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馬亞中 頁數(shù):545 字數(shù):462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近代詩歌史》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將中國近代詩壇各種詩派、詩人對傳統(tǒng)文化引力場的掙脫與回歸、反叛與變異作為觀察的焦點,在全面的歷史反省中表現(xiàn)出了對古雅的迷戀和對未來的拓荒,顯示了近代詩歌發(fā)展的總的風貌,文字古雅、脈絡清晰,為研究清代后期詩歌史難能可貴的力作。
作者簡介
馬亞中,江蘇常熟人。1988年初獲文學博士學位。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撰寫、主編《中國古代著名詩文集提要·明清卷》、《甌北詩話評注》、《暮鼓展鐘——近代文學通覽》、《太湖文脈》等著作十余部,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等獎項多種。
書籍目錄
序一
序二
引論
文學和文學史
論題的確立
第一章 古典詩歌的歷史建構與定型——從漢詩到明七子
第一節(jié) 從無到有:漢魏詩歌藝術形式的覺醒
第二節(jié) 踵事增華:六朝詩歌藝術形式的不斷展開
第三節(jié) 宏闊的多方位拓展:唐代詩歌藝術形式的成熟深化與豐富多樣化
第四節(jié) 變本加厲:中晚唐詩對盛唐詩的三個方向偏至化發(fā)展
第五節(jié) 艱險的墾荒:宋詩對唐詩藝術度域和藝術原則的突破與更新
第六節(jié) 難于掙脫的傳統(tǒng)引力場:漢唐詩歌藝術在元明時代的不斷“凝凍”
第二章 強大傳統(tǒng)引力場控制下艱難的新建構——從公安派到乾嘉各派
第一節(jié) 正本清源:明末清初詩人對詩和詩學傳統(tǒng)的再認識
第二節(jié)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王士禎到沈德潛?“老調重彈”
第三節(jié) 知難而進:時風之外詩人對傳統(tǒng)模式的局部突破
第四節(jié) 以俗化雅,別開生面:性靈派對詩學傳統(tǒng)的市民化改造
第五節(jié) 正雅祛俗,守傳存統(tǒng):嘉道詩人對性靈派的全面批評
第三章 傳統(tǒng)內的反叛與藝術遺傳中的局部變異——道咸時期的諸樂競奏
第一節(jié) 道咸詩壇概況
第二節(jié) 不立門戶的無派詩家述要
第三節(jié) 不拘一格,拔奇前古的龔自珍詩
第四節(jié) 修辭新奇,不失古格的魏源、姚燮詩
第五節(jié) 回旋于正變之間的詩人
第六節(jié) 對諷諭詩的新拓展?貝青喬詩
第七節(jié) 突破傳統(tǒng)的又一次俗變:金和詩
第四章 封閉世界里的拓荒者之路——道咸時期的學宋詩派
第一節(jié) 桐城派與宋詩派述要
第二節(jié) 變雅之聲:朱琦、魯一同詩
第三節(jié) 登高一呼,道振宋風:曾國藩詩
第四節(jié) 不失高雅的新變:鄭珍詩
第五節(jié) 宋派羽翼:莫友芝、何紹基詩
第六節(jié) 易中求深,平中出奇:踵事增華的藝術開拓中免趨險怪奧澀的江詩
第七節(jié) 道咸各家概要比較
第五章 全面的歷史反省中對古雅的迷戀——同光時期的漢魏六朝派
第一節(jié) 同光詩壇概說
第二節(jié) 漢魏六朝派述要
第三節(jié) 力親古雅的王運、鄧輔綸詩
第四節(jié) 在追求古雅中立異:高心夔、劉光第詩
第六章 全面的歷史反省中對新雅的追尋——同光時期的同光體
第一節(jié) 同光體述要
第二節(jié) 貫通三元求新雅:閩派詩人
第三節(jié) 山谷神傳,西江杰異:陳三立詩
第四節(jié) 沖破“三關”自有“解脫月”:浙派詩人
第五節(jié) 開新境于放煉之間:范當世詩
第七章 全面的歷史反省中對中和之境的向往——同光時期的唐宋調和派
第一節(jié) 唐宋?和派暨西昆派述要
第二節(jié) 寄宋意于唐格:張之洞詩
第三節(jié) 無法束縛的詩才:樊增祥、易順鼎詩
第四節(jié) 華文譎喻:西昆派詩人
第八章 昭示未來的乘槎之舉——同光時期的詩界革命派
第一節(jié) 詩界革命派述要
第二節(jié) 止于對未來的昭示:黃遵憲詩
第三節(jié) 在題材世界作環(huán)球飛越的舊槎:康有為詩
第四節(jié) 從傳統(tǒng)世界起飛,向傳統(tǒng)世界回落:梁啟超詩
第五節(jié) 唱鯤洋悲歌,寫“雪里芭蕉”:丘逢甲詩
第六節(jié) 接踵而起的新派后秀:金天羽、許承堯詩
第七節(jié) 沖出傳統(tǒng)引力場的三個嘗試
