).
      
      Tocqueville’s second reason why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is difficult to avoid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is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s democracy has on people that make a local government a difficult project. A democratic society produces two “natural inclinations” in its inhabitants’ hearts that lead them away from local public affairs. (p. 671). The first is individualism: in ages of equality a man’s “feelings are turned in on himself” and he “gladly leaves the society to look after itself.” (p. 506). The equal distribution of wealth in a democracy makes man focus on material pursuits. “[W]hen patrimonies and divided up and education and freedom spread”, the poor “conceive an eager desire to acquire comfort”, and the rich “think of the danger of losing it.” (p. 531). In times of democracy, therefore, private life is “active and agitated”, “full of desires and labor”, and in the end each individual “has scarcely any leisure or energy left for political life.” (p. 671). Furthermore, the equality in social status induces a democratic man to imagine that his whole destiny is in his own hands. (p. 508). A democratic man does not need protection from someone above him and may not require help from someone below him, and therefore “hardly expect anything from anybody.” (p. 507, p. 508). He is also prone to forget “something outside” himself, because his family no longer maintaining “the same station for centuries”, his ancestors and descendants are no longer contemporaneous to him. (p. 507). People’s lack of leisure for public life and their tendencies towards isolation make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the only “representative of collective interests.” (p. 671).
      
      The second psychological impact democracy has on men that makes them unwilling to join in local public affairs is their extreme reluctance to obey their neighbors. (p. 673). A centralized government is difficult to avoid in a democracy, Tocqueville argues, because a democratic man is more inclined to make his neighbor feel “their common dependence on the same master” than to obey him. (p. 673). The near e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mental endowments makes it painful for a man to accept his ignorance. In nations of aristocracy it is a natural idea that “individuals or families distinguished by birth, education, and riches” are “destined to command.” (p. 668). But in democratic nations where a man “is assumed to be as educated, virtuous, and powerful as any of his fellows”, he refuses to recognize that his neighbor knows more than he does. (p. 66). When an individual want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help him in a special matter rather than his neighbors, he increases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sphere of action. (p. 672). The more people mistrust their neighbors’ fairness and regard their power with jealousy, therefore, the more centralized their government will be. (p. 673).
      
  •      延續(xù)了孟德斯鳩、基佐的學術路徑,即地理、民情、法制等諸種因素對政體的影響與相互作用。相對孟德斯鳩對古典政治學中依據統(tǒng)治者與法制狀況,三種政體三中變態(tài)政體論明顯的繼承性,托克維爾更著重于英國、法國、美國的比較。尤其是貴族政體與民主政體的比較。因為此時的托克維爾試圖解決一個新時代的命題,即在民族制度下,身份平等成為大勢所趨,用梅因從法權歷史的角度的闡述來說,即身份到契約的運動時,如何抵御那種平等之下個人的孤立脆弱,社會權力的無限擴大,所引發(fā)的隱秘的奴役之路。對于自由的強烈熱愛,這一時代的命題,也幾乎成為縈繞托克維爾一生的隱憂。
       所以,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卷關于民主、平等與自由的悖論,與《舊制度與大革命》中大革命、舊制度(即大革命是舊制度的產兒甚至是同一事物)與中央集權的悖論如出一轍。一個纖弱、敏感冷靜而猶豫的作家的形象躍然紙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關于政治動物的闡述在 新時代有了新的意義,即公眾的政治參與不是僅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義務與責任,用于抵御平等之下隱秘的奴役之路。
       在此并不想系統(tǒng)的談論政治哲學或政治學科的諸種問題,而是孟德斯鳩和托克維爾給法制史學者的啟示?,F今的法律學科,總是在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于是法理學者會追求所謂純粹的法理,憲法學者會說諸種關于政體的討論只是古典政治學或政治學科的使命,而法學意義的憲法學在于法義的注釋與闡發(fā)。至于法史學還在信而好古與古為今用之間作無意的糾結。其實從孟德斯鳩到托克維爾再到韋伯,這些學術路徑中有著明顯法學訓練痕跡的學者,一直在昭示著一種蔚為大觀的路徑。即從歷史闡釋法學問題,用法學的法權觀念去解釋社會的諸多宏大的命題。也正是由于此,法學獲得一種與其他學科對話,而非固步自封自說自話的狀態(tài)。于是托克維爾等成為了后世所說的政治家、社會學家等等等,其實他們在當日所做的,不過是基于歷史的維度,以一個法律人的視角,去分析宏大的社會命題的工作罷了。在此無意貶低其他的法學路徑,只是,既然存在著一個如此美好,可以實現法學與其他學科對話的路徑,為何不向此回歸呢?向孟德斯鳩回歸,也許是我讀罷此書后胸中最強烈的的情緒。至少從羅馬法與中國的律令體系成型時起,法律就是一套調整社會的完整規(guī)范體系,本身即是一個規(guī)范的王國,承載著自身的價值體系,西方法學、神學、醫(yī)學的并立,就在昭示法學是關于人類社會運行的一門學問,所以才會有如此耀眼的著作。只是后世分工的細化,也許這種百科全書時的論述已經不合時宜,但是,學科的分化,并不代表法學尤其是法史學問題意識的碎片化,以至于退縮到了自說自話的境地。只是,這種回歸,也不是簡單的回歸,因為心里清楚,那種時代似乎一去不返了。
       最后閑扯一句,在政治人中,你不像什么什么,也許是一種最高或者也可能是最壞的評價。孟德斯鳩、托克維爾的東西,不像法國人寫的,這是最高,大久保利通不像薩摩人、伊藤博文不像長州人,這也是在東方極高的評價。而托克維爾的一個悲劇是,作為一個對政治參與有著強烈使命的人,卻不像一個政客,始終更像一介書生,看破一切,卻難以一展志趣。正是應了那句話,一般兵法寫的好的,成體系的,未必是戰(zhàn)場上的好將軍。
      
  •     于是,他們離開了自己休養(yǎng)生息的這座城市,但他們是心安理得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此生是朝圣者和異鄉(xiāng)人。
      ——納撒尼爾?莫爾頓《新英格蘭回憶錄》
      
      
      
      1831 年 5 月,法國人托克維爾(Charles Alexis de Tocqueville)和友人博蒙在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海上航行后到達美國,彼時距離北歐探險家萊夫?埃里克松發(fā)現北美大陸已經過去了八百余年,哥倫布也早在 338 年前「發(fā)現」了新大陸,而在 210 年前,41 名登陸北美的新移民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以此開創(chuàng)了一個自我管理的社會結構,20,031 天前,《獨立宣言》由第二次大陸會議于費城批準,美國正式宣告獨立。
      
      托克維爾在美國進行了為期九個多月的考察,回國三年后,出版了《論美國的民主?上卷》,又五年后,出版了《論美國的民主?下卷》。「上卷」在自然外貌、移民來源、宗教影響、法制基礎等多個方面對美國的現狀做了分析論述,并且借此對美國的未來做了客觀的預測。
      
      早在早期移民們登上北美大陸的時候,就開始逐步累積了各種記錄,這些早期的日記、地方法典等內容在后來成為了研究美國歷史的重要依據?!该绹鐣慕ǔ蓵r間距今不久,這是我們可以詳細了解它的各項因素,只是達到能夠判斷這些因素的發(fā)展結果還為時尚早,但我們這一代人好像命定要比前人能對人世滄??吹酶?。上帝給了我們一束我們的祖先不曾具有的火炬,用它照亮我們的智慧,使我們得以找出我們的祖先由于愚昧而沒有看到的決定各族人民命運的根本原因。」九個多月的實地考察經歷則讓托克維爾有了豐富的現實經驗對美國的政治制度進行梳理和總結。
      
      「民主」是個逐漸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有時會在途中會倒逆甚至是夭折。早期的「民主」并不是現在想象的那么浪漫,在書中引為例證之一的就是由全體人自由投票表決通過的康涅狄格州的《一六五〇年法典》。立法者們直接從《圣經》里找來條文作為法律條令,在刑法開篇即稱「凡信仰上帝以外的神的,處以死刑」。不僅如此,對瀆神、行妖、通奸和強奸者,均處以死刑,甚至對用另一種方式禮拜上帝的基督徒也處以死刑(馬薩諸塞的刑法規(guī)定,天主教的神甫進入該殖民地后,一經發(fā)現即被處死)。在個人自由的另一方面,也有極其嚴苛的條令,1660 年 5 月 1 日,一個女人因出言不遜和讓人吻了一下而被指控,甚至為此遭到罰款和申訴。
      
      一些現在看來和普世價值相反的觀念在當時卻以法令的形式被規(guī)定著。在對當時的「民主」提出疑問的同時,托克維爾也順勢提出了「多數的暴政」。
      
      在論述民主政府方面時,托克維爾開宗明義地指出——「民主政府的本質,在于多數對政府的統(tǒng)治是絕對的,因為在民主制度下,誰也對抗不了多數?!姑裰鞯淖罱K目的應該是能夠起到保護個人權利作用的,即既保護弱勢一方每個個體的個人權利,同時也不應剝奪通過個人努力而站在弱勢一方「對立面」的每個個體的個人權利。但是「多數的暴政」剛好與之相悖,并且難以權衡,否則也不會出現是否以「民主」的名義對富人征收高額的稅款這類的爭論?!该绹拿裰饕喾峭昝罒o缺,本來是以多數的民眾與少數的當局分享權力,當局可以遏制多數人的暴政,可以連選連任的制度使得總統(tǒng)在關鍵時刻以討好人民為己任,立法者本希望他領導多數,而他卻唯多數之命是從?!?br />   
      在托克維爾看來,民主最直觀的好處就在于「即使沒有狂熱的激情和虔誠的信仰,教育和經驗有時也會使公民英勇獻身和付出巨大的犧牲。由于每個人都是同樣弱小,所以每個人也就都感到自己的需要與其他同胞相同。由于他們知道只有協(xié)助同胞才能得到同胞的支援,所以他們將不難發(fā)現自己的個人利益是與社會的公益一致的?!苟@,和課本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下的集體主義有著相似的最終目的,但人們甘愿為此而行使義務責任的出發(fā)點則是截然不同的,一個需要洗腦,一個則是出自個人在權衡利弊之后做出的自然選擇。
      
      因歷史原因、社會現實,理想的民主難以在現實中實現,只能一步步的試探著往前推進,即使在美國,也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托克維爾也對這些待解決的諸如奴隸制、南北兩地的制度差別、北美印第安人的歸處等問題做了分析和預測。隨后,1845 年,德克薩斯成為美國的第 28 個州,距「上卷」出版 13 年;1861 年,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距「上卷」出版26年;1947 年,冷戰(zhàn)開始,同樣印證了托克維爾關于美俄兩國將要統(tǒng)治全球的預測,距離「上卷」出版 112 年。
  •     上海留學中介?上海留學中介排名?上海美國留學中介排名?… … ...
        
      這是美國某知名教育集團做的上海教育市場調查的部分內容,為內部資料。是在該集團實習的員工發(fā)到網上的。不同于媒體按贊助費廣告費給的評比標準,是最全面最真實的上海美國留學中介排名。對中國學生找留學中介很有幫助。
            
            
            知名度排名:(滿分5分)
            1. 中智留學(5.0)
            2. 美勤留學(4.1)
            3. 太傻留學(3.2)
            4. 上教留學(3.1)
            5. 東方留學(3.0)
            
            專業(yè)度排名:(滿分5分)
            1. 美勤留學(4.9)
            2. 伯樂留學(4.4)
            3. 中智留學(4.0)
            4. 華僑留學(3.4)
            5. 學美留學(3.3)
            
            錄取滿意度排名(滿分5分)
            1. 美勤留學(4.2)
            2. 上教留學(4.0)
            3. 太傻留學(3.9)
            4. 學美留學(3.2)
            5. 中智留學(3.0)
            
            
      評選原則:
      美國留學中介質量排名:這些最近更新的美國留學中介排名的重點在三個因素,一個良好的知名度的評分、一個被認可的咨詢顧問的專業(yè)度的評分、委托辦理美國留學的學生對錄取滿意度的評分。這與家長與學生的立場一致。
  •     在德魯克《創(chuàng)新與企業(yè)家精神》中描述的企業(yè)家社會正在中國迅速發(fā)展。
      
      保守的政治體制下,經濟活動和經濟體制改革熱火朝天。
      
      而按德魯克所說,任務是對抗風險,調配資源的企業(yè)家們,對政治怎么能沒有自己的研究。年輕人需要科學的政治知識。
      
      年輕人們對美國的民主感興趣。
      
      年輕人們對舊制度與大革命感興趣。
      
      年輕人們需要好的政治書。
      
      而剛好有個人寫了兩本書,都很出名,一本叫做《論美國的民主》,一本叫做《舊制度與大革命》
      
      怎能如此恰巧!年輕人們會很厭惡說:我不要看這種人寫的書,不要看應景、時髦書、暢銷書,不要推薦什么熱寫什么的人。
      
      年輕人說,我要靠譜的人寫的書!我們要研究美國建國的原始文件和素材,我們要研究法國大革命的原始資料和原始精神。
      
      但是政治是如此復雜,年輕人時間、精力有限。我們需要權威的,懂法,懂政治,懂歷史的學者集中精力在那兩個時代,替我們研究。
      
      此人正當此任,名托克維爾,1805年生于法國諾曼底貴族家庭。
      (拿破侖1769-1821,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喬治華盛頓 1732-1799)
      
      *********************************************************************
      此公取得法律學位后,在凡爾賽法庭任實習文官,1831年,26歲的他與好友檢察官一起派往美國考察美國的刑法和監(jiān)獄制度,回國后轉職為律師,1835發(fā)表《論美國的民主》,廣受好評,巨大反響,1841年36歲被選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
      
      同一時期相當鄙視當時的七月王朝(1830-1848)的他從政,稱為芒什省的議員,總參事。在議會中支持廢除主義和自由貿易和對于阿爾及利亞的殖民化。
      
      在七月王朝于1848年的2月革命中垮臺后,托克維爾于同年當選了國民議會的議員,他在議會里參與了第二共和國新憲法的起草(1848-1851),支持兩院制以及對共和國總統(tǒng)的選舉普選權。
      
      在第二共和國里,托克維爾與保守派的parti de l'Ordre 結盟,對抗激進的社會主義者和勞工。在1848年的6月大暴動。托克維爾選擇支持路易斯·卡芬雅克(Louis Eugène Cavaignac)將軍所領導的鎮(zhèn)暴行動。
      
      在1849年6月至10月間擔任法國外交部的部長。由于與總統(tǒng)拿破侖三世理念不合,他在就任后數個月便辭職而去,但仍擔任國民議會議員。
      
      托克維爾支持波旁王朝的復位,反對拿破侖家族的第二帝國(1851-1871)。在1851年的總統(tǒng)選舉之后,新當選的拿破侖于1851年12月2日發(fā)動政變,下令解散國民議會。托克維爾與其他議會代表一同在巴黎聚集以對抗政變,但卻被拿破侖以“叛國罪”為名逮捕。
      
      在遭拘禁一小段時間后托克維爾獲得釋放,接著他完全退出了政壇,與他的英裔妻子Marie Mottley一同隱居于鄉(xiāng)間的城堡(chateau de Tocqueville)。在那里他也開始撰寫《舊制度與大革命》(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在1856年出版了全書的第一卷,但在撰寫第二卷的期間因病去世。
      
      以上資料選自維基百科。
      *********************************************************************
      
      我看了《論美國的民主》一小部分和此公的履歷,更不論《舊制度與大革命》的長久名氣。
      
      綜合我的認識,選這兩本書為第一本政治書最合適不過。
      
      選這兩本書去認識美國的民主和研究舊制度和大革命最合適不過。
      
      未來幾年好好研究一下這兩本書。
      
      年輕人們還是挺走運的,或者說,合適的學者和合適的好書總還是很多的。尤其是研究人員比較多的領域。年輕人應該虛心和打開視野、雷達。
      
      *********************************************************************************
      論政治
      
      政治是最講古老的的學問,又最講新式的學問
      政治是最先的學問,又是最后的學問
      政治是最基礎的學問,又是最上層的學問
      政治是最關心當下的學問,又是最影響不了當下的學問。
      
      以我的認識,政治是需要研究,但最好不要投身。
      
      我們已經看到太多政治像漩渦,風暴一樣席卷個人的職業(yè)生涯。
      
      上述的托尼維爾已經很有代表性。
      
      更多的人不是像毛澤東拿破侖一樣建立自己的偉業(yè),為國家留下財富和基礎。
      
      更多的人是被緩慢、折轉的政治進程所席卷,(唯物論之螺旋上升理論)被殘酷、無情、無趣的斗爭耗盡時間和精力。
      
      回想一下李鴻章,袁世凱,梁啟超,哪怕蔣介石這些人就可知道。血肉之軀只是填坑之磚瓦。
      
      這里要引用一段極其尋常又極其啟發(fā)的話:
      
      假如你病倒了或者猝死了,你服務的單位會第一時間找到人替代你,一切如常運作,你沒想象得那么重要;而你的家人、愛人的天都會塌下來。所以再別秉持神馬家人生病不回家、父母死了不奔喪、老婆分娩不去陪而“堅守崗位”的變態(tài)價值觀了。適度工作,多陪家人,愛惜自己!
      
      這段話中的一些人生觀態(tài)度值得重視。
      
      某種虛幻的“報國”,“歷史責任感”,是多么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李鴻章,袁世凱,梁啟超,沒有你們任何一位,王鴻章也會被清廷授以相位推成“東方俾斯麥”,王世凱也會帶領北洋軍閥登上帝位,王啟超也會四處奔波,四處出書立著。
      
      哪怕昨日剛慶祝過120歲的毛主席,語錄里也說,死了張屠夫,不吃混毛豬。
      
      這正是馬克思偉大發(fā)現之唯物歷史觀。
      
      其實真正的投身政治有兩部分內容:
      
      1. 為國家、社會的未來打下基礎。這是依法治國的觀念??墒沁@樣的法,是一代一代人不斷"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摸著石頭過河打磨出來的。
      
      不是靠一介偉人偉大投身,偉大發(fā)現而來的。
      
      美國的憲政前后花了多少年,多少代,現在仍在進化。
      
      2. 參與重大歷史進程。這個對青年有著莫大的“感召”
      
      可是,在毛主席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1945-1949年之前。清末亂世100年間,改良、改革、革命、無辜民眾生生死死多少,包括共產黨人,包括毛家人,又生生死死多少。
      
      正如人民英雄紀念碑所言: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慷慨赴死易,忍辱成事難。
      
      年輕人說,不,與這種長期的反帝反殖民斗爭不同,無數重大歷史時刻,機遇,靠偉人,靠英雄的機變和智慧一錘拿下的。舉案例如毛澤東推動核武器發(fā)展。
      
      但是,核武器正是發(fā)展靠的是三錢為代表的科學工程人員群體和共產黨在戰(zhàn)時打造的集權行政體系。
      
      政治進程太多曲折,反復,太多權宜,太多短兵相接無謂斗爭。
      
      科技比政治的效應收益更快,更直接,影響卻又更深,更遠,更久。
      
      科技的冤枉路、耗費的無辜血肉和青春、時光更少,收益卻更大。
      
      重大歷史進程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建設”,而科技是建設的內核。
      
      美國就沒有那么多著名的,極其不可缺少的政治家。只有精英高度參與的政治體制和四年一換的走馬燈總統(tǒng)。
      
      100美元上印刷的是富蘭克林式的參與而不投身。華盛頓紀念碑紀念的是不戀棧只任一屆總統(tǒng)的大陸總司令。
      
      舊美國的核心是洛克菲勒和他的石油帝國,卡內基的鋼鐵聯盟,新美國的核心是愛迪生實驗室還有后續(xù)的通用,貝爾實驗室還有后續(xù)的AT&T,引入流水線的福特和福特汽車(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引導全球IT發(fā)展的IBM、英特爾和微軟。后萊特兄弟時代的波音締造的波音公司(第三次工業(yè)革命)
      
      而追溯更早的美國歷史上漫長的獨處于北美大陸忙活與種植、煙草、紡織、釀酒、蓄奴與廢奴、內戰(zhàn),門羅主義的邊緣大國影響力在哪里,那個時代的美國政治家,人們記住了多少,來來回回又忙活了什么。
      
      三次工業(yè)革命以來,科技已經以更快的速度發(fā)展,并巨大影響社會進程??萍荚絹碓匠蔀樯鐣l(fā)展第一推動力。
      
      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投身科技、創(chuàng)新、建設。
      
      21世紀不是中國人的世紀,是第三次、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世紀。
      
      只有中國人更好的、更多的、更深入的投入把握了科技工業(yè)發(fā)展,21世紀才有可能在一定概念上成為“中國人的世紀”
      
      而漫長的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中沒有國只有民族,民族不看血緣,而看文化,文化不看服裝、語言,而看農耕和禮義。
      
