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身后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任彥芳  頁數(shù):267  字數(shù):28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讀者看到“新史學”三字,也許會聯(lián)想到20世紀初梁啟超發(fā)動的那場史學革命。其實我們并沒有梁啟超那樣的雄心,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也和他那時大不相同了。昔日梁啟超們痛感舊史等同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因專供特殊階級誦讀,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樞,遂致吾儕所認為極重要之史跡有時反闕而不載”,所以他主張要寫“新史學”。今天,大概已經很少有人以為歷史只與帝王將相有關了吧?這也是梁啟超們努力的結果。我非史學界中人,但雅好讀史,對史學研究的現(xiàn)狀,覺得有這樣幾個毛?。阂粋€對待史料,常憑個人好惡和口味而取舍。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每置大量“不利”的史料于不顧,卻把孤證當寶貝津津樂道;二是回避真問題。1949年以來,連篇累牘討論的關于奴隸制和封建制分期、關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關于農民起義性質等等問題,幾乎都成了毫無意義的廢話。

內容概要

作者通過個人在近40年時間里對焦裕祿事跡和蘭考縣變化的體驗和考察,通過對當年許多當事人訪問,比較全面地記敘了對焦裕祿事跡宣傳、報道的變遷,比較準確地記載了,“文化大革命”對蘭考的破壞,對當?shù)仡I導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摧殘。在對焦裕祿事跡進行了更為準確、深入發(fā)掘的同時,揭露和批判了張欽禮借宣傳焦裕祿事跡進行投機,在“文化大革命”中迫害干部群眾的罪行。同時,作者比較細膩地記敘了自己在幾十年中與蘭考干部群眾的廣泛聯(lián)系與深厚感情。書稿對一些重要史實的澄清對于了解這一段歷史是有意義的。

作者簡介

任彥芳,河北容城人,國家一級編劇,作家,詩人;烈士遺孤,共產黨員。1946年8月投身革命隊伍。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先后在中國文聯(lián),長春電影制片廣、吉林省作家協(xié)會,河北省歌舞尉院、河北省藝術研究所任資料員、編輯、編劇、專業(yè)作家、副所長等

書籍目錄

引子 焦裕祿老領導的期望焦裕祿繼任者的遺愿第一章 鳳凰大視野:尋找英雄第二章 為了讓后人知道真實的歷史第三章 被敘述與被記憶的歷史第四章 張欽禮:說真話而蒙難第五章 一個真實的焦裕祿第六章 張欽禮與焦裕祿第七章 周化民:焦裕祿的繼任者第八章 蘭考上空爆炸的精神原子彈第九章 風向突變:《焦裕祿》患了癌癥第十章 說謊年月,讓人說謊第十一章 新的篇章,新的謊言第十二章 該平反的平反,該入獄的入獄第十三章 蘭考板話:百姓心聲第十四章 “犯錯誤的焦裕祿第十五章 蘭考奇夢第十六章 謊言欲翻案,真言被免官尾語 呼喚真實的世界代后記 蘭考農民的名片

