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11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梁啟超 撰 頁數:32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儒家哲學》側重于收錄梁啟超對于儒家哲學方面的內容,并以儒家哲學、儒家政治哲學和儒教這三個方面,將所收錄的文章做一個大致的分類,這樣的分類主要是基于梁啟超對于儒家哲學論述的重點和編者對于儒學的理解在內?! 度寮艺軐W》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簡⒊杂自诩抑薪邮軅鹘y(tǒng)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鼗浡方浬虾#吹浇榻B世界地理的《瀛環(huán)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 ?891年就讀于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并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xié)助康有為,發(fā)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愿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和上?!稌r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 ?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月,政變發(fā)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后創(chuàng)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洳鹆x爆發(fā)后,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xié)。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并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tǒng)一黨合并,改建進步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 ?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 ?915年底,護國戰(zhàn)爭在云南爆發(fā)。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qū)參加反袁斗爭。袁世凱死后,梁啟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fā)動護法戰(zhàn)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臺,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后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tǒng)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書籍目錄
導讀:梁啟超論儒家哲學(干春松)儒家哲學儒家哲學孔子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儒家政治哲學先秦儒家政治哲學儒家關于法之觀念儒教復友人論保教書論支那宗教改革保教非所以尊孔論孔子教義實際裨益于今日國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編者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時代的研究法,顧名思義就是看各代學說的形成、發(fā)展、變遷。長處是對學術發(fā)展的脈絡有全面的了解,而短處是把各家關于幾個重要問題的答案,截為數段,使問題的脈絡不夠連貫。 宗派的研究法,其實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學派研究法。這樣的方法,長處在于把各學派的起源、變遷、繼承、演化和影響,描述得詳盡完備,但學派之問的關系會被忽視?! ∮纱?,梁啟超認為,這三種研究方法各有長處和短處,最好是要相輔相成。除此之外,梁啟超還認為,因為儒家的思想是在與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互相爭鳴并與外來的佛教相互影響中發(fā)展出來的,雖然勢力最大,卻不能不注意到它們之間的沖突和交融?! ×簡⒊€特別提到儒家思想與中國社會的關系?! ≈袊鐣L俗和法律均受儒家影響至深,了解社會風俗的變化,也可從另一個側面了解儒家的發(fā)展。同時,對于晚近傳人的基督教和西方的政治、哲學理論也要仔細地分析。真可謂是面面俱到?! ×簡⒊凇度寮艺軐W》的講演中,首先是描述了儒家發(fā)展的歷史。對于儒家的歷史的描述一直是見仁見智,特別是現代新儒家確立以心性之學為道統(tǒng)的第三期發(fā)展說出來之后,關于儒學發(fā)展的階段的討論,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 ×簡⒊瑢τ谌寮野l(fā)展歷史的描述,并無專門的說法,而是根據歷史的發(fā)展逐步展開。其可注意點有三: 第一,注意經學和哲學的結合,儒學與別的學派的結合?! 〉诙惹睾颓宕敿?,而別的時代相對簡略??赡苁且驗榱簡⒊瑢戇^《清代學術概論》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他對清代儒學的發(fā)展脈絡描述尤為詳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