      我很敬畏的看到,華夏的祖先和傳說不是先知和巫毒薩滿。
      
      而是發(fā)明弓箭的工程師張氏,研究鉆木取火的科學家燧人氏,嘗百草的醫(yī)藥專家神農氏,帶領人民鑿龍門(今山西省河津市,我的故鄉(xiāng))的治水工程總指揮大禹元帥。
      
      嗯,史氏出自黃帝時創(chuàng)造文字的"史皇"倉頡。哈哈一笑到此困了不扯了。
  •     作  者:[法] 托克維爾 著 董果良 譯 出 版 社: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間:1989-01-01
      
      以下內容為內容中較重要或者精華的部分,以便使不致力于把整本內容通讀的讀者,也能
      了解此書的精華部分(當然是我個人見解下的),本書分為上下2冊,若是社會學和易理解性和;論
      法的精神一樣上冊要好于下冊,不過其實下冊的內容也非常好,只是非常抽象罷了,有些
      政治哲學味道,反正上下2冊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群吧,上冊是必讀的,下冊建議由思考和哲學思辨
      傾向的人閱讀,什么政治體制和格局才是最理想的,這是很值得玩味的,最后還是建議全讀此書。
      
      另:和《論法的精神》不同,本文精彩內容,都是小章,而非論法的小段(幾句),所以
      本書的精華和閱讀的內容大幅度增加了,(但本書雖然內容上有些東西已經過時,但整體把握和洞察絕對是字字珠璣,值得仔細品讀,非常推薦)
      
      
      上冊:(以下數字均為頁碼,*為重要的標志,**為很重要,***是必讀的,可以當做社會歷史到現階段
      的政治經濟學圣經來看。另未標示的是指整頁,過時和錯誤的觀點被我從精讀中忽略了)
      30*
      34-35*
      37 最后四行(接下頁第1行)
      39-40*
      52 第1段 最后1行
      53 第2段演說
      57 最后一段
      60-64
      65 第4段
      78 最后一段 最后3行 (參考內容)
      91 司法與行政
      107-119 全書精華***
      125-127
      134-136
      138
      149
      152
      158-160
      192
      198-202 ***
      204 最后一段 第3-8行
      217-223
      233
      247 嫉妒,人本性的東西,民主外表下阻礙進步
      255 美國出富翁,天才嫌政治
      262-264 *
      276 人性心理,尤其最后一段太有意思啦
      280 第1-2段**
      283 倒數5-6行 美國對外霸權基礎
      288
      292-293 漂亮的演說**
      295-301 ***
      307 最后一段(接轉頁)*
      314 第4段
      318 倒數第2段*
      323-327 民主局限*
      332 精彩的比喻* 8-12行
      334 倒數7-10行
      336 最后一段接337第一段**
      339-340 **
      348 民事陪審 **
      353 含注解1 預案實現*
      362-363 美國財富*
      374 最后一段 宗教與美國**
      378-379 政教分離*
      393 第1、2段**
      418 第3段**(好吃懶做使文明倒退)
      439 倒數第2段 (廢奴制度的初衷)**
      445 倒數第2段*
      460 第1、2段
      464 倒數2-4行
      476 倒數第2段
      510 最后一段
      515 倒數4-8行*
      519 6-7行**
      584 第3段*
      585 第2段*
      591 第2、3段接轉頁592第一頁
      595
      617 第2大段 **
      624 最后一段*
      625 **
      626 第一段*
      666 最后一段(接轉頁)*
      679-680 (本章是法編推薦,我則興趣不大,認為只有部分算是精華吧)*
      684 *
      687-691 **
      696 最后3段(接697)
      711 最后一段
      718-721 *
      728-729 *
      737 唯物哲學的局限*
      740 9-10行
      741 最后一段
      745 第一段(我不信教,但似乎說的人和我很像)
      750 第一段
      753 倒數一、二段(在這不長的一章,出現了太牛的一段推測)***
      754-758(如法編所說,本章很強,看來托哥和馬克思“關系不錯”嘛)**
      765 6-8行 (達爾文?我們真是從猿猴進化來的嗎)
      770 最后一句
      779-788 *(另最后2段很精彩)
      803 最后一句
      804 第一段
      824-825
      835 最后2段*
      841
      844-847
      856 最后二段*
      857-864 ***
      870 倒數第2段
      871 倒數第2段開始至876
      878 注解1
      880-882 社會進步的良方**
      886-890 戰(zhàn)爭與民主軍隊的困境*
      899 第4、5段至900 *
      903 最后2行至904前6行*
      920 注解1 *
      922 最后一段(是不錯,但沒法編說的那樣夸張吧)**
      923-929 非常重要,托的話使我堅信我預期21世紀是美國衰弱和歐盟崛起的時代會是正確的)
      937 第一段 工人階級
      938-942 革命自由與專制滲透***
      946 第四段至950 **
      992 第2、3、4段(附錄:聯邦存在和核心)**
      
      
      
      
      
  •     
      我們可以合理地猜測,當托克維爾在思考美國的民主進程并將之與自己的祖國法蘭西進行比較時,有一個問題一定曾深深地困擾過他:為什么法國、甚至整個歐洲的基督教信仰在法國大革命的洗禮下遭到了無比慘痛的打擊,而在美國卻安然無恙,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為了解答心中的困惑,青年托克維爾親自奔赴美國進行了一場為期九個月的考察,甚至到了晚年,仍孜孜不倦地用五年時間仔細研究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各種資料。這兩項學術活動分別成就了托克維爾那兩本廣為人知的著作——《論美國的民主》與《舊制度與大革命》。
      那么,在這兩本著作中作者究竟給我們留下了什么蛛絲馬跡來解答這個問題呢?
      首先,托克維爾明確地指出宗教是一種信仰,即那些我們很難通過理性地論證來辨別其真?zhèn)蔚挠^念。這讓“信仰”一詞或多或少背上了教條、武斷、固執(zhí)與非理性的罵名。然而,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都離不開這些教條性的信仰。對單獨的個人而言,短暫的人生與平庸的智力讓他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逐一求證信仰的真?zhèn)巍<词箓ゴ蟮目茖W家與哲學家,也必須接受非他們本人所發(fā)現的大量真理——這些真理在未經他們自身理性的檢視之前,都只是“信仰”而已——在此基礎上,才能構建屬于自己的思想大廈。對社會而言,若沒有共同的信仰,繁榮與團結都將不復存在。因為共同的信仰意味著人們思想與行動的穩(wěn)定性與可預見性以及社會的整體性。
      信仰雖然有其必要且有益的用處,但其教條性、非理性的特點卻能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后果,即成為專制的幫兇。在托克維爾所謂的舊制度(貴族制)下,宗教、習慣、祖先、階級、擁有高超理性的人等各種信仰的來源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專制體制證明并增加自身權力、權威與特權的工具。一旦信仰這些東西代表著真理,一個人就不可能通過理性來質疑這些信仰所擁護的專制制度,更遑論反抗。統(tǒng)治集團正是這樣利用信仰美化自己,訴說一套迷人的、難以反駁的話語,以此來控制被統(tǒng)治者的思想,讓這種專制得以延存。
      如此說來,對付專制最行而有效的方法便是揭穿這些信仰,而每個人所能擁有的唯一武器便是他自己的理性。只有讓這些信仰通過個人理性的檢閱,才能讓人們認清它們的真面目。法國大革命正是這樣一個所有人高舉理性狙擊全部專制制度及其背后所倚賴的信仰的時期。個人理性,即“每個人在運用他們的頭腦時,大部分只依靠一己的理性努力”,經過16、17世紀在宗教教義與學術研究領域的萌芽和發(fā)展,在18世紀民主思想的土壤中終于全面地爆發(fā),到了大革命時期更是達到其頂點。
      托克維爾敏銳地發(fā)現,在法國,個人理性這一“能夠使人容易攻擊一切舊的東西并為一切新的東西鋪平道路的哲學方法”“有兩個部分,彼此分開,截然不同”。其中一部分,便是其反專制的一面。它沖擊了專制賴以維持的舊的信仰,產生了新的觀念,即“一部分包含關于社會地位和民事、政治法律準則的所有新的或革新的觀點,例如人類生來平等,因此應廢除種姓、階級、職業(yè)的一切特權,人民享有主權,社會權力至高無上,統(tǒng)一規(guī)章制度……”。對此,托克維爾評價道:“所有這些信條不僅是法國革命的原因,而且簡直可以說就是大革命的內容;它們是大革命最基本的業(yè)績,論時間,則是大革命最經久最實在的功績?!?br />   然而,其中的另一部分,則是其反宗教的一面。宗教在法國作為一種與專制制度密不可分的信仰,勢必難以逃脫大革命的“理性”審判。托克維爾清楚地認識到:“基督教之所以激起這樣強烈的仇恨,并非因為它是一種宗教教義,而是因為它是一種政治制度;并非因為教士們自命要治理來世的事務,而是因為他們是塵世的地主、領主、什一稅征收者、行政官吏;并非因為教會不能在行將建立的新社會占有值置,而是因為在正被粉碎的舊社會中,它占據了最享有特權、最有勢力的地位。”因為宗教信仰與當局分享了權威,所以當以動搖舊權威為目的的革命一旦發(fā)生,宗教只能跟著政治一起被埋葬。
      所幸的是,美國的宗教沒有遭此厄運,基督教保全了其作為宗教信仰的地位。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最初美國社會的建立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它已經與這個民族的情感交織在了一起;另一方面,美國沒有發(fā)生像法國那樣暴烈的、推翻一切的大革命也是極為重要的原因。但是,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其宗教與政治的關系。
      在美國,政治與宗教的完全分離,使得“人們可以容易改變舊的法制而不觸動舊的信仰”。作為一種舊的信仰,宗教因為沒有與政治有任何關系而得以保存,不必接受個人理性的論證。用托克維爾的話說,“既沒有人想去攻擊它,又沒有人想去保衛(wèi)它”。這對美國來說意義重大?;浇瘫A袅藢γ绹怂枷刖薮蟮目刂屏α?,因為“美國人在不經論證而接受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后,也就承擔起接受基督教所提出和支持的大量道德真理的義務”。因此,個人理性得以被限制,“使人們的主要觀點多數不受個人的分析”,從而社會的團結與個人的自由得以發(fā)展。反觀法國,由于宗教被徹底地否定,只能眼睜睜看著個人理性肆無忌憚地沖擊、破壞所有的信仰,使得整個社會像一盤無力的散沙。
      這一現象在歷史上并不少見,特別是在社會大轉型時期。比如,五四時期對儒家及傳統(tǒng)道德的批判便是很有中國特色的例子;當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理論“被信仰化”——寫進永恒真理的手冊、登上大學生“兩課”的課本、成為公務員考試的標準答案而不容被質疑時,人們對這些“信仰”只能產生仇恨。一旦過了這一時期,我們就會發(fā)現,在法國,宗教仍然作為一種純粹的信仰存在,而在中國,儒學及傳統(tǒng)文化正在逐漸復興。
      歷史給予我們的教訓是:當個人理性狙擊這些與專制制度相勾結的信仰時,應當站在一個更“理性”的高度克制自己破壞一切的本性。斬斷了它們與專制的紐帶后仍瘋狂地攻擊這些信仰,只會讓民主的轉型失去全部的盟友。我們的個人理性應該警惕的是專制背后所倚賴的信仰,而非所有的信仰。那些仍屬于最純粹的領域、與政治無涉的終極信仰,不應該受到個人理性惡意地攻擊;那些有助于社會的穩(wěn)定、團結與延續(xù)的有益信仰,甚至應該得到理性地保護與培養(yǎng)。
      前文說過,不論對每個人自身還是對整個社會,信仰都是必不可缺的。那么,在美國這個個人理性盛行的國家,除了沒被攻擊的宗教信仰外,其信仰的主要源泉還有什么呢?法國人把宗教信仰的命都革了之后,其又信仰些什么呢?
      在民主國家,“公眾的意見”成為了這種新的主要信仰。人們不再像在貴族制度下“盲目相信某一特定的人或特定的階級”,轉而相信群眾的智力。托克維爾這樣描述道:“在美國,多數擁有向個人提供大量的現成見解和減輕個人構思己見的負擔的義務。在哲學、道德和政治方面,還有一套關于每個人應不加論證而接受公眾的信念的理論?!?公眾的意見成為了個人理性的唯一向導,獲得了無限的權力。
      然而,古老的問題仍然擺在新時代的面前。信仰一旦成其為信仰,便獲得了一種可以擺脫或者暫時擺脫個人的理性之審視的權威。如果對這一權威不加以限制,新的專制的威脅近在眼前。
      在美國,多數人的意見成為新的信仰后,很快便與政治結合在了一起,使其不得不承受“多數人的暴政”之苦。
      法國的情況更為糟糕。大革命后,在一片信仰的廢墟之上,“理性”本身成為了新的專制信仰,而且是古往今來最厲害的那個。托克維爾如此描述這樣一個巨怪:“自羅馬帝國崩潰以來,世界上還沒有過一個與此相似的政權。大革命創(chuàng)造了這一新權力,或者不如說,這一新權力是從大革命造成的廢墟中自動產生的。的確,大革命建立的政府更為脆弱,但是比起它所推翻的任何政府卻強大百倍”。獨裁政黨、政治強人、暴烈的少數民眾肆意借著“理性”、“人民”之名施行最為專制的統(tǒng)治,更勝于貴族制下多種信仰相互制衡的狀態(tài)。
      托克維爾清楚地看到了這背后的邏輯:“假如民主國家把曾經過分妨礙或推遲個人理性飛速發(fā)展的各種強權推翻,而只受一個多數的專制權力的統(tǒng)治,那末,這只是換上了一個性質不同的邪惡而已。”
      我們或許仍然不能很好地阻止信仰在不經意間成為專制的幫兇,不過我們至少知道,是民主制度的發(fā)展催化了個人理性的成熟,而個人理性是我們對抗專制最好的武器。然而,在民主時代,我們需要提防的專制信仰竟然是我們的“理性”本身及其所催化的“公眾的意見”。對此,我們別無他法,仍然只能依靠我們的理性本身以及其他善良而非殘酷、包容而非專制的信仰。這是一場理性與自身的賽跑、信仰與專制誘惑的對決。
      
  •     當當網剛給我郵到的第二天,也就是我給這本書買書皮的那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日當天,美國政府倒閉了。。。
      囫圇吞棗似的讀完了這本上下兩冊的經典書籍,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學識還無法理解作者所講述的許多東西,只是大概了解下美國的起源,美國的民情,美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對于美國的司法制度我表示這對于一個理科生而言實在是太難了,讀的我一片茫然。當讀到上卷作者預測美國和俄國這兩個大國將震驚世界的時候,我深深地震精啦,作者透過每個民族的特點和紛亂的世界形勢,成功的預測到了100年后的事情,我只能把這個歸因于作者超人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本經典之作,讓我讀來卻有種暴殄天物的感覺,希望等以后隨著知識的增進,能夠對這本書有深入的理解。
  •     《民主在美國》臺灣版導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以往在西方思想史上雖然也占一席之地,但其地位歷來都不是特別高。唯晚近20年來,西方學界對托克維爾的歷史評價不斷提升,許多學者甚至將他和馬克思以及密爾(J.S.Mill)并列為19世紀最重要的社會思想家(認為三人分別代表資本主義批判家、自由主義辯護人、民主時代預言家)。這里的原因無疑在于,20世紀后期西方社會本身的民主化發(fā)展以及非西方社會的民主化潮流,似乎再次見證了托克維爾對民主化時代的種種預言和分析。
      
        不過我們需要事先指出,托克維爾并不是“民主萬能論者”,相反,他著重的是民主時代來臨的不可避免性及其結果的多重復雜性。事實上他預見到他對民主的分析既可以被用來辯護民主又可以被采用來反對民主,因此說他自己毋寧懷有一種雙重目的,即希望那些擁護民主的人不要把民主想得那么美好,而那些反對民主的人不要把民主想得那么可怕,如果,“前者少一些狂熱,后者少一些抵制,那么社會或許可以更和平地走向它必然要抵達的命運終點?!保═ocqueville,Selected Letters on Politics and Society,ed.by R.Boesch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p.98—100)
      
      
        托克維爾的名著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上卷 1835年,下卷1840年)。在中文世界一直譯為《美國的民主》。但由于中文“的”字的所有格性格,這個譯名容易導致誤解,即以為此書主要是關于“美國的”政治制度等,這就會大大模糊了托克維爾此書的主旨是關于“民主”的普遍性問題。正如托克維爾在該書的著名導論以及他在1848年革命期間為該書第12版所寫的前言中都特別強調的,他這本書要表述的只有“一個思想”(a single thought),這就是:“在全世界范圍,民主都在不可抗拒地普遍來臨”。換言之,托克維爾的中心問題首先是民主的問題,并強調民主問題將是“普遍而持久的”(universal and perrmanent),唯其如此,他才反復強調,他這本書要提出的問題,“并非僅關于美國,而是與全世界相關;并非關乎一個民族,而是關乎全人類?!保―emocracy in America,tr.Lawrence,Harper & Row,1966,p.311)
      
        因此,嚴格說來,托克維爾這本名著的書名不宜譯為《美國的民主》,而應該譯為《民主在美國》。就全書結構而言,上卷主要是關于“民主在美國”的特殊表現。民主“在美國”的情況之所以特別引起他的興趣是因為他認為,在歐洲,“民主時代”的到來幾乎無一例外要以摧毀貴族制度為前提,從而以“民主革命”為必經階段,美國則因為歷史短暫、是一個沒有“貴族時代”的國家,因此“民主在美國”的獨一無二性就在于它不需要以推翻貴族制度為前提,從而避免了歐洲那種民主革命。托克維爾認為,由于民主在歐洲是伴隨革命而來,因此許多人已習慣于認為民主與動亂及革命之間有某種必然聯系,而他對美國的考察則要告訴人們,民主帶來的動亂只是在轉型時期的暫時現象而非民主的本質,因為民主與革命的真正關系毋寧是:民主越發(fā)達,動亂越少,革命越不可能(參見本書下卷第三部分第二十一章論“大革命何以越來越少”)。
      
        但我們同時需要特別注意上卷的最后一章,這章幾乎占全卷四分之一的篇幅,托克維爾卻特別說明此章的主題不是關于“民主在美國”,而是關于那些“美國的,但不是民主的”(being American,but not democratic)方面。確切地說,這一章的內容主要是關于美國的種族問題。托克維爾認為,種族問題特別是黑人奴隸制的存在,乃從美國內部直接顛覆了民主的原則,從而成為美國民主的最大內在危險。他尤其指出,種族問題決不會因為廢除奴隸制就消失,因為種族歧視的根源并不在美國的政治或法律制度,而是深深植根于美國白人社會的民情(mores),“在美國,黑人的解放恰恰加強了白人社會拒斥黑人的偏見,而從法律上取消種族不平等反而使這種不平等在民情中更加根深蒂固?!保ㄍ弦琾.344)因此對美國民主而言,廢除奴隸制以后還必須根除“三個比奴隸制本身更難對付、更難去除的偏見:主子意識的偏見、種族意識的偏見、白人意識的偏見”(同上引,p.342)。不消說,這正是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美國民權運動的主題之一(盡管托克維爾本人當年對此非常悲觀,認為這種偏見不可能被克服,因此他認為白人和黑人之間很難避免一場戰(zhàn)爭)。
      
        《民主在美國》的下卷事實上已經主要不是關于美國,而是集中于民主的更一般、更普遍的方面,因此西方學界普遍認為下卷就其內容而言其實應該更名為“論民主”(On Democracy)。托克維爾自己在下卷第一部分第九章也特別指出,許多誤解來自于人們混淆了“民主的東西”(What is democratic)與“美國特有的東西”(What is only American)。但是?該說這種混淆部分地是托克維爾自己造成的。我們如果仔細看一下下卷各章節(jié)的標題,可以發(fā)現這些標題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是標題中帶有“美國的”,例如“美國人的哲學方法”,“美國人為什么較喜歡應用科學”,“美國人發(fā)展技藝的精神”,“美國的民主如何改變了英語”,等等;另一類則是標題中沒有出現“美國”或“美國的”,而是以“民主時代”或“民主國家”為題的,例如“民主時代文學的特征”,“民主國家中詩的某些源泉”,“民主國家的戲劇”,“民主時代史學家的一些特征”,等等,尤其下卷的第四部分所有標題都只涉及“民主”,而不涉及“美國”。粗略而言,第二類標題清楚表明托克維爾討論的對象是“民主”的普遍傾向。但問題是,即使是那些標題帶有“美國的”章節(jié),實際也未必是關于美國,甚至與美國完全無關,例如有一章標題是“為什么美國人多懷上進之心卻少有大志”,但實際內容卻幾乎完全不是關于美國,而恰恰是關于作為美國之對照面的法國。
      
        確切地說,《民主在美國》下卷基本不是關于托克維爾在美國的經驗觀察,而是托克維爾對“民主時代”的抽象思考,是他對民主在現代社會將會如何表現和發(fā)展的一系列推測和預見。我們因此必須立即追問,托克維爾是以什么方法來思考民主,又是從什么角度來推測民主的一般發(fā)展傾向的?
      
