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學智 頁數(shù):77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儒學史·明代卷》對明代儒學的敘述,主要放置于當時文化政治環(huán)境下,根據(jù)各時期發(fā)展的特點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敘述。明朝中前期的儒學發(fā)展,挑選主要代表人物進行講解,并由此衍射至其他人。而關于陽明之后明代中后期儒學的敘述,則不限于陽明弟子,雖然陽明弟子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即使對陽明弟子的敘述,也不采用“陽明學”的研究方法,即分其弟子為現(xiàn)成派、歸寂派、修正派等,而是采取分地域介紹陽明弟子的做法。這樣做可以避免在分派上過多的理論枝蔓,而直接切入其學說及產(chǎn)生這些學說地域上的原因,更多的具有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色彩。此外明代的民間講會非常興盛,對于明代儒學尤其是陽明學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目前學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為避繁冗,《中國儒學史·明代卷》的論述以主要學者的思想宗旨及其發(fā)生的影響為主,其他則不過多涉及。
書籍目錄
導言 明代初年國家的儒學政策
第一章 明代初年的儒學
第二章 明代前期的儒學
第三章 陳獻章、湛若水與明代心學的起始
第四章 五陽明的儒學思想
第五章 浙中王門的儒學思想
第六章 江右王門的儒學思想
第七章 泰州諸人的儒學
第八章 明代中后期王門以外的著名儒者
第九章 丘濬與張居正的儒學與吏治
第十章 東林與蕺山的儒學思想
第十一章 明代經(jīng)學概述
第十二章 明代儒學與宗教思想的融合會通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萬歷年間馮復京所著之《六家詩名物疏》五十四卷,不主義解,專釋名物,于明代一般注詩之家為別體。故在明代詩經(jīng)學史上有重要地位。所謂六家詩,即齊、魯、韓、毛之詩與鄭玄箋、朱熹集傳。其中齊、魯、韓詩已亡,存者余三家而已。而齊魯韓詩,仍可從群書之引詩中得其仿佛,故仍名六家詩。此書卷首有序例,交待作疏之體例,首言此書之旨趣專在考釋名物。對古今注詩第一公案之小序,認為非古經(jīng)之舊,小序之作者,又古今聚訟紛紜,故對小序置而不論。此書釋名物,所下工夫甚大,首先其所釋之名物,分三十二門,如天、神、時序、地、國邑、山、水、人體、親屬、姓氏、爵位、飲食、服飾、器具、布帛、寶玉、禮、樂、兵、舟車、顏色、藝業(yè)、夷狄、鳥、獸、鱗介、蟲、木、草、谷、雜物等,詩中名物,包羅略盡。每門中所釋之物有多有少,多者數(shù)十,少者數(shù)種。每一物下必注出篇名出處。并于每個古字奇字下,皆注出反切。字同用異的,兩見皆注,以示不同。聲異字同的,只注一音,以絕異釋。尤為難能可貴的是,本書疏釋名物,引用書目至為繁多。計有古今《詩》注60部、《禮》注33部、《樂》注10部、《春秋》注17部,以及《孝經(jīng)》、《論語》、《孟子》、《爾雅》、《小學》,下迨讖緯,共計經(jīng)部引書240余種;正史、雜史、職宮、地志、譜牒等史部書115種;子類引書更雜,儒、墨、道、法、名、陰陽等九流,下迨天文歷數(shù)、兵法醫(yī)方,無不包羅,計180余種;集部分總集、雜集,亦不在少數(shù)。引書雖多,但選擇精審,考據(jù)詳核。自謂:“此疏之設,本為明經(jīng)。以經(jīng)解經(jīng),譬猶以水投水,雖欲無合,其可得乎?故詳加莧輯,鮮或缺遺。子史文集,則簡汰浮華,導揚指要。”①對歷來詩注中有爭論的地方,則援據(jù)古書,出以己見:“詩人詠物,據(jù)謠俗以屬篇;先哲解經(jīng),緣師門而聚訟。所以種類紛糅,訓故舛駁。予不揆禱昧,輒附管窺。庶或助錦帶之揮麈,解青衿之疑網(wǎng)?!雹籴尅对姟分镏畬?,以三國吳陸璣之《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為最古。后人多有仿作。但因草木蟲魚,古今異名,加之遞相注解,舛訛良多??追f達《毛詩正義》,對名物頗為注意,盡量加以釋注。宋鄭樵有《爾雅注》三卷,其中有草木蟲魚之釋,但數(shù)量不多。朱子《集傳》,名物多有解釋,但務為簡明,不多援據(jù),故所注多簡略。明儒注《詩》,多由義理。名物之注多且細者,馮復京此書為僅見。故《四庫總目》對此點特為表彰,謂征引頗為該博,改正《集傳》之誤多處;議論皆有根柢,為征實之學。焦弦為此書所作之序,認為詩有實有虛。虛者為詩之宗旨,而說詩者往往以穿鑿坐實;實者詩中之名物度數(shù),而說詩者往往以孤陋而不注。至于草木鳥獸這類非援據(jù)不明,非參證不實的,往往置而不顧,故詩之真正意旨難求。馮復京此書,“取疏略而廣之,綴輯昔聞,參以新義。自鳥獸草木而外,如象緯、堪輿、居食、被服、音樂、兵戎,名見于經(jīng)者,種種具焉。足以補陸(璣)鄭(樵)之遺而起其廢疾。至詩人之意則存而不論,俟讀者虛心而自得之。此于孔門之言詩,不庶幾近之也哉?”②這篇序?qū)︸T氏卓異之處指陳甚為明白.對他在詩學史上的貢獻評價恰如其分,可謂深得此書宗旨。
