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作者:林志強 頁數(shù):169
Tag標簽:無
前言
本叢書所謂的“古文字”,主要是指通行于先秦時期的古漢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zhàn)國文字,兼及秦至漢初的小篆和保留篆書寫法的篆隸等;本叢書的“出土文獻”,則是特指以這些古文字為載體的地下文獻資料。在這個特定的范圍內,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對如影隨形、相輔相成的專名。然而,從二者的含義有廣狹、出現(xiàn)的時間有先后來看,卻反映著這門學科的不斷發(fā)展和演進?! 」盼淖种Q肇始于漢代,漢人用以指稱漢以前的先秦文字,故又稱為古文或古字。根據(jù)王國維先生的研究,漢代所謂的古文一般指漢時所存之先秦文字,大抵有四種含義:一指彝器銘文,如《漢書·郊祀志》言“張敞好古文字”,又載美陽得鼎,敞議日:“臣愚不足以跡古文”,與《說文·敘》謂鼎彝之銘“皆前代之古文”同。二指先秦寫本舊書,如《史記》所記秦柱下和石室金匱之書,以及《五帝德》、《帝系姓》、《孔氏弟子籍》和《春秋》、《國語》、《春秋左氏傳》等,都是先秦六國遺書。三指孔子壁中書,如《說文·敘》記亡新“六書”,一日古文,“孔子壁中書也”。四指古文經學派,如《漢書·地理志》凡地名下說解云“古文以為某”者,此處古文非以文字言而以學派言之也。其中一、二項皆指先秦古文字,第三項指壁中書的書體,第四項則是由于研究壁中書的古文經而形成的古文經學派。可見古文字即古文之名,由原本指文字、書體之名,引申之而為學派之名。但綜觀有漢一代,彝器銘文僅美陽所出尸臣鼎等少數(shù)記載而已;許慎《說文·敘》中雖提及“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然許氏不能一一目驗,又無拓本可致,故《說文》全書并未曾征及銘文一字。及至東漢,古文一名遂由壁中書所專。其后魏正始刊立石經,中有古文。晉太康二年有汲冢竹書出土,其性質類于壁中書,亦屬古文一系。至北宋初年郭忠恕集古文七十一家成《汗簡》一書,隨后夏竦又增益之成《古文四聲韻》傳世。由此可見,自漢至宋古文字概稱為古文,乃指漢人所傳的先秦寫本及其輾轉傳抄的先秦文字,今人謂之傳抄古文,是為古文字含義的第一時期。
內容概要
《古本文字研究》的“古文字”,主要是指通行于先秦時期的古漢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zhàn)國文字,兼及秦至漢初的小篆和保留篆書寫法的篆隸等;本叢書的“出土文獻”,則是特指以這些古文字為載體的地下文獻資料。在這個特定的范圍內,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對如影隨形、相輔相成的專名。
作者簡介
林志強,男,1964年6月生,福建省古田縣人。1986年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8年考入中山大學當研究生,師從陳煒湛教授學習古文字,1991年獲碩士學位。2000年重返中山大學師從曾憲通教授,2003年獲博士學位?,F(xiàn)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漢語言文字學碩士點學科帶頭人、漢語教研室副主任。主要從事古代漢語和中國文字學的教學和研究。兼任福建省辭書學會秘書長等。出版《漢字的闡釋》,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
書籍目錄
總序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jié) 《尚書》源流與古本《尚書》第二節(jié)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研究步驟及方法第三節(jié) 本課題的研究狀況、研究價值與意義第二章 古本《尚書》的序列及其源流關系第一節(jié) 敦煌之伯希和編號本《尚書》第二節(jié) 敦煌之斯坦因編號本《尚書》第三節(jié) 新疆所出古本《尚書》第四節(jié) 日本古寫本《尚書》第五節(jié) 古本《尚書》的源流關系第三章 古本《尚書》的文字特點及其相關問題第一節(jié) 古本《尚書》的文字特點第二節(jié) 古文與俗字、俗字與經書第四章 古本《尚書》特殊文字研究(上)第一節(jié) 古本《尚書》隸古定字舉例第二節(jié) 隸古定文字的形音義特點第三節(jié) 隸古定的作用及隸古定字詭異的原因第五章 古本《尚書》特殊文字研究(下)第一節(jié) 古本《尚書》俗字舉例第二節(jié) 古本《尚書》俗字的構形特點第六章 古本《尚書》的綜合研究第一節(jié) 上博簡、郭店簡引《書》與古本《尚書》校議第二節(jié) 新出材料與《尚書》文本的解讀第三節(jié) 據(jù)古本《尚書》論衛(wèi)包改字第七章 結語研究并未結束第一節(jié) 本書內容和觀點的概括第二節(jié) 疑惑與期望參考文獻附錄:古本《尚書》字樣調查表后記補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尚書》源流與古本《尚書》 《尚書》者,上古之書也。以其年代久遠,而又屢遭厄運,傳播至今實屬不易。簡要言之,《尚書》之流傳過程,大致如下:.先秦時期,是《尚書》的成篇、結集階段。至秦始皇禁《詩》、《書》、百家語,及項羽火燒秦宮室,《尚書》遭焚,先秦之《書》,損失殆盡。漢時除挾書之令,開獻書之路,《尚書》劫后余生,或得之壁中,或獲自中秘,或獻于民問,而文字有今文、古文之異,遂又興起紛爭。歷兩漢之世,今、古文之爭,幾經周折,彼此消長。迄至西晉永嘉之亂,今文、古文《尚書》皆亡,漢魏石經亦殘毀湮沒。東晉初,梅賾獻孔安國《古文尚書傳》,陸德明為撰《音義》,孔穎達為作《正義》,衛(wèi)包奉詔改為楷字,開成年間刻上石經,終成定本,流傳至今?! 】讉鞴盼摹渡袝芬郧暗谋咀?,我們無緣得見全貌。先秦時期的《尚書》,今可見者,惟先秦典籍所引及近年出土之郭店、上博簡中的零章斷句。其中楚簡文字存古之真,可謂真正的“古文”《尚書》,雖然零星,而至為寶貴。兩漢魏晉之間的《尚書》,除見于文章史籍所引外,實物只有熹平石經殘石和三體石經殘石。而流傳至今的孔傳古文《尚書》,我們不僅能看到楷字本,還能看到古字本。其古字本,就是發(fā)現(xiàn)于敦煌等處,自六朝至唐代的《尚書》古寫本以及導源于此的日本古抄本。這些都屬于本書所指的“古本《尚書》”。根據(jù)這些古本《尚書》材料,我們得以窺見先秦兩漢《尚書》之一斑,亦得以觀察孔傳古文《尚書》之全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