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國最佳紀實文學2000-2011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朝全 主編  頁數:426  
Tag標簽:無  

前言

“紀實文學”這種文體在中國可謂由來已久,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西漢司馬遷便寫出了紀傳體文學史學巨著《史記》,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早期紀實文學的雛形?,F代意義上的紀實文學出現于1920年代,以瞿秋白《餓鄉(xiāng)紀程》和《赤都心史》為代表,1936年夏衍《包身工》、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作品的涌現,標志著中國現代紀實文學已經步人第一個成熟期。1949年以后,紀實文學在文學領域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在1950年代“干預生活”創(chuàng)作潮中,紀實文學都有突出的表現。1960年代初則以一批頗具特色的通訊特寫引起社會一次次的熱烈關注。1977年以后,以徐遲《哥德巴赫猜想》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引起社會轟動的短篇紀實文學,引領了文學變革和時代變革的先聲,也為紀實文學這一文體的自足與自立奠定了難以撼搖的堅實基礎。到了1980年代,紀實文學茁壯成長“蔚為大國”,迎來了一次猛烈的“井噴”,大批優(yōu)秀作品接連涌現,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    19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確立和逐步發(fā)展,社會生活(包括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劇變。特別是,自2000年以來(往上上溯至1990年代末),隨著數字化時代、信息時代的全面到來,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整體地位和文學自身的格局、面貌都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紀實文學這種特別重視時效性、新聞性和信息性的文體,遇到了空前嚴峻的挑戰(zhàn),并在陣痛中發(fā)生著如蟬蛻翼般的嬗變與新變。但是,其作為時代忠實記錄者和人民代言人的角色卻從未改變,其對于現實生活的書寫、對于時代新聲的引領和對于百姓心聲的抒發(fā),從未松懈,更未停住腳步。    一、文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對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    1990年代末以來,文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劇烈變動,對紀實文學產生了嚴重沖擊。從此,紀實文學失去了經常性的轟動效應,喪失了以往的作品容易暢銷的模式,好景不再。隨著以網絡、數字技術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全面推進,現代傳媒迅速延伸,物質精神消費模式日趨多樣化、多元化和分層化,包括紀實文學在內的中國文學開始從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地位走向常態(tài)位置,——作為文化藝術的重要基礎,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人驚呼文學邊緣化,甚至高喊“文學死了”、紀實文學已死。這些看法和論斷均失之偏頗,不能客觀正確地判斷文學地位的變遷。    遵循市場經濟的全新法則,伴隨著讀者閱讀期待的轉移和改變,紀實文學的讀者開始不斷分流。這種文體真正遭遇了一個“讀者選擇”與“選擇讀者”的新課題。如果說,在此之前,紀實文學是不愁沒有讀者或讀者太少的話,那么,2000年以后,它已不能不考慮尋找讀者、定位自己的閱讀對象,不能不關注讀者的閱讀興趣、閱讀期待,亦即高度重視讀者選擇。讀者的閱讀選擇對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催使其在題材內容選擇和表達方式等方面進行較大調整,要求作品的內容主題新鮮有趣,具備史傳性、思想性及社會效應。讀者更傾向于選擇那些描寫社會熱點焦點話題的深度報告,那些干預現實的社會問題報告,那些關注現實生活中大事件、重要人物的重大題材報告,那些重在解密歷史檔案、披露史實內幕的歷史紀實,那些有較大影響人物的傳記,等等。讀者的閱讀熱點同時也演變成了紀實文學作家創(chuàng)作的熱點。從這個角度來說,閱讀推動著創(chuàng)作,讀者改變著作者。    