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鐘書林 頁數(shù):284
前言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兩漢風俗”條,對東漢所論尤為深切:“漢自孝武表章《六經(jīng)》之后,師儒雖盛,而大義未明,故新莽居攝,頌德獻符者遍于天下。光武有鑒于此,故崇節(jié)義,敦厲名實。所舉用者,莫非經(jīng)明行修之人,而風俗為之一變。至其末造,朝政昏濁,國事日非,而黨錮之流,獨行之輩,依仁蹈義,舍命不渝,‘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于東京者?!睎|漢以政治的昏暗著稱于史,顧氏撥開昏濁,而對“黨錮”、“獨行”之士人,推波助瀾而形成的不可阻止與扭曲的世風,極加推美譽揚,確能醒人心目。此言二者之相反,又言世風對政權(quán)之維系:“范嘩之論,以為‘自桓、靈之間,君道秕僻,朝綱日陵,國隙屢啟,自中智以下,靡不審其崩離;而權(quán)強之臣息其窺盜之謀,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議?!詢A而未顛,決而未潰,皆仁人君子心力之為’可謂知言也?!庇纱丝梢?,顧氏之論,實是對范曄《后漢書》史論的抉發(fā),亦是心悅誠服之首肯。較之《史》、《漢》、《三國》三史,范書自具個性,不僅著述一代之史,意在“正一代得失”,亦可作一代思想史觀。在艷稱的“前四史”中獨呈一道亮麗的風采。同樣可知,范書文字的精彩未在將相傳,似乎聚集于他所獨辟的《黨錮》、《獨行》、《逸民》傳中。
內(nèi)容概要
在“前四史”中,范曄的《后漢書》獨具風采。其篇章精美,歷來備受關(guān)注。該書從文學出發(fā),立足文本,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后漢書》的文學成就。其內(nèi)容包括東漢時代風氣,《后漢書》的思想用意、結(jié)構(gòu)體系、敘事方式、語言風格,文學地位及其影響等諸多方面,涉及范圍甚廣。該書文史結(jié)合,討論細致,時有精彩,可見作者精讀深思,所論頗見功力?,F(xiàn)在有公開出版物中,該書首次專力探討《后漢書》之文學,具有篳路藍縷的性質(zhì)。
作者簡介
鐘書林,男,湖南瀏陽人,1978年出生。文學博士?,F(xiàn)為西安文理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等。在《文學遺產(chǎn)》、《陜西師范大學學報》、《敦煌學輯刊》、《西北大學學報》、《文史知識》等刊物發(fā)表論文30余篇,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zhuǎn)載1篇,參編國家級教材2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西安市社會科學規(guī)則課題各1項,參與省,市級科研項目多項。曾獲陜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西安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西安市共青團青年突擊手、西安市教育局五四青年標兵、西安市模范教師稱號。
書籍目錄
序緒論 一 選題的緣由 二 《后漢書》研究述略第一章 東漢社會風貌與范曄《后漢書》的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東漢社會風氣概況 一 東漢的政治與官場風氣 二 東漢的儒學及其讖緯之風 三 東漢的黨錮之禍與清淡、隱逸諸風氣 第二節(jié) 晉宋的史學風氣與范曄《后漢書》 一 東漢史的編撰 二 范曄《后漢書》的創(chuàng)作動機第二章 “正一代得失”的思想體系 第一節(jié)“正一代得失”的提出 第二節(jié)“正一代得失”的內(nèi)涵 一 女主貪權(quán) 二 宦官的漸微之禍 三 外戚亂政 四 興亡系乎讖緯 五 戎狄之患及征伐邊遠的得失第三章 《后漢書》的結(jié)構(gòu)編撰 第一節(jié) 東漢國史四期編撰 一 班固與《世祖本紀》 二 劉珍和《東觀漢記》 三伏無忌等續(xù)修《東觀漢記》及蔡邕的十意 第二節(jié) 《后漢東》的總體框架 一 