第八節(jié) 同光時期各派概要比較
第九章 古典詩歌的余輝遠靄——宣統(tǒng)民初時期的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宣民詩壇概說
第二節(jié) 五色紛呈的南社詩人
第三節(jié) 雄威不減,遺風流存:南社外諸家詩人
第四節(jié) 結束語
跋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節(jié)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王士禎到沈德潛的“老調重彈” 明末清初提倡宋詩出現(xiàn)流弊雖然不足為怪,但有流弊,就會有人起來挽救流弊。這就為"返璞歸真"勢力的增強和活躍提供了新的契機。另一方面,宋詩本身不僅顯示了一種獨創(chuàng)精神,而且在總體上還體現(xiàn)了一種不同于唐詩的風格,盡管宋詩本身也包含了多種風格,宋詩的優(yōu)秀代表都各有自己的面貌,但他們又有自己的共性。創(chuàng)作精神并不是審美對象,因此可以不受審美趣味的影響和制約;藝術風格卻是審美對象,所以要受到審美趣味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的讀者都各有不同的嗜好,不同的時期也各有不同的審美傾向。而詩人與讀者一樣也各有自己的審美愛好,同時在一定的時期也會體現(xiàn)出共同的審美追求。動亂時期與和平時期,不僅詩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悟不同,而且審美追求也會有所區(qū)別。所謂“人情好尚,世有轉移”(陸時雍《詩鏡總論》)。而《禮記·樂記》則謂“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雖然詩歌藝術風格的性質并不完全由世運的盛衰所決定,但兩者之間也有著曲折的聯(lián)系,尤其是詩歌風格的情感因素確與世運的盛衰有著比較直接的關聯(lián)。隨著社會的安定,政局的鞏固,詩歌表現(xiàn)的現(xiàn)實對象也就發(fā)生了改變。在緊張動蕩的戰(zhàn)亂生活煎熬中茍且度日的人們,也自然很向往和平、寧靜、安詳?shù)纳瞽h(huán)境,而現(xiàn)在這種愿望已經正在實現(xiàn),人們自然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滴鯐r期治國安邦的政治重心,也主要是“休養(yǎng)生息”,這是符合時代要求的。從政治角度來講,統(tǒng)治者也需要一種"順成和動"之音;對聽慣了凄厲的哀泣之聲的平民百姓來說,也希望能在"順成和動"之音中享受寧靜安詳?shù)挠鋹偅推缴畋旧硪矠?順成和動"之音提供了客觀條件。這上面的種種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清初以后的詩歌動向。朱彝尊曾自述詩歌創(chuàng)作的變化:“一變而為騷誦,再變而為關塞之音,三變而吳傖相雜,四變而為應制之體,五變而成放歌,六變而作漁師田父之語。”(《荇溪詩集序》)姚鼐評査慎行詩亦謂:“國朝詩人少時奔走四方,發(fā)言悲壯;晚遭恩遇,敘述溫雅,其體不同者莫如查他山”(《方恪敏公詩后集序》)都說明了個人生活經歷的變化,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而郭曾沂比較“江左三家”、“嶺南三家”與“國朝六家”詩歌的區(qū)別也指出:“六家詩繼三家起,盛世元音便不同?!保ā峨s題國朝諸名家詩集后》)也注意到了戰(zhàn)亂時期的詩歌與和平時期的詩歌各不相同。而在康熙時期影響最大,較能體現(xiàn)和平之聲的詩人是王士禎。清初以后詩歌主要趨向發(fā)生改變與他的神韻說很有關系?! ⊥跏康澰缒陮W詩愛好明代徐禎卿、高子業(yè)之詩,徐高之詩屬于“古淡清音”一派。王氏家法雖傳兩李詩學,但王士禎心香一瓣卻并不在杜甫,而在王、孟一路,故王士禎雖然學唐,但與兩李取徑不同。張九徵曾贊王士禎說:“夫歷下諸公,分代立疆,矜格矜調,皆后天事也。明公御風以行,飛騰縹緲。……然則明公之獨絕者先天也,弟知其然,而不能言其然,杜陵云:‘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此十四字足以序大集矣。”(周亮工《賴古堂尺牘新鈔》錄張九徵《與王阮亭》)當時人已經看出王士禎之才性與李攀龍他們不同。順治十四年秋,二十四歲的王士禎游歷下,賦《秋柳》四章,顯示了與明七子呆板、滯重完全不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