網絡普及,文學網站遍地開花,影視、多媒體娛樂、電子數字化消費等日漸占據人們精神文化消費的主流,淺閱讀、圖像閱讀、輕松閱讀、消遣娛樂化閱讀,逐漸成為人們日常閱讀的主流?,F代傳播媒介的興盛,從根本上改變了紀實文學的采訪創(chuàng)作方式、發(fā)表出版形式、傳播消費模式,為其創(chuàng)作、發(fā)表、傳播等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迫使其必須積極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主動借助和運用影視、廣播、網絡等大眾媒介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提升自身的價值。從而推動紀實文學主動尋求被改編成影視、視頻、廣播節(jié)目,借助電臺連播、熒屏銀幕放映,利用網絡平臺推廣,轉化為電子書、網絡書等,實現自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二、創(chuàng)作主體興趣的轉移和選擇的演變    因為文學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遷,特別是人們閱讀興趣的轉移,紀實文學作家的創(chuàng)作興趣和創(chuàng)作選擇也在逐漸發(fā)生位移,從而給紀實文學的整體面貌帶來了很大改變。部分有高遠文學理想和追求的作家,注重紀實文學的社會擔當、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創(chuàng)作堪以留世、能夠傳世的精品杰作意識更為鮮明強烈,堅守創(chuàng)作底線,寫己所欲,重視跟蹤歷史性重大事件和題材,重視作品的史料價值、文獻價值、史志史傳價值和審美價值。    首先是著作化、長篇風盛行。像1980年代那樣精短強悍有力的短篇紀實文學少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長篇紀實文學,是一部部可以藏之館閣的圖書著作。多數紀實文學作家更傾向于寫在他們看來或許可以更好地贏取讀者、更多地賺取稿費、更有可能流傳下去的書,由此造成了紀實文學長風不止,乃至作品越寫越長出現“注水作品”的情況。有些人物眾多、時間跨度大的作品的確需要較長篇幅,但多數長篇紀實文學的篇幅都可以大大壓縮,文字都有進一步精簡提煉的較大空間。紀實文學的著作化和長篇風,反映出創(chuàng)作主體對于作品閱讀價值、經濟價值和傳世價值的巨大憂慮。    其次是史傳著作成風。一方面,讀者對閱讀歷史著作、人物傳記確實懷有較大興趣,另一方面,史傳著作通常具有多方面的較高價值,特別是那些披露歷史細節(jié)情節(jié)、揭示鮮為人知的史實、有著獨到思考見解的作品,更是具備獨特的思想價值、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等。因此,2000年以來,“長篇歷史紀實熱”、“名人偉人傳記熱”等,層出不窮,大行其道,風靡一時,既受讀者歡迎,亦受創(chuàng)作者熱捧。    其三是創(chuàng)作藝術上不斷砥礪、精進。在泛閱讀時代,紀實文學要想贏得讀者、還能贏得讀者,基本上不能依靠新聞性,而主要地需要仰賴藝術性(文學性)和思辨性。紀實文學作者對此大都意識清醒,都能自覺地在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上努力提升,強化作品對社會現實的介人深度,密集作品的思想力度,提高作品的藝術濃度。多數紀實文學具備政論性、思辨性,把寫作重心放在記事寫人、作史立傳上,注重綜合運用人物刻畫、情節(jié)細節(jié)、小說化敘事、詩意或散文化筆法等,增強作品的藝術性。    新世紀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環(huán)境逐步完善,社會法制意識普遍提高,紀實文學的采訪成本提高,難度加大,創(chuàng)作風險增加,作家自主選擇題材和采訪對象的自由受到很大抑制。不少作家作出了避重就輕的選擇,即選擇那些較易采寫的內容,乃至鉆進故紙堆里,主要依靠書面材料,從文字到文字,從史料到文學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作。紀實文學是行走文學,是“用腳走出來”的文學,需要靠實地采訪積累素材才能寫出好作品。為了降低采訪成本及難度,更多的作家接受了“要約寫作”,要約寫作之風盛行。要約寫作就是應某些部門、機構、組織或企業(yè)、個人的約請,專門撰寫指定題材、內容或對象的作品。通常由約請者支付采訪費用,負責出版推廣并付給作者較豐厚的報酬。這種利益驅動機制驅使下寫出來的作品,有時容易演變成純粹的“記功簿”、“表揚稿”,乃至淪為“有償報告”、“廣告文學”。要約寫作對于紀實文學而言,不啻是一把雙刃劍。    事實上,多數紀實文學作家遭遇了“寫什么”和“怎么寫”這兩個創(chuàng)作基本問題的困擾。作家選擇,往往降到次要地位;“選擇作家”——題材、對象選擇作家的主動性反而常常上升到主導位置。作家的寫作,更多的是“被選擇”,是由題材或約請者決定的。作家主體能動性和選擇空間受限,“選擇作家”成為一種常態(tài)?!邦}材決定創(chuàng)作成敗論”盛行,作家常常都在追著題材跑,一窩蜂地“搶題材”,“撿到籃里都是菜”,出現了不少追風、跟風之作。    而在“怎么采”、“怎么寫”問題上,除了有些作家一味地鉆進歷史檔案和史料中去翻找資料、翻炒舊飯外,還有些作者不再通過實地采訪,而是通過網絡、電話、視頻等途徑和方式來搜集素材。出于搶抓題材、增加報酬和經濟收益等方面的考慮,作者需要快出多出作品,下大力氣采寫和打磨的作品越來越少,速成、“速食化”作品日漸增多。    