章節(jié)摘錄

1960年,中國最困難的年月,為了支援農業(yè),我繼父從信陽鐵路工委書記調任蘭考縣委副書記,1962年,母親從信陽鐵路公社副社長的位上離開,為了與丈夫同甘共苦,也到了蘭考;1962年10月,我去蘭考看望母親,不久,焦裕祿調來蘭考,與我家做了鄰居;1963年冬,我再次來蘭考,便與老焦有了多次交談,逐漸熟悉起來,這年春節(jié)前,他回山東老家看望母親,我送他們全家出了蘭考縣委的大門,沒想到這竟是我與焦裕祿的最后一次見面!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永遠地離開了他熱愛的蘭考。母親因為這位真正共產黨人的離去,精神受到了大的刺激,住進了開封醫(yī)院。我來探望母親,她含淚向我講了老焦動人的事跡。我向長影黨委寫信,要求在這里生活,寫焦裕祿的電影劇本,但當時未得到批準;回到長影后,多次向同志們講焦裕祿的事跡;1965年2月,終于得到長影黨委的批準,讓我來蘭考生活,組織電影劇本《焦裕祿》的三結合創(chuàng)作組;焦裕祿去世后,蘭考由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欽禮主持工作,我和張欽禮在一起下鄉(xiāng)挖過臺田,多次和他交心談話。半年之后,地委派周化民來蘭考任縣委書記,接焦裕祿的班,成為焦裕祿身后的第一位繼任者;1965年8月,根據(jù)地委安排,我們創(chuàng)作組全體成員參加了蘭考的“四清”運動,我和周化民在蘭考城關公社胡集村蹲點。4個月后,新華通訊社記者來蘭考,寫出了著名的大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震動了全國;這之后,我便調出工作隊,參加了由文化部領導的電影《焦裕祿》創(chuàng)作組。1966年2月,我有感于多年來對焦裕祿的感情,完成了長詩《焦裕祿之歌》。這年3月,我們全體創(chuàng)作人員正深入生活構思劇本時,接到了級令,回到北京,按著《林彪委托江青在部隊文藝座談會紀要》精神總結,劇本令人痛心地夭折了!而后不久,創(chuàng)作組的人員回各單位參加“文化大革命”,蘭考在這種背景下,發(fā)生了誰也想不到的悲劇!

后記

剛到我的第二故鄉(xiāng)蘭考,縣委書記黃道功便對我說:你這次來可以看看三義寨鄉(xiāng)南馬莊,農民們正搞土地流轉,他們生產了無公害的健康大米,很受歡迎。這幾句介紹便讓我很感興趣。一是“土地流轉”,我剛從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文件上看到這個詞,其內容是什么并不了解,我正想看看如何進行土地流轉;二是為無公害健康大米。剛出了害人的三鹿奶粉事,社會對害人食品有了高度警覺。迫不及待,第二天,我便在縣文化局長的陪同下,去了三義寨鄉(xiāng)的南馬莊。三義寨緊靠黃河,這兒有個黃河大閘,我來過多次,只知這閘門一開,黃河母親的乳汁便順著一條大渠澆灌了這兒的田園。今天才知這南馬莊得天獨厚,土地被黃河水澆灌肥沃了。這兒原是個窮苦的村莊,原來只有鹽堿地,當年焦裕祿來到這村,曾親自嘗過這土地的鹽堿的滋味;然而因為制度原因,焦裕祿沒有改變這村的面貌,留下的是他的足跡和那一心想為百姓的精神。我走進了村委會大院,鄉(xiāng)親們領我進了辦公室。迎著我的是掛在在墻上的紅字:南馬莊土地流轉簽字儀式。兩邊便是這個村得到的各種榮譽:2005年國家農業(yè)部農民合作組織示范單位;2007年1月榮獲開封市委、市政府“市級文明村”;開封市人民政府的“優(yōu)秀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2007年6月開封市委、市政府評為“生態(tài)文明村”;2007年開封市委組織部授予先進“五個好”村黨組織;2008年河南省委組織部授予先進“五個好”村黨組織。

編輯推薦

《焦裕祿身后:我與蘭考的悲喜劇(珍藏版)》編輯推薦:還原一個真實焦裕祿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材料構建的平臺上,我們可以看到歷史在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焦裕祿身后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3條)

 
 

