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鳳翔 著  頁數(shù):52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個成功的人生: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撫,晚年宰輔。
這也是一個備受奚落的人物:起居無時,號令無節(jié),行為乖張,巧于仕宦 ……
此人是誰?他就是毛澤東所說過的中國人不應忘記的近代人物張之洞。
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洋務運動的“殿軍”。
1863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歷任湖北學政、兩廣總督、湖廣總督、軍機大臣。他的一生親歷了當時中國所發(fā)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如中法戰(zhàn)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八國聯(lián)軍入侵、東南互保、鎮(zhèn)壓自立軍起義、籌辦新政策。尤其是督鄂期間,他廣開新學、改革軍政、振興實業(yè),創(chuàng)造了湖北人才鼎盛的書面。
王鳳翔創(chuàng)作的《張之洞》,將國家正史的廟堂立場、莊嚴氣度和民間野史對于名人趣事、掌故隱私的渲染融為一體,使得作品既富含深沉的歷史文化思考,又具有對歷史變換,人生世事潛在規(guī)則與秘訣的開掘。

作者簡介

王鳳翔,筆名:浩渺。1942年4月出生,河北省昌黎縣人。曾先后任《秦皇島日報》副總編、秦皇島市文化局副局長、河北省秦皇島教育學院黨委書記。
著有長篇軍事題材小說《血染關》、長篇歷史題材小說《趙飛燕》(上、下部)、《從歌女到太后--趙姬》。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

書籍目錄

楔子
第一章 “靈猴轉(zhuǎn)世” 稟賦超常人
第二章 少有大略 舉鄉(xiāng)試第一
第三章 榜發(fā)得中 識拔成探花
第四章 翰林苦差 十八載清廉
第五章 山西巡撫 居封疆大吏
第六章 力主抗法 系南國安危
第七章 奉召進京 署兩廣總督
第八章 廣東赴任 堪稱“張香帥”
第九章 威震中外 鎮(zhèn)南關大捷
第十章 民族大義 起用黑旗軍
第十一章 勝仗敗約 留下千古恨
第十二章 創(chuàng)設水軍 轉(zhuǎn)向洋務派
第十三章 招攬“怪杰” 對付西洋佬
第十四章 倡修鐵路 終塵埃落定
第十五章 大興調(diào)研 建設新湖北
第十六章 設新機構(gòu) 鼎力辦洋務
第十七章 屢屢被參 仍矢志不移
第十八章 助資減稅 扶民營企業(yè)
第十九章 甲午戰(zhàn)敗 擬新政總綱
第二十章 書院改制 創(chuàng)辦新學堂
第二十一章 清高失禮 遂遭人奚落
第二十二章 廢除科舉 開教育先河
第二十三章 育人大計 派遣留學生
第二十四章 支持維新 亦反對維新
第二十五章 引進人才 趨于法制化
第二十六章 關心百姓 修筑護江堤
第二十七章 恃才傲物 總督府困窘
第二十八章 清末三屠 標舉以特稱
第二十九章 南張北袁 同入軍機處
第三十章 壯心不已 仍殫精竭慮
尾聲
專家總評:真實、形象地為張之洞傳神寫照
創(chuàng)作歷史作品仍須觀察(跋)