三、紀實文學的生存困境與變局    在現代傳媒高度發(fā)達,每個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發(fā)布者的“自媒體”時代,新聞資訊相當便捷,信息傳播異常迅速,紀實文學的新聞性優(yōu)勢幾已蕩然無存。同時,人們的娛樂方式、精神文化消費方式嚴重分化,輕松快閱讀、淺閱讀和圖像閱讀的沖擊,對紀實文學的生存空間構成巨大擠壓。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尋求突圍與突破,只有在新聞結束的地方再出發(fā),只有比新聞走得更遠、挖得更深、寫得更透,更具思想穿透力和厚重感,充分調動并運用人物刻畫、環(huán)境描寫、細節(jié)情節(jié)、優(yōu)美文字等文學元素,才可能超越新聞、超越淺閱讀。    紀實文學的發(fā)表空間壓縮,并不斷變局。專門的紀實文學刊物數量及規(guī)模遠不及小說,亦不及散文和詩歌;綜合性文學期刊上的紀實文學欄目日漸減少乃至被取消。紀實文學在期刊上的生存空間總體趨勢是受排擠的。一個頗具象征意義的事件是2009年底《紀實文學》雜志因生存困難被迫停刊。但是,近年來情況也出現了一些新變。一是非虛構創(chuàng)作和紀實作品的崛起?!度嗣裎膶W》自2010年起開辟非虛構專欄,倡舉“非虛構”大旗;《天涯》等雜志設有“敘事”“非虛構”“個人史”等紀實欄目。一些創(chuàng)作基金如千禾社區(qū)基金、人民文學“大地行動計劃”等同步跟進。二是紀實傳記類刊物陸續(xù)出現?!睹藗饔洝贰吨袊鴤饔浳膶W》等雜志創(chuàng)立。傳記文學熱讀、熱銷局面形成。一些專攻紀實文學優(yōu)長的刊物和中國紀實文學學會會刊出現。2000年起《北京文學》設立“現實中國”專欄,幾乎每期頭條均以一篇中短篇紀實文學作為主打,切中社會熱點焦點,大受讀者喜愛,業(yè)已成長為紀實文學的一座重鎮(zhèn)?!吨袊骷摇穭?chuàng)辦紀實版,每期刊發(fā)約80萬字的紀實文學新作,大篇幅大容量,幾乎可將年度內優(yōu)秀紀實文學特別是長篇紀實文學一網打盡?!懂敶贰妒斋@》《十月》《鐘山》《時代文學》等大型期刊,也在刊發(fā)紀實作品方面投入較大版面,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不少紀實佳作均曾在《當代》首發(fā)。中國紀實文學學會則在辦刊道路上摸索前行。先后與《文學界》和《時代報告》雜志合作,以出版其中旬刊或下半月刊等形式,推出《中國紀實文學》雜志,籠絡了一些紀實文學作者,發(fā)表了一些聚焦熱點的作品,如反映南方冰雪災害、藥家鑫殺人案、洞庭湖旱災等主題的作品。    與刊物版面萎縮相對的,是“報章紀實文學”盛行并產生較大社會反響,發(fā)揮了倡導、引領短篇創(chuàng)作潮流之功?!度嗣袢請蟆贰豆饷魅請蟆贰段乃噲蟆贰赌戏街苣贰吨袊嗄陥蟆贰侗本┤請蟆返葓蠹垼蛞耘e辦節(jié)慶征文形式,或開辟作品專版,定期發(fā)表一些簡短生動的紀實文學,其中如李春雷《夜宿棚花村》、張勝友《讓汶川告訴世界》、蔣巍《閃著淚光的事業(yè)》、賈宏圖《仰視你,北大荒》等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報章紀實文學對于提倡紀實文學精練寫短、長篇短寫,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促進作用,對于真正發(fā)揮紀實文學參與現實的“尖兵”、“輕騎兵”作用無疑大有助益。    集體和個人的寫史、立傳、修志熱導致紀傳作品大量涌現,這是新世紀紀實文學的一個顯著特點。許多歷史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式解密,于是出現了一批披露歷史實情內幕或記述名人軼事秘聞的作品。一些歷史當事人和親歷者開始撰寫回憶錄,有些關注歷史的作者開始“搶救歷史”,展開訪談錄、口述實錄、田野調查工作,由此出現了“訪談風”、“口述實錄潮”、“傳記文學熱”等現象。這些熱潮至今方興未艾。其中的人物傳記,主要是關于歷史名人(如孫中山、蔣介石)、文化名人、時代名流、、英模先進的生平事跡及人生傳奇。同時,出現了不少記錄城市發(fā)展史、企業(yè)成長史、個人心靈史的著作。一些民營出版商以商業(yè)運作模式,助推個人家族史、家譜、傳記的修撰出版。國家方志部門進行各級地方志的修撰,這是國家行為的修志舉措。如全國方志辦主持修撰的上千萬字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各省、市、縣近年陸續(xù)組織修撰的新省志、市志、縣志,打破了“活人不入志”的傳統(tǒng),把許多當地的當代各界名人收人志書。“傳記熱”是因為讀者希望“以人為鑒”,吸收人格滋養(yǎng),培育個人情操,同時也含有了解歷史往事和內幕隱情的閱讀動機?!胺街緹帷?、“回憶錄熱”、“解密潮”等,則是企望“以史為鑒,以見未來”,希望保存歷史檔案資料,同時用以資政、資治,皆著眼于現實生活,具有深遠意義。    紀實文學是最能敏銳感應時代脈搏、發(fā)出時代最強音的文體,黨和政府有關部門以組織行為對其的重視與推動,對新世紀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較大影響。譬如,每逢國有大事要事,都組織作家采訪采風,集中創(chuàng)作相關主題作品,舉辦相關主題征文活動,進行評獎表彰,并對相應主題的創(chuàng)作給予扶持和資助。