《后漢書》的結(jié)構(gòu)、體例與東漢國史四期編撰之關(guān)系 二 《后漢書》總體框架的缺憾與東漢國史編撰之關(guān)系 第三節(jié) 《后漢書》的結(jié)構(gòu)編次 一 對《后漢書》結(jié)構(gòu)編次的評價 二 結(jié)構(gòu)編次的特征及其成因 第四節(jié) 《后漢書》人物傳記的結(jié)構(gòu) 一 人物傳記的結(jié)構(gòu)特征 二 附傳法第四章 《后漢書》的敘事特征 第一節(jié) 《后漢書》的敘事手法 一 文眼法 二 伏應(yīng)法 三 旁襯法 四 虛實法 五 緩急法 ……第五章 《后漢書》語言的美學風格余論 《后漢書》的文學地位和影響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東漢的許多士族大姓,不但他們的蔭勛世代相襲,就連朝廷欽命的官職,也多在他們的家族內(nèi)部相襲。如楊震家族,西漢時已是封侯拜相,到了東漢,從楊震到楊彪,四世太尉;又如袁氏家族,西漢為經(jīng)學世家,東漢從袁安到袁隗,四世五公。袁術(shù)僭號稱帝,、臨終前竟然還說是要把帝號歸讓給袁紹,就是這種內(nèi)部相襲的意識體現(xiàn)。有些世家,如耿氏家族(耿弁等),它的顯赫伴隨著東漢的始終,從中興之初直到建安末年,拜將封侯者數(shù)十百人。還有些顯赫的世家,累代久居一個官職,久襲一種職業(yè)?;甘蠟榻?jīng)學世家,桓榮、桓郁、桓焉一家三代,先后做過五位帝王的老師。其他如崔氏(崔駟等)為文學世家,班氏(班彪等)為史學世家,郭氏(郭躬等)、陳氏(陳寵等)為法律世家。這樣龐大的士族大姓,涵蓋了東漢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瞧不起出身卑微的寒士,士族大姓之間互相交結(jié),通婚往來,關(guān)系盤根錯節(jié),形成一股合力,不但能夠左右社會風氣,而且影響朝廷政局。到東漢中后期,他們這股力量愈發(fā)強大。有時,連皇帝也無可奈何。漢桓帝喜歡民女毫氏,想立她為皇后,以李云、杜眾為首的百官卻紛紛上書,表示強烈反對?;傅凼⑴?,處死李云、杜眾,將參與反對的三公楊秉、陳蕃也罷免歸田,其余官員都遭到降職的處分,但冊封皇后的事,只得不了了之(《李云傳》)。后來,桓帝又想立寵幸的田貴人為皇后,陳蕃又極力反對,說田氏卑微,不如立大姓竇氏為后。這場爭論非常激烈,桓帝沒有辦法,只得冊立竇氏做了皇后。這個竇氏,就是后來和陳蕃一起謀誅宦官的竇武之女(《陳蕃傳》)?;傅蹆纱瘟⒑?,都以失敗而告終。他的厭棄朝臣,佞幸宦官,也就不完全是他和宦官的過錯了。光武帝起兵之初,還只是不重用那些單個的士人,到了中后期,情形卻已是相當嚴重。當時,雖然所謂的士族和庶族之間的嚴格劃分還沒有形成,但是士族大姓對出身卑微的寒族的歧視,卻已經(jīng)存在。像身居貴人的毫氏、田氏,因為出身卑微,即使有皇帝的寵幸,也免不了受到歧視。
后記
最早接觸范嘩《后漢書》,可能是我上初中的時候吧。那時的教材里選了篇《樂羊子妻》,后來才知道它是出自《后漢書·列女傳》的。那位聰慧的妻子,她巧妙地勸誡丈夫?qū)P耐瓿蓪W業(yè)的故事,便在少小的心里留下了很深印象。再后來讀書稍多了些,了解到范曄的生平事跡,知道他因謀反被殺了頭,于是不少人詆毀他,也因此看不起他的《后漢書》。在中國文化里,“文如其人”的觀念影響還比較大。所以,一上來即先替范曄謀反鳴冤,似乎成了許多《后漢書》研究者的第一要務(wù)。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后漢書》研究,也多在此問題上徘徊不前。范曄的謀反,實在是一筆糊涂賬,婆理公理,各執(zhí)一詞。因而拙稿無意置喙“其人”,僅論“其書”之文學性。說來頗為慚愧,我對于《后漢書》的全面研讀,不過數(shù)載光陰。讀史之難,如清人潘永圜之言:“讀史有三難。古史浩繁,寓目其間,若涉大海,渺無津涯,而欲得其要會則難;前后紛掣,雜然并陳,而欲得其統(tǒng)緒則難;代遠事跡,而欲得其廢興成敗之故,了然指掌則難。茍不得其要會統(tǒng)緒與廢興成敗之所以然,雖終日讀史,如涉大海,渺如津涯而已?!保ā蹲x史津逮·序》)《后漢書》皇皇巨冊,有些文字,三五次地讀來,卻仍不得其要領(lǐng),只好暫且作罷,留待慢慢品悟。
編輯推薦
《后漢書·文學初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