章節(jié)摘錄

深秋時節(jié),北方的楓葉紅了,南方的楓葉更紅。    楓葉紅似火。楓香樹茂,紅葉碧波,綠竹掩映,風景如畫,故名“紅楓湖”。    貴州紅楓湖聞名遐爾,位于貴州省貴陽之西30余公里處。湖畔有座紅楓嶺,嶺上及湖周長著茂密的楓香樹。美麗多姿的紅楓湖由北、南、_中、后湖四域組成。湖面遼闊,湖水清澈,湖汊蜿蜒,100多個大、小島嶼及半島散布其間,形成山外有山、水外有水、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奇異山水風景。泛舟湖中,但見奇峰挺拔,山環(huán)水曲,秀色滿目,享有“高原明珠”之美譽。    紅楓湖的湖、島、山、洞巧妙結(jié)合,構(gòu)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北湖以島聞名,鳥島、蛇島、龜島錯落起伏,北湖沿岸,坐落著西漢的古墓群,并有明代的“苗王營壘”;南湖以洞著稱,將軍洞、打魚洞、水下洞橫豎穿插,將軍灣和將軍山因明朝開國大將胡大海駐防此處而得名;中湖以山引人,兩岸峭壁森嚴,山勢險峻,山上松柏蒼勁挺拔,山巔之上一石似亭亭仙姑,一石含笑若羅漢;后湖以灣人勝,灣汊眾多,縱橫交錯,看似山窮水盡,忽又柳暗花明。船頭一轉(zhuǎn),山水相連,如詩如畫,盡收眼底。    啊!北湖的島、南湖的洞、中湖的山、后湖的灣……可謂北湖碧波萬頃,南湖山重水復,中湖水狹山奇,后湖群峰環(huán)水。紅楓湖融山、林、湖、洞諸景于一體,具有“闊、秀、奇、爽”四大奇特景色,泛舟漫游,穿弋于幽谷、石林和汊灣之間,令人感到撲朔迷離。依山傍水建有侗寨、苗寨、布衣寨等民族村寨,匯集了侗寨鼓樓和風雨橋、苗家吊腳樓以及布衣石頭城等少數(shù)民族的建筑房舍,風情濃郁、古樸自然。    南湖將軍灣溶洞群中的將軍洞,長達600米,有3個洞中湖,白而透明,各種鐘乳石倒映水中,五光十色,琳瑯滿目。盡頭處有一十多米高。二十多米寬的巨型晶瑩閃爍大石幔,恰似一面巨瀑從懸崖直瀉而下。甚為壯觀,勝似仙境,宛如一座水晶宮殿,形成山里有洞、湖里有島、島上藏洞、洞中有湖、洞湖相通的別致景象。    南湖將軍山更為壯觀。春來可觀山上野花,夏日可望湖光美色,秋季可看千種樹木,冬季可賞歸林百鳥。將軍山乃紅楓湖最高的山峰,登高極目,湖面和島嶼一覽無余。站在這里,可以感受著藍天深邃的寧靜和山風陣陣的洗禮,忽然看見一只矯健的蒼鷹從頭頂掠過,讓人頓感身軀涌起一股越海翻山的凌空飛翔的激情;站在這里,我們可一邊欣賞千姿百態(tài)的紅楓湖,一邊傾聽神奇的古老傳說。    晚清時期,貴州省的興義府所轄將軍山一帶,還確實流傳著一個“靈猴轉(zhuǎn)世”的傳說——    貴州高原上的將軍山,不僅因其位于紅楓湖而聞名于世,而且又以自身的巍峨雄姿而讓世人矚目。將軍山透著靈氣……山林合一,郁郁蔥蔥,百鳥歡唱,琪花瑤草。,水連銀河,天人相合。將身置之,出入化境,此乃似凡非凡之地。??!遠離凡塵的幽靜和峰入云霄的氣概,顯示出獨特傲骨,透射著妙造自然。    一年四季,寒來暑往,有一位砍柴樵夫總是在天剛亮的時候,就肩扛著竹扁擔、手拿砍刀,來到將軍山上,動手砍柴。,    然而,在這山巔上,樵夫幾乎每天清晨,第一眼便看到一只活了三百年的老猿猴坐在山頭,邊吃野果邊嘹望四方。天長日久,樵夫認識了老猿猴,老猿猴也認識了樵夫。他們彼此相見,都習慣地注意禮節(jié)。樵夫向老猿猴揮手打招呼,老猿猴也禮貌地向樵夫張張手臂。有時候,樵夫上山來,還給老猿猴帶些水果、米團,老猿猴臉上露出笑容,遂雙手作揖,以示禮讓。偶爾,老猿猴心情愉快時,主動給樵夫帶路,去山巒一角尋找可供砍柴的叢林灌木。    樵夫與老猿猴建立了感情。他每天上山來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它是否還在山頭;而它也是如此,幾乎天天清晨坐在那塊平石上,等候同他會面,爾后方能離去。    這一天早晨,樵夫像往常一樣,仍是在旭日未升起之前登上山頭。但是,那只老猿猴突然不見了。樵夫心里非常焦急,把扁擔??车斗旁诶显澈镒^的那塊平石上,手里只提著給老猿猴準備的那把香蕉,開始四處尋找老猿猴??墒牵伊颂胩?,太陽升起來了,晨霧散去了,根本沒有發(fā)現(xiàn)老猿猴的蹤影。    他萬般無奈,只好返回老猿猴往日坐等他的平石前,把香蕉放在石頭上面,隨后拿起扁擔、砍刀,懷著無比惆悵的心情,又去砍柴了。    從此,那只老猿猴再也沒露過面。    翻開日歷,老猿猴消失的這一天,是1837年9月2日——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而這一天正好是張之洞誕生之日。    張之洞的容貌讓人們引起聯(lián)想。剛出生的張之洞,長著寬闊的額頭,尖削的下顎,高高的顴骨,深深的眼窩閃爍著亮晶晶的雙眼.,活生生一張猢猻臉。尤其是后來張之洞官至極品,蜚聲朝野,于是風言四起,說他是靈猴轉(zhuǎn)世再生,絕非凡人。    殊不知,關于張之洞與猴相似,還有另外一個傳說。據(jù)傳他在北京的家里,養(yǎng)了一只獼猴,但這只猴不是買來的,而是它自己跑來的。它平時就在園中假山洞里棲息,吃園內(nèi)果木為生。張之洞每天在園里假寐時,這獼猴就坐在他對面調(diào)息,也從不打擾人。    當然,“靈猴轉(zhuǎn)世”只是杜撰的傳說。    但是,張之洞確實從兒時起就表現(xiàn)出超人的稟賦與聰慧。    張之洞原籍直隸南皮(現(xiàn)河北南皮縣)人。因其父張鏌在貴州興義府任知府,全家人到這里生活,所以他出生在當?shù)?。P10-12