如中國作協(xié)及各地作協(xié)組織一批作家深入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現場采訪,在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時組織作家“重走長征路,謳歌新時代”,在慶祝建黨90周年時組織作家“走進紅色歲月”,在非典、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災難中,組織作家深入一線采訪。自2004年起,中國作協(xié)開始實施“重點作品扶持工程”,扶持資助了一二百個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選題。這些舉措都很好地激發(fā)了紀實文學作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創(chuàng)作靈感,催生了一批有分量的作品,如徐劍描寫青藏鐵路建設的《東方哈達》,楊黎光寫抗擊非典的《瘟疫,人類的影子》,反映汶川震災的李鳴生的《震中在人心》、何建明的《生命第一》等。    四、題材熱點及創(chuàng)作現象    新世紀紀實文學在面臨困境的同時積極尋求變局,尋求突圍和突破,取得了豐實的成果,呈現出與八九十年代不同的風格特征。    從創(chuàng)作題材、領域上考察,集中表現出這樣四個特點。    首先是“時政報告”一枝獨秀。追新聞、跟時政、寫大事是許多紀實文學作家的主動選擇。這其'中當然不乏黨和政府相關部門和組織的推動之功。其一是書寫重大工程建設、重要事件。描寫載人航天工程最早的有舒云《中國宇航員準備出征》,記述神五飛天的有朱增泉《飛天夢圓》,寫嫦娥工程的有胡平《心月何處》。李鳴生《千古一夢》則以廣闊的視角講述中國人第一次離開地球的故事,堪稱其“航天報告”系列之集大成。反映青藏鐵路建設的《東方哈達》,以優(yōu)美動人的文字梳理青藏高原天塹變通途過程中的艱難險阻和辛酸往事。反映三峽工程建設的,有何建明《國家行動》和黃濟人《命運的遷徙》,著重反映百萬移民遷移的艱巨任務,書寫三峽移民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巨大變遷。描寫南水北調工程的有梅潔《大江北去》。還有一批反映近年來鐵路建設特別是動車、高鐵發(fā)展,中國申奧和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題材的作品,如《閃著淚光的事業(yè)》、孫晶巖《五環(huán)旗下的中國》。    在紀念長征、建軍、建國、香港澳門回歸、建黨、辛亥革命等逢十周年節(jié)慶,迎接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召開,響應中央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建設和諧社會決策等重大事件,作家們也相繼創(chuàng)作了一批相關題材的紀實作品。何建明在這方面表現特別突出。他的《根本利益》以文學手法闡述了黨要執(zhí)政為民、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永遠的紅樹林》呼應了科學發(fā)展理念,《為了弱者的尊嚴》提出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要發(fā)揮什么作用和如何發(fā)揮作用的問題,由他執(zhí)筆、和厲華合撰的《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則峻切地闡明共產黨員應該堅定信仰的觀點。王樹增則在重大革命歷史紀實方面成就尤為突出。他的“戰(zhàn)爭三部曲”——《長征》《解放戰(zhàn)爭》《朝鮮戰(zhàn)爭》,以及《1901》《一九一一》等長篇作品,幾乎貫穿了中國現代革命整個歷程,內容翔實豐富,具有較高史志價值和文學價值,出版后大為熱銷,產生了較廣泛的社會影響。張正隆《槍桿子1949》、張洪濤《國殤——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抗戰(zhàn)紀實》、金一南《苦難輝煌》等以新視角審視歷史的作品亦引起了較大關注。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呂雷、趙洪推出《國運——南方記事》,張勝友寫下《珠江,東方的覺醒》,李春雷則以任仲夷為主人公寫出廣受褒揚的《木棉花開》,反映廣東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    其次是“災難報告”非?;钴S。在抗洪、抗非典、抗冰雪、抗震救災過程中,大批紀實文學作家沖向災難現場和救災第一線,采訪、搜集素材,并在最短時間內推出作品,從而造就了諸如“抗擊非典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潮”、“地震紀實文學潮”等文壇熱點。眾多在全國有影響的紀實文學作家都主動參與,積極投入,并且寫出了好作品。楊黎光特別善于從獨特的視角切入,從災難現場捕捉、思考常人尚未想到的重要話題。他的《生死一線》關注嫩江洪水中萬名囚犯的千里大遷移;《瘟疫,人類的影子》則將2003年席卷半個中國的非典這一災難個案,放到人類與瘟疫抗爭史的大背景上來考量和思索,賦予作品以厚重的思想?!