        民主制與貴族制
      
        直截了當地說,托克維爾實際上是用一種特殊的“比較方法”來思考和分析民主的,這就是民主制與貴族制(aristocracy)的比較。托克維爾事實上是從歐洲舊制度的貴族社會的特性來反推出民主社會的種種特性的?!睹裰髟诿绹诽貏e是其下卷幾乎處處是關于民主社會與貴族社會的比較。
      
        這里應該特別指出,托克維爾本人來自法國一個顯赫的貴族世家。他一生的全部思考實際都圍繞一個中心問題,即如何看待法國大革命全面摧毀歐洲貴族體制這一巨大歷史事件。托克維爾一家事實上與法國大革命有不共戴天之仇。托克維爾的曾外祖就是在革命恐怖時期挺身而出為法王路易十六擔任辯護律師,從而被全歐貴族奉為偶像的著名法國貴族領袖梅爾歇布(Malesherbes),辯護失敗自己被送上斷頭臺,連同托克維爾的外祖父也被一并處死;托克維爾的親生父母則在新婚蜜月時期被革命政府逮捕判處死刑,僅僅因為在等待處決時雅各賓專政倒臺才虎口余生,但托克維爾的母親已經為此而終生神經驚恐。托克維爾從小的家庭教育氛圍因此充滿憎恨大革命以及緬懷被處死的國王的氣氛。
      
        但托克維爾的不同尋常就在于,早在20歲之前他就開始超越了自己家庭以及自己所屬社會階層的狹隘貴族視野和保守主義立場,而逐漸形成了他自己認同法國大革命原則的立場并終生不渝。如他在私人信件中都一再強調的:“促使我們行動的并不是個人動機,而是堅定地要求我們的原則不受任何破壞,我們的原則說到底只能是1789年大革命的原則”(Selected Letters on Politics and Society,p.187)。正是這種立場使得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檢討絕然不同于英國的柏克(Edmund Burke)對法國革命的全盤否定。如托克維爾后來在評論柏克時所指出,柏克對大革命的分析雖然在許多局部問題上不乏洞見,但柏克所描繪的全景卻是“一幅全盤皆錯的圖像”(a false picture altogether),因為“大革命的一般品性、大革命的普遍含義,以及大革命的預兆,從而大革命的起點,完全都在柏克的視野之外”;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柏克生活并拘囿于尚處在舊世界之中的英國,因此不能把握法國大革命的全新之處和普遍意義”,因此他在法國大革命中只看見大革命的“法國性”,卻恰恰未能看出法國大革命的真正深刻性乃在于它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意義。托克維爾遠高出柏克之處就在于他最早慧眼獨具地看出,法國大革命的真正意義在于它標志著“民主時代”的到來。因為在托克維爾看來,法國大革命的本質是“民主革命”,法國大革命的問題因此說到底是民主的問題。
      
        托克維爾與柏克之間的根本區(qū)別即在于:柏克仍是從歐洲舊式“貴族自由主義”的視野去看待和評判所發(fā)生的一切,因此民主時代的問題及現代性的問題乃整個在其視野之外,而托克維爾一切思考的基本出發(fā)點則首先就是:民主時代的來臨使得歐洲舊式“貴族自由主義”的時代已經終結,自由主義在民主時代因此必須走向“民主的自由主義”。
      
        簡言之,托克維爾所謂“民主”的對立面是指“貴族制”,而非泛泛與專制相對而言(事實上托克維爾認為中央集權乃是民主時代的基本傾向,參見本書下卷第四部分)。他的所有論述因此都建立在一個非?;镜姆治黾軜嬌希疵裰髦婆c貴族制的相反。在托克維爾看來,正是這種作為與歐洲貴族制相對立意義上的“民主”,才是西方現代性最根本的特征或最根本的問題性所在。因此他把“民主”主要看成是一種“現代”特有的狀況,認為古希臘城邦和羅馬共和都不是民主制,而只是“貴族共和國”。因為就所謂“古代最民主的”雅典而言,“公民”本身就是一種特權的標志:“35萬以上的總人口中只有2萬人是公民,其他都是奴隸”;而在古羅馬,所謂“大戶”(patricians)和“平民”?plebeians)的斗爭在托克維爾看來只是同一大家庭內部之爭,因為“他們全都屬于貴族階”。他因此強調,古代所謂的“人民”本身就是指貴族,其含義與現代所謂“人民”乃截然不同。
      
        現代性的最大挑戰(zhàn)在托克維爾看來恰恰就在于,現在每一個人都要求被作為平等的個體來對待,這是古希臘羅馬人在理論上就不能接受,而中古基督教則只能在理論上承認,卻無法落實在“現世”而只能寄予“彼岸”。歐洲舊式貴族自由主義不再能適應民主時代的原因也就在于它乃以“不平等的自由”為基礎,即自由只是少數人的特權,而非每個人的權利。而“民主時代”即現代的根本訴求恰恰在于它只承認“平等的自由”(equal freedom),即自由必須是每一個人的自由,而且這種每個人的平等權利日益成為人們在一切領域一切方面的訴求,托克維爾由此以“各種條件的平等”(equality of conditions)來概括現代“民主”。托克維爾一生以盧梭為自己最景仰的兩大思想導師之一,說盧梭的著作他每天要讀一點,這是毫不驚訝的。因為事實上他對“民主”即“各種條件的平等”所作的透徹分析,乃是直接延續(xù)盧梭對“不平等”的分析而來,尤其《民主在美國》下卷對民主基本特性的分析,在風格上都受盧梭《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影響。
      
        托克維爾對民主理論的重大發(fā)展之一由此就在于他不像以往那樣單純把民主看作一種政體形式。他突出地強調了所謂“民主”遠非只是一個政治范疇,而同時甚至首先是社會、文化、習俗、家庭、婚姻,以至知性活動方式、感性生活方式、及基本心態(tài)結構等人類生活一切方面的普遍性范疇。《民主在美國》下卷由此詳加分析民主即“各種條件的平等”對知性活動(intellectual movements)的影響(第一部分),對情感方式(sentiments)的影響(第二部分),對民情(mores)的影響(第三部分),以及所有這些社會文化方面的民主化將會對政治產生的反影響(第四部分)。確切地說,托克維爾是把民主作為現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來分析和考察的。也正是這樣一種考察視野,使他特別敏感地指出,民主將永不會在某一階段或某一領域就停步不前,而將成為對現代人和現代社會的永無止境的挑戰(zhàn)過程,如他以揶揄的口吻所言:“難道誰會以為,民主在摧毀了封建制度和打倒了國王以后,就會在中產階級和有錢人面前退卻?”
      
        托克維爾的中心關切是他所謂“民主人”(democratic man)即現代人的基本“心態(tài)”——追求“各種條件的平等”的強烈“欲望”——與民主社會的“制度”之間的持續(xù)張力。這種張力就在于:“民主的各種制度激發(fā)并討好人們對平等的激情,但又永遠不可能完全滿足這種激情”(Democracy in America,p.198)。因為顯而易見,任何社會再民主也不可能達成完全的平等,但是另一方面,“民主的各種制度最大程度地發(fā)展了人心中的嫉妒情感(sentiments of envy)”,因此“人們越平等,他們對平等的渴求就越難滿足”。因為“當不平等是社會通則時,最大的不平等都見怪不怪。但當一切都已或多或少抹平時,最小的差距都引人注目?!泵裰鲿r代的基本張力由此就在于“平等所激發(fā)的欲望”與永遠不可能完全滿足這些欲望的各種“制度”之間的“不斷交戰(zhàn)”(constant strife)。換言之,現代“民主”的一個基本悖論就在于,正因為民主社會提供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平等但又永不可能達到完全平等,人們對“各種條件的平等”的追求變得永無止境:“這種完全的平等總是在人們認為伸手可及時從人們的手指縫中溜走,就像巴斯噶說的已不斷高翔而逃走;人們由此為追求完全平等而激動不已,尤其因為它既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就更讓人鍥而不舍?!保ㄍ弦齪.198)
      
        晚近十余年來托克維爾在西方學界受到的重視日益有超出其他經典思想家的趨勢,其原因實際也在于,托克維爾指出的這種民主永不會停步的特性,即使在西方也只是在本世紀后半葉才變得越來越突出。所謂后現代主義的挑戰(zhàn),女性主義的挑戰(zhàn)等等,可以說都是托克維爾所謂“文化民主化”問題的日益尖銳化表現,從而也就再次提出了“民主是否會有最后的極限”這一托克維爾當年自承無法回答的問題(“那么我們最終走向何方?無人知曉”)。
      
  •     《民主在美國》臺灣版導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以往在西方思想史上雖然也占一席之地,但其地位歷來都不是特別高。唯晚近20年來,西方學界對托克維爾的歷史評價不斷提升,許多學者甚至將他和馬克思以及密爾(J.S.Mill)并列為19世紀最重要的社會思想家(認為三人分別代表資本主義批判家、自由主義辯護人、民主時代預言家)。這里的原因無疑在于,20世紀后期西方社會本身的民主化發(fā)展以及非西方社會的民主化潮流,似乎再次見證了托克維爾對民主化時代的種種預言和分析。
      
        不過我們需要事先指出,托克維爾并不是“民主萬能論者”,相反,他著重的是民主時代來臨的不可避免性及其結果的多重復雜性。事實上他預見到他對民主的分析既可以被用來辯護民主又可以被采用來反對民主,因此說他自己毋寧懷有一種雙重目的,即希望那些擁護民主的人不要把民主想得那么美好,而那些反對民主的人不要把民主想得那么可怕,如果,“前者少一些狂熱,后者少一些抵制,那么社會或許可以更和平地走向它必然要抵達的命運終點?!保═ocqueville,Selected Letters on Politics and Society,ed.by R.Boesch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p.98—100)
      
        民主問題的普遍性
      
        托克維爾的名著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上卷 1835年,下卷1840年)。在中文世界一直譯為《美國的民主》。但由于中文“的”字的所有格性格,這個譯名容易導致誤解,即以為此書主要是關于“美國的”政治制度等,這就會大大模糊了托克維爾此書的主旨是關于“民主”的普遍性問題。正如托克維爾在該書的著名導論以及他在1848年革命期間為該書第12版所寫的前言中都特別強調的,他這本書要表述的只有“一個思想”(a single thought),這就是:“在全世界范圍,民主都在不可抗拒地普遍來臨”。換言之,托克維爾的中心問題首先是民主的問題,并強調民主問題將是“普遍而持久的”(universal and perrmanent),唯其如此,他才反復強調,他這本書要提出的問題,“并非僅關于美國,而是與全世界相關;并非關乎一個民族,而是關乎全人類?!保―emocracy in America,tr.Lawrence,Harper & Row,1966,p.311)
      
        因此,嚴格說來,托克維爾這本名著的書名不宜譯為《美國的民主》,而應該譯為《民主在美國》。就全書結構而言,上卷主要是關于“民主在美國”的特殊表現。民主“在美國”的情況之所以特別引起他的興趣是因為他認為,在歐洲,“民主時代”的到來幾乎無一例外要以摧毀貴族制度為前提,從而以“民主革命”為必經階段,美國則因為歷史短暫、是一個沒有“貴族時代”的國家,因此“民主在美國”的獨一無二性就在于它不需要以推翻貴族制度為前提,從而避免了歐洲那種民主革命。托克維爾認為,由于民主在歐洲是伴隨革命而來,因此許多人已習慣于認為民主與動亂及革命之間有某種必然聯系,而他對美國的考察則要告訴人們,民主帶來的動亂只是在轉型時期的暫時現象而非民主的本質,因為民主與革命的真正關系毋寧是:民主越發(fā)達,動亂越少,革命越不可能(參見本書下卷第三部分第二十一章論“大革命何以越來越少”)。
      
        但我們同時需要特別注意上卷的最后一章,這章幾乎占全卷四分之一的篇幅,托克維爾卻特別說明此章的主題不是關于“民主在美國”,而是關于那些“美國的,但不是民主的”(being American,but not democratic)方面。確切地說,這一章的內容主要是關于美國的種族問題。托克維爾認為,種族問題特別是黑人奴隸制的存在,乃從美國內部直接顛覆了民主的原則,從而成為美國民主的最大內在危險。他尤其指出,種族問題決不會因為廢除奴隸制就消失,因為種族歧視的根源并不在美國的政治或法律制度,而是深深植根于美國白人社會的民情(mores),“在美國,黑人的解放恰恰加強了白人社會拒斥黑人的偏見,而從法律上取消種族不平等反而使這種不平等在民情中更加根深蒂固?!保ㄍ弦琾.344)因此對美國民主而言,廢除奴隸制以后還必須根除“三個比奴隸制本身更難對付、更難去除的偏見:主子意識的偏見、種族意識的偏見、白人意識的偏見”(同上引,p.342)。不消說,這正是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美國民權運動的主題之一(盡管托克維爾本人當年對此非常悲觀,認為這種偏見不可能被克服,因此他認為白人和黑人之間很難避免一場戰(zhàn)爭)。
      
        《民主在美國》的下卷事實上已經主要不是關于美國,而是集中于民主的更一般、更普遍的方面,因此西方學界普遍認為下卷就其內容而言其實應該更名為“論民主”(On Democracy)。托克維爾自己在下卷第一部分第九章也特別指出,許多誤解來自于人們混淆了“民主的東西”(What is democratic)與“美國特有的東西”(What is only American)。但是?該說這種混淆部分地是托克維爾自己造成的。我們如果仔細看一下下卷各章節(jié)的標題,可以發(fā)現這些標題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是標題中帶有“美國的”,例如“美國人的哲學方法”,“美國人為什么較喜歡應用科學”,“美國人發(fā)展技藝的精神”,“美國的民主如何改變了英語”,等等;另一類則是標題中沒有出現“美國”或“美國的”,而是以“民主時代”或“民主國家”為題的,例如“民主時代文學的特征”,“民主國家中詩的某些源泉”,“民主國家的戲劇”,“民主時代史學家的一些特征”,等等,尤其下卷的第四部分所有標題都只涉及“民主”,而不涉及“美國”。粗略而言,第二類標題清楚表明托克維爾討論的對象是“民主”的普遍傾向。但問題是,即使是那些標題帶有“美國的”章節(jié),實際也未必是關于美國,甚至與美國完全無關,例如有一章標題是“為什么美國人多懷上進之心卻少有大志”,但實際內容卻幾乎完全不是關于美國,而恰恰是關于作為美國之對照面的法國。
      
        確切地說,《民主在美國》下卷基本不是關于托克維爾在美國的經驗觀察,而是托克維爾對“民主時代”的抽象思考,是他對民主在現代社會將會如何表現和發(fā)展的一系列推測和預見。我們因此必須立即追問,托克維爾是以什么方法來思考民主,又是從什么角度來推測民主的一般發(fā)展傾向的?
      
        民主制與貴族制
      
        直截了當地說,托克維爾實際上是用一種特殊的“比較方法”來思考和分析民主的,這就是民主制與貴族制(aristocracy)的比較。托克維爾事實上是從歐洲舊制度的貴族社會的特性來反推出民主社會的種種特性的?!睹裰髟诿绹诽貏e是其下卷幾乎處處是關于民主社會與貴族社會的比較。
      
        這里應該特別指出,托克維爾本人來自法國一個顯赫的貴族世家。他一生的全部思考實際都圍繞一個中心問題,即如何看待法國大革命全面摧毀歐洲貴族體制這一巨大歷史事件。托克維爾一家事實上與法國大革命有不共戴天之仇。托克維爾的曾外祖就是在革命恐怖時期挺身而出為法王路易十六擔任辯護律師,從而被全歐貴族奉為偶像的著名法國貴族領袖梅爾歇布(Malesherbes),辯護失敗自己被送上斷頭臺,連同托克維爾的外祖父也被一并處死;托克維爾的親生父母則在新婚蜜月時期被革命政府逮捕判處死刑,僅僅因為在等待處決時雅各賓專政倒臺才虎口余生,但托克維爾的母親已經為此而終生神經驚恐。托克維爾從小的家庭教育氛圍因此充滿憎恨大革命以及緬懷被處死的國王的氣氛。
      
        但托克維爾的不同尋常就在于,早在20歲之前他就開始超越了自己家庭以及自己所屬社會階層的狹隘貴族視野和保守主義立場,而逐漸形成了他自己認同法國大革命原則的立場并終生不渝。如他在私人信件中都一再強調的:“促使我們行動的并不是個人動機,而是堅定地要求我們的原則不受任何破壞,我們的原則說到底只能是1789年大革命的原則”(Selected Letters on Politics and Society,p.187)。正是這種立場使得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檢討絕然不同于英國的柏克(Edmund Burke)對法國革命的全盤否定。如托克維爾后來在評論柏克時所指出,柏克對大革命的分析雖然在許多局部問題上不乏洞見,但柏克所描繪的全景卻是“一幅全盤皆錯的圖像”(a false picture altogether),因為“大革命的一般品性、大革命的普遍含義,以及大革命的預兆,從而大革命的起點,完全都在柏克的視野之外”;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柏克生活并拘囿于尚處在舊世界之中的英國,因此不能把握法國大革命的全新之處和普遍意義”,因此他在法國大革命中只看見大革命的“法國性”,卻恰恰未能看出法國大革命的真正深刻性乃在于它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意義。托克維爾遠高出柏克之處就在于他最早慧眼獨具地看出,法國大革命的真正意義在于它標志著“民主時代”的到來。因為在托克維爾看來,法國大革命的本質是“民主革命”,法國大革命的問題因此說到底是民主的問題。
      
        托克維爾與柏克之間的根本區(qū)別即在于:柏克仍是從歐洲舊式“貴族自由主義”的視野去看待和評判所發(fā)生的一切,因此民主時代的問題及現代性的問題乃整個在其視野之外,而托克維爾一切思考的基本出發(fā)點則首先就是:民主時代的來臨使得歐洲舊式“貴族自由主義”的時代已經終結,自由主義在民主時代因此必須走向“民主的自由主義”。
      
        簡言之,托克維爾所謂“民主”的對立面是指“貴族制”,而非泛泛與專制相對而言(事實上托克維爾認為中央集權乃是民主時代的基本傾向,參見本書下卷第四部分)。他的所有論述因此都建立在一個非?;镜姆治黾軜嬌?,即民主制與貴族制的相反。在托克維爾看來,正是這種作為與歐洲貴族制相對立意義上的“民主”,才是西方現代性最根本的特征或最根本的問題性所在。因此他把“民主”主要看成是一種“現代”特有的狀況,認為古希臘城邦和羅馬共和都不是民主制,而只是“貴族共和國”。因為就所謂“古代最民主的”雅典而言,“公民”本身就是一種特權的標志:“35萬以上的總人口中只有2萬人是公民,其他都是奴隸”;而在古羅馬,所謂“大戶”(patricians)和“平民”?plebeians)的斗爭在托克維爾看來只是同一大家庭內部之爭,因為“他們全都屬于貴族階”。他因此強調,古代所謂的“人民”本身就是指貴族,其含義與現代所謂“人民”乃截然不同。
      
        現代性的最大挑戰(zhàn)在托克維爾看來恰恰就在于,現在每一個人都要求被作為平等的個體來對待,這是古希臘羅馬人在理論上就不能接受,而中古基督教則只能在理論上承認,卻無法落實在“現世”而只能寄予“彼岸”。歐洲舊式貴族自由主義不再能適應民主時代的原因也就在于它乃以“不平等的自由”為基礎,即自由只是少數人的特權,而非每個人的權利。而“民主時代”即現代的根本訴求恰恰在于它只承認“平等的自由”(equal freedom),即自由必須是每一個人的自由,而且這種每個人的平等權利日益成為人們在一切領域一切方面的訴求,托克維爾由此以“各種條件的平等”(equality of conditions)來概括現代“民主”。托克維爾一生以盧梭為自己最景仰的兩大思想導師之一,說盧梭的著作他每天要讀一點,這是毫不驚訝的。因為事實上他對“民主”即“各種條件的平等”所作的透徹分析,乃是直接延續(xù)盧梭對“不平等”的分析而來,尤其《民主在美國》下卷對民主基本特性的分析,在風格上都受盧梭《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影響。
      
        托克維爾對民主理論的重大發(fā)展之一由此就在于他不像以往那樣單純把民主看作一種政體形式。他突出地強調了所謂“民主”遠非只是一個政治范疇,而同時甚至首先是社會、文化、習俗、家庭、婚姻,以至知性活動方式、感性生活方式、及基本心態(tài)結構等人類生活一切方面的普遍性范疇?!睹裰髟诿绹废戮碛纱嗽敿臃治雒裰骷础案鞣N條件的平等”對知性活動(intellectual movements)的影響(第一部分),對情感方式(sentiments)的影響(第二部分),對民情(mores)的影響(第三部分),以及所有這些社會文化方面的民主化將會對政治產生的反影響(第四部分)。確切地說,托克維爾是把民主作為現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來分析和考察的。也正是這樣一種考察視野,使他特別敏感地指出,民主將永不會在某一階段或某一領域就停步不前,而將成為對現代人和現代社會的永無止境的挑戰(zhàn)過程,如他以揶揄的口吻所言:“難道誰會以為,民主在摧毀了封建制度和打倒了國王以后,就會在中產階級和有錢人面前退卻?”
      
