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三戶

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南京大學  作者:王彬彬  頁數(shù):319  
Tag標簽:無  

前言

  把金庸、王朔、余秋雨三人放在一起,是因為在一定意義上,三人是可以“合并”的“同類項”。幾年前,王朔突然對金庸發(fā)起猛烈攻擊后,頗有幾位學術界內(nèi)外的“金迷”在為金庸辯護時,以滿是委屈的口吻,說王朔與金庸本是一類人,說他們既崇拜金庸也熱愛王朔,如今王朔非但不與“金大俠”惺惺相惜,卻一口一個“金師傅”地極盡嘲罵之能事,這種“同類相殘”真令他們痛心不已。這些人的痛心,固然讓我覺得可笑,但他們強調(diào)王朔與金庸本是同類,卻也讓我感到他們目光的準確。至于余秋雨,在與老俠的對話集《美人贈我蒙汗藥》中,王朔也“罵”到過。我既厭惡王朔也反感余秋雨,但我也想說,王朔與余秋雨也有某種本質(zhì)的相似之處,因此王的貶余,也具有同類相殘的意味。金庸、王朔、余秋雨這三個人,在人生經(jīng)歷、文化修養(yǎng)和作品的外在形態(tài)上,都有很大的差異,但他們在更本質(zhì)的意義上,卻是相通的。

內(nèi)容概要

實際上,在我看來,金庸、王朔、余秋雨,這三人最本質(zhì)的相通之處,在于他們的作品都屬“幫”字號文學——“幫忙”或“幫閑”。麻痹人們對現(xiàn)實的感覺。消解人們改造現(xiàn)實的沖動,是他們的作品共有的功能。當然,他們的“幫忙”和“幫閑”,有時是自覺的,有時是不自覺的。他們對“忙”和“閑”的“幫”,在方式和姿態(tài)上,也是各有特色的。對“幫”的殊途同歸,才是把他們視作“同類項”的最堅實的根據(jù)。

作者簡介

王彬彬,1962年11月生,安徽望江縣人。1982年畢業(yè)于洛陽外國語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F(xiàn)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文化批評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獨自與駁詰》、《魯迅晚年情懷》、《給每日以生命》、《為批評正名》、《城墻下的夜游者》、《風高放火與振翅灑水》、《往事何堪哀》、《一噓三嘆論文學》等多部。