胺堑鋱蟾妗庇绕渲档靡惶岬氖菑埛e慧這位廣東人民醫(yī)院的護士長在抗擊非典前線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的只有區(qū)區(qū)5萬言的《護士長日記》,記述了一位參與救護者的親身經歷與感受,產生了極大社會反響,對于幫助人們樹立信心戰(zhàn)勝非典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何建明《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徐剛《國難》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關2008年初南方冰雪冷凍災害主題的作品,最成功的當數陳啟文的《南方冰雪報告》,它以一位行走著的思考者的視角深人探究災害根源,別具一格。5·12汶川特大地震激起了紀實文學作家極大的悲痛和創(chuàng)作熱忱。川籍作家李鳴生的《震中在人心》提出地震對人性人心的摧殘以及災后心靈關懷和心理重建的迫切課題;《生命第一》以人為本,關注災難中人的命運和作為,凸顯了“人民最大生命至上”的人文理念;李春雷《夜宿棚花村》以散文筆法,呈現災民在震后平靜如初、有滋有味的生活,在舉國共慟時帶給人們些微的慰藉;朱玉《天堂上的云朵》寫下大地震中那些令人刻骨銘心的生命記憶,感人至深,她隨后推出的《巨災對陣中國》對災害頻發(fā)現象展開理性追問和探究,頗具現實針對性。這些作品都是地震后涌現出的優(yōu)秀之作,應該被紀實文學史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    其三是“社會問題報告”大受好評。那些帶有鮮明批判意識和戰(zhàn)斗精神的作品備受推崇。朱曉軍記述打假女醫(yī)生陳曉蘭以個人的力量與醫(yī)療腐敗進行了長達十年不屈不撓的抗爭,事跡感人,批判色彩、干預現實的品格鮮明,在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選中以全票摘取桂冠;他2011年發(fā)表的《讓百姓做主》描寫浙江琴壇村通過村民投票民主程序罷免不稱職的村主任的事件,反映中國基層政權建設進程的艱難。魏榮漢、董江愛《昂貴的選票》則對山西河津“230萬元選村官事件”進行再考,情節(jié)跌宕起伏,揭示了中國民主化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課題。    “三農”問題是紀實文學作家著力最大、著墨最多的主題。被譽為“反貧困作家”的黃傳會始終目光向下,關注農民工生存境遇,推出了《我的課桌在哪里?》《中國新生代農民工》,前者聚焦進城農民工的2000萬子女令人擔憂的教育狀況,后者則對70后、80后農民工游離于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生存狀態(tài)進行深入觀察和思考,指出這些人的發(fā)展狀況將直接影響到中國未來的命運。陳桂棣《中國農民調查》則毫不隱諱地揭示安徽局部地區(qū)現實存在著的諸多嚴重傷害農民利益和尊嚴的事情,筆觸尖銳,當年曾產生轟動效應,但因將局部問題普遍化而引起很大爭議。阮梅《世紀之痛》關注億萬農村留守兒童,指出問題的嚴峻性,提出一些應對之道。梅潔《西部的傾訴》描寫西部女性生存現狀,發(fā)出自己深沉的憂思,情真意切。梁鴻《梁莊》以自己家鄉(xiāng)為描述對象,反映當下農村某些真實,贏得普遍好評。    教育、生態(tài)環(huán)保、反腐敗、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就業(yè)等都是社會大眾關心的熱門話題。紀實文學作家也自覺予以關注。何建明“教育三部曲”中的《中國高考報告》發(fā)行量大,在海內外均引發(fā)關注。(另兩部是《恐懼無愛》和2000前發(fā)表的《落淚是金》。)李林櫻《生存與毀滅》《啊,黃河……》關注生態(tài)破壞的嚴峻現實,提出生態(tài)安危乃是關系到人類生存與毀滅的根本問題,可謂盛世危言。徐剛《報告中國,我們將失去長江》,李青松《告別伐木時代》《一種精神》等大力倡導生態(tài)文明建設,呼吁保護我們共有的地球家園。沉鐘(邢軍紀)《第一種危險》對河南張金柱惡性交通肇事案真相展開調查,提出無序狀態(tài)所導致的無法無天草菅人命是文明社會的最大危險。一合《紅與黑》、蔣巍《你代表誰?》等尖銳反腐題材作品反響良好。周勃《民以何食為天》對食品安全現狀進行調查,曾獲得國際尤利西斯紀實文學獎。陳啟文《共和國糧食報告》則聚焦糧食安全,提出“誰在養(yǎng)活中國”的社會課題。長江《礦難如麻》、趙瑜等《王家?guī)X的訴說》聚焦礦難,如血泣訴,發(fā)人深省。楊曉升《只有一個孩子》講述那些獨生子女早夭家庭的不幸與悲哀,曲蘭《老年悲歌》關注空巢老人的生存困境。胡平則自甘寂寞,獨辟蹊徑,深人研究信息資訊對日本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出版了《情報日本》一書;探析階級斗爭對一個時代從社會生態(tài)到心理生態(tài)的巨大影響,創(chuàng)作了《戰(zhàn)爭狀態(tài)》等奇書。    其四是歷史題材占據市場。歷史紀實包括人物傳記,具備實錄、史志、史傳以及史鑒價值,在閱讀市場上大受追捧。尤其是那些帶有披露歷史細節(jié)和內幕隱情性質的作品,那些富于個性色彩、感人淚下、曝光私密的自傳或名人傳記,更是在市場上大出風頭,吸引住眾多讀者的眼球。如王樹增的《長征》《解放戰(zhàn)爭》作品篇幅長達數十乃至一百三十萬字,提供了豐富的史實內容,很好地滿足了讀者對于知識性、趣味性的需求。金一南重寫中共早期歷史的《苦難輝煌》也大為暢銷。李潔非《胡風案中人與事》探析荒唐時代與小人物命運的關聯(lián),啟人深思。