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世紀出版集團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韋政通 編  頁數:299  
Tag標簽:無  

前言

黃俊杰博士在《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一文的結尾說: “如何就吾國學問之傳統(tǒng)以摶成一諦當可行之思想史方法論?此實為吾人今日所面臨之問題,亦為吾人所應努力以赴之挑戰(zhàn)?!碑斘覀兂@個目標努力的時候,把前人這方面的經驗與見解加以整理并做一番檢討,實是一必要的步驟。根據我搜集和閱讀所及的20篇文章,給我的印象是:(一)在過去的60年中,國內從事思想史或哲學史的工作者,涉及方法論的文字,一半是屬于有關著作的序言和緒論。這些文字涉及的問題很廣,其中有一部分是個人工作的經驗,個別的經驗雖不足以形成系統(tǒng)化的方法論理論,但方法論理論的建立,卻不能不重視這些經驗。(二)從事思想史或哲學史工作的前輩,很少注意同時代的西方有關方法論理論的進展,他們對于方法論的見解,有的來自獨立的思考,有的來自工作經驗以及對這些經驗的反省。晚近從事思想史工作的學者,不但注意當代西方的方法論,且有扼要的評介,受西方方法論影響的論著也已不斷出現,這說明中國思想史的研究。

內容概要

本書由韋政通先生選編,收錄了胡適、梁啟超、馮友蘭、蕭公權、唐君毅、徐復觀、勞思光、劉述先、余英時等名家治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的有關論述20余篇,分通論與專論兩編,內容涉及治中國哲學史、思想史的理想、目的、態(tài)度、方法等各個方面,較為全面地展現了20世紀除馬克思主義學派以外的各家學術理路與治學經驗,代表了20世紀這一領域研究所達到的高度,對于從事思想史、哲學史的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韋政通,江蘇鎮(zhèn)江人,1929年生。主攻中國思想史,著作有《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辭典》、《荀子與古代哲學》、《董仲舒》、《倫理思想的突破》、《儒家與現代中國》、《儒家與現代化》、《中國的智慧》、《中國哲學思想批判》、《現代中國儒學的挫折與復興》、《胡適思想綱要》等二十余種。

書籍目錄

中國思想史方法論的檢討(代序)通論篇  《中國古代哲學史》導言  道術(哲學)史的做法  《中國哲學史》緒論  中國學術思想史的計劃  略論作中國哲學史應持之態(tài)度及其分期  中國哲學研究之一新方向  論哲學史  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與態(tài)度問題  治古代思想史方法——答輔仁大學歷史學會問  論中國哲學史之方法  我對中國思想史的幾點認識  研究中國史學與哲學的方法與態(tài)度  《歷史與思想》自序  試論思想史的歷史研究  近代中國思想研究及其問題之發(fā)掘  關于中國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專論篇  論性命說之語學及史學的研究  中國政治思想史之起點與分期  《原性篇》論述之方式、態(tài)度與方法  中國思想史工作中的考據問題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建構問題

