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的制度分析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戎素云  頁數(shù):236  

內容概要

本書在指出消費者保護運動研究的重要意義之后,利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特別是契約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的緣起、發(fā)展和績效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在對消費者權益問題的出現(xiàn)原因進行契約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契約治理機制構建了促進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發(fā)展、治理消費者權益問題的復合治理模型,實證考察了在制度約束下運動各方力量的作用狀況,然后依據(jù)所提出的績效評估框架,通過案例分析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的績效進行了評估最后提出了相關的制度建設構想。

作者簡介

戎素云,女,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1968年生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縣。1994年畢業(yè)于北京經濟學院,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yè)于西安交通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發(fā)表論文30余篇,著作3部,主持或參加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和省級廳級立項課題10余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一等獎等多項獎勵。榮獲河北省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干教師等榮譽稱號。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 研究對象和意義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意義   二 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和邏輯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 研究結構和內容   四 創(chuàng)新之處第二章 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研究文獻綜述   一 國外學者的研究     (一)消費者保護運動的定義     (二)消費者保護運動對消費者、廠商及政府的影響     (三)消費者保護運動在發(fā)展中國家狀況的研究   二 國內學者的研究     (一)消費者保護的法律研究     (二)消費者保護的社會學和政治學分析     (三)消費者保護的經濟學分析     (四)對消費者運動發(fā)展的認識   三 文獻評論     (一)貢獻     (二)不足第三章 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的緣起:基于契約的分析   一 契約理論與消費者權益問題     (一)契約的普遍性     (二)契約類型和規(guī)制結構     (三)“契約失靈”與消費者權益問題   二 消費者權益問題起因的現(xiàn)實契約分析     (一)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契約關系的轉變與消費者權益問題     (二)中國市場契約化發(fā)展進程與消費者權益問題第四章 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復合治理模型   一 契約治理機制     (一)契約的私人自我治理機制     (二)私人或社會組織作為第三方的契約治理機制     (三)政府作為第三方的契約治理機制   二 契約治理機制的局限性     (一)私人自我治理機制的局限性     (二)私人或者社會組織第三方治理機制的局限性     (三)政府第三方治理機制的局限性   三 復合的契約治理機制的模型構建     (一)基本模型     (二)復合契約治理機制各要素的辯證關系     (三)復合契約治理機制的有效性第五章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的發(fā)展:制度的形成與變遷   一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形成     (一)消費者保護制度形成的歷史探源     (二)消費者保護外圍制度形成階段     (三)消費者保護核心制度形成階段     (四)消費者保護制度體系的建立   二 中國消費者保護制度變遷的理論解釋     (一)消費者保護制度變遷的外部環(huán)境     (二)消費者保護制度變遷中的初級行動團體——“制度企業(yè)家”     (三)消費者保護制度變遷的“潛在利潤”     (四)消費者保護制度變遷的特性     (五)消費者保護制度變遷中的次級行動團體第六章 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中的消費者力量:實證分析   一 消費者治理力量發(fā)揮的前提及其行為表現(xiàn)     (一)“退出一呼吁”理論與消費者的退出呼吁力量     (二)消費者“退出一呼吁”力量發(fā)揮的前提     (三)消費者治理中的消費者行為表現(xiàn)及其效應   二 消費者對消費者保護運動、市場慣例和政府管制的態(tài)度分析     (一)消費者對消費者責任和消費者運動的態(tài)度     (二)消費者對企業(yè)行為和市場慣例的態(tài)度     (三)消費者對政府管制的態(tài)度   三 我國城鄉(xiāng)消費者消費維權狀況的分析     (一)城鎮(zhèn)消費者維權狀況     (二)農村消費者維權狀況第七章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中的政府和社會治理力量分析   一 政府和社會治理力量發(fā)揮的前提   二 基于治理理念的中國政府治理力量分析     (一)政府治理理念與中國契約文化發(fā)展的關系     (二)政府治理力量在消費者保護運動中的表現(xiàn)     (三)政府治理力量對消費者保護運動的影響   三 社會自治組織制度安排及其治理力量分析     (一)行業(yè)協(xié)會力量     (二)消費者組織力量     (三)其他社會組織力量第八章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績效評估   一 消費者保護運動績效評估框架     (一)消費者保護運動影響研究綜述     (二)消費者保護運動績效評估框架   二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績效的實證分析     (一)案例一:全社會質疑“霸王條款”     (二)案例二:個體維權——鄭麗華揭開OK鏡黑幕     (三)案例三:公益訴訟——消費者維權行為的一個特例     (四)案例四:集團投訴——日航事件第九章 提高我國消費者保護運動績效的制度建設   一 增強消費者治理力量的制度建設     (一)完善消費教育制度     (二)完善消費者維權激勵制度   二 增強社會治理力量的制度建設     (一)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二)完善行業(yè)協(xié)會的自律制度和聲譽管理制度     (三)完善消費者組織制度     (四)完善其他社會組織制度   三 增強政府治理力量的制度建設     (一)加快體制改革,完善民主制度和市場制度     (二)完善監(jiān)督和約束制度     (三)完善激勵制度   四 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     (一)拓寬《消法》的適用范圍     (二)加強對消費者的實體保護     (三)完善對消費者的程序救濟     五加強其他非正式制度建設第十章 結束語   一 基本結論   二 研究展望參考文獻附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對于“現(xiàn)在的消費者問題與過去相比不太嚴重”這個陳述,71%的消費者回答是“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而回答同意的人僅占10%,這種回答一方面反映了現(xiàn)實中消費者問題的日益加重,另一方面也說明消費者對于自身權益更加重視,對廠商的經營行為要求越來越高?!  皩Υ蠖鄶?shù)消費者來說,產品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可以很容易獲取”的贊成者達到,58%,不贊成的占30%。消費者信息充分,消費者問題應該減少。但是消費者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否認了這一點。這一方面可以解釋為我國消費者所接受的市場信息的真實性值得懷疑。另一方面還可以理解為,正是由于信息容易獲取,消費者對市場中的各種消費者問題比過去更加清楚,所以他們認為消費者問題比過去嚴重。  消費者比較看重消費者問題,認為與家庭遇到的其他問題和事件相比消費者問題重要的比例達到66%,而持否定看法認為消費者問題不太重要的僅占24%。消費者之所以較為看重消費者問題,是與消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分不開的。關注消費、關注生活質量是人作為消費者最本能的反應。  40%的消費者認為并非所有的消費者問題都是廠商的原因所致,消費者的粗心或者無知可能會使消費者在購買產品過程中出現(xiàn)許多錯誤。但是有48%的消費者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是廠商不履行告知義務才造成消費者問題的。還有12%的人表示不能確定?! ¤b于消費者在市場上處于“恒弱”地位(田學斌,2001),78%的消費者不同意“消費者常常通過提出不正當理由來利用廠商或者經銷商”這種說法。而是認為廠商或者經銷商常常利用消費者的弱勢地位,通過一定的營銷策略來“創(chuàng)造需求”,使得消費者成為廠商創(chuàng)造消費潮流、消費時尚的奴隸。但消費者中總有偽劣的消費者,所以7%的被訪者同意這個陳述。

編輯推薦

  《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的制度分析》采用鬼發(fā)與實證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以由利益性消費者問題所引致的消費者保護運用為對象,從經濟學的角度切入,以新制度經濟學的契約理論、制度變遷理論等基本理論為基礎,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對我國消費者保護運動的緣起、發(fā)展和績效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的制度分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