        托克維爾的中心關切是他所謂“民主人”(democratic man)即現代人的基本“心態(tài)”——追求“各種條件的平等”的強烈“欲望”——與民主社會的“制度”之間的持續(xù)張力。這種張力就在于:“民主的各種制度激發(fā)并討好人們對平等的激情,但又永遠不可能完全滿足這種激情”(Democracy in America,p.198)。因為顯而易見,任何社會再民主也不可能達成完全的平等,但是另一方面,“民主的各種制度最大程度地發(fā)展了人心中的嫉妒情感(sentiments of envy)”,因此“人們越平等,他們對平等的渴求就越難滿足”。因為“當不平等是社會通則時,最大的不平等都見怪不怪。但當一切都已或多或少抹平時,最小的差距都引人注目?!泵裰鲿r代的基本張力由此就在于“平等所激發(fā)的欲望”與永遠不可能完全滿足這些欲望的各種“制度”之間的“不斷交戰(zhàn)”(constant strife)。換言之,現代“民主”的一個基本悖論就在于,正因為民主社會提供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平等但又永不可能達到完全平等,人們對“各種條件的平等”的追求變得永無止境:“這種完全的平等總是在人們認為伸手可及時從人們的手指縫中溜走,就像巴斯噶說的已不斷高翔而逃走;人們由此為追求完全平等而激動不已,尤其因為它既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就更讓人鍥而不舍。”(同上引p.198)
      
        晚近十余年來托克維爾在西方學界受到的重視日益有超出其他經典思想家的趨勢,其原因實際也在于,托克維爾指出的這種民主永不會停步的特性,即使在西方也只是在本世紀后半葉才變得越來越突出。所謂后現代主義的挑戰(zhàn),女性主義的挑戰(zhàn)等等,可以說都是托克維爾所謂“文化民主化”問題的日益尖銳化表現,從而也就再次提出了“民主是否會有最后的極限”這一托克維爾當年自承無法回答的問題(“那么我們最終走向何方?無人知曉”)。
      
  •     讀完《論美國的民主》,很難想象托克維爾僅以他九個月的美國之行就能夠寫出這樣經典的曠世著作。九個月,怎么能夠讓一個人如此了解美國的民主與法制呢?九個月,怎么能夠讓一個人如此洞悉美國的歷史與發(fā)展呢?托克維爾在他的書中深入淺出地為我展示了美國——這個現代文明中不可不提的大國——是如何從一片荒蕪走向繁榮的。
      
      其實,我對于托克維爾的能力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他的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是第一本研究美國政治體制和民主法制的著作,而并非書中內容的全部。然而,當我真正看完它時,我發(fā)現托克維爾帶給我的啟示遠比他書中闡述的觀點更發(fā)人深醒,對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從這一點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好書。他讓我感到了一個新興國家所散發(fā)的勃勃生機與無限可能,一種新的體制帶給人前所未有的,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新的革命。美國的民主,就是在這種新興文明崛起的歷史洪流中不斷向前發(fā)展,最終達到一種,就算不能說完美,但也可以說是最豐滿的程度。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物極必反,萬事萬物皆是如此,民主作為一種制度在顯示出他無限力量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伴隨著很多弊端,諸如多數人的暴政、個人主義所帶給人們的冷漠與孤單等等。但無論如何,只要一個國家真正從一種制度中獲益并且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我認為,這種制度就是成功的。
      
      以美國的民主制度對比中國的情況是近乎可笑的,雖然不想說,但是卻不能不說,以我粗陋卑微的觀察來看,我們現在仍然是一個與封建作斗爭的時代。我想這樣的論調一定會招致很多反對,可是縱觀中國的歷史,我不得不承認,現如今我們的體制,我們的法制,我們的行政管理系統(tǒng),甚至是我們的觀念,都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個現代水平。前不久,美國政府通過了新的醫(yī)療改革法案,在新法案中,要求全面提升美國公民的醫(yī)保水平,這一法案足以使美國95%的公民獲得醫(yī)療保障。如果是在中國,政府這樣的決策無疑會帶來一片掌聲和贊美,財政用于醫(yī)保正是說明了政府是個關注民生,為民服務的好政府。然而在美國,很多民眾卻站在白宮門口高舉“kill the bill”的大旗,反對政府亂用納稅人的錢,更出人意料的是,這些示威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新法案不會對他們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對他們有利的人,這些人站出來反對政府僅僅是因為害怕政府過度干預經濟的措施有可能妨礙市場的自由調節(jié),從而違背市場經濟的自由發(fā)展。由此我深深的感到不安,有時候,并不是美國強大的經濟令人畏懼,而是美國人民對平等、自由的追求已經滲透到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在這方面,我們還與之相去甚遠。美國的民主,是一種由內而外顯示出來的力量,并且成為一種固化的精神印在每個美國人的腦海中。所以即使金融危機令美國從此進入蕭條的話,我也毫不懷疑它能夠力挽狂瀾的能力。
      
      即使是現在,我仍然十分疑惑,兩百年前的這樣一群流亡他鄉(xiāng)的鄉(xiāng)巴佬是如何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制度呢?;蛟S他們在前往新大陸的小船上就已經約定了一個不分貧富、沒有等級的新世界,由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延伸出的自由和民情,共同被法律所規(guī)定下來,構成了這個國家的民主。
      
      在托克維爾看來,美國的民主是由宗教精神與自由精神結合而成,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成分卻在美國變得親密無間。宗教的影響起源于第一批到達美國的英國清教徒,而美國人對自由的渴望更是與平等的理念以及作為殖民地的外部環(huán)境條件分不開?!白诮陶J為公民自由是人的權利的高尚行使,而政治世界則是創(chuàng)世主為人智開辟的活動園地。宗教在它本身的領域內是自由和強大的,滿足于為它準備的地位,并在知道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依靠壓服人心來進行統(tǒng)治的時候,它的帝國才能建設得最好。自由認為宗教是自己的戰(zhàn)友和勝利伙伴,是自己嬰兒時期的搖籃和后來的各項權利的神賜依據。自由視宗教為民情的保衛(wèi)者,而民情則是法律的保障和使自由持久的保證”[1]。由此可見,宗教和自由的相互支持使美國的民主等到保護與發(fā)展。美國社會情況的本質是民主,無論是繼承法對于財富的分割,還是教育使人民得到知識的同時又不會發(fā)生很大差別,美國社會處處充滿著平等,而這種平等的相對性又迫使人們認識到團結的重要性。
      
      其實,這種制約與反制約在美國社會得到充分的運用。美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在由內而外、自下而上的相互排擠與斗爭中不斷磨合,以至于讓我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想法,好像制度的建立者正是想通過讓各方利益忙于相互奪權,而使權力分散,達到民主的目的。從鄉(xiāng)鎮(zhèn)、縣、州到聯邦政府,從眾議院到參議院,從州法院到聯邦最高法院,從立法權、司法權到行政權,所有這些橫向的和縱向的權力紛爭,組成了一套十分龐雜的政治系統(tǒng),美國的民主正是在這樣的體制之下運行的。這種制度有時候讓人感到十分棘手,但仔細想想又很有意思。托克維爾在書中提到,美國是一個行政分權和政府集權的國家。在自然形成的鄉(xiāng)鎮(zhèn)組織,州是不能干涉鄉(xiāng)鎮(zhèn)本身的事務的,所以鄉(xiāng)鎮(zhèn)保持著很好的獨立性,管理鄉(xiāng)鎮(zhèn)公共事務的權力被分配到幾乎各個公民,公民通過選舉委員行使他們的權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務,因為“人人都是本身利益的最好裁判者”[2],人民主權就在地方分權的制度下體現出來。這種分權,在托克維爾看來最彌足珍貴的,是由此產生的政治效果,“在美國,到處都使人感到有祖國的存在。從每個鄉(xiāng)村到整個美國,祖國是人人關心的對象。居民關心國家的每一項利益就象自己的利益一樣。他們以國家的光榮而自豪,夸耀國家獲得的成就,相信自己對國家的成就有所貢獻,感到自己隨國家的興旺而興旺,并為從全國的繁榮中獲得好處而自慰。他們對國家的感情與對自己家庭的感情類似,而且有一種自私心理促使他們去關心州”[3]。美國人的這種愛國心是建立在一個個小的鄉(xiāng)鎮(zhèn)單位的基礎之上,我想,只有讓公民真正參與到公共事務的管理中去,并且讓公民切實感受到自己的權力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行使的時候,公民們才會對國家管理報以熱情,從而對這個國家報以熱情和愛戴,這恐怕就是行政分權帶給我的啟示。行政分權同樣的,也會有很多問題,地方權力的分散必然導致軟弱,但是正像我前面所說的,任何制度都有它的弊端,對于現在的中國來說,我認為地方分權仍然不失為一種選擇。美國在行政上的地方分權與政府的集權顯然有些令人摸不著頭腦。鄉(xiāng)鎮(zhèn)在對內事務保持獨立的同時,凡是涉及州的事務,又要聽從統(tǒng)一安排。在整個聯邦也是如此,各州都有獨立的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但是立法者又通過聯邦把分散的權力集中到一起,組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合眾國。托克維爾也毫不客氣的闡釋了他的觀點,他說美國的政府集權的程度甚至比當時歐洲的集權主義國家的權力集中程度更令人發(fā)指,“每個州不僅只有一個立法機構,而且只有一個可以創(chuàng)造本州的政治生活的政權機關;同時,一般也不準數個縣的議會聯合行動,以防止它們圖謀超越自己的行政職權而干涉政府的工作。在美國,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反對每州的立法機關。不管是特權,還是地方豁免權和個人影響,甚至是理性的權威,都阻止不了它的前進,因為它代表著多數,而多數又自認為是理性的唯一代言人。因此,它可以為所欲為,除了它的意志,再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限制它的行動。站在它一方并受它控制的,是負責以強力迫使不滿分子就范的行政權的代表”[4]。美國的政府集權在作者看來似乎過分保守以至于難以打破傳統(tǒng),去改革創(chuàng)新。 “中央集權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賦予國家的日常事務以秩序嚴明的外貌,……讓整個社會永遠處于被官員們慣于稱之為良好秩序和社會安寧的那種昏昏欲睡的循規(guī)蹈矩的狀態(tài)”[5]。值得一提的是,托克維爾在這里的論述中對比了中國,其實他講得很有道理,當年的中國還沉浸在一片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而強大的中央集權盡管帶給中國人康乾盛世,卻也使自己停滯不前。這就是高度集權的弊端,容易讓人蒙蔽雙眼,無法看透真相。從托克維爾的語氣中不難看出,政府集權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而他也不能說出這樣的集權在保持其強大執(zhí)行力的同時還能夠找到與之相類似的替代品。我想,這樣的集權就像是一把雙刃劍,無法割舍又不能靠得太近。權力的斗爭無時無刻不在美國的社會上演,而給予他們斗爭力量源泉的,正是美國人民。
      
      那么,現如今中國的道路又面臨著怎樣的挑戰(zhàn)呢?依靠民主的力量就可以實現富強嗎?如托克維爾自己所言,即使是全盤復制美國的墨西哥也沒能成功,復制了憲法條文并不等于領會了憲法精神,美國的平等自由和民情是自下而上興起的力量,加之聯邦本身存在的軟弱性,就更難讓一個沒有民主土壤的國家在一夜之間就變換了身份。從這點上來說,美國的民主其實不具有普世性。而中國,是繼續(xù)走向集權,還是投靠民主,應該由中國人自己去選擇。西方國家之所以仇視標榜社會主義的中國,并不完全是兩種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不可調和,更重要的,是中國向西方說明了一個道理:沒有民主,沒有資本主義,也可以使人民富強。其實,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是十分智慧的,中庸之道在現代社會被人看作是沒個性,這可真是大錯特錯。中庸是一種最智慧的處世之道,縱觀歷史,沒有一個走向極致的國家會有很好的結局,中國鼎盛的封建社會印證了如今復興之路上的坎坷。一個最聰明的國家不是凡事都要做到最好,而是讓一切都在變幻莫測的環(huán)境中存活,存活,因為留的長久才有可能。
      
  •     “人們似乎熱愛自由,其實只是痛恨主子。(真正)為自由而生的民族,它們所憎恨的是依附性本身?!?—— 托克維爾
      
      ————————————————————
      
      托克維爾從未對中國真正產生興趣。
      
      19世紀后,歐洲對中國的甜蜜想象情緒已然過去,中國反而變成了黑暗的形象,是一個停滯的帝國,被歷史的新浪潮拋棄。在《論美國的民主》中,他把中國政體視作高度中央集權的制度,它用一套官僚系統(tǒng)來管理遼闊疆域,并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
      
      他相信這種機制會吞噬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與能量,它帶來的一個“平靜卻不幸福,勤勞卻沒有進步,穩(wěn)定卻沒有力量,有物質觀念卻沒有公共道德”的狀態(tài)。
      
      聽到鴉片戰(zhàn)爭的消息時,他感到興奮,因為“歐洲的活躍和中國的停滯交鋒了”。
      
      但中國并未停滯。在與歐洲人交鋒后,它經歷了無窮的革命與動蕩,并在1949年后達到高潮。在很多方面,它是法國式革命在東方的回應。它們都發(fā)生在富裕、政治完備的農業(yè)國家,它們的舊制度都是官僚獨裁制,而革命的結果都是一個更為中央集權、官僚制、并將大眾結為一體的民族國家。
      
      倘若托克維爾此刻來到中國,他會為當初的忽略而意外:北京、上海隨時在崛起的高樓;聯結廣袤土地的鐵路與公路網;東南沿海無數夜以繼日的工廠……中國不僅不是停滯的,而且被視為歷史的新動力。
      
      人們驚嘆于中國制度將政治專制和經濟增長如此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它似乎完全置身于托克維爾所預言的民主浪潮之外,既有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理論框架,早已容納不下它的成長。中國正在創(chuàng)造一種全新的體系嗎?
      
      美國記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完美地表達了這種情緒:“如果像今天的中國這樣被一群理性開明的人領導,一黨制也很有優(yōu)勢,可以執(zhí)行那些政治上困難,卻至關重要的政策?!?br />   
      但同時,他也會吃驚于自己的預見性。它會看到在這繁榮中,庸俗的市儈精神在蔓延,公共精神與道德普遍性衰敗。在城市里和鄉(xiāng)村中,沒有供人們進行公共生活、展開辯論的空間。相反,一切與感官享樂有關的設施,隨處可見。
      
      他是多么清楚,這種腐化式的縱樂,是一個社會閉塞的標志。
      
      他也會看到整個社會被焦慮左右,每個人都生活在與他人的無窮比較中。
      
      當年,他在美國人身上發(fā)現的這種因身份不平等而帶來的焦慮,在此刻的中國加倍呈現出來,這個社會似乎將兩者矛盾特征結合到一起——它充滿特權與等級,但又有無窮的流動性,人人都覺得自己有可能進入其中,它帶來了普遍性的心理失衡,人類歷史上很少有這樣的時期,欲望被如此加倍地激發(fā)出來。
      
      而這很大程度上緣于中央集權的過分強大,它似乎摧毀了人們的精神獨立性。
      
      青年人想進入官僚機構,商人們忙于與政府締結關系,倘若他在地方城市旅行,一定會看到最豪華與龐大的建筑一定是政府大樓,很多酷肖他見過的白宮。
      
      與18世紀的法國相似的是,這個政治權利也不知如何應對大眾的參與熱情。越來越多的群體變得更富有,卻缺少對應的表達機會和利益申訴渠道。一些經濟學家甚至不惜引用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作類比,來表達自己的憤恨,倘若他們代表著資產階級的憤怒,那么下一步是什么?
      
      倘若托克維爾學會用微博,一定也會感到某種似曾相識:一種越來越激烈的情緒開始主導人們,人民渴望變化,而且是立刻。但至于變化的目標與方向到底是什么,人民卻并不真的關心。
      
      而且,人們的注意力完全被短暫的物質利益占據了,以為所有的政治不過是利益的劃分,卻忘記了有某種道德精神與政治原則的存在。倘若沒有道德精神與政治原則,政治權利會迅速墮落。人們也習慣以群體的口吻來談論問題,而很少涉及個人的維度。
      
      倘若說美俄支配了20世紀,21世紀可能是美國與中國的時代,托克維爾可能為中國的轉變提供新的啟發(fā)嗎?
      
      托克維爾在法國不斷的革命與復辟中,看到了政治與社會變革的復雜性。它既是理性設計的結果,同時又需要基本的原則,更和富有遠見與道德的精英群體有關。
      
      他也確信,一個優(yōu)良的政治社會不是法律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情感、信仰、觀念以及心靈的習慣產物。任何國家都可能制定出優(yōu)良的法律,編定出色的憲法,創(chuàng)造民主的形式,但只有當政治參與、自立、合作和講求道德的習慣深入公民的日常思考和行動時,自由才會繁榮。
      
      而我們面臨的現實是,經過這么多次革命,中國的各種社會組織都被摧毀殆盡,它們的重生壓力重重。
      
      倘若我們都感到了變化的迫切性,而且意識到不可控的變革浪潮的吞噬性,那么首要挑戰(zhàn)就是如何讓這些社會組織再度生長起來,它們像是沙地中的植被,是防止塵暴的最佳方式。
      
      而當人們?yōu)樽兏餇巿?zhí)不休時,也必須意識到所有變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尋求個人的豐富性和崇高性、獨立意識與自由精神。
      