章節(jié)摘錄

通論篇《中國古代哲學史》導言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例如行為的善惡,乃是人生一個切要問題。平常人對著這問題,或勸人行善去惡,或實行賞善罰惡,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決。哲學家遇著這問題,便去研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惡;人的善惡還是天生的呢,還是學得來的呢;我們何以能知道善惡的分別,還是生來有這種觀念,還是從閱歷經驗上學得來的呢;善何以當為,惡何以不當為,還是因為善事有利所以當為,惡事有害所以不當為呢,還是只論善惡不論利害呢:這些都是善惡問題的根本方面。必須從這些方面著想,方可希望有一個根本的解決。因為人生切要的問題不止一個,所以哲學的門類也有許多種。例如:一、天地萬物怎樣來的。(宇宙論)二、知識思想的范圍、作用及方法。(名學及知識論)三、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為。(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四、怎樣才可使人有知識、能思想、行善去惡呢?(教育哲學)五、社會國家應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政治哲學)六、人生究竟有何歸宿。(宗教哲學)哲學史這種種人生切要問題,自古以來,經過了許多哲學家的研究。往往有一個問題發(fā)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解決方法,遂致互相辯論。有時一種問題過了幾千百年,還沒有一定的解決法。例如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告子說性無善無不善,荀子說性是惡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說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說性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若有人把種種哲學問題的種種研究法和種種解決方法,都依著年代的先后和學派的系統(tǒng),一一記敘下來,便成了哲學史。哲學史的種類也有許多:一、通史。例如“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之類。二、專史。(一)專治一個時代的。如“希臘哲學史”、“明儒學案”;(二)專治一個學派的。例如“禪學史”、“斯多亞派哲學史”;(三)專講一人的學說的。例如“王陽明的哲學”、“康德的哲學”;(四)專講哲學的一部分的歷史。例如“名學史”,“人生哲學史”、“心理學史”。哲學史有三個目的(一)明變 哲學史第一要務,在于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學說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稱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學,并不是孔子的儒學,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學。但是這個不同之中,卻也有個相同的所在,又有個一線相承的所在。這種同異沿革的線索,非有哲學史,不能明白寫出來。(二)求因 哲學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需要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學,何以不同于孔子、孟子的哲學?陸象山、王陽明的哲學,又何以不同于程子、朱子呢?這些原因,約有三種:(甲)個人才性不同。(乙)所處的時勢不同。(丙)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三)評判 既知思想的變遷和所以變遷的原因了,哲學史的責任還沒有完,還須要使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這便叫做評判。但是我說的評判,并不是把做哲學史的人自己的眼光,來批評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種“主觀的”評判,沒有什么大用處。如今所說,乃是“客觀的”評判。這種評判法,要把每一家學說所發(fā)生的效果表示出來。這些效果的價值,便是那種學說的價值。這些效果,大概可分為三種:(甲)要看一家學說在同時的思想和后來的思想上發(fā)生何種影響。(乙)要看一家學說在風俗政治上發(fā)生何種影響。(丙)要看一家學說的結果可造出什么樣的人格來。例如古代的“命定主義”說得最痛切的,莫如莊子。莊子把天道看作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故說“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盡”的學說。這種學說,在當時遇著荀子,便發(fā)生一種反動。荀子說:“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論》極力主張征服天行,以利人事。