  •   此書早在兩年前就在網上聽說過,因揭露許多內幕,觸及敏感神經而屢被若干出版社拒絕。一些出版社本已列入出版計劃,但后來遭遇壓力而被迫放棄。因此見到此書終于成印,趕緊購買,生怕日后買不到了。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于它講述了蘭考自1957年以來的全部歷史過程,而不僅僅是焦裕祿當縣委書記的那一段。焦裕祿固然是好書記,但蘭考在1957年以前并不是一個窮縣;就是說,那些風沙和鹽堿地并不是自然變遷形成的,而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讀完此書,人們會對當年的“人禍”之慘烈留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   讓讀者知道蘭考以后的事情,很不容易,能出版此書,出版社也很不容易。你懂的。
  •   應該把這本書當成歷史資料來閱讀和保存.讀了這本書,相信書友們會了解現(xiàn)在社會坑蒙乖騙得制度基礎,會了解讓人感覺不靠譜的河南兄弟曾經經歷的悲慘歷史和留在心靈中的深沉創(chuàng)痛.
  •   一部悲傷的過程。人活著太累了。
  •   便宜,也好看
  •   這個系列的書都不錯。剛看完了劉文彩,再來解讀一下英雄吧。
  •   包裝不是太好~但可以接受
  •   這是對老電影《焦裕祿》豐富。
  •   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宣傳,什么是。。。。。。
  •   我總感到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有關細節(jié)上老是糾纏不休,沒有多大意義,難道能從根本上否定焦裕祿?真是癡心妄想!
    焦裕祿不在了,張欽禮不在了,穆青不在了,無人對證了,有人趁機跳出來想反攻倒算,真是白日做夢!
    至今健在的人(何況還是當時政壇的敵對方)來對逝去的競爭對手評頭品足、“蓋棺論定”,真的非常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經得起后人推敲?
    活著的當事者在當年就沒有一點錯誤?死者也沒有一點功勞,就該全盤否定?
    在那個你死我活的斗爭年代,跟著上面干的人就是對的,誰沒有跟過上?
    斗人和被人斗,就是那個荒唐歲月的一道風景。
    張欽禮被人斗,他再斗人,非常悲慘,結果成了文革年代的犧牲品,而并非自我宣傳“焦裕祿親密戰(zhàn)友”的犧牲品。
    功過自有人民來評判。即使犯過錯誤甚至是犯過罪的人,只要對人民做過有益的工作,人民是永遠也不會忘記他的。
    歷史就是這樣,不在乎你如何鼓噪。
  •   換一個角度來了解歷史事件,讓人慨嘆。
  •   本書寫得不算好,讀后的心情至少與開始的期盼心情大打折扣.按照作者接觸這個事情的年代來說,可以說最早介入的人之一,理應掌握全過程情況.并且應把事情說得清清楚楚.但事實上我們讀后得到東西的卻是模糊的,甚至比未讀之前還要迷惘.因為,作者沒有把事情說得有條理,來龍去脈交代得很不干凈.主要的矛盾也說得不清楚,張的問題敘述更是雜亂無章,沒有頭緒.看不出他是個什么樣子的人.使人不禁產生疑問,既然這是一個壞人,為什么改革開放后張仍然會很得意,得到不少人的支持,想翻案?具體的不多說了,相信持有我見的人不會太少.順便說一句,整個新史學中,公木傳及劉文彩傳要優(yōu)于這本書.
  •   近些年來,興起了一種“微觀”史學,即側重寫一些具體的人和事,尤其把是普通人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中,敘述他們的遭遇。任彥芳的這本《焦裕祿身后——我與蘭考的悲喜劇》就屬于“微觀史”。任彥芳不是歷史學家,但是他把一些地級、縣級干部,還有普通百姓的遭遇寫了出來,并敘述了他們的個人品質,這是不錯的。這本書是給普通讀者看的,學術味道幾乎沒有,也正是因為這樣,它對于普通讀者的作用是很大的。我認為,一般人對于學術著作的多數(shù),是提不起多大興趣的?!督乖5撋砗蟆遗c蘭考的悲喜劇》,使我們了解到20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發(fā)生在蘭考的事情,而蘭考其實也是整個中國的縮影。該書直接寫焦裕祿的文字不很多,我卻從另一個側面了解到一位優(yōu)秀縣委書記的高風亮節(jié)。也認識到,由于時代、體制的局限性,焦裕祿本人沒能使蘭考從根本上脫離貧窮。但我并不是要否認焦裕祿的奮斗精神。今天的蘭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得益于我們今天開放搞活的體制。如果當時,焦裕祿趕上現(xiàn)在這樣好的政策,他必定能施展自己的拳腳,在蘭考開辟新的天地。從另一人物張欽禮,身上,我看到一個人如果過于看重自己,容易走向毀滅。對于我們普通讀者,也許,從具體的人和事上,能吸取更多的教訓。這是一本好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