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4月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小玲 頁數(shù):227
Tag標簽:無
前言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他相當于魯迅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所以夏目漱石研究在日本文學研究界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個十分重要并被深入探討的課題。在各種日本近代文學研究事典及叢書中,有關(guān)夏目漱石的部分都是占據(jù)篇幅最長的。而在中國的日本文學研究界,夏目漱石也是被最早和最廣泛研究的作家之一。①不過,在近年,夏目漱石研究似乎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如何對這位經(jīng)典作家作出新的闡釋成為了每一個研究者必須面臨的問題。本書選擇的主題是夏目漱石與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構(gòu)(cultural identity),也就是說筆者選擇的切入角度屬于文學家夏目漱石的文化意義這一大的范疇。確立這個角度的原因如下。 首先,在文化研究理論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從文學的角度對日本的現(xiàn)代性問題重新作出反思。對于每一個日本近代文學研究者來說,這種反思甚至應該成為一種社會責任。在先行研究中,關(guān)于夏目漱石與明治社會文化以及東西方文化關(guān)系的論著和論文是相當多的。不過,論者往往都是從他的文明批判人手,討論他對東西方文化的見解,即只注重文學者夏目漱石的文化言論。而本書的著眼點在于重新定位夏目漱石作為文學家的整體的文化價值。在明治初年日本剛剛踏入近代化道路的時候,面對文化母國即中國的衰敗和強大西方的入侵,當時的思想界對日本的文化身份做出了形形色色的設定,比如脫亞論、東西文化融合論、大東亞合邦論、大亞細亞主義等等。
內(nèi)容概要
本書運用文化研究的方法,以具體細致的文本分析為依托展開論述,通過對夏目漱石整個文學探索生涯的梳理,認為其從早期《文學論》開始的對文學共性的追求,到其后“寫生文”文體的創(chuàng)新、對前近代式“敘述者”的堅持,以至晚年提出“則天去私”,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文”的軌跡。并進一步通過“文”及“文化身份”等關(guān)鍵詞的鏈接深入揭示了文學者夏目漱石的文化意義,即對于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學近現(xiàn)代化之路的意義。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關(guān)于文化身份的若干問題 第一節(jié) 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文化身份觀 第二節(jié) 民族國家、知識分子與文化身份 第三節(jié) 日本近代文化身份的探索與近代文學的成立第二章 “文”對二元對立的超越 第一節(jié) 漢文學和英文學的對立 第二節(jié) 從“場”到語言的主體性 第三節(jié) “文”與“道德”第三章 文體學意義上的“文” 第一節(jié) 夏目漱石的“寫生文” 第二節(jié) “美”與“真”的結(jié)合——兼談“美文”與“寫生文”的關(guān)聯(lián) 第三節(jié) 從《草枕》看夏目漱石“寫生文”觀的特質(zhì)——兼對清水孝純論文提出質(zhì)疑第四章 “文”與“敘述” 第一節(jié) 在“前近代”和“近代”之間——試論夏目漱石前期作品中的敘述者地位 第二節(jié) “敘述”與“近代的自我” ——從《道草》的敘述者談起 附何為“近代的自我”第五章 生存論意義上的“文” 第一節(jié) 夏目漱石基本精神結(jié)構(gòu)的形成 第二節(jié) “則天去私”的內(nèi)涵——夏目漱石晚年精神世界解析 第三節(jié) 投向“滿洲”的視線——夏目漱石對近代中國的認識第六章 “文”的內(nèi)涵與軌跡 第一節(jié) “文”與隱喻 第二節(jié) 主體·文·現(xiàn)代性附錄一 日語的起源附錄二 世紀國學者的“聲音中心主義”附錄三 “文”的譜系——從江戶到近代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關(guān)于文化身份的若干問題 文化身份是本書一個重要的關(guān)鍵詞,筆者擬從近代日本文化身份的角度重新審視夏目漱石的文化價值,將他放在明治民族一國家形成的大背景中,通過考察以漢文學和英文學為代表的中西文化對其文明觀的影響,探詢夏目漱石是如何通過文學實踐形成自己關(guān)于近代日本文化身份的構(gòu)想,探究在文學與制度相互糾纏的明治時代,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與民族國家之間的矛盾與共存關(guān)系。為了后文論述的需要,在進入具體分析之前,有必要對文化身份這一概念的某些方面作一澄清。本章在第一節(jié)中,將重點論述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下文化身份觀所呈現(xiàn)的新面貌:它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本質(zhì)性存在,而是具有建構(gòu)含義的概念;第二節(jié)將結(jié)合日本近代的具體情況,闡釋文化身份與民族國家和知識分子的關(guān)聯(lián);第三節(jié)將分析日本近代思想界對文化身份的探索軌跡和近代文學的成立背景?! 〉谝还?jié) 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文化身份觀 Cultural Identity這一概念的提出是與全球化過程的不斷深入緊密相連的。經(jīng)濟全球化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文化A93全球化,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滲透到其他國家,在文化上出現(xiàn)趨同的現(xiàn)象;它模糊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使其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CulturalIdentity這個詞有兩種中文譯法——文化身份或是文化認同,“文化身份又可譯作文化認同,主要訴諸文學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質(zhì)特征和帶有民族印記的文化本質(zhì)特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