      每當個人喪失主體性,被視為某種工具時,即使用這種工具來追求自由與民主,它帶來的也不過是新的悲劇。
      
      ————————————————————
      
      本文原載于《商業(yè)周刊/中文版》2012年第5期,出版于2012年3月9日。撰文 許知遠
  •     托克維爾認為民主可以適當的平衡自由與平等兩者,在照顧個人的同時也顧及社會的發(fā)展。托克維爾認為過度的社會平等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孤立,造成更多的政府干預、以及自由遭到侵蝕。 1國內首次引進最貼近原著的臺灣譯本,最貼近原著的《論美國的民主》;美國新聞處委托指定版本;著名學者甘陽先生著寫導讀;
  •     1831年,曾經有一位法國人不遠萬里來到美國。他的此行不為移民,不為外交,而是作為單純的寫作者來觀察這個新生國家的社會狀況。九個月后,他回到法國,歷時數年,寫就了一本政治學巨著??烧l也沒料到,正是這個人,這本書將會對后世的思想界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這個人叫托克維爾,他的這本書名叫《論美國的民主》。
      這是一本有“野心”的著作。托克維爾試圖在短短九個月的時間內,通過自己的寫作全面描繪當時美國民主社會的情況,這聽起來無疑是天方夜譚,美國人尚且不能完全了解自己,何況是一個外國人?
      然而,當書稿付梓出版,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時候,我們不禁被其“野心”所折服。的確,厚厚的上下兩卷從外觀上就表現出了一種宏大敘事的決心,而細細翻閱,又驚嘆其對美國民主社會細致入微的觀察。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結合讓人不禁讓人產生疑惑,托克維爾是如何有效地表現他的觀察視角的呢?于是我翻開書卷,隨著托克維爾的敘述走進19世紀初的美國社會。
      19世紀初的美國,距離獨立僅過去了幾十年的時間,各種政治制度處于初步建設的狀態(tài)。三權分立、政黨政治尚未定型,南北方的矛盾開始初現,外交上采取孤立主義政策,經濟上工業(yè)革命的先聲尚未到來,整個國家基本處于初級發(fā)展的階段。而在大洋彼岸的歐洲,“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幾乎將米字旗插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法蘭西的三色旗在歐洲大陸高高飄揚,大革命之光閃耀西歐諸國;普魯士的力量開始慢慢變強,德意志的血性正在覺醒。相比于歐洲熱熱鬧鬧的政治,美利堅的民主建設顯然是低調而不成熟的。
      然而托克維爾并不這么看。在仔細觀察過美國社會之后,他對美國的政體不禁發(fā)出由衷的贊美,堅信民主的浪潮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潮流,而美國在未來政治格局的作用也會變得舉足輕重,其理由便是美國自身有著一套復雜高超的民主運行機制。
      托克維爾的自信并不是一種自大的表現,而是出于一種對新生政體的好奇而做出的冷靜判斷。在書的緒論的開篇,他便觀察到了美國的特色?!拔以诤媳妵毫羝陂g見到一些新鮮事物,其中最引我注意的,莫過于身分平等?!保ǖ?頁)這種對身分平等的喜悅或許是出于托克維爾對祖國歷史的熟稔,而這一點確實在接下來的文字中表露無遺。他回顧了法國近七百年的歷史,講述了貴族制度由封閉到到部分開放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最古老、最保守的封建體制,在法國也悄然地發(fā)生著變化。僧侶階級開始對所有人敞開大門,人際關系日益復雜和多樣化,金融家所組成的政治權力集團開始出現,“文人政治”的影響逐漸凸顯。甚至他還發(fā)現,每隔五十年,法國的社會的體制都會發(fā)生一次雙重的革命,貴族與平民的差距被拉近,而這一現象正在整個基督教世界進行。于是托克維爾做出大膽的預見:“身分平等的逐漸發(fā)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保ǖ?頁)他認為這是普遍持久的,“每時每刻都能擺脫人力的阻撓,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幫助它前進。”(第7頁)
      他滿懷信心地預見著民主浪潮的推進,為此還假想了一個理想的民主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公民的自由聯合將會取代貴族的個人權威,國家也會避免出現暴政和專橫。”“在民主社會,享樂將不會過分,而福利將大為普及;科學將不會特別突出,而無知將大為減少;情感將不會過于執(zhí)拗,而行為將更加穩(wěn)??;雖然還會有不良行為,但犯罪行為將大為減少。”“他們將不難發(fā)現自己的個人利益是與社會的公益一致的?!睆拇恕皣覍⒉粫敲垂廨x和榮耀,而且可能不那么強大,但大多數公民將得到更大的幸福,而且人民不會鬧事;但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希望再好,而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過得不錯。”(第11頁)
      這種對民主發(fā)展的判讀是卓有遠見的,而這種遠見基于他對當時美國政體的深度考察,他在思索中發(fā)現了民主的奧秘,并認為美國的建設達到了當時民主政體發(fā)展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我們具體來看一下他的一些重要觀察。
      在正式篇章的開頭,托克維爾并沒有從美國的現實出發(fā),而是追溯了美式民主的源頭,即所謂殖民地民主。
      有人說美國是個年輕的國家,缺少歷史文化傳統(tǒng)。如果單從建國歷史來說,這一點的確毋庸置疑。一個僅有兩百多年建國史的國家,是很難積淀起厚重的歷史的。然而我們對于美國,往往會忽略它的起源,那就是許許多多的英裔美國人,他們身上流淌著大英帝國的血液,即使是來到遙遠的美國,這一點也很難從他們身上抹去,反而正是這種來自英國的傳統(tǒng),使得美國的歷史變得不再那么模糊膚淺,就托克維爾的話說,“美國是唯一可以使人看清它的社會的自然而順利成長的國家?!保ǖ?1頁)
      17世紀初期,第一批英裔美國人來到美國的東海岸,他們通常被稱為“新英格蘭的居民”。這些人多為被英國傳統(tǒng)勢力所不容的清教人士,他們懷揣著夢想走向遙遠的大洋彼岸,冀望能夠在新大陸開始出自己的新生活。他們的特征很明顯,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相同的文化背景,相當的教育水平。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使得平等的精神很快成為了共識,這也使得處女地的社會呈現出了一種獨特的情景。在這片土地上,沒有窮人,也沒有富人,財產和個人學識平均,缺少培養(yǎng)貴族階層的土壤,彼此之間更像是個大家族。他們發(fā)展自有并珍惜自由,試圖用自由的精神去連接人際間的紐帶,而正是這種嘗試,奠定了后來美國發(fā)展的基石。
      讓人驚嘆的是,來到新土地的移民們并沒有因為彼此的相處而發(fā)生過多的沖突,也沒有因為缺少強有力的領導者而出現群體間的渙散,相反,他們所構建的社會,表現出難以想象的規(guī)范,仿佛沒有人管,卻始終能感覺到一種秩序存在。這種看似矛盾的政治生態(tài),我們把它稱為新英格蘭的鄉(xiāng)鎮(zhèn)自治。
      具體來看,新英格蘭的鄉(xiāng)鎮(zhèn)自治是一種由下至上的行政組織結構,或者說是逆向發(fā)展的政治組織形式。鄉(xiāng)鎮(zhèn)是最大的自治體,繼而產生縣,最后出現州。但是在早期的殖民地民主中,縣和州的作用并不大,鄉(xiāng)鎮(zhèn)掌握最核心的權力,并有資格向縣和州挑戰(zhàn)?!班l(xiāng)鎮(zhèn)各自任命自己的各種行政官員,規(guī)定自己的稅制,分配和征收自己的稅款。”“凡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事務,也象在古雅典一樣,均在公眾場所召開公民大會討論決定。”(第45頁)他們自由地立法、行政,實現行而有效的國民教育,使得鄉(xiāng)鎮(zhèn)共同體的運作變得十分順暢??梢哉f在鄉(xiāng)鎮(zhèn),自由無處不在,卻難以顯現出來,人們身處自由的環(huán)境中,已不覺它的存在,然而一旦它受到了破壞,人們就會誓死捍衛(wèi)它,因為他們懂得自由的珍貴。
      新英格蘭人對自由的理解是獨特的,他們并不認為自由本身是偉大的,而把它看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源于《五月花號公約》的契約精神和本身帶有宗教信仰促使他們對自由有著一種特有的迷戀,但他們不沉醉其中,而是以自己的行動去實踐,以至自由最終成為他們生命中的永恒價值。
      難得的是,托克維爾不僅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了鄉(xiāng)鎮(zhèn)自治精神,還從微觀著手,詳細闡述了鄉(xiāng)鎮(zhèn)自治具體的運作形式,并給我們描繪了一張有關美國鄉(xiāng)鎮(zhèn)(Township)、縣(County)、州(State)的政治生態(tài)圖。
      鄉(xiāng)鎮(zhèn)作為最基本的行政單位,在行政區(qū)劃的金字塔中處于底層。它規(guī)模小,數量多,人口基數大,雖然對于整個國家而言并不是核心區(qū)域,但是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鄉(xiāng)鎮(zhèn)的民主運作狀況,將從根本上反映一個國家的民主發(fā)展程度,而從這點看,鄉(xiāng)鎮(zhèn)是無論如何都有必要值得一提的。
      新英格蘭的鄉(xiāng)鎮(zhèn)組織是一個完整而有秩序的整體。人民是鄉(xiāng)鎮(zhèn)一切權力的源泉,由于鄉(xiāng)鎮(zhèn)一級最為基本,立法和行政工作可感可看,鄉(xiāng)鎮(zhèn)便沒有采取代議制度實行民主運作,于是它必須時時刻刻需要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以便于權力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圍中,這樣足以充分保障自由。
      相比于鄉(xiāng)鎮(zhèn)明晰的自由權力,縣和州的權力顯得松散而又模糊。它們并沒有掌握太多核心的權力,雖然鄉(xiāng)鎮(zhèn)從屬于他們,但只有在涉及到“公益”(即在各鄉(xiāng)鎮(zhèn)共享的利益)的利益上時,各鄉(xiāng)鎮(zhèn)才會對縣和州做出讓步。鄉(xiāng)鎮(zhèn)不必將實際權力讓渡上級,但對于全州性的公共義務,則非盡不可。不過“州在規(guī)定它的時候只是指示一個原則;而在執(zhí)行的時候,鄉(xiāng)鎮(zhèn)一般又恢復了它的一切個體獨立權。比如,賦稅是由州議會表決的,但計征稅款的卻是鄉(xiāng)鎮(zhèn);設立學校是上級的命令,但花錢辦學和管理學校的卻是鄉(xiāng)鎮(zhèn)。”(第73頁)這種行政權力的分配為當時的政治生態(tài)提供了有效的彈性空間,使新英格蘭的鄉(xiāng)鎮(zhèn)自治精神落到實處。
      早期的殖民地民主依靠這種相對自由的自治精神維系了近兩百年的時間,直到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前,美國人對這種自治狀態(tài)似乎表現得比較滿意。然而隨著母國英國的遠去,建國的問題不可避免地擺在了開國元勛們的工作議題上,對于一個新生的國家,應該采取怎樣的政治制度來保證它的合理運作呢?
      1778年,第一部“聯邦憲法”(文中所寫,中文多作《邦聯條例》)開始起草,1781年予以通過。與其說是憲法,不如說由各州所組成的政治聯盟。在這個聯盟中,每個州都是獨立的共和國,享有完全的主權?!鞍盥撜凰膽椃ㄅ密浫鯚o力,不再有共同的危險感作為它的支柱,眼看著船舶上懸掛的國旗被歐洲大國凌辱而毫無辦法?!保ǖ?25頁)松散的邦聯體制使得初生的美國面臨各種困境,缺少有力的中央政府使得整個國家的運作變得十分低效。過了幾年,人們開始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了這種危機,于是就算最保守的人也開始考慮是否有加強國家權力的必要,但出于對失去自由權力的擔憂,他們對前景仍然表示迷茫。
      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共和國最杰出的精英終于啟動了真正意義上的制憲議程。1787年,他們會聚費城,去的時候帶去了爭議,來的時候帶回了共識,而這一共識,將成為美國模式的最初版本。
      華盛頓、亞當斯、杰弗遜、漢密爾頓這樣的政治精英為美國設計了一套精致復雜的政治體制,其形式為“三權分立”( checks and balances),核心為“制衡”。在這套政治方案中,立法歸于參眾兩院,行政歸于總統(tǒng)及旗下政府,司法歸于聯邦法院及地方法院,三種權力互相牽制,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tài)勢。三權分立的學說并非美國精英的驚世創(chuàng)舉,最早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政體三要素論(他首次把國家的政權劃分為議事權、行政權和審判權, 并認為國家之治亂以三權是否調和為轉移),之后經波利比阿、洛克、孟德斯鳩的改進,逐漸成為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政治學說,然而沒有一個國家曾經對之實踐,而美國的精英們選擇這一體制,意味著他們將要開拓出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但他們仍然選擇了,而且一以貫之。
      然而理想付諸實踐注定將要面臨無數的挫折。
      在立法權方面,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發(fā)生了激烈的博弈。開始制定憲法之時,由于政體未定,形成了聯盟模式和單一模式兩套方案。前者規(guī)定法律的制定將取決于州的多數票,而不取決于聯邦人民的多數票,后者則將考慮全體公民的多數票?!翱梢韵胍姡恍┹^小的州如同意實行這種主張,就得在涉及聯邦主權時完全放棄自己的獨立存在,由同聯邦完全平等的政權變?yōu)橐粋€大國的微不足道部分。前一種辦法會把它們交給一個不合理政權,而后一種辦法又會把它們吞掉。”(第131頁)另外,由于眾議院的議員人數由人口比例決定,小州的利益無疑又會被侵犯。最后無奈之下,小州做出了重要的讓步,以犧牲自我來保全最核心的公共利益。在種族方面,聯邦憲法也是顧左右而言他,這主要是考慮到了南方代表的感受,自從蓄奴制在南方扎根之后,種族的問題便始終困擾著制憲的精英們,出于妥協(xié),他們最終犧牲了黑人兄弟,盡管他們在獨立戰(zhàn)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憲法第1條第2款、第9款,分別以法律形式確認了奴隸制度的合法性,同時明確說明奴隸買賣可延續(xù)到1808年;在分配眾議院各州代表名額時,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規(guī)定了保留種族歧視的條款,不承認黑人、印第安人、婦女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權利。)
      在行政權方面,政治精英們試圖“創(chuàng)設一種既依靠多數、又有足夠力量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自由行事的行政權?!保ǖ?34頁)顯然,這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如何保證擁有極大權力的總統(tǒng)能夠服從全國人民的意志?
      不能保證每一個最高統(tǒng)治者都是完人,實際上也不存在完人,在美國的社會語境里,總統(tǒng)的形象總是被視作惡的化身,公民所有的政治努力都是為了抑制他內心的惡,于是他們想出各種辦法來限制他的權力。然而他們對總統(tǒng)的情感又是真誠的,他們希望他是個杰出的行政管理者,能夠為公民處理那些棘手的事務,比如外交、軍事等國家核心競爭力,如果處理得當,他們會將英雄的榮譽冠之于他,比如羅斯福叔侄。他們既賦予總統(tǒng)難以想象的權力(諸如擱置否決權),又通過參眾兩院的力量在最大程度上制約總統(tǒng),使得他所提出的每一份提案都能都能夠被審慎地討論、通過。這樣即使總統(tǒng)作惡,也有懲戒的力量對其制約(如1972的“水門事件”,尼克松因彈劾案被迫下臺)。畢竟人的道德有限,唯有有效的制度才能抑制人性的惡。
      在司法權方面,“美國的立法者決定創(chuàng)立一個聯邦司法當局,以實施聯邦的法律,審判事先仔細規(guī)定的涉及全國利益的案件?!保ǖ?57頁)于是聯邦最高法院(federal supreme court)應運而生。然而這樣的設計,顯然打破了原有的司法體系。邦聯體制下的美國,每個州都有自己的司法當局,審判著有著本州法律效力的案件,彼此之間是孤立的、封閉的。每個州都對司法有解釋權,隨著時間的推移,勢必會造成合眾國司法秩序的混亂,所以聯邦最高法院的作用就是來維持全國的司法秩序,并協(xié)調各州司法系統(tǒng)間的矛盾。然而州的立法者并不這么看。
      他們指責這一設計是對州主權的侵犯。這樣的規(guī)定使得“州的主權不僅要受法律的限制,,而且要受法律解釋的限制,既受一個已知范圍內的限制,又受一個未知范圍的限制,既受有明文規(guī)定的限制,又受無明文規(guī)定的限制。”“一旦聯邦的主權與州的主權發(fā)生沖突,應有聯邦法院來裁定是非?!保ǖ?60頁)他們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畢竟將自己手中的權力拱手想讓,誰都不心甘情愿。
      最后聯邦與州達成了妥協(xié),在涉及聯邦公共權益時,聯邦掌握最高話語權,在地方獨立權益時,州掌握最高話語權,另外無論是聯邦還是州,都擁有兩審的權力。這樣的結果對于州的立法者來說,算是一個不壞的結果,但在隨后的兩百多年,州法院與聯邦法院關于司法解釋的紛爭從未結束過,尤其在涉及到法律是否違憲的方面,更是各執(zhí)一詞,這也成為了美國司法一個不可避免的難題。
      那么這樣一種獨特的司法系統(tǒng),又是如何體現其在政治權力中獨占一席的原則呢?
      答案在于司法獨立(judicial independence)。
      司法獨立的原則在世界法制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它標志著現代法律體系的成熟。司法獨立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觀念層面,二是制度層面。
      就觀念層面而言,司法機關應當形成自己的職業(yè)化的觀念,即形成司法職業(yè)所共有的某些理念,這些理念保證法官在類似的案件中有可能作出類似的客觀的而非純個人的判斷。制度層面的內容要求司法人員能按自己的觀念和規(guī)則辦事。兩者缺一不可,相互促進。
      就制度層面而言,司法獨立要求做到:
     ?。?)司法權由司法機關(法院)統(tǒng)一行使,不受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的干預,公民個人或非國家機關的社會團體更不能干預。
     ?。?)司法系統(tǒng)內部的互相獨立,即一個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不受另一個司法機關的干預。法院上下級關系只是審級關系,上級法院除依上訴程序、調卷令等有關程序對下級法院的審判行為予以監(jiān)督外,不得干預下級法院的審判。
     ?。?)法官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這是指一個法院內部不存在上下級服從關系。
     ?。?)法官保障制度。這是從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方面保障法官無所顧及的捍衛(wèi)法律。法官的地位及待遇來自法律,不是他的上級。這就包括由法律規(guī)定法官的職權,不可削減的待遇及其職位保障。對職位通常采用兩種辦法:一是終身制(英美法的主要做法);二是文官制度的保障。法官的高薪制也是法官保障制度的內容之一。(以上關于“司法獨立”概念的闡釋根據四川胡云律師事務所的資料做了參考,特注明)
      就美國而言,總統(tǒng)任命大法官作為最高法院的核心人物,他們往往是終身制的,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司法解釋不因總統(tǒng)任期的結束而發(fā)生過多的變化。這些聯邦法官“不僅應當是品行端正、德高望重、博聞強識的公民,具有一切行政官所必備的品質,而且必須是國務活動家。他們要善于判斷自己所處時代的精神,掃除經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難,力挽有危險把他們本人與聯邦的主權和法律的尊嚴一起卷走的狂瀾。”(第169頁)
      在具體法律層面,聯邦法院和州法院相互獨立且平行,體現出“雙軌制”的特點。聯邦法院行使美國憲法授與聯邦政府的司法管轄權。在刑事領域中,聯邦法院負責審理那些違犯聯邦法律的刑事案件;在民事領域中,聯邦法院負責審理以合眾國為一方、涉及”聯邦性質的問題”,以及發(fā)生在不同州的公民之間且有管轄權爭議等種類的民事案件。州法院的司法管轄權較為廣泛。按照美國憲法的規(guī)定,凡是法律未明確授與聯邦法院的司法管轄權,均屬于州法院。在實踐中,絕大多數刑事案件和大多數民事案件都是由各州法院審判的。(本段文字參考法律英語翻譯網對美國司法系統(tǒng)的解釋,特注明)
      司法獨立的原則在美國的司法體系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它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司法制度的獨立性,而這一原則對于構建英美法系乃至西方資產階級法律制度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作用。
      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以制衡的構想由理想成為了現實,這無疑是美國政治精英所所愿意看到的結果。盡管在建國初期,存在種種的缺陷,但瑕不掩瑜,對于其閃現的政治智慧,我們應該予以肯定,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代表了當時國際政治在頂層設計領域的最高水平。
      然而托克維爾并沒有因此對美國的政治制度大唱贊歌。出于一個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的敏感性,他對這種聯邦模式的推廣抱有懷疑態(tài)度。他認為“美國的聯邦憲法,好象能工巧匠創(chuàng)造的一件只能使發(fā)明人成名成財,而落到他人之手就變成一無用處的美麗藝術品。”(第186頁)他從地理環(huán)境、政治傳統(tǒng)、個人因素予以了分析。由于地處美洲,美國得以遠離當時世界的政治紛爭,可以有條件安心發(fā)展自身的社會形態(tài)。美國包括之前的殖民地時期長期存在一種自治的自由傳統(tǒng),使得自由精神成為了政治構想的共識。以華盛頓、杰弗遜、亞當斯為首的開國元勛,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對未來高瞻遠矚的預見,使得美國從建國之初便盡量避免了君主專制帶來的危害。
      而這些都是讓美國之所以成為美國的重要因素,但是換做其他國家,就不一定都具備這些因素。比如法國,四面都是實力相當的強國,本身內部君主勢力強大,集權意識濃厚,使得其民主共和的轉型變得異常地艱難,相比之下,美國缺少這樣的歷史包袱,反而能夠獨立地發(fā)展。而像墨西哥,由于自身缺乏像美國一樣的傳統(tǒng),卻生搬硬套美國模式,使得政治效率低下,最終在動蕩的政治格局中宣告了民主模式的失敗。
      這一點不禁讓人想到了民國初年的中國。在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的最初構想中,中國是要效仿美國建立共和政體的,于是他們在《臨時約法》中滲透了三權分立、人民主權、天賦人權的民主思想,給總統(tǒng)賦予了較大的權力,同時也構建起參眾兩院和類似于美國的法院,但由于政治建設經驗的缺乏加上國內各種力量的博弈,使得這種效仿的努力付諸東流,最后淪為政黨之間的爭權奪利籌碼,所謂建設中國憲政的道路也因此被無限延期,直至當下,實行憲政仍未形成社會共識。
      聯邦模式的確立,給美國構建了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形態(tài),1787年的聯邦憲法(U.S. Constitution)原文很短,但是其內涵卻很值得后人思考。托克維爾的思考并不過時,對那些處于政治轉型期的國家可以提供有分量的參考。
      《論美國的民主》一書篇幅眾多,內容龐雜,除了美國自治精神形成、政治組織構建,還有對民主的優(yōu)缺點以及種族問題、民主文化的思考,囿于篇幅,故不一一例舉??偠灾锌司S爾對于美國的思考,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所考慮的范疇,它更多地是對美國社會的一種全局式的思考,雖然由于時代的局限,《論美國的民主》或多或少帶有時代的烙印,但是其中所體現的政治深度足以讓這本書傳之后世而不朽。感謝托克維爾,這位寫出《論美國的民主》、《舊制度與大革命》的思想家,正是他的這種敘事“野心”,使得他帶給我們的政治財富變得尤為珍貴,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過去、現在、當下,它還會發(fā)揮不容忽視的作用。
      
      參考版本:【法】托克維爾著,董果良譯:《論美國的民主》,商務印書館,1988年12月第1版。
      關于文中司法獨立的解釋,可參見http://www.schylawyer.com/newsShow_cid_93_id_1968.html(四川胡云律師事務所)
      關于文中對美國司法系統(tǒng)的部分解釋,可參見http://www.legaltranz.com/archives/1950(法律英語翻譯網)
      
      
      
      
      