書籍目錄

自序第一編 衡金庸之輕重 第一章 金庸:雅俗共賞的神話 第二章 金庸武俠小說與中國新文學傳統(tǒng)   一、歷史的回顧   二、何滿子的憤激   三、錢理群的模糊   四、劉再復的謬誤 第三章 破金庸武俠小說之“新”    一、“人”在何處    二、“現(xiàn)代精神”質(zhì)疑    三、孫悟空的跟頭與如來佛的手心 附:面對“金迷”第二編 論王朔之短長 第四章 王朔與“鴛鴦蝴蝶派”    一、“不寫小說就沒什么出路了”    二、“應該說真不幸,我成了這樣……”    三、“反正我敢糟踐自個兒”    四、余論:亟須確立通俗文學批評標準 第五章 王朔與“大院文化”    一、“是什么鳥變的就是什么鳥”    二、“我小時候,管你們才叫痞子呢”    三、“強奸一次是強奸,再強奸一次就成夫妻了?”第三編 辨余秋雨之是非 第六章 余秋雨散文的價值定位    一、從頌歌合唱到“罵”聲如潮    二、頌歌合唱中的幾種聲調(diào)    三、否定的聲音及其評析    四、幾種特別中肯的說法 第七章 余秋雨是否應該懺悔   一、問題的提起   二、余杰有多大失誤   三、余秋雨為何不懺悔增訂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這番話的遣詞造句、語調(diào)情緒,都與作為嚴謹學者的錢理群一貫的風格不合?!吧嗪螝g,死亦何憂,憐我世人,憂患實多”這幾句話實在平淡無奇。類似意思的話,可說不知有多少,因這幾句話而“有一種被雷電擊中的感覺”,實在不像是出自錢理群先生之口。錢理群先生乃飽學之士,尤其對魯迅有精深的研究和理解。如果錢理群先生在“極度的精神苦悶”中對魯迅的某句話、某篇作品有了新的理解、與魯迅產(chǎn)生了強烈的精神共鳴,那會更合情合理。畢竟,把錢理群和他的學生以及“把你,把我,把他,把我們大家的心靈溝通了,震撼了”的,更應該是魯迅作品,而不是金庸那些遠離塵世、虛無縹緲的武俠小說。錢理群的這番話,如果不包含著“討論會”上特有的客氣,那就只能說他是在敘說非正常狀態(tài)下閱讀金庸的體驗。如果說,是在“陷入了極度的精神苦悶之中,幾乎什么事不能做,也不想做,一般的書也讀不進去”的時候,錢理群先生讀起了金庸并且對其中幾句原本尋常的話大為動情,那在正常的精神狀態(tài)中,在其他的書能夠讀進去時,錢理群先生或許會對金庸的感受大不相同。不過,有一個問題不可忽視:金庸的書是在別的書都讀不進去時獨能讀進去的書,而這樣的書,肯定不是“正常”的書。至于嚴家炎先生指出的“金庸熱”的第四個特點,就更有些可笑了。轉(zhuǎn)述或傷其真,也原文照抄:四是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金庸迷中有各種政治觀點的人物,甚至海峽兩岸政治上對立得很厲害的人,國共兩黨人士,平時談不攏,對金庸小說的看法卻很一致,都愛讀。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可能是內(nèi)地最早接觸金庸作品的讀者之一,他在70年代后期自江西返回北京,就托人從境外買到了一套金庸小說,很喜歡讀。1981年7月18日上午,鄧小平接見金庸時,第一句話就是:“你的小說我是讀了的?!倍鴵?jù)臺灣新聞界人士透露:海峽對岸的領導人……國民黨前主席蔣經(jīng)國先生,生前也很愛讀金庸作品,他的床頭也經(jīng)常放著一套金庸小說。這樣一種完全超越了政治分歧的閱讀現(xiàn)象,難道不值得人們思考和研究?讀這段話,我首先還是驚異于嚴家炎先生對鄧小平、蔣經(jīng)國也讀過金庸之事如此清楚。看來,嚴先生確實是花過一番工夫?qū)鹩剐≌f的被閱讀情況進行調(diào)查的,平時也一定很留心搜集有關資料,尤其是“金庸雅迷”的資料。如果是在從事文學社會學方面的研究,這種工作當然也可以做。但嚴家炎先生搜集這種資料的目的,卻是為了證明金庸小說的價值。這種心態(tài)就很有點耐人尋味了。還是前面說過的話,如果嚴家炎先生十分確信金庸小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那只須努力去發(fā)掘、去闡釋這種價值即可,用不著又是統(tǒng)計金庸小說的讀者量,又是抬出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來作旁證,用徐岱先生指責非議金庸者的話說,就是用不著“拉大旗作虎皮”。而嚴家炎先生之所以如此熱衷于尋找旁證,是否意味著內(nèi)心對金庸小說的藝術價值并無確信,是否意味著也時時對自己投身金庸研究懷有疑慮?若心態(tài)果真如此,卻又硬挺著充當“金迷”陣營的排頭兵,個中原因,又是什么?再說,將“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的閱讀作為衡量文學作品的標準,認為“完全超越了政治分歧的閱讀現(xiàn)象”就“很值得人們思考和研究”,也真是聞所未聞。如果不同政治信念的人都喜愛吃臭豆腐,就能證明臭豆腐是味最美最有營養(yǎng)的食物嗎?如果不同政治思想的人都迷戀于海洛因,就能證明海洛因是上好的東西嗎?因政治信念的對立而對文學作品做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只在特定時期發(fā)生在特定作家作品身上,這本來就是一種非常態(tài)的現(xiàn)象,而對文學作品的評價“超越了政治分歧”,本是一種正?,F(xiàn)象??蓢兰已紫壬坪踉谝苑钦檎?,而將正常現(xiàn)象卻視作特別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特例了。這可說又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把蔣經(jīng)國拉來為金庸助陣,也匪夷所思。在某些方面,我們不妨認為蔣經(jīng)國乃行家里手,但在對文學作品的鑒賞上,卻沒有理由認為他也有高于常人的水準。蔣經(jīng)國潔凈的床頭放著一本潔凈的金庸,與大陸民工骯臟的床頭放著一本骯臟的金庸,性質(zhì)完全相同。這道理,前面在談到著名科學家時已說過。以著名政治家也閱讀金庸從而證明金庸有了不得的價值,還是犯了常識性錯誤。何滿子先生說,這里奉行的邏輯是:“趙太爺田都有三百畝哩,他老人家的話還會錯么?”是真正的“拉大旗作虎皮”。①話雖有些尖刻,但應該說是擊中了要害的。嚴家炎先生新近作文反駁何滿子先生,呼吁以“平常心”看待金庸。②而我覺得,恰恰是嚴家炎、徐岱等幾位先生,未能以平常心看待金庸。例如,嚴家炎先生在推崇金庸時,一再犯常識性錯誤,恰恰說明心態(tài)的不平常。

編輯推薦

  《文壇三戶:金庸·王朔·余秋雨》為精典圖書系列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壇三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4條)

 
 

  •   對金庸的批判讓我吃了一驚,但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對余秋雨的則很容易接受;至于王朔,似乎倆人有私仇,落筆毫不留情,但也言之有據(jù)。
  •   材料豐富、翔實,分析論證嚴密,思路清晰,語言流暢。與人駁難,卻不可求。批評尖銳但分析到位,并非有人所言“酷評”
  •   作者立論有據(jù),行文很流暢。
    建議對當代文學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閑暇時讀讀。
  •   本書立論精辟,說理透徹,邏輯嚴密,分析細致,文字流暢,實為難得的好書,值得推薦!尤其是對余秋雨的批判可謂鞭辟入里,閱讀時感到酣暢淋漓!
  •   該書對這三人的評論很是非常精彩的,值得一讀。
  •   文筆流暢,論說嚴謹,有理有據(jù),使人信服。讀來使人酣暢淋漓,非常愉快的閱讀感受。
  •   很好的書,喜歡王老師
  •   這本書有理有據(jù),直達痛處,讀這樣的書,提神醒腦,受益匪淺,值得推薦。
  •   書還好,武俠就是**。
  •   觀點新穎,資料詳實,有說服力,有點羅嗦。
  •   王彬彬的這本書,專門討論金庸、王朔和余秋雨這幾位文壇紅人,其觀點和論證雖不能完全同意,但確可成一家之言。思想的深度與批判的鋒芒皆藏其中,讀之頓覺酣暢淋漓……
  •   對余秋雨的評價基本算是一針見血,但是對于王朔和金庸,也不能說批評的沒有道理,但是有點過于求全責備了,例如在同時代的作家,金庸的見識也算是名列前端的,如果有局限,不如說說是時代的局限
  •   本人沒資格從文學的專業(yè)角度來談論這本書,但是總覺得有點像怨婦式的罵街、相互詆毀!
  •   挺不錯的,王彬彬的評價有他自己獨特的風格~~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