但是后來莊子這種學說的影響,養(yǎng)成一種樂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會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種達觀主義;不好的效果,便是懶惰不肯進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不好的便是劉伶一類達觀的廢物了。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的位置世界上的哲學大概可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又分印度、中國兩系。西支也分希臘、猶太兩系。初起的時候,這四系都可算作獨立發(fā)生的。到了漢以后,猶太系加入希臘系,成了歐洲中古的哲學。印度系加入中國系,成了中國中古的哲學。到了近代印度系的勢力漸衰,儒家復起,遂產生了中國近世的哲學,歷宋、元、明、清直到于今。歐洲的思想,漸漸脫離了猶太系的勢力,遂產生歐洲的近世哲學。到了今日,這兩大支的哲學互相接觸,互相影響。五十年后,一百年后,或竟能發(fā)生一種世界的哲學,也未可知。中國哲學史的區(qū)分中國哲學史可分三個時代:(一)古代哲學 自老子至韓非,為古代哲學。這個時代,又名“諸子哲學”。(二)中世哲學 自漢至北宋,為中世哲學。這個時代,大略又可分作兩個時期:(甲)中世第一時期。 自漢至晉,為中世第一時期。這一時期的學派,無論如何不同,都還是以古代諸子的哲學作起點的。例如《淮南子》是折衷古代各家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支;王充的天論得力于道家,性論折衷于各家;魏晉的老莊之學,更不用說了。(乙)中世第二時期。 自東晉以后,直到北宋,這幾百年中間,是印度哲學在中國最盛的時代。印度的經典,次第輸入中國。 印度的宇宙論、人生觀、知識論、名學、宗教哲學,都能于諸子哲學之外,別開生面,別放光彩。此時凡是第一流的中國思想家,如智凱、玄奘、宗密、窺基,多用全副精力,發(fā)揮印度哲學。那時的中國系的學者,如王通、韓愈、李翱諸人,全是第二流以下的人物。他們所有的學說,浮泛淺陋,全無精辟獨到的見解。這個時期的哲學,完全以印度系為主體。(三)近世哲學唐以后,印度哲學已漸漸成為中國思想文明的一部分。譬如吃美味,中古第二時期是仔細咀嚼的時候。唐以后便是胃里消化的時候了。吃的東西消化時,與人身本有的種種質料結合,別成一些新質料。印度哲學在中國,到了消化的時代,與中國固有的思想結合,所發(fā)生的新質料,便是中國近世的哲學。我這話初聽了好像近于武斷。平心而論,宋明的哲學,或是程朱,或是陸王,表面上雖都不承認和佛家、禪宗有何關系,其實沒有一派不曾受印度學說的影響。這種影響約有兩方面:一面是直接的。如由佛家的觀心,回到孔子的“操心”,到孟子的“盡心”、“養(yǎng)心”,到《大學》的“正心”是直接的影響。一面是反動的。佛家見解盡管玄妙,終究是出世的,是“非倫理的”。宋明的儒家,攻擊佛家的出世主義,故極力提倡“倫理的”入世主義。 明心見性,以成佛果,終是自私自利;正心誠意,以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是倫理的人生哲學了。這是反動的影響。明代以后,中國近世哲學完全成立。佛家已衰,儒家成為一尊。于是又生反動力,遂有漢學、宋學之分。清初的漢學家嫌宋儒用主觀的見解,來解古代經典,有“望文生義”、“增字解經”種種流弊。故漢學的方法,只是用古訓、古音、古本等等客觀的根據,來求經典的原意。故嘉慶以前的漢學、宋學之爭,還只是儒家的內哄。但是漢學家既重古訓古義,不得不研究與古代儒家同時的子書,用來作參考互證的材料。故清初的諸子學,不過是經學的一種附屬品,一種參考書。不料后來的學者,越研究子書,越覺得子書有價值。故孫星衍、王念孫、王引之、顧廣圻、俞樾諸人,對于經書與子書,簡直沒有上下輕重和正道異端的分別了。到了最近世如孫詒讓、章炳麟諸君,競用全副精力發(fā)明諸子學。于是從前作經學附屬品的諸子學,到此時代,竟成專門學。一般普通學者,崇拜子書,也往往過于儒書。 豈但是“附庸蔚為大國”,簡直是“婢作夫人”了。綜觀清代學術變遷的大勢,可稱為古學昌明的時代。自從有了那些漢學家考據、???、訓詁的工夫,那些經書、子書,方才勉強可以讀得。這個時代,有點像歐洲的“再生時代”(再生時代,西名Renaissance,舊譯文藝復興時代)。歐洲到了“再生時代”,昌明古希臘的文學哲學,故能推翻中古“經院哲學”(舊譯煩瑣哲學,極不通。原文為Scholasticism,今譯原義)的勢力,產出近世的歐洲文化。我們中國到了這個古學昌明的時代,不但有古書可讀,又恰當西洋學術思想輸入的時代,有西洋的新舊學說可供我們的參考研究。我們今日的學術思想,有這兩個大源頭:一方面是漢學家傳給我們的古書;一方面是西洋的新舊學說。這兩大潮流匯合以后,中國若不能產生一種中國的新哲學,那就真是辜負了這個好機會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視野開闊,專業(yè)修養(yǎng)精深,深有啟發(fā)
  •   給四分不是因為書本身的質量,是因為原本想買得到是中國思想史,但是這本書與自己期望的內容有差,是一位位學者的文章
  •   書還可以,有學術價值,盡管有的文章觀點陳舊了一些。不過此書價錢定的高了一點。
  •   在火車上讀完的,有些文章還是不錯。
  •   基本涵蓋了中國哲學史、思想史研究的各家學術觀點,不過也許是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偏見,馬克思主義學派的文章一篇都沒收;如果能把新近葛兆光等人的論述,以及歐美、日本中國學的重要文章一并收入,就更完善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