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3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黃仁賢 頁數(shù):565
內容概要
《中國教育史》是一部貫通古今具有中國教育通史性質的著作。全書稿從教育萌芽論述始,至20世紀末中國當代教育的最新狀況,大凡各個朝代、各個歷史時期教育制度的沿革、重要的文教政策、學校辦學體制的演變,以及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都作了詳盡的描述或評述。
作者簡介
黃仁賢,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qū)人。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教育系主任。學術兼職有:福建省教育學會教育史志研究會理事長、福建省陶行知研究會副秘書長、福建師范大學嚴復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中國教育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已出版專著《中國教育管理史》、《中國教育史》,主編、參編的著作有《中小學公民素質教育的國際比較》、《中國師范教育通覽》(歷史卷)、《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比較教學論》、《中國書院辭典》、《嚴復與中國近代文化》、《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科學文化》等16部,并在全國各級學術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20多篇。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原始社會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一節(jié) 原始社會的教育第二節(jié) 夏、商、西周的教育第二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教育第一節(jié) 官學衰廢,私學勃興第二節(jié) 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第三節(jié) 孔子的教育思想第四節(jié) 墨子的教育思想第五節(jié)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第六節(jié) 道家和法家的教育思想第七節(jié)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第三章 秦漢的教育第一節(jié) 秦代的文教政策與教育實施第二節(jié) 漢代的文教政策與教育行政制度第三節(jié) 漢代的學校教育制度第四節(jié) 漢代的選士制度第五節(jié) 董仲舒與王充的教育思想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的教育第一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文教政策第二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學校教育制度第三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選士制度第四節(jié) 嵇康和顏之推的教育思想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第一節(jié) 隋唐五代的文教政策與教育行政制度第二節(jié) 隋唐的學校教育制度第三節(jié) 隋唐的科舉制度第四節(jié) 王通和韓愈的教育思想第六章 宋遼金元的教育第一節(jié) 宋遼金元的文教政策與教育行政制度第二節(jié) 宋遼金元的學校教育制度第三節(jié) 宋元的書院教育制度第四節(jié) 王安石與朱熹的教育思想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第一節(jié) 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行政制度第二節(jié) 明代的學校教育制度第三節(jié) 明代的科舉制度第四節(jié) 王守仁和張居正的教育思想第八章 清代的教育(鴉片戰(zhàn)爭前)第一節(jié)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行政制度第二節(jié) 清代的學校教育制度第三節(jié) 清代的書院制度第四節(jié) 黃宗羲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第九章 鴉片戰(zhàn)爭與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第一節(jié) 封建教育的沒落與改革派的教育主張第二節(jié) 帝國主義文化侵略與教會教育第三節(jié) 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第四節(jié) 張之洞的教育思想第十章 維新運動與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第一節(jié) 維新變法時期的教育改革第二節(jié) 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第三節(jié)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的教育思想第十一章 民國初期的教育第一節(jié) 南京臨時政府的文教政策與教育行政制度第二節(jié) 民國初期的學校教育制度第三節(jié) 北洋軍閥政府的復古主義教育第四節(jié)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第十二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大革命時期的教育第一節(jié) 五四時期的教育改革第二節(jié) 五四時期的教育思潮第三節(jié) 1922年的學制改革第四節(jié) 新民主主義教育的發(fā)端第十三章 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第一節(jié) 國民政府的文教政策與教育行政制度第二節(jié) 學校的訓育制度與軍事訓練第三節(jié) 學校的教學管理第四節(jié) 新縣制與國民教育制度第五節(jié) 楊賢江、陶行知、黃炎培、陳鶴琴的教育思想第十四章 革命根據(jù)地的教育第一節(jié) 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的確立第二節(jié) 蘇維埃根據(jù)地的教育第三節(jié) 抗日民主根據(jù)地的教育第四節(jié) 解放區(qū)的教育第五節(jié) 徐特立的教育思想第十五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第一節(jié)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教育第二節(jié)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教育第三節(jié)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教育第四節(jié) 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教育主要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三 古代學校的萌芽 教育是與人類同時出現(xiàn)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而作為教育專門場所的學校,卻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傳說中的學校,產生于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吨芏Y·春官·宗伯》記載:“成均,五帝之學?!睗h代學者董仲舒斷言成均為五帝時期的大學。鄭玄認為“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由此推論成均之學以樂教為主。成均的樂教傳統(tǒng)流傳后世,為西周所借鑒。《周禮》記載大司樂掌“成均之學”,以樂教貴胄子弟。成均之學是否真是“五帝之大學”,實無可考。但從考古發(fā)現(xiàn)中可知,五帝時代原始音樂已具一定水平,古籍關于遠古音樂的傳說,以及關于成均之學的記載,也不是毫無歷史根據(jù)的。成均之學已經具有專門化的趨向。在成均受教的學生,可能是脫離生產勞動的貴胄子弟。因為樂在當時已是氏族顯貴應具備的文化素養(yǎng),從舜命夔典樂教胄子,向貴胄子弟教授詩歌、舞蹈,可知一二。在父系氏族公社晚期,氏族和聯(lián)盟的上層顯貴,都要主持公眾集會和各種儀式,在這些場合,樂是必不可少的項目。因而氏族顯貴必須具備音樂素養(yǎng),以傳授樂教為主的成均之學完全可能是我國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出現(xiàn)的最早的學校?! 「鶕?jù)《尚書·舜典》和《尚書·虞書》的記載,似乎成均不僅是一種樂教的學校,還負有教育管理機構和職責。而在西周時期,“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