寓真《聶紺弩刑事檔案》披露第一手史料,揭示一位正直的知識分子在特殊年代的遭際和秉持操守,觸及靈魂。徐光耀《昨夜西風凋碧樹》和金敬邁《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描寫自己在“反右”和“文革”中的曲折遭遇,對歷史進行反思。張雅文的自傳《生命的吶喊》書寫一個社會小人物艱辛的奮斗歷程,具有很強的勵志作用。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滿妹《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等一批政治人物傳記,都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文學價值。黨益民《守望天山》記述了一位為亡故戰(zhàn)友守墓二十幾年的老兵的故事,蔣巍、徐華《叢飛震撼》講述深圳歌手叢飛樂于助人的故事,催人淚下。劉元舉、康錦達《人民代表馮有為》記錄了一位勇于為民代言的人物,徐風《花非花》敘述紫砂藝人蔣蓉動人的一生,張培忠《文妖與先知》挖掘“性學博士”張競生鮮為人知的生平,趙瑜《尋找巴金的黛莉》以小說筆法從講述小人物的生平往事管窺時代風云,探尋巴金的心靈世界,皆注重情節(jié)細節(jié)的運用,文學性強。    五、主題選擇:注重現實針對性和長遠價值    2000年以來的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繼續(xù)將現實作為自己最重要的描寫和表現對象,勇敢承擔“時代書記員”和“人民代言人”的角色。記錄時代,為時代寫史,描繪人們的精神圖譜,為人民立傳,傳達百姓心聲,反映民族心史,承擔社會責任,體現文學秉持,是新世紀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主題選擇和價值追求。    “民生報告”無疑是近12年創(chuàng)作的一大焦點。梅潔的“西部女性生存狀況憂思錄”、陳桂棣的“農民調查”、黃傳會的“農民工系列”、阮梅的“留守兒童調查”,以至朱曉軍的“反腐戰(zhàn)斗作品系列”(包括《天使在作戰(zhàn)》《一個醫(yī)生的救贖》《高官的良心》等),陳啟文的“糧食報告”,表現生態(tài)文明、和諧社會建設、食品安全的作品等,描寫的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主題。    記事寫人是紀實文學的基本功能。如果從大的主題上分類,幾乎所有的紀實文學作品皆可歸人于此。《天使在作戰(zhàn)》《叢飛震撼》《守望天山》《一種精神》《花非花》《生命的吶喊》《人民代表馮有為》《聶紺弩刑事檔案》《木棉花開》《搖著輪椅上北大》《部長與國家》《文妖與先知》等,都是將人物作為描述的核心,注重描寫人物的性格和命運,通過豐富的情節(jié)細節(jié)、對話心理描寫等,表現人物最寶貴的品格和精神,展現人物內心強大的精神力量,從而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激勵人。而《國運一南方記事》《震中在人心》《生命第一》《天堂上的云朵》等,重心則在記事上,這些作品中人物眾多、個性各異,作者所要凸顯的是紀實文學作為史志記載的功能,重在記錄那些感天動地、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事件,為歷史“立此存照”,留下備忘錄和珍貴檔案。    闡述新思想、新見解,是新世紀紀實文學在主題選擇方面的一個顯著特點。王宏甲擅長勇立時代潮頭,高瞻遠矚,發(fā)出新穎而獨到的見解。他的《智慧風暴》站在世紀初的門檻上,眺望一個正在迅速到來的數字信息時代,較早認識到,這場數字革命所帶來的智慧風暴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活和中國的面貌。他的《中國新教育風暴》則從王能智等的教改創(chuàng)新中預見到新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曙光,指出一場“新教育”風暴必將到來,并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教育的現狀。魏榮漢、董江愛和朱曉軍則分別對農村基層政權建設進行個案觀照及思索。何建明通過一系列的作品,對黨如何執(zhí)政為民、中國如何科學發(fā)展、如何構建和諧社會、黨員應如何堅定信仰等進行了深刻思考與反思。張勝友的《東莞:城市傳奇》《珠江,東方的覺醒》等一系列政論體電視報告(電視政論片),更是對中國的改革發(fā)展之路,對中國的命運抉擇轉變及未來發(fā)展進行深入探究,闡發(fā)了許多頗具價值的政治觀點。    六、紀實文學的優(yōu)長與缺陷    紀實文學是文學的“輕騎兵”,強調對現實的參與和對生活的干預,是經世致用的活文學。政論性、思辨性、理性批判與反思,是紀實文學的重要品格。新世紀以來的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反思意識增強,理性視角得到強化,思想的深度和力度都有明顯拓展。    一是對現實的觀察與思考。作者創(chuàng)作主體意識鮮明,特別是作為思想主體和現實沉思者身份,重視直面現實、著眼未來,總結經驗教訓,以鑒長遠。如《巨災對陣中國》對巨災與中國發(fā)展的辯證關系的考量,《共和國糧食報告》對國家糧食安全的探析,《中國高考報告》、《中國新教育風暴》、曲蘭的《十八歲的數據庫專家》等對現存教育制度弊端及其出路的思索,梅潔、黃傳會對農民生存的憂思,《情報日本》對日本“情報立國”理念的推介,《第一種危險》對社會危機深沉的追問,都發(fā)人深省。