編輯推薦
《中國儒學史:明代卷》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我們?yōu)槭裁匆幹徊俊吨袊鍖W史》,這是由于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民族復興的進程之中。民族的復興必然與民族文化的復興相關聯(lián),而“儒學”在我國的歷史上曾居于主流地位,影響著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學的復興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分不開的,這是由歷史原因形成的。儒學自孔子起就自覺地繼承著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從歷史上看它曾是中華民族發(fā)育、成長的根,我們沒有可能把這個根子斬斷。如果我們?nèi)藶榈匕阎腥A民族曾經(jīng)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子斬斷,那么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沒有希望了。因此,我們只能適時地在傳承這個文化命脈的基礎上,使之更新。就目前我國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看,我估計在二十一世紀儒學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在中國、甚至在世界(特別是在東亞地區(qū))將會有新的發(fā)展。為什么儒學會有一個新的發(fā)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經(jīng)濟的原因,更與“西學”(主要指作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學等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學)所進行的全方位的沖擊有著更密切的關系。回顧百多年來中國的歷史,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中國文化(“中學”)在與西方文化(“西學”)的搏擊中節(jié)節(jié)敗退,“全盤西化”(或“全盤蘇化”)占盡上風,甚至“打倒孔家店”成為某些中國知識分子標榜“進步”的口號??墒窃谶@樣艱難的“中學”日衰的形勢下,中國仍然有一代又一代的學人,一方面堅忍地傳承著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以廣闊的胸懷融合著“西學”的精華。他們深信“中學”,特別是“儒學”不會斷絕,自覺地承擔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存亡繼絕”和復興中國文化的使命。因此,正是由于“西學”對中國文化的沖擊,使得我國學者得到了對自身文化傳統(tǒng)進行自我反省的機會。我們逐漸知道,在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中應該發(fā)揚什么、應該拋棄什么,以及應該吸收什么。因而在長達一百多年中,我們中國人在努力學習、吸收和消化“西學”,這為儒學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奠定了基礎。新的現(xiàn)代儒學必須是能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能為當今人類社會“和平與發(fā)展”的前景提供有意義的精神力量的儒學;應該是有益于促進各民族結(jié)成團結(jié)、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處的大家庭的儒學;新的現(xiàn)代儒學該是“反本開新”的儒學?!胺幢尽辈拍堋伴_新”,“反本”更重要的是為了“開新”?!胺幢尽北仨氁獙θ鍖W的源頭有深刻的了悟,堅持自身文化的主體性。我們對儒學的來源及其發(fā)展了解得越深入,它才會越有對新世紀的強大生命力。“開新”要求我們?nèi)?、系統(tǒng)地了解當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重大問題和思想文化發(fā)展的總趨勢,這必須對儒學作出適時的、合乎時代的新解釋?!胺幢尽焙汀伴_新”是不能分割的,只有深入發(fā)掘儒家思想的真精神,我們才可能適時地開拓儒學發(fā)展的新局面;只有敢于面對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新問題,才能使儒學的真精神得以發(fā)揚和更新,使儒家在二十一世紀“反本開新”中“重新燃起火焰”,以貢獻于人類社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