      
  •      托克維爾用了一種比較新鮮的角度和文筆對美國的民主進行了論述,他是在以“美國既有平等與民主”這一“事實”的基礎上,摒棄了一貫的推理方法,而直接對“現象”進行調查、歸納和總結。因此整本書的論述言語并不讓人覺得費神吃力。
       全書用社會學分析看待“民主”與“平等”這一命題,讓我既感新鮮又頗為生疏。全文中對已成事實的民主與平等所導致的諸多現象進行歸納,呈現了其普遍性,并推論出其今后的發(fā)展趨勢及隱患——這讓我不免將中國諸多國情一一代入,從律法、行政、民情、教育與歷史各方面對中美進行比較分析,并且心中一直存有疑慮:如今的中國社會差距過大階級略顯固化趨勢,又因一黨統(tǒng)治,明顯在諸多方面有“專制”之嫌;但套用民主國家因平等導致的諸多弊端特別是關于“個人孱弱而政府獨強”這系列論述,又竟都能符合,那么現今的中國體制究竟該如何準確定義?這是我閱讀期間一直思考的問題,每有所獲,又有所惑。
      
       以一個全然的“旁觀者”,且是貴族旁觀者看待美國的民主,托克維爾表現了恰到好處的公正:他既不吹噓民主,也不橫加指責。在對民主的論述以及與貴族專政的比較之中,他還是一般給予民主支持與贊美。托克維爾用歸納方法對一般性的“現象”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與推斷,對民主的優(yōu)缺點進行評估。顯然他對民主欣賞,但并不全盤贊美。因為其旁觀者的身份他冷靜的自其現象之下分析出頗多隱患,并給出了卓有見解的推論——這幾乎可以算作精準的預言,譬如民主國家“個人的孱弱無力與政府的絕對強大”,美國南北兩岸經濟失衡、黑奴制度分化種種因素而導致的“南北戰(zhàn)爭”的必然爆發(fā)……依據扎實而言論精準??梢钥闯鐾锌司S爾因試圖尋找一個更為科學合理的政治體制而對民主抱有期待,因此站在純理性角度對其進行觀察分析,這其中包含質疑,擔憂和欣賞,這也令其對美國民主的論述卓有見解。
      
      
       可以看出,托克維爾的論述中:平等是民主的基礎,自由是民主的追求,民主也會阻礙自由發(fā)展。
      
       非常有意思的是,托克維爾將“民主必平等”這一概念作為既定的事實貫穿全文,在他看來,民主國家最大的基礎與特征便是國民身份地位的完全平等。托克維爾的考察研究的核心,在于承認規(guī)制制度的必然衰落和雖具缺陷的貴族制度的發(fā)展必勢不可擋:“平等的逐漸發(fā)展,是勢所必至,天理應然。這種發(fā)展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時每刻都能擺脫人的阻撓,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幫助它前進?!?br />   
       正是由于平等在美國社會的根植,民主得以存在。先天優(yōu)勢的地理位置與風土人情為平等提供了優(yōu)質的土壤,公正的立法與行政促使了平等的實現。正是在這一前提下,社會的財產流通,特權減少,人們的勞動熱情高漲,對財富的熱愛阻撓不了他們將自己視為富有神圣義務與責任的個體為他們的自治做出政治上的貢獻——平等賦予他們的民情、智慧與法律促使了民主的實現。美國的民主因平等而生,因而根植社會,任何權利與階級也無法剝奪民主。
      
       從始至終,托克維爾都在以冷靜自持的態(tài)度論述他所觀察到的民主,因而從始自終他對民主都抱有深切并附有卓見的憂患意識——在托克維爾看來,自由是全人類無時無刻都在珍視與追尋的目標,民主雖趨向于靠近對自由權利的獲取,但始終難以實現自由。平等導致的民主雖是自由的基礎,但也是是阻撓自由實現的最大弊端。
      
       正是由于平等,民主社會的個人力量將日益孱弱無力。人們易于承認全體的利益而忽視個人的利益,也因為個人平等的極度相似性而不愿輕易結社形成力量,因而政府的力量無限放大,致使形成社會權利的單一性、遍在性與全能性。公民彼此疏遠日益冷淡,人們習慣于享受國家的庇護而怠于爭取權利與發(fā)動革命,國家趨于中央集權——而顯然,這有礙與對自由的追求。正如托克維爾政治哲學最精彩的概括所言:“在展現于眼前的民主時代,個人獨立和地方自由將永遠是藝術作品,而中央集權化則是政府的自然趨勢?!?br />   
       追尋自由是人類的天性,因而托克維爾擔憂“多數的暴政”剝奪了自由的訴求。他還認為:“民主制度下,平等的社會價值高于自由?!币驗樯鐣校穼ぷ杂芍纷⒍部狼?,并將給部分人帶來痛苦,真正能依靠自由獲得高等享樂的人實為少數,而平等能使人人幸福。因此雖然民主社會追求平等,但“他們希望在自由之中享受平等,在不能如此的時候,也愿意在奴役之中享受平等”。
      
  •     一.政治啟蒙與最初思考
      
       《論美國的民主》是我的政治啟蒙書——這么說,對高中的《政治生活》教科書似乎有點不敬,然而這是有根據的,就在于,《政治生活》更像是一本國家政治的科普宣傳冊,而《論美國的民主》,打開了我對政治的思考。思考,才算得上是思想、觀念的起點,將真正影響一個人的政治素養(yǎng)和社會態(tài)度。所以,盡管一開始,我對這份作業(yè)任務是排斥的,現在卻先抑后揚地懷著感激之情。
      
       《論美國的民主》的作者托克維爾是一名法國人,于是,在對美國民主進行透辟分析的同時,他尤其注重因之反觀法國的社會狀況,為法國國家道路的探索提供參考借鑒。這種不同國家之間的對照比較,對于跳出自身社會規(guī)則與既定眼光的局限、保持一份清醒的觀察態(tài)度,都是非常有利的。于我,采用這種方式來看待中國政治,使我那陳舊的認識煥發(fā)出新的思考。平等之于中國……以往扁平、簡單的政治詞匯變得立體、復雜。
      
      二.平等在中國的實現程度
      
       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盡管目的在于“民主”,托克維爾卻用了三章之大的篇幅來論述“平等”。托克維爾說道:“(平等)為大眾指明了珍貴的輿論方向,為法律提供了寶貴的主旨;它給統(tǒng)治階層以新的箴言,使被統(tǒng)治階層享有獨特的習慣?!薄拔覍γ绹纳鐣芯康迷缴?,越體會到這種平等的社會地位是其他一切衍生的基礎,是我所做觀察的終結點?!币蚨?,作為中國民主進程的重要前提,平等在中國的實現程度,這一問題值得我們先做探討。
      
       論及中國被統(tǒng)治階級中各階層的社會地位,中國古代之時大體上為“士、農、工、商”的排列次序(雖時有略微變動)。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前后,許多影響深遠的社會事件使得這種情況發(fā)生了改變: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農民地位上升;文化革命時,知識分子地位下降;改革開放后,商人地位上升……最終形成了當前“商、士、工、農”的格局?!吧?、士、工、農”分別代表的“財富、知識、技術、勞動力”這些階層要素的排列次序,代表了當前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這些階層要素在各人身上擁有程度的不平等、在社會主流價值取向中的不平等,造成了被統(tǒng)治階級中各階層社會地位的明顯差異。而當被統(tǒng)治階級作為一個整體,與統(tǒng)治階級的社會地位進行比較之時,在財富與權力等方面,前者都處于劣勢地位,階級之間的差異亦十分顯著。由此可見,中國的社會平等尚難實現。
      
       進而論之,在階層地位差異明顯的背景下,中國人的階層屬性往往是世代相傳的。除了少數因學習優(yōu)越、創(chuàng)業(yè)成功,進而改變階層屬性的人之外,大多數人往往受到家庭的影響,或依靠父母的現有資源,進入與父母所在的同一系統(tǒng)之中。例如,軍政、士人家庭的父母往往依靠自身的地位和權力,幫助子女進入相對優(yōu)越的工作系統(tǒng)中,商人家庭普遍存在子承父業(yè)的現象,工農階層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相對缺乏,經常處于無力改變家族命運的境況之中。這種狀況所導致的結果是,各階層之間的人員流動不明顯,各階層的社會地位幾乎是世襲的,弱小勢力往往難以通過自身努力取得地位的上升,個人發(fā)展機會的平等難以實現。
      
       綜上所述,就個人平等、發(fā)展機會平等、社會平等各方面而言,平等在中國的實現程度尚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
      
      三.中國平等困境之因
      
       “平等”乃各國社會普遍追求的共同目標,然而由于經濟、政治、文化、歷史、宗教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其在美國的發(fā)展居于領先地位。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如此,美國平等佳景之源,正可反照出中國平等困境之因。
      
       托克維爾說道:“人的一生,可以說是三歲看老。民族的發(fā)展與此類似;他們或多或少都帶著其起源所留有的痕跡。伴隨他們出生,幫助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歷史的存在能夠沉淀一個民族的底蘊,然而,它也能夠遺留下根深蒂固的民族慣性,遏制新事物的發(fā)展壯大。歷史的缺少對于美國難言幸否,然而,對于這片國土上平等因素的滋長,卻必然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反觀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積淀,使得古時的地域發(fā)展差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社會等級觀念等,成為今時社會平等的發(fā)展障礙。中國平等之難的首因,在于缺少一個“全新的基礎”,或是說,一份影響深遠的追求平等的民族慣性。
      
       然而,歷史是難以改變的,著眼當下顯然更有利于社會狀況的改善。而當今中國社會實現平等的客觀基礎亦是十分薄弱的。托克維爾論及此方面時說道:“美國展示出獨特的社會面貌。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或者歷史上的任何時代相比,美國人民在財富和知識方面都享受到了更大的平等,換句話說,享受到更大的力量的平等。”而在中國,人與人之間在財富、知識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從而無法享受到最終的力量——權力——社會地位的平等。雖則中國當前正持續(xù)不斷努力推動著“先富帶動后富”、義務教育、人民主權等措施的施行,以求財富、知識、權力等要素分配的相對平等,然其基本實現仍需較長的一段時間,仍需實施力度的適度加強與實施結果的真正到位。
      
       除卻社會的客觀基礎,主觀因素在在平等的實現過程中亦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而中國人在這一方面上的表現是耐人尋味的。表面上看,中國人民對于“民主”、“平等”的呼聲極高,無論在歷史上,或是在當今社會中。然而,無論在哪個時代,它們都有幾個共同點:人們追求平等,卻不知平等的實質與真正內涵;人們在感情上痛恨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在行動上卻左右為難、踟躕不前;人們對平等的渴望發(fā)展到極致,往往容易滑向“平均主義”。在宗教上,美國人民信奉“人人平等”的教義,甚而美國這一國家的建立,本基于清教徒尋找“朝圣”之路的愿望?!扒褰掏皆獾阶约簢艺钠群?,感到社會習俗有損于自己教義的嚴格,于是一道遠走他鄉(xiāng)以期尋找一處蠻夷荒蕪之地,以得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并自由地崇拜上帝?!倍谥袊?,“人人平等”的觀念甚至尚未得以確立,追求平等的人們將這一觀點作為斗爭的武器,而非戰(zhàn)斗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在當今中國,政治仿佛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專屬領地,人民對于政治大多漠不關心,或知之甚少,因而沒有足夠的政治素養(yǎng)去應對、判斷各方的政治言論與政治事件,容易被官方、媒體等權威機構所左右,呈現出社會情緒、事件判斷、政治立場表面化、簡單化、單一化的特點,這一點,表現在對平等的追求上,即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民平等觀念、平等思想的單薄,使得中國的平等化進程進展緩慢。
      
       綜上所述,中國平等困境之因:歷史淵源上,在于中國漫長歷史所遺留的影響深遠的等級制度與等級觀念;客觀基礎上,在于人與人之間財富、知識、權力等要素分配的不平等;主觀因素上,則在于人民因信仰缺失、參政議政程度較低所導致的平等觀念、平等思想的單薄。就此對癥下藥,或許能夠較為有效地促進中國社會平等的實現。
      
      四.“人人平等”真的好嗎?
      
       “人人平等”真的好嗎?這一疑問是我閱讀此書的最大收獲,它使我從庸常的大眾言論中掙脫出來,對被神化、被異化的“平等”的實質產生獨立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托克維爾贊賞美國人民在財富和知識方面所享受到的較高程度的平等,認為這是美國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平等的客觀基礎,是促進美國民主進程的重要前提?!霸诿绹?,人人都接受初等教育,但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卻很少?!薄霸诿绹瑤缀鯖]有很富裕的人: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必須工作?,F在,幾乎所有的工作都要求有學徒經歷。所以美國人只能在很年輕的時候接受普及教育。15歲就開始工作……”讀至此處,我對美國社會的平等與民主的向往頃刻間轉化為惶惑。
      
       托克維爾說道,“到如今,我只知道有兩種方法可以使政界實現平等:要么是全體公民享有權利;要么剝奪他們所有的權利?!痹谖铱磥?,美國的社會狀況,卻是賦予了全體公民享有財富與知識的權利,同時剝奪了他們享有更多的財富與知識的權利。美國人以高等教育與較富裕的生活作為犧牲,以實現平等與民主。我所疑惑的是,在美國,并非所有公民皆付出同等的努力,在這種前提下,人們卻收獲相似的結果,這可否算是另一種不平等呢?由于收獲平等,美國人的財富與知識水平皆需維持在社會平均水平左右的層次上,這是否會對個人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產生不良后果?然而更加令我疑惑的是,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為何美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皆能取得及其快速的發(fā)展,在建國至今的較短時間內躍而成為世界強國?或許,較為平等、民主的社會狀況對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改善、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fā)展壯大,確實起著非凡的作用。但它同時兼具著不可避免的負面作用,有待我們發(fā)現、思考并加以解決。
      
  •     下部讓你了解所謂制度,絕非一人之作,絕非空穴來風,帶你深入了解歷史文化。上部讓你看清美國法律本身,但也算普及法律哲學常識。
      
      王岐山推薦作者另一本《舊制度與大革命》,感覺國家很有希望。也推薦《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按語:在《論美國的民主》(1835,1840)中,Tocqueville(1805-1859)借考察美國的民主政制和道德民情,實際上一般地考察了身份平等(equality of conditions)下的政制安排、其本質缺陷及其補救措施。越是到下卷,美國色彩越淡化,而托克維爾將美國(順遂而自由的民主國)、法國(經歷劇烈的平等革命的民主國)和英國(具有自由貴族制色彩的國家)納入進來作為平等社會的幾種參考對象。
      
      上卷在介紹了美國的一般自然條件之后,分析了美國的政制安排(尤以鄉(xiāng)鎮(zhèn)自治和聯邦制為特色)以及其中最根本的人民的權力的運作情況,警告了民主的本質缺陷即多數人的暴政(tyranny of the majority):多數的無限權威(omnipotence)會播下暴政的種子。托克維爾提示了人類主權(sovereignty of mankind)和上帝觀念來拒絕多數的無限權威或人民主權。
      
      5年后出版的下卷先分析了民主或平等時代的智力活動(無限可完善性觀念、一般觀念的興起)、民主時代的情感(尤為重要的有愛平等勝于愛自由、個人主義的興起、對物質利益的愛好)、民主時代的道德民情(溫和、傾向于改革而非革命);最后一部分考察了民主的思想和情感對政治社會的影響,尤其重要:身份平等時代一切次要權力和特權都被剔除,民主國有強烈的中央集權傾向,托克維爾將之界定為行政專制(administrative despotism):眾多平等而脆弱的個體依賴于一個強大的監(jiān)護性的當局。托克維爾擔心這種溫和的專制會損毀人之為人的一些主要屬性,導致心靈的萎靡和墮落。
      
      托克維爾對行政專制的分析似乎是韋伯和哈貝馬斯的理性化命題的先聲。兩個主要命題“多數的暴政”和“行政專制”相互映襯,即顯示了托克維爾的洞見和憂慮,也映照了托克維爾那顆高傲的貴族心靈對自由的呼吁:他視自由為民主時代最重要的價值,是避免陷入奴役和野蠻的基石。
      
      托克維爾的論述相當松散,術語的使用也不夠嚴謹(譬如“民主”有時意思就是“身份平等”),但卻極具洞見而且風格雋永。唯一讓我感覺不滿的是,雖然托克維爾極為強調宗教信仰對于政治自由的奠基性作用,但他最終似乎只是工具性的界定了公民宗教而離棄了自然宗教或啟示宗教:在《舊制度與大革命》前言最后處托克維爾在公民身份與基督徒身份之間做了非此即彼的選擇。在我看來,任何僅僅是工具性地訴諸宗教的企圖是不太可能將政治世界安置在可靠的磐石之上的。因此,雖然托克維爾說:“當各政黨只為明天而忙碌時,我已馳想于未來?!蔽矣X得,支撐他的仍然僅僅是對舊的貴族式的偉大和自由的眷戀?!?br />   
      
      
      第12版序
      
      Tocqueville“寫作時始終專注的一個思想,是認為民主即將在全世界范圍內不可避免地和普遍地到來?!薄就锌司S爾:《論美國的民主》,董國良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1頁,下同】面臨的選擇是:法國應該建立什么樣的共和國,“是民主的自由還是民主的暴政?!薄?】因為人民主權原則在美國取得完全的統(tǒng)治地位,所以目光轉向美國,“是為了更好地學習適用于我們的東西。”【3】
      
      
      
      緒論
      
      在美國觀察到的一個根本大事,即“身份平等(the equality of conditions)”?!?】這是Tocqueville考察的焦點,因為托氏認為這是一個普遍事實:“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正在我們中間進行?!@是一場不可抗拒的革命,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歷史上已知的最經常的、最古老的和最持久的現象。”【4】托氏追溯了11世紀以來的法國:先是地產貴族的統(tǒng)治,僧侶階級的興起、法學家的崛起、商業(yè)的崛起、文人的興起?!耙磺行掳l(fā)現的工藝方法,一切新產生的需要,一切滿足新需要的想法,都是走向普遍平等的進步(progress toward universal leveling)?!^去的七百你那里沒有一件大事不曾推動平等?!薄?】托克維爾的結論是,“身份平等的逐漸發(fā)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So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equality of conditions [{democracy}] is a providential fact; it has the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of one: it is universal it is lasting, it escapes every day from human power; all events, like all men, serve its development)?!薄?】阻礙民主就是阻礙上帝的意志。
      
      如何面對這一事實,托克維爾說“一個全新的社會,要有一門新的政治科學?!薄?】“領導社會的人肩負的首要任務是:對民主加以引導?!薄?】但民主最迅猛的法國則缺乏對民主的引導,“任憑民主由其狂野的本能去支配,使民主就像失去父母照顧,流浪于街頭,只知社會的弊端和悲慘,靠自力成長起來的孩子那樣?!覀冎豢吹剿鼛淼膲奶帲吹玫剿赡芴峁┑暮锰?。”【9】破壞了貴族制的好處,卻未曾獲得民主制的益處。亂象包括:為了自由而獻身的基督教徒卻站到了民主的對立面;而世俗的擁護自由者卻反對宗教;高貴者屈膝而卑賤者卻把不認識的自由說得天花亂墜;文明被高尚者敵視,而追求進步者鼓吹唯物論。
      
      托克維爾轉眼發(fā)現美國是以有序、簡易而完美的方式實現了民主,而沒有相應的紊亂革命,因而探究美國,“從美國找到我們可資借鑒的教訓?!薄?6】
      
      上卷考察民主對法制的影響;下卷考察平等對市民社會和民情的影響。最后托克維爾表明了自己的論述的理想性?!爱敻髡h只為明天而忙碌時,我已馳想于未來?!薄?8】
      
      
      
      第一部分:基本情況、制度和組織
      
      1.北美外貌。北美比南美要嚴酷?!氨泵馈菫槭怪橇τ杏梦渲囟粍?chuàng)造的,而南美則是為使感官有享娛之處而被創(chuàng)造的。”【24】土著,消失的印第安人,“整個這片大陸,當時好像是為一個偉大民族準備的空搖籃?!薄?9】
      
      
      
      2.英裔美國人的來源及其影響。 同一種語言;熟悉權利觀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則,適合去發(fā)展“平民的和民主的自由”【33】;新英格蘭諸州(Connecticut,Rhode,Massachusetts, Vermont, New Hampshire, Maine)的清教徒移民:文明程度高,較為平等,立約自行組織政治社會,“新移來的居民雖然并不否認宗主國的無上權威,但他們并沒有去宗主國尋找權力的根源,而是自己建立政權。”【41】現代憲法的普遍原則,如人民參與公共事務、投票決定賦稅、官員負責、個人自由,陪審團等都在事實上被確立。鄉(xiāng)鎮(zhèn)自治?!班l(xiāng)鎮(zhèn)成立于縣之前,縣又成立于州之前,而州又成立于聯邦之前?!薄?5】啟發(fā)民智和自由的是宗教。
      
      
      
      3.英裔美國人的社會情況(social state of the Anglo-Americans)?!懊绹说纳鐣闆r是非常民主的?!薄?2】 廢除了長子繼承制,平分遺產的法律促成了平等。在平等與自由的沖突中,英裔美國人很幸運地避開了專制統(tǒng)治。
      