后記

煙水羅浮路,人我須彌山。在漫長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我一直苦苦求索,潛心探尋,似乎總也沒有找到捷徑。然而,我有一個深切體會,創(chuàng)作如同春蠶吐絲一樣,如果離開桑葉,沒有合適的溫度,那么蠶絲永遠吐不出來。所以,每當取得一次微薄創(chuàng)作成果,我心中感慨不已,念念不忘出版機關的關懷和支持。如今,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晚清重臣——張之洞》即將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在此作品問世之際,請允許我滿懷深情地向該社領導和工作人員致以崇高敬意并表示萬分感激!    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創(chuàng)作此書過程中,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友誼是千金難買的。幾年來的伏案創(chuàng)作,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長董寶生、總編輯馬千海、編審李世琦等,都給予我無私的幫助和熱情的鼓勵。他們態(tài)度謙和,誠摯待人,嚴格選材,循循善誘,還給我寄來有關張之洞的寶貴書籍,使我克服了種種困難,終于能夠走過坎坷之路,進入正常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乃至取得創(chuàng)作成果。李世琦先生對我的直接扶助和關懷,令我十分感動,他在繁忙的本職工作、學術活動中,擔任本書的責編,還抽出寶貴時間為此書撰寫了專家總評文章,給以我意想不到的評價和鼓勵,使我受益匪淺。他的工作精神體現(xiàn)了河北人民出版社的高尚的道德風范。在此,還應提出感謝的有三位年輕人:一是韓劍英,他本來是全國頗具名望的戲劇導演,工作繁忙,但借回京機會,不辭勞苦,奔走了好幾個書店,為我找到并購買了《清史稿》,累得他出了幾身汗,最后將書籍帶回秦皇島。二是王繼麟,也是抽暇奔波,在京秦一帶,連續(xù)兩個多月跑書攤、進書店,如尋找瑰寶一般,選購有關清末史書和涉及張之洞的各種書籍。他們的辛勞,為我創(chuàng)作的前期案頭準備工作,打好了基礎。三是王繼軍,工作亦是很忙,上班沒有時間,只能在工作之余,見縫插針,打印書稿,他幾經(jīng)校改、多次打印,利用幾百個夜晚和若干雙休日,可謂花費了大量時間和心血,從而保證書稿按時發(fā)往河北人民出版社。另外,我趁此機會還要表達一下對愛人王秀珍的感激之情。她多年來在自己的工作之余,為我的創(chuàng)作勞動和職業(yè)愛好給予極大的支持和莫大的尊重,承擔起所有繁瑣的家務,包括衣食住行,可以說她默默無聞地為著品德、為著伴侶、為著全家做出難以名狀的無私奉獻。    創(chuàng)作歷史作品手法不一、風格各異,甚至反映的主題也不盡相同,但是我從創(chuàng)作本書的實踐中所得粗淺體會大致有三:    其一,創(chuàng)作歷史作品同樣需要生活。我曾經(jīng)寫過幾部長篇歷史小說,本書乃是其中一部。一位善意的朋友對我說:有歷史知識的人。就能寫出歷史小說,用不著深人生活。持此觀點,似是而非。實踐使我認識到,創(chuàng)作歷史作品同樣需要深入生活,并且這種生活的渠道應該更加廣泛,除了有的放矢地調(diào)查了解外,還要針對所寫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去查找相關史料和書籍,爾后進行遴選,進行具有典型意義的構(gòu)思。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我木僅翻閱了《清史稿》,而且查看了有關張之洞的若干書籍,包括他的著述、詩文、電牘、奏議等,從中找出其生平簡介、史實年代,以及與其有連帶關系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這樣將塑造的張之洞主人公同其他人物編織成有序的網(wǎng)絡,并置于歷史的漩渦之中,從而提高作品的整體意識,加重作品的歷史感、厚重感和真實感。    