二是對歷史的反思。作家們注重從歷史往事中推論出對今日以至未來有價值的經驗教訓。如《聶紺弩刑事檔案》《胡風案中人與事》《昨夜西風凋碧樹》等對“文革”帶給知識分子的“精神奴役傷”、心靈內傷和人格扭曲進行反思,《國殤》對國民黨抗戰(zhàn)歷史進行重新書寫及評價,……這些重審歷史之作,運用全新視角,盡量逼近真實,將曾經被扭曲的歷史和被妖魔化、異樣化的人物扭轉過來,恢復其常態(tài)及正態(tài),力求客觀、全面、科學,旨在還歷史本來面目,告訴讀者歷史真相。    新世紀紀實文學,備受詬病的缺陷,除了出現了一些有償版面、有償報告、有廣告嫌疑的作品之外,更在于其批判現實、干預生活品格的沉陷與缺失。社會問題報告銳減,紀實文學介入生活的能力明顯削弱,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紀實文學對生活的積極參與、對問題的大膽揭露、對現實的勇敢擔當與批判,是1980年代創(chuàng)作屢屢引起社會轟動的重要因素。新世紀紀實文學引起法律糾紛、政治風險的可能性加大,寫作的潛在危險增加,創(chuàng)作的禁區(qū)和雷區(qū)增多,作品的戰(zhàn)斗性、批判性逐漸喪失。更多的作家法制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增強,選擇主動避開或避免那些高風險的題材與主題,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紀實文學大膽參與生活尤其是現實問題的能力缺失。所以,當“文壇黑馬”朱曉軍批判性戰(zhàn)斗性都很強、題材主題都相當尖銳的《天使在作戰(zhàn)》甫一發(fā)表,即引起熱烈反響和廣泛好評,并屢獲大獎。    紀實文學是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的受限文體。這種受限性主要源自其必須保證內容的絕對真實,不能有絲毫的虛構或杜撰。新世紀以來,少數作家的紀實文學作品存在著超出合理范圍的過度想象、憑空想象的缺陷,如大量運用人物的直接對白、心理描寫,特別是對歷史人物、已故人物在缺乏第一手資料佐證的前提下進行心理描寫更是紀實文學之大忌。這些明顯的主觀臆造或虛構成分的存在,說明作者對紀實文學文體的特殊品格和屬性把握不準、不嚴,因而存在著作品失真的危險。    新世紀紀實文學有時還存在著純粹從資料到文本的缺陷。紀實文學是貼著大地和民眾行走的文學,強調實地采訪和現場搜集素材,重視材料來源的第一手性、可靠性和準確性。一些作者足不出戶閉門造車,單單從文獻記載或網絡搜索中積累素材,直接將資料轉化成文學文本。這樣的創(chuàng)作無疑會帶來鮮活性、新穎性的欠缺,對紀實文學文體品格造成損害。    紀實文學作品藝術性不強,是造成讀者不斷流失的根本原因。不少作品文字干巴、無文采,敘事鋪陳,情節(jié)、故事平淡乏味,甚至淪為流水賬、記事本,篇幅冗長拖沓,思想平庸,很難帶給讀者審美的愉悅和思想的啟迪。這是當下紀實文學亟須改進和提高的重要方面。    回顧最近12年來的中國紀實文學,成就無疑是突出的,影響亦是深遠的,眾多作品具有文獻價值、史學價值、社會學價值,認識價值、教育價值或審美價值,可以在文學史上留下印記,有些作品堪稱紀實文學新經典。我們有理由堅信,隨著時代的進步,紀實文學這種誕生至今不足百年的年輕文體定會與時俱進,更加成長壯大,繼續(xù)與時代同進步,與人民共憂樂,勇立時代潮頭,自覺關注生活、記錄歷史、反映現實、眺望未來、描繪人們精神世界、抒發(fā)百姓心聲。    12年間大陸發(fā)表的紀實文學作品篇目數以萬計。選編一部名為“最佳”的作品選,實在是一樁高風險的事情。編者力求從史志性、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等方面綜合權衡,作出艱難取舍。為了彌補選本篇幅有限的缺陷,編者特在書前作此導論、在書后附有作品存目,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新世紀紀實文學發(fā)展的脈絡及全貌。不當之處,懇請讀者不吝賜教。    2011年11月  于北京

內容概要

 紀實文學是文學的“輕騎兵”,強調對現實的參與和對生活的干預,是經世致用的活文學。何建明的《根本利益》以文學手法闡述了黨要執(zhí)政為民、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楊黎光的《生死一線》關注嫩江洪水中萬名囚犯的千里大遷移;《瘟疫,人類的影子》則將2003年席卷半個中國的非典這一災難個案,放到人類與瘟疫抗爭史的大背景上來考量和思索,賦予作品以厚重的思想?!蹲o士長日記》,記述了一位參與救護者的親身經歷與感受,產生了極大社會反響,對于幫助人們樹立信心戰(zhàn)勝非典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梅潔《西部的傾訴》描寫西部女性生存現狀,發(fā)出自己深沉的憂思,情真意切。梁鴻《梁莊》以自己家鄉(xiāng)為描述對象,反映當下農村某些真實,贏得普遍好評。12年間大陸發(fā)表的報告文學作品篇目數以萬計。選編一部名為“最佳”的作品選,實在是一樁高風險的事情。編者力求從史志性、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等方面綜合權衡,作出艱難取舍。

作者簡介