      
      
      4.美國的人民主權原則(the principle of 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 in America)?!叭嗣裰鳈嘣瓌t一開始就是美洲的大多數英國殖民地的基本原則?!薄?1-2】而在革命后更徹底?!八械臋嗔Χ細w社會所有…人民之對美國政界的統(tǒng)治,猶如上帝之統(tǒng)治宇宙?!薄?4】
      
      
      
      5.在敘述聯邦政府之前先研究各州的過去。美國是聯邦制,但那些偉大的政治原則是先在各州發(fā)展起來的。依次序:鄉(xiāng)鎮(zhèn)(Town)、縣(County)和州(state)。
      
      “鄉(xiāng)鎮(zhèn)卻是人民自由的力量所在。鄉(xiāng)鎮(zhèn)組織之于自由,猶如小學之于授課。”【67】行政委員(selectmen)?!懊绹泥l(xiāng)鎮(zhèn)自由來源于人民主權學說?!诼摪畹倪@一部分,政治生活始于鄉(xiāng)鎮(zhèn)?!?2】鄉(xiāng)鎮(zhèn)為居民所愛慕,“鄉(xiāng)鎮(zhèn),即日常生活關系的中心,才是人民的求名思想、獲致實利的需要、掌權和求榮的愛好之所向?!薄?5】
      
      縣要承擔司法體系,縣的建制純粹屬于行政考慮,沒有代議制因素。在美國,權力的分散來保證自由。
      
      越往南方,鄉(xiāng)鎮(zhèn)當局越不活躍。州的立法院分為兩院、州長。托克維爾判斷,美國存在政府集權(governmental concentration),卻不存在行政集權(administrative concentration),前者尤其涉及全國性立法和對外關系,后者涉及諸如地方建設。【96】托克維爾羨慕美國的地方分權制度,認為如果那種常在的權威當局若變成自由和生命的專制主人,則“它雖然尚有百姓,但已無公民?!薄?04】
      
      
      
      6.美國的司法權(judicial power)及其影響。司法權的非主動特征,只能在審案時才行動;但美國的法官被授予了巨大的政治權力,“美國人認為法國之有權對公民進行判決是根據憲法,而不是根據法律?!薄?11】而國家又可以通過修憲來使法官服從,因此不害怕授予法官的巨大權力。而且違憲也是通過拒絕援引的方式逐步產生影響的。“授予美國法院的這種范圍有限的可以宣布某項法律違憲的權力,也是人們迄今為反對議會政治的專橫而筑起的強大堡壘之一?!薄?15】
      
      另外,公民有權向普通法院控告公職人員。
      
      
      
      7.美國的政治審判(political jurisdi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眾議院有控告權,而參議院享有判決權,但只限于剝奪公職?!罢螌徟兄蛔鲂姓仿毺幏?,而無權進行嚴厲的懲處。”【121】表面上不可怕,實際上很厲害?!笆嵌鄶灯裾莆者^的武器中的最強大武器?!薄?23】
      
      
      
      8.聯邦憲法(Of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1789年新憲法開始工作,“美國革命結束之際,正是法國大革命開始之時?!薄?26】權力在聯邦與州之間的劃分:沒有規(guī)定的職權都屬于各州。
      
      因為都受到public opinion的影響,“在美國通過選舉和法院判決發(fā)生作用,在法國通過革命發(fā)生作用?!瓝碛袊醯姆▏乒埠蛧?,甚于擁有總統(tǒng)的美國之近似君主國?!薄?39】環(huán)境使得美國總統(tǒng)行政權不強大。“可以連選連任的美國總統(tǒng),只是多數手中百依百順的工具?!薄?54】
      
      “司法工作的最大目的,是用權利觀念代替暴力觀念?!薄?56】最管法院解決兩種法院系統(tǒng)的管轄權問題,“這對州的主權是一個最嚴厲的打擊?!薄?60】
      
      就憲法而言,美國的民主制度收到兩大危險的威脅,“第一,立法權完全屈服于選舉團的意志;第二,政府的所有其他權力都向立法權靠攏。”【174】
      
      與瑞士聯邦、荷蘭聯邦等相比,美國聯邦憲法的獨特之處,不完全是一個聯邦,部分地由全國政府的性質?!八炔皇侨珖植皇锹摪钫??!薄?78】小國的好處是幸福,大國的好處是文明的進步,而聯邦則綜合了兩者的優(yōu)點。
      
      
      
      第二部分 制度和組織之上的人權的權力(sovereign power of the people)及其行使
      
      1.美國由人民統(tǒng)治?!傲⒎ㄕ吆蛨?zhí)法者均由人民指定…各項制度,不僅在其原則上,而且在其作用的發(fā)揮上,都是民主的。…盡管政府的形式是代議制的,但人民的意見、偏好、利益,甚至激情對社會的經常影響,都不會遇到頑強的阻礙。”【194,這里總是強調人民,沒有強調精英和制度本身,精英和制度可以吸納大眾的能量。在下卷中似乎已經糾正了這個問題】公民的周圍有政黨。
      
      
      
      2.合眾國的政黨。大政黨時代(原則性的理念)已經消失,只有小政黨(利益)。早期的聯邦黨和共和黨,聯邦黨人是美國歷史的幸事。貴族退隱在鄉(xiāng)?!罢h為了取勝而使用的兩大武器,是辦報和結社。”【202】
      
      
      
      3.美國的出版自由(freedom of press)?!拔覍Τ霭孀杂刹]有那種因事物本身十分良好而產生的完全堅定的愛好。我之所以愛好出版自由,主要是因為它能防止弊端,其次才是因為它本身好?!薄?03】在公民不能向法院控告官員的國家,出版自由還是公民的自由和安全的唯一保障?!?04】必須忍受出版自由帶來的痛苦。
      
      在美國報刊的影響沒有法國大。因為分散。美國報人還比較粗野,法國報人則高尚雄辯。
      
      
      
      4.美國的政治社團(political association)。社團三階段:1.贊同學說;2集會權;3.組成選舉團選出代表?!俺霭孀杂伞诂F代世界是自由的主要部分,也可以說是自由的基本組成部分?!?,政治結社的無限自由,又與出版自由不盡相同;前者的必要性不如后者,而其危險性卻大于后者?!薄?15】在有結社自由的地方,沒有秘密結社。美國政治社團的宗旨是溫和的,而歐洲的社團則常常是狂熱的。
      
      
      
      5.美國的民主政府(government of democracy)。在美國才易于對民主做出正確的判斷。美國有普選權,但最卓越的人很少去當官。原因之一:民主制度使得人們的嫉妒(envy)情緒發(fā)展到了高點,民主的本能,“民主制度喚醒和慫恿了永遠無法完全滿足的要求平等的激情?!薄?25】“這種天然本能在使人民排斥卓越人物當權,另一方面又有一種力量也不亞于這種本能地在使得這些人遠離政界,因為他們在政界的競技中難以保全自己和免于墮落。”【225】
      
      危機能夠克服上述民主的本能?!伴g接選舉是使各階級人民都得以享用政治自由的唯一手段?!薄?29】
      
      在美國行政官的arbitrariness較大。因為民主國家不害怕這些委托的權力。行政的不穩(wěn)定性,沒有行政管理技術的繼承性。民主政府不太會節(jié)約。并且由于第三個階級掌握著權力,公共開支不會縮減。
      
      
      
      6.美國社會從民主政府獲得的真正好處。民主政府的缺陷很明顯,好處卻比較隱秘。“民主的法制一般趨向于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因為它來自公民之中的多數。公民之中的多數雖然可能犯錯誤,但它沒有與自己對立的利益。…民主制度的手段不如貴族制度的完備;民主制度在行動時往往不講究手段,甚至違背自己,但它的目的卻比較有益于人民?!薄?64】“統(tǒng)治者沒有同被統(tǒng)治者大眾的利益相反或不同的利益是十分重要的?!裰鞯恼嬲锰?,并非象人們所說是促進所有階級的興盛,而只是對最大多數人的福利服務?!薄?66】英國賢明的人才卻為了富人而犧牲窮人;美國平庸人才卻照樣有利于人民?!霸诿裰髦贫戎校幸环N隱秘的趨勢在不斷引導人們于糾正錯誤與缺點之中走向普遍繁榮。而在貴族制度中,則有時存在一種潛藏的傾向在勾引官員們?yōu)E用他們的才德去為同胞制造苦難?!薄?67】
      
      民主政府培養(yǎng)了一種公共精神或愛國心,“使人人都參加政府的管理工作,則是我們可以使人人都能關心自己祖國命運的最強有力手段,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手段。在我們這個時代,我覺得公民精神(public spirit)是與政治權利的行使不可分的。”【270】
      
      權利觀念很重要,“權利觀念無非是道德觀念在政界的應用?!薄?71-2】唯有權利才確定暴政。在美國,人們把政治權利看得很高。隨著宗教和道義的衰落,“你不把權利觀念與在人心中生根的私人利益結合起來,那又有什么方法使你敢于去治理社會呢?”【273】因為鄉(xiāng)鎮(zhèn)自治的傳統(tǒng),美國人向來只是擴大的民主的范圍。
      
      美國人尊重法律,“所有的階級都對國家的現行法律表示巨大的信任,以一種愛父母的情感對待現行法律?!薄?75-6】
      
      熱烈的政治和社會活動?!坝擅裰髡M政界的這種此起彼伏的狂熱鼓動,隨后便擴及整個市民社會?!薄?79】“使整個社會洋溢持久的積極性,具有充沛的活力…這就是民主的真正好處?!薄?80】當民主避不開時,應該盡量汲取其好處而避免其壞處。“在你認清那種政府的善的本性和惡的傾向以后竭力抑制后者而促進前者?!薄?81,點題之語】
      
      
      
      7.多數在美國的無限權威及其后果(of the omnipotence of the majo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effects)。
      
      這里托克維爾提出了對民主的最嚴厲的批評?!懊裰髡谋举|,在于多數對政府的統(tǒng)治是絕對的,因為在民主制度下,誰也對抗不了多數?!薄?82】增加了立法和行政的不穩(wěn)定性?!懊绹诮裉炀统闪耸澜缟戏蓧勖疃痰膰摇!薄?85】托克維爾用人類主權來限定人民主權,“當我拒絕服從一項不公道的法律時,我并不是否認多數的發(fā)號施令權,而僅僅是從依靠人民的主權(sovereignty of people)轉而依靠人類的主權(sovereignty of mankind)。”【288,“人類的主權”是一個很含混的概念,沒有清楚闡明】
      
      托克維爾也不相信混合政制能解決多數暴政的問題,而“無限權威(omnipotence)是一個壞而危險的東西?!薄?89】因為只有上帝配得無限的權威,而人的無限權威,“是給暴政播下了種子。”【289】而美國反對暴政的措施太少,這讓托克維爾挑剔。
      
      多數甚至直接壓制靈魂和思想?!耙坏┒鄶底龀霾豢筛牡臎Q定,所有的人便默不作聲了?!鄶导葥碛形镔|力量又擁有精神力量?!薄?92-3】妨礙了杰出人物的產生,“人們的心靈有普遍墮落的趨勢?!薄?96】美國共和政體最大危險來自多數的無限權威。
      
      
      
      8.美國怎樣削弱多數的暴政。一個措施就是不存在行政集權(administrative centralization)。“鄉(xiāng)鎮(zhèn)和縣的行政機構就像一座座暗礁,不是延緩了代表人民意志的命令的流速,就是使命令流錯了方向?!薄?02】
      
      法學家精神具有貴族氣質,平衡了民主的因素?!胺▏蛎绹姆山缛耸?,則好像是埃及的祭司,并象埃及的祭司一樣,只充任一種玄奧科學的解釋者。”【308】“法學界是美國的能夠平衡民主的最強大的力量,甚至可以說是能夠平衡民主的唯一力量?!薄?09】
      
      而陪審團制度尤其是民事陪審制度則將法治的精神引入到社會之中,也引導和規(guī)約了民主。“表面上看來似乎是限制了司法權的陪審制度,實際上卻在加強司法權的力量。”【318】
      
      
      
      9.有助于美國維護民主共和制(democratic republic)的主要原因。這里托克維爾總結了美國民主共和制維系的三種原因:自然環(huán)境;法律制度;生活習慣和民情(habits and mores)。
      
      就自然環(huán)境而言,沒有強鄰、沒有巨大首都,地廣人稀都是有利因素。
      
      法制的有利因素包括:聯邦制度,鄉(xiāng)鎮(zhèn)自治和司法權的結構。
      
      民情方面。民情“這個詞理解為一個民族的整個道德和精神面貌?!薄?32】首先,美國的宗教支持了平等和民主,美國的天主教亦然。各教派還主張同樣的道德,“美國的民情表現的極端嚴肅性,首先來自宗教信仰。”【337】“法律雖然允許美國人自行決定一切,但宗教卻阻止他們想入非非,并禁止他們肆意妄為。在美國,宗教從來不直接參與社會的管理,但卻被視為政治設施中的最主要設施?!薄?39】而宗教之所以能發(fā)揮強大影響的主要原因,則是因為政教分離。宗教本身在人性中有其基礎,但“宗教與一個政權結盟之后,將增加對某些人的權力,而失去支配一切的希望?!薄?44】歐洲之所以宗教遭到攻擊,就是因為宗教與政治利益緊密地勾連在一起。民情還有美國人受的不深刻但廣泛的教育和知識。
      
      以對比南美、墨西哥為例,托克維爾認為,在三個因素中:法制比自然環(huán)境重要,而民情比法制更重要。托克維爾提出了其主題:“在基督教世界組織和建立民主制度,是我們時代的重大政治問題?”【362】“不是走向民主的自由,就是走向專制者的暴政?!业哪康模窍胍悦绹鵀槔齺碚f明:法制,尤其是民情,能使一個國家保持自由?!薄?66】
      
      
      
      10.美國境內三個種族的現狀和未來。白人居于統(tǒng)治地位;印第安人將滅亡,無望文明化;黑人在美國處境是奴隸。不僅僅在法律上,而且在民情上,所有北部的黑人處境其實更困難。但南部黑人多,腐蝕了白人,也蘊含著重大的政治危機。
      
      聯邦存在的原因;共和制度存在源自民情。
      
      在結論中,托克維爾預言美國和俄羅斯將成為兩大帝國。“俄國人和英裔美國人…這兩個民族,正沿著一條還看不到止境的道路輕松而神速地前進?!薄?80-1】
      
      
      
      下卷
      
      很多觀點、情感和本性不一定來自平等,但托克維爾考察的是“平等對一切傾向和思想的改變發(fā)生的作用?!薄?14】
      
      第一部分:民主在美國對智力活動(intellectual movement)的影響
      
      1.美國人的哲學方法。不注重哲學,但有哲學方法,“只把傳統(tǒng)視為一種習得的知識,把現存的事實視為創(chuàng)新和改進的有用學習材料?!薄?18,這就是實用主義嘛】由于平等,不再相信權威,而相信一切都可以被解釋。
      
      18世紀的啟蒙使得理性主義方法“突然走出學術界,滲入社會,成為智力活動的共同準則?!薄?21】這是因為社會趨于平等的造成的。因為美國有宗教的約束,而且美國沒有經歷過民主的革命,所以這種方法在法國得到較美國更廣泛的應用。
      
      
      
      2. 民主國家信仰的主要源泉。教條式信仰不可避免。在民主時代,不太可能建立新宗教,因為主要從理性汲取信念?!霸诿裰鲊遥姡╬ublic)擁有貴族國家的人民無法想象的強大力量?!诮瘫旧碓诿绹饕亲鳛橐环N共同的見解,而不是作為一種神啟的教條發(fā)揮統(tǒng)治作用的?!薄?27】智力中公眾的權威會限制人的意志。
      
      
      
      3-4. 美國人比英國人喜好一般觀念。這也是因為民主。這是因為視野擴充到全人類。“身份平等是怎樣導致每個人喜歡親自尋找真理的。不難看出,這樣的方法也必然逐漸地使人的精神傾向于一般觀念?!薄?32】但美國人沒有法國人喜歡一般觀念,因為美國有實際事務牽纏發(fā)現一般觀念的欠缺。
      
      
      
      5-7.宗教如何利用民主的本能的。托克維爾認為,“人要是沒有信仰,就必然受人奴役。要想有自由,就必須信奉宗教。”【539】平等會養(yǎng)成危險的稟賦,“平等使人們彼此獨立,使每個人自顧自己。平等還為人心敞開了喜歡物質享受的大門?!薄?39】而宗教則喚起相反的秉性。民主時代的宗教不講究形式?!皭酆冒矘罚╨ove of well-being),是民主時代的突出的和不可消失的特征?!诮痰闹饕蝿?,在于凈化,調整和節(jié)制人們在平等時代過于熱烈地和過于排他地喜愛安樂的情感?!薄?43-4】“宗教通過尊重不與它對立的一切民主本能,并利用其中的一部分,便可以順利地抵制它的最危險敵人即個人的獨立意向(the spirit of individual independence)?!薄?45】
      
      民主國家人民的思想傾向于pantheism,而“歐洲一些國家的著作,就帶有明顯的泛神論色彩。德國人把它帶進哲學,法國人把它帶進文學。”【548】因為平等中,人民習慣于思考整體,并“設法拔高和簡化自己的想法,即把神和宇宙匯成一個單一的整體?!薄?48】堅信人類偉大者應該反對泛神論。
      
      
      
      8.平等喚起人可無限完善(indefinite perfectibility)的觀念。貴族時代,“人民并非絕對沒有自我完善能力,只是沒有認識到這種完善是可以無限的?!薄?50】平等時代轉瞬即逝的變化呈現在人們眼前,塑造了一種觀念,即“人是有能力無限完善自己的?!薄?51】
      
      
      
      9-10. 科學方面。更關心現世,美國高級科學方面進步不大。在民主時代,“立法機構不會再給予人們以特權,但天賦會給予人們以這種特權?!敻环矫娴母呦轮?,顯然將取決于人的智力?!薄?57】
      
      更關心應用?!霸谫F族制度時代,人們要求于科學的,主要是精神上的享受;而在民主制度下,則主要是肉體上的享受?!薄?63】
      
      
      
      11-21.藝術、文學、語言詩歌辯才等。民主時代藝術以實用為主,使美退居其次。附庸風雅和大規(guī)模工藝產品。公共建筑可以因國家之力而很輝煌?!懊裰鲿r代的文學,不像貴族時代文學那樣喜歡描寫秩序、規(guī)律、科學和藝術,而它又不注重形式,甚至輕視形式…但幾乎總是熱情奔放的?!薄?80】
      
      雅典雖然實行普選制度,卻是貴族共和國?!?83】研究希臘和拉丁文學會有幫助,“古代的作品可以把我們從歧途引上正路?!薄?85】
      
      民主國家的詩歌描述人?!罢嬲胪氖钦J識自己。民主國家的人民只能從這方面去發(fā)掘詩的自然源泉。”【596】通過夸大其詞來吸引人。民主時代的歷史學家用一般原因去解釋歷史,而不像貴族時代的歷史學家用偉大個人去解釋。
      
      民主國家的辯才總是用普遍原理來處理面臨的個別問題,因此,“在民主國家議會里辯論國家大事的大演說家最值得佩服和最有力量?!薄?17】
      
      
      
      第二部分 民主對美國人情感的影響(sentiments of the Americans)
      
      1托克維爾說,民主國家對平等的愛會超過對自由的愛。“身份平等造成的第一個和最強烈的激情,是對于這種平等本身的熱愛?!薄?20】不過對自由的愛和對平等的愛是兩回事,自由不是民主社會的獨有特點,而民主時代的獨特事實是“身份平等。在民主時代鼓勵人們前進的主要激情,是對平等的熱愛?!薄?21】另外的理由,則是平等的好處易于認識,而壞處則不易認知。
      
      2民主時代還有一種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新觀念。區(qū)別于利己主義的本能,“個人主義是一種只顧自己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個公民同其同胞大眾隔離,同親屬和朋友疏遠?!瓊€人主義的根源,既有理性欠缺的一面,又有心底不良的一面?!瓊€人主義首先會使公德的源泉干涸。”【625】個人主義是民主主義的產物,并隨著平等的擴大而擴大?!懊裰鲿r代,每個人對全體的義務日益明確,而為某一個人盡忠的事情卻比較少見?!薄?26】個人習慣于獨立思考,認為自己的整個命運只操之于自己手里。
      
      3而在民主革命后個人主義會更強烈,這是指法國,因為原來的貴族會自視為局外人,而原來的卑微者也會躲開。美國的好處在于沒有經歷民主革命,生來就是平等的,因此個人主義沒有那么強烈。
      
      4.平等時代因為彼此缺乏聯結,因此專制的危險更可怕,因而更需要自由。這里托克維爾的自由主要是政治自由,在參與中才發(fā)現自己不是自足的,這樣能對抗個人主義。“美國人以自由抵制平等所造成的個人主義,并戰(zhàn)勝了它?!薄?31】“美國居民享有的自由制度,以及他們可以充分行使的政治權利,使每個人時時刻刻和從各方面都在感到自己是生活在社會里的?!薄?33】
      