其二,創(chuàng)作歷史作品與觀察宇宙人生密不可分。觀察中,不僅注意找出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發(fā)展規(guī)律,而且注意從中悟出所受的教育和啟迪。而宇宙_人生總是脫離不了現(xiàn)實生活的。通過觀察宇宙人生,便可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歷史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寫作歷史作品切記這條原理,我想,這是創(chuàng)作行業(yè)的通理。因為人類史本質(zhì)上是思想史,寫作歷史作品有助于我們挖掘人類史的本質(zhì),剖析人們的思想史,以便更好地讓歷史為現(xiàn)實服務。只有認清歷史,才能懂得現(xiàn)實,而只有懂得現(xiàn)實,才能明確歷史的意義。因此,我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嚴格把握切合現(xiàn)實這一創(chuàng)作原則,盡量使張之洞這個近代歷史人物顯示其突出的個性和特點,既要符合歷史的真實性,又要與當前改革開放時代密切融合。尤其作品反映他中、老年時期的思想與行為,充滿了改革開放的意識和舉措,只是在書中沒有明確提出“改革開放”罷了。    其三,創(chuàng)作歷史作品與廣泛的社會閱歷分不開。作者的社會閱歷如何,直接關系到創(chuàng)造藝術品的質(zhì)量,撰寫歷史作品更是如此。諸如作者人生經(jīng)歷,不管是擔任過何種職務和哪級領導,還是做過哪些職業(yè),即使是最基層、最普通的職業(yè),對文學創(chuàng)作、對認識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都是寶貴財富。又如作者的某些愛好和擅長,哪怕是一兩種業(yè)余愛好,也是貴而難得。舉例而言,像喜歡詩詞、書法、繪畫甚至戲曲等都有益處。因為許多知識門類幾乎是從歷史演變而來,無不凝結(jié)著歷史的洗滌和積淀。大家都看過著名京劇《將相和》、《趙氏孤兒》,這些傳統(tǒng)戲曲就是來源于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的改編。因而在本書中,我先后引用了戲曲《西廂記》、《潘楊訟》的有關詞句、歷史故事,以渲染作品某些情節(jié)和氛圍,推動故事向縱深發(fā)展。    尊敬的讀者諸君!《張之洞》雖然出版問世,但由于筆者在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上尚屬探索學習階段,認識水平、寫作能力以及掌握史料皆有局限和不足,因而作品中難免存有謬誤,誠懇地希望您們在百忙之中抽暇審閱教正!    千尋磐石固,十年樹木成。在這衣食無憂的大好時代,我將繼續(xù)沿著創(chuàng)作道路求知奔波,盡力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    上述拙文是為跋。    王鳳翔    2009年秋于秦皇島

編輯推薦

張之洞是晚清重臣、學界巨擘。他走科舉之路,獲朝廷重用,在京為清流言官,外放也忠君勤政,更于維護滿清統(tǒng)治之余,向往西方科技文明,開辦實業(yè)。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他以舊意識、新思想交織復雜之身,力挽狂瀾,提出著名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    王鳳翔的這本《張之洞》勾勒出一幅晚清風云變幻,國族存亡的長卷,具有極高的歷史參考價值和文化品位。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張之洞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這本書還沒有開始讀,,看起來不錯 會學到東西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