 李朝全,1970年生于福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大學文學碩士。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研部研究員、理論處處長。曾任中華文學基金會編輯、辦公室副主任,魯迅文學獎評委等。著有《少年英雄》、《世紀知交--巴金與冰心》、《文藝創(chuàng)作與國家形象》等,譯注古籍《明心寶鑒》,主編《世紀之愛:冰心》、《青年必知名家散文精選》、《新中國60年文學大系o報告文學卷》、每年度"中國報告文學精選"等近2000萬字。曾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莊重文文學獎、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安徽省"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等。

書籍目錄

導論:作為時代先聲和百姓心聲的文學--2000~2011年中國紀實文學概觀/李朝全
西部的傾訴--中國西部女性生存現狀憂思錄/梅潔
根本利益(節(jié)選)/何建明
瘟疫,人類的影子--“非典”溯源(節(jié)選)/楊黎光
昂貴的選票--“230萬元選村官事件”再考(節(jié)選)/魏榮漢董江愛
天使在作戰(zhàn)/朱曉軍
木棉花開/李春雷
震中在人心/李鳴生
守望天山一個老兵24年的感恩故事/黨益民
一種精神/李青松
胡風案中人與事/李潔非
尋找巴金的黛莉(節(jié)選)/趙瑜
梁莊(節(jié)選)/梁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永靖縣:史載,永靖灌木叢生、牧草茂盛、牛羊成群。明清以后移民開荒,人口劇增,林草面積已逐年減少。1950年以后,永靖縣人口失控,所有的負載都壓在了土地之上,大面積開荒使永靖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huán)。首先是濫砍亂伐,使森林破壞殆盡。據小原村群眾回憶,40年代,那里只有9戶人家47人,200多畝地,山草長30多厘米高,到處有次生林。后來,人口猛增,擴大開荒,把毛刺林連根挖出當柴燒。1958年吃食堂,次生林全部挖光。到1983年小原村人口已增加到117人,坪溝鄉(xiāng)也由1950年的2042人增加到4390人,于是,森林覆蓋率僅剩3.9%;林木砍完之后,永靖農民開始挖樹根鏟草皮。全縣干旱區(qū)農戶1.47萬戶,全年共需要燃料8000多萬公斤,其中做飯需要4800多萬公斤,燒坑需要3300多萬公斤。這其中44%的燃料是燒秸稈和畜糞,其余則全靠鏟草皮、挖樹根。小原村戶均鏟草皮1500多公斤,面積近30畝;再就是全縣超載過牧,把秸稈飼料和僅有的草場全算上,只夠一半的牲畜牧用,超載達50%以上,迫使草場嚴重退化。環(huán)境的急劇惡化使永靖縣水土流失面積達78.55%,80年代初,人均口糧只有150斤,不夠半年吃,人均收入只有四十幾元,吃鹽都不夠。會寧縣:1949年以前,全縣荒山植被達60%以上,近50年會寧的人口幾乎翻了兩番,1998年會寧人口為57萬。50年代會寧每年調出糧食1100多萬公斤,60年代會寧依然可以每年調出糧食890多萬公斤。從70年代開始會寧非但沒有余糧外調,每年還要調進糧食少則3000萬公斤、多則6500萬公斤。會寧從一個余糧縣變?yōu)橐粋€嚴重缺糧縣,致命的原因是人口的增加使會寧的山河遭到嚴重的破壞。如同定西、永靖和其他縣一樣,七八十年代以來,會寧大約每天破壞植被3000-6000畝!如果按半年燒草根、半年燒秸稈,會寧一年破壞的植被也達50到100萬畝!現在,我們再來看青海。青海是黃河、長江的發(fā)源地,黃河是青海境內的第一大河,過境干流長1960公里。青海的湟水河、大通河等90條河流匯入黃河,占黃河水量近一半,所以說青海是母親河的最大輸液者。然而,80年代以來,大量淘金者涌入河湟谷地,使這里的人口增加了10倍。加之生育失控、草原過度放牧,今日的青海南部鼠類猖獗,毒草、雜草叢生,荒漠化面積迅速擴展。

編輯推薦

《21世紀中國最佳紀實文學(2000-2011)》編輯推薦:西部的傾訴,天使在作戰(zhàn),瘟疫,人類的影子,昂貴的選票,守望天山,一種精神,震中在人心,梁莊(節(jié)選),胡風案中人與事,根本利益(節(jié)選),尋找巴金的黛莉(節(jié)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21世紀中國最佳紀實文學2000-2011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12年間大陸發(fā)表的報告文學作品篇目數以萬計。選編一部名為“最佳”的作品選,實在是一樁高風險的事情。編者力求從史志性、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等方面綜合權衡,作出艱難取舍。
  •   紀實文學總能讓人看到人性的光輝,也唯有如此我們才更能滿懷希望前行!
  •   這本書真的很不錯,里面包含全部的文學經典作品。值得收藏
  •   不錯,很多知名作者的作品
  •   兒子跟我斗很喜歡。一次性買了很多。
  •   價格實惠,發(fā)貨速度神速!不錯!
  •   給別人買的,價格還行,送貨及時。
  •   書還是可以的,一般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