      5-7. “在民主國家,應當代替被身份平等所消滅的個別能人的,正是結社?!薄?39】“要是人類打算文明下去或走向文明,那就要使結社的藝術隨著身份平等的擴大而正比地發(fā)展和完善?!薄?40】這要依賴報刊,“報刊不僅維系自由,還維系文明?!薄?41】行政權約分散在,則報刊越多。“一般結社有助于政治結社,但是,另一方面,政治結社又能使一般結社得到長足發(fā)展和驚人完善。”【645】“政治結社是一所免費的大學,每個公民都可以到那里學習結社的一般原理。”【647】而限制政治結社也會窒息一般結社。
      
      8-9. 美國人還用interest well understood的教義來抵抗個人主義原則。在個人利益與全體利益之間發(fā)現相同之處。這不是新的教義,但美國人普遍承認了這個原則?!罢_理解的利益的原則不要求人們發(fā)揮偉大的獻身精神,只促使人們每天做出小小的犧牲?!@一原則是一切哲學學說中最符合當代人的需要的理論?!敶牡赖录覒斪⒁獾?,主要是這個理論?!薄?53,哈哈,Mill的功利主義不就是么?。?!】這個原則甚至使人接近宗教,如Pascal的信仰論證。
      
      10-17.論對物質福利的愛好。民主社會追求物質福利,“這種追求物質享受的激情,本質上是中產階級的激情?!薄?60】不過這是一種“溫存的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將不會腐蝕人們的靈魂,而要凈化人們的靈魂,最后在不知不覺中使一切的精神緊張得到緩和。”【664】
      
      “使每個公民都覺得自己前程遠大的這種平等,實際上是使全體公民各自變成了軟弱無力的個人?!薄?69】所以人會處在幸福中仍心神不安。
      
      追去福利往往會忘記自由,從而為專制敞開大門。但美國沒有這種情況,“美國人既把自由視為獲得幸福的最佳工具,又把它視為獲得幸福的最大保障?!薄?74】宗教信仰有助于美國人心靈轉向非物質追求?!耙虼耍还苁裁醋诮淘谝粋€民主國家深深扎根時,你都不要去干涉它,而要把它作為貴族時代的珍貴遺產加以保護?!薄?78】而過分熱愛物質福利會損害物質福利,因為會墮落為獸類,喪失了鑒別和發(fā)展物質財富的能力。
      
      18-20. 美國,勞動是光榮的,“所有正當的職業(yè)都是高尚的?!薄?88】“在民主國家,沒有比商業(yè)更偉大和更光輝的行業(yè)了。”【691】但值得注意的是,實業(yè)貴族可能出現,“實業(yè)貴族,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嚴酷的貴族。但是,它同時又是最受限制和危險性最小的貴族?!薄?97】這是不平等溜進來的大門。
      
      
      
      第三部分 民主對民情的影響(influence of democracy on mores properly so called)
      
      1-4.隨著身份逐漸平等,民情也日益溫和(softened)?!霸诿裰鲿r代,很少有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盡忠的現象;但是,人人都有人類共通的同情心?!薄?04】更加寬容。日常關系不那么緊密,但簡易化。美國人到歐洲容易激動,因為對貴族殘余摸不清楚情況。
      
      5-8.這里托克維爾更廣泛地分析了歐洲社會。英國的主仆最嚴謹,法國的主仆關系最松弛。這是因為后者經歷了平等沖擊的主仆關系的含混現象?!白鲋魅说男膽褦骋猓砻嫔虾吞@可親,做仆人的也持有敵意,但不隱瞞自己的反抗?!薄?24】而在托克維爾的眼中,英國是貴族制國家的典型代表。 民主制度和民情傾向于縮短租賃時期,因為一切都在變動之中。民主提高工資。民主時代家庭關系變得平等,“民主制度松弛了社會聯系,但緊密了天然聯系;它在使親族接近的同時,卻又使公民彼此疏遠了。”【738】
      
      9-12.美國的女性受的自主教育來抗擊誘惑。但結婚后則約束很嚴。平等有利于正派的民情。而法國的混亂則因為轉型?!胺▏蟾锩沟觅F族學會了尊重宗教信仰、愛好秩序、愛好和平的魚類、愛好天倫之樂和家庭幸福,但本來持有這些愛好的其他階層,卻乘推翻法制和政治習慣所需的努力的余威,走上了破壞秩序的道路?!薄?51】托克維爾以贊同美國的男女平等的視角,實際上反對了歐洲追求的男女平等觀念。
      
      13.平等將美國人分成很多小圈子(small particular societies),教育、財產和愛好方面的差別,“建立起一些因條件、習慣或品德相似而結成的私人小團體,與大的政治團體并存?!薄?57】
      
      14-16.儀表(manners)。英國是貴族制的代表,美國是民主制的代表,而法國則是轉型和混亂后的代表。民主制的儀表不那么文質彬彬,但往往誠誠懇懇。不絢麗,但十分真實。而“貴族的儀表使人對人性產生了美麗的錯覺。”【764】美國人雖然嚴謹,但往往考慮欠周,這是因為民主國生活復雜,人們沒有精力去做好很多的事情。
      
      17.美國社會面貌雖然千變萬化但又單調,“生活在民主時代的人有充沛的熱情,但大部分熱情都歸結于愛財或出于愛財?!薄?72】“生活的多樣性正從人類社會逐漸消失,同樣的舉止、同樣的思想和同樣的感情正在進入世界的每個角落?!薄?73】
      
      18.榮譽(honour)是特定國家或階級進行褒貶的特殊標準。隨著民主化,榮譽觀為普遍的道德觀念取代,“人們之間的差異和不平等使人們產生了榮譽觀,而隨著差異和不平等的消逝,榮譽觀也將逐漸沖淡,最后同它們一并消失?!薄?88】
      
      19-20.民主時代的人有奮進之心,但少有大志。這正是托克維爾所憂慮的?!拔覍γ裰魃鐣膿?,主要的不是人們欲望的過大,而是它的平凡。因此,我覺得最可怕的是:在人們不斷忙于私人生活的瑣碎小事當中,使奮進之心失去其推動作用和崇高目標;人們的激情既沒有昂揚又沒有低落,結果使社會一天一天地走向看來十分安寧但缺乏大志的狀態(tài)。”【795】
      
      21.民主社會里面革命越來越少。公民的大多數害怕革命。而且“商業(yè)道德更與革命道德對立?!薄?01】“他們愛改革,但怕革命。”【803】托克維爾一方面肯定了這種穩(wěn)定,另一方面又表達了憂慮,“害怕新社會過于固守原來的制度、原來的偏見、原來的習俗,而終于無所作為。結果,人類停止前進了,自己舒服了自己;人的精神逐漸萎縮,并永遠自怨自艾而創(chuàng)造不出新的思想;每個人都把精力用于一些小而無益的獨立活動上,看來所有的人都像是在不斷地活動,但整個人類卻不再前進了?!薄?11,民主的平庸,這是托克維爾作為貴族最擔憂的】
      
      22-26.民主國家的人民希望和平,但軍隊希望戰(zhàn)爭;中間的軍士是最好戰(zhàn)的;戰(zhàn)爭初期軟弱,但堅持下去愈強大。紀律比較自由。
      
      
      
      第四部分 民主的思想和感情對政治社會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democratic ideas and sentiments on political society)
      
      1.平等使人愛好自由制度?!捌降取谷藢σ磺袡嗤兑圆粷M的目光,并很快激起關于政治自由和對于政治自由的愛好。因此,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都沿著一種引導他們走向自由制度的自然趨勢前進。…最高評價的政府,是由他選舉首腦并由他監(jiān)督首腦行動的政府。”【838】
      
      民主導致的追求獨立不可怕,不太可能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另有一條奴役之路,“另一種傾向是使人們沿著一條漫長的、隱而不顯的,但確實存在的道路走上被奴役之路。”【838,專制之路】
      
      
      
      2.民主國家的觀點有利于中央集權(concentration of powers)。沒有了貴族的次級權力(secondary power),“民主時代的人,可以說不用深思就會想出關于由政府親自直接領導全體公民的單一的中央權力的觀念?!薄?40】“他們雖在不斷爭論主權當屬誰所有,但對主權的責任和權力卻容易取得一致意見。所有的人都把政府想象為一種唯一無二的、奉天承運的,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權力?!薄?42-3】
      
      
      
      3. 情感和思想引導走向中央集權?!白匀粌A向是將公事交給集體利益的唯一的大家都可看見的永久存在的代表去管理。這個代表就是國家?!薄?44】托克維爾說自己的目的就是同這種傾向做斗爭。“人民對一切特權的這種日益熾烈的永存憎惡,特別有利于一切政治權利逐步集中于國家的唯一代表手里。地位必然和無可爭議地高于全體公民的國家元首不會引起公民們的嫉妒,因為每個公民都認為與他平等的人可以取消國家元首的任何特權?!薄?46】“在展現于眼前的民主時代,個人獨立和地方自由將永遠是藝術作品,而中央集權化則是政府的自然趨勢(in the democratic centuries that are going to open up,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and local liberties will always be a product of art. Centralization will be the natural government)?!薄?47】
      
      
      
      4.中央集權的原因。在自由的人民那里,自由尚可以抗拒平等;但在沒有自由傳統(tǒng)的地方,權力將向中央聚集。因此“中央集權在民主國家的發(fā)展,不僅以平等的進展為轉移,而且要看這種平等是以什么方式建立起來的?!薄?49】在經過奮斗獲得平等的地方,中央權力或社會權力更大?!?50】美國人則幸運地保持了自由和平等兩者。教育能抵制中央集權。
      
      “極端的中央集權最后會使社會失去活力,久而久之,還會使得政府本身軟弱無能?!薄?51】
      
      “使民主社會的政治權力集中的第一個而且可以說是唯一的必要條件,就是它要喜愛平等并叫人相信他喜愛平等。”【853】
      
      
      
      5.歐洲:統(tǒng)治者位置不如以前穩(wěn)固,但最高權力(sovereign power)卻日益加強。歐洲更有走向中央集權的趨勢,革命都動搖和摧毀了次級政權。集權的發(fā)展,“統(tǒng)治者大部分不以治理整個國家為滿足,他們自以為應當對治下的每個人的行動和命運負責,把指導和指點每個人一生應當如何行動的責任全都包攬在身上,在必要的時候,不管人們愿意不愿意,還教導每個人如何獲得幸福?!薄?56-7】深入到私人活動領域。
      
      “社會權力卻不斷擴大其特權,日益中央集權化,日益膽大妄為,日益走向專制,日益擴大范圍;而公民卻每時每刻都處于國家行政機關的監(jiān)督之下,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之中將自己的獨立一點一點地讓與國家?!薄?64】“他們本來希望成為自由的人以后能夠實現平等,但隨著平等在自由的幫助下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他們反而更難享得自由了。”【865】
      
      托克維爾懷疑當代人的那種自由精神不是真的。“我坦白承認,我并不相信那種似乎鼓舞當代人的自由精神?!也⒉徽J為它們真正獲得了自由?!薄?66】
      
      
      
      6.民主國家應該害怕哪種專制(despotism)。民主國家的專制將具有另外的性質?!八姆秶鷮艽?,但它的方法將會很溫和;它只使人消沉,而不直接折磨人?!薄?68】現代人溫馴虔誠,有知識,勤奮而分辨是非,“我就不擔心他們將受到暴君的統(tǒng)治,而主要害怕他們的監(jiān)護人變成他們的統(tǒng)治者。”【868-9,行政專制】托克維爾將之命名為行政專制(administrative despotism):無數渺小和相同的個人追逐安樂,而一個權力極大的監(jiān)護性當局。類似父權?!八粚嵭斜┱?,但限制和壓制人,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和麻木不仁,最后使全體人民變成一群膽小而會干活的牲畜,而政府則是牧人?!薄?70】這種嚴酷的奴役甚至具有自由的外表,甚至在人民主權的幌子下建立起來。人民“把中央集權和人民主權結合起來…他們認為監(jiān)護人是自己選的,所以安于被人監(jiān)護?!薄?70】
      
      這種政體比不負責任的政體要好得多,但托克維爾認為人民主權對行政專制的制約是不夠的。“在一個非常集權的國家里建立國民代表制度,可以減少極端中央集權可能產生的弊端,但不能根除弊端?!薄?71】“它使公民的精神之火慢慢熄滅,心靈之光逐漸暗淡?!薄?71】在注解中,托克維爾說:“最應當反對的是漠不關心,而不是無政府狀態(tài)或專制,因為漠不關心可以幾乎分毫不差地創(chuàng)造無政府狀態(tài)和專制。”【894】
      
      
      
      7.延續(xù)。這里托克維爾甚至更陰郁了,民主國家的專制“不但要壓迫人民,而且要使人類的一些主要屬性從人身上消失?!薄?73】“問題不在于重建貴族社會,而在于從上帝讓我們生活其中的民主社會的內部發(fā)掘自由?!薄?73】
      
      托克維爾提出的措施包括:部分管理權交給次級公民團體,而不是交給主權者,這是仿效美國的鄉(xiāng)鎮(zhèn)自治的思路;社團成為貴族性質的法人,“政治的、工業(yè)的和商業(yè)的社團,甚至科學和文藝的社團,都像是一個不能隨意限制或暗中加以迫害的既有知識又有力量的公民…”[875];報刊自由,“報刊是保護自由的最佳民主手段?!薄?76】;司法權,“司法權特別適用于自由的需要。法院的力量在任何時代都是可以向個人獨立提供的最強大保障,而在民主時代這尤其是真理?!薄?76】
      
      托克維爾還給出了民主時代的三個不利自由的怪癖:1.對規(guī)章或程序的本能的輕視感,其實規(guī)章阻礙了統(tǒng)治者隨意做出決定。2.輕視或忽視個人權利,“侵犯這種權利就是嚴重敗壞國家的民情,危害整個社會,因為關于這種權利的觀念將在我們中間由此逐漸變質,以至消失?!薄?78】這種對權利的忽視與對政治必要性的理論,對利益的看重是聯手的。
      
      最后總結:貴族時代,個人權力極大而社會極弱;而在民主時代,社會權力極大,而個人變得微不足道。而“給社會權力規(guī)定廣泛的、明確的、固定的界限,讓個人享有一定的權利并保證其不受阻擾地行使這項權利,為個人保留少量的獨立性,影響力和獨創(chuàng)精神,使得個人與社會平起平坐并在社會面前支持個人:在我看來,這些就是我們行將進入的時代的立法者的主要目標?!薄?80】
      
      
      
      8.主題的總結。從貴族社會到民主社會。最光榮的東西失去了,托克維爾感到惋惜,但帶來了全體人的巨大幸福?!捌降纫苍S并不怎么崇高,但它卻是更正義的,它的正義性使它變得偉大和美麗(Equality is perhaps less elevated; but it is more just, and its justice makes its grandeur and its beauty)?!薄?84】既然民主來了,托克維爾就要努力在平等時代思索如何尋獲自由,避免奴役,追求文明避免野蠻。
      
      江緒林 2013年4月18日星期四
      
  •     托克維爾在19世紀寫出的這本討論美國民主的書,即使在今天讀來,也令人嘖嘖稱奇。當時的美國剛建立不久,還處在南北戰(zhàn)爭前夕,但作者正是通過對這個新興國家的考察,探究了美國民主的本質。其中對很多問題的看法,十分獨到。這本書是我對整個美國社會,乃至對民主這一概念的認識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將美國的民主和現在的中國放在一起比較,會看到一些很有趣的事實。托克維爾認為,決定美國民主制度的三大原因是:自然原因,法制原因和精神原因,其中精神因素占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過多的強調物質決定意識,強調自然環(huán)境的決定性作用。我們當然不能否認這一點,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和重視民情的重要性。民情在托克維爾看來是人在一定的社會情況下擁有的理智資質和道德資質的總和。中國的民情和美國固然是不同的。我們慣于把人心的激蕩、人們對財富的探求和對自由的過分向往看成是一大社會危險,殊不知這是這樣的精神致使美國的蓬勃發(fā)展。而中國人固有的保守、求同的傳統(tǒng)思想一直束縛著我們。
      托克維爾還有一個很獨特的觀點,就是首都的問題。美國的華盛頓和中國的北京,雖然都是首都,但絕不能相提并論的。中國多少年來都在竭盡全力保住北京,幾乎吸干了附近地區(qū)的財力物力,還把觸角伸向了全國。而美國呢,從來沒有刻意的去強調華盛頓的首府地位。確切的說,美國很少去突出某一地區(qū)的特殊的地位。這里就涉及到美國的行政規(guī)劃問題。眾所周知,美國的行政規(guī)劃分為三級,分別為鄉(xiāng)鎮(zhèn)、縣和州。很多人都對中國的行政規(guī)劃提出過質疑,中國分為村、鄉(xiāng)鎮(zhèn)、縣、市(區(qū)),最后是省,過于繁瑣,行政官僚龐大,很多政策是很難推行下去的。而且地方幾乎是沒有自治權的,什么事都是當官的說了算,或者上面的說了算。美國則不然,實行的是從下而上的民主。在財政問題上,聯邦并不是把錢下撥給地方,而是地方借錢給聯邦。各個州的有自己的立法,公職人員完全的順從民意,當然這又涉及到少數人暴政問題,這個我們下面再談。
      美國人實行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權分立。由于人民幾乎完全掌握立法權,美國的立法有很大的不穩(wěn)定性,這固然有其劣勢,但相對于中國在立法方面的諸多問題,美國立法權對美國民主的貢獻還是可圈可點的。中國到底是人治還是法治,中國司法機構的獨立性,中國的違憲審查機制,以及中國的民告官等諸多問題都是很值得討論的。
      究竟什么是民主,托克維爾認為,民主的最終目的應當是保護少數和個人的權利。任何才干也沒有比保持自由的技巧可以收獲更豐,但任何事情也沒有比學習運用自有更苦。專制卻并非如此。專制政體往往把自己表現為受苦受難人的救濟者,表現他修正過去的弊端、支持正當的權利、保護受壓迫者和整頓秩序。人民被她制造出來的暫時繁榮所蒙蔽,睡入夢中,到哪當他們醒來之后,便會感到痛苦。自由和專制不同,他通常誕生于暴風驟雨之中,在內亂的艱苦中成長,只有在他已經長大成熟的時候,人們才能認識到它的好處。人們通常認為專制政府具有更大的權力,辦事更有效率,更適合發(fā)展經濟。這短暫的繁榮是壓抑人性,集中一切力量強行發(fā)展的結果,當這些迅速堆積起來的財富消耗殆盡的時候,便會怨聲載道。不管是經濟建設還是社會發(fā)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民主正是通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為發(fā)展鋪平道路。
      托克維爾認為,一個政權越是需要加強,他就越是需要擴大和獨立。而他越是擴大和獨立,就越要濫用職權,從而越能造成危險。因此,弊端的根源并不在于這個政權的組織,而在于建立這個政權的國家的體制本身。而我一直堅信,壓抑的越深,最終爆發(fā)出來的越狠,對自由的向往是人們與生俱來就擁有的,是人的本性。
      托克維爾在全書的最后的大膽的預言的日后美國和俄國之間的對抗,他意識到的俄國人的奴性和對絕地權威的崇拜會使俄國快速發(fā)展起來,這就是后來蘇聯。但是蘇聯終究還是滅亡了,繼承了蘇聯的衣缽,繼續(xù)和美國分庭抗禮的中國,究竟能走多遠?中國當下這個古怪而又變扭局面又能維持多久?中國人離真正的自由民主又有多遠?
      
  •    注:仔細復查發(fā)現 應為204 最后一段 第3-5行
  •   “這很大程度上緣于中央集權的過分強大,它似乎摧毀了人們的精神獨立性。 ”
    對此我有不同意見,這個時代沒有中央集權過分強大,因此摧毀人精神獨立性的邏輯關系。
    個人主體性的喪失真的是因為體制嗎?還是傳承幾千年儒家集體思維的傳統(tǒng)習慣?這個時代你要保持精神獨立性,誰會攔著你?
    “而我們面臨的現實是,經過這么多次革命,中國的各種社會組織都被摧毀殆盡,它們的重生壓力重重。 ”
    這是一個總體戰(zhàn)略上的規(guī)劃,這幾十年是以經濟建設為軸心,現在不提倡發(fā)展,那應該干什么?另外,體量政治制度必須考慮國情,得深入了解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在此基礎之上采用合適的制度。中國的照搬給美國也沒用,因為不存在相應的土壤,反過來也會有岔子,說的嚴重點,可能會天下大亂。
  •   看到熟悉的文字,心里踏實了,大哥還健在。。。。。
  •   :( :)
  •   突然想起來說一下 這是老師要求的作業(yè),,,以上 ↑ ↑ ↑ ↑ ↑ ↑ ↑ ↑ ↑ ↑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