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與金融

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作者:皮天雷  頁數(shù):270  

前言

  全書的主體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是筆者對目前浩瀚繁雜的法與金融文獻資料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梳理,并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法與金融的相關理論做了梳理,深入分析了“法與金融”理論的核心——“法律起源論”,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嚴密的邏輯;第二部分從第五章到第九章,這一部分是作者近年來在該領域結合中國實際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散見于作者的近年來的多篇論文,這部分內容主要是作者對轉型時期中國本土問題的解讀,同時也是筆者對“本土化、中國化”的法與金融理論的一些探索性嘗試,我們統(tǒng)稱之為中國的證據(jù)?! ∪珪髡戮唧w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法與金融理論——研究當前金融與增長本質的迫切需要。作者首先將法與金融的研究分成宏觀法與金融理論和微觀法與金融理論領域,重點對該理論的一些最新(2000~2009年)理論研究成果與實證檢驗的進展以及我國學者的研究進行了詳細的綜述。在對現(xiàn)有的法與金融理論研究作了一個初步的反思性評論后指出,盡管法與金融理論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它對金融領域的諸多問題具有極強的解釋力,一些結論對我國頗有啟示。指出未來中國法律金融的研究應立足于中國的現(xiàn)實,需要將法與金融理論本土化、中國化,這也是本論文的核心立意?! 〉诙路ㄅc金融理論的核心——“法律起源論”剖析。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法律起源導致了不同的社會經濟結果與金融發(fā)展水平。具體來說,在金融發(fā)展方面,以英國為代表的普通法國家的金融發(fā)展水平比以法國為代表的民法國家的發(fā)展水平更高,并且在經濟增長方面,前者的平均增長率也高于后者。研究發(fā)現(xiàn),這是因為不同的法律體制的適應能力和對私有產權的保護程度不同。我們以信托法為例詳細解讀了“普通法系”和“大陸法系”對金融發(fā)展的不同影響,指出法與金融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法律起源論”。

內容概要

  本書的主體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是筆者對目前浩瀚繁雜的法與全融文獻資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梳理,并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法與全融的相關理論做了梳理,深入分析了“法與金融”理論的核心——“法律起源論”,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嚴密的邏輯;第二部分從第五章到第九章,這一部分是作者近年來在該領域結合中國實際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散見于作者的近年來的多篇論文,這部分內容主要是作者對轉型時期中國本土問題的解讀,同時也是筆者對“本土化、中國化”的法與金融理論的一些探索性嘗試,我們統(tǒng)稱之為中國的證據(jù)。本書的第十章則是關于介紹法與金融的應用分析。

作者簡介

  皮天雷,男,重慶人,經濟學博士,碩士生導師?,F(xiàn)為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法與金融、金融市場理論與實踐、金融工程等。曾在《金融研究》《經濟學動態(tài)》《金融理論與實踐》《經濟評淪》《中國經濟問題》《財經科學》久管理科學》《統(tǒng)計與決策》等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40余篇,出版《法與金融:理論研究及中國的證據(jù)》《次大國的金融博弈:中國范式及類比較研究》等著作兩部。主持及主研同家級課題4項,省部級課題8項。

書籍目錄

前言0.1 本書寫作的背景及意義0.2 本書的結構及內容0.3 本書的研究方法及創(chuàng)新0.4 本書的幾點說明導論第1章 法與金融理論——研究當前金融與增長本質的迫切需要1.1 法與金融:一個簡要的述評1.2 法與金融:現(xiàn)有研究中的幾點質疑1.3 法與金融:未來研究展望1.4 法與金融理論:一個初步的反思性評論第2章 法與金融理論的核心——“法律起源論”剖析2.1 信托法是普通法系與大陸法系最具標志性的差異之一2.2 信托制度真會對金融發(fā)展產生影響嗎?2.3 為什么法律起源是重要的?——幾個假說2.4 法律起源真的是內生的嗎?2.5 本章小結專欄:法律是否可以移植?第3章 法與金融理論模型——內涵、解讀及啟示3.1 模型1:信息不對稱、法律制度與狀態(tài)驗證成本3.2 模型2:投資者保護、“隧道效應”與公司價值3.3 本章小結第4章 現(xiàn)代政治與金融發(fā)展——一個嶄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法律起源論”4.1 引言4.2 對“法律起源論”的考問4.3 國家權力與法律起源:20世紀各國的事實證據(jù)4.4 政治經濟學的差異能更好地解釋金融市場的差異嗎?專欄:一個典型例子——英國和瑞士4.5 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政策啟示4.6 本章小結第5章 制度安排與金融發(fā)展——理論分析與中國經驗5.1 制度安排與金融發(fā)展:一個理論分析框架專欄:對儒家文化的金融學反思5.2 社會資本、法治水平與金融發(fā)展5.3 本章小結第6章 法律、金融發(fā)展與增長——中國樣本的經驗證據(jù)6.1 反思金融發(fā)展的決定因素:由“中國之謎”所提出的問題6.2 當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進展6.3 轉型時期中國的法律制度專欄:什么是好的市場經濟?6.4 經濟轉型期中國的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6.5 變量、數(shù)據(jù)與假說6.6 研究框架設計與實證分析6.7 本章小結第7章 金融法律變革的中國模式挑戰(zhàn)經典法與金融理論7.1 金融法律變革與“路徑依賴”:若干啟示7.2 中國的法律變革模式分析7.3 中國的金融法律變革理念7.4 中國的金融深化模式分析7.5 本章小結第8章 法律、投資者保護與證券市場治理結構轉型——法與金融的中國證據(jù)之一8.1 重提“韋伯命題”:由法律失靈與公司治理失靈引出的問題8.2 已有的研究文獻回顧8.3 法律制度邊緣化:“關系網”對法律的“擠出效應”8.4 法律與司法的功能性收斂8.5 治理結構轉型、法律變革與法律移植:中國證券市場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行性抉擇8.6 本章小結第9章 經濟轉型中的法治水平、政府行為與地區(qū)金融發(fā)展——法與金融的中國證據(jù)之二9.1 問題的引出9.2 政府主導改革與千預金融發(fā)展9.3 幾個待檢驗的假說9.4 變量與數(shù)據(jù)9.5 研究框架設計與實證分析9.6 結論性評述與研究展望第10章 法律不完備、政府管制與非正式制度——法與金融的中國證據(jù)之三10.1 問題的引出10.2 轉型經濟中的法律制度失范與制度結構失序10.3 經濟轉型期制度結構規(guī)范問題及策略專欄:正式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嗎?10.4政府管制與執(zhí)法之外的機制:中俄金融市場的治理案例專欄:中國非正規(guī)金融的規(guī)模和作用10.5 全書結束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倪正茂認為,好的市場經濟是一個合力的結果,許多因素都會影響經濟的發(fā)展,法治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應該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當然,法治對市場經濟非常重要。但是,提倡法治,要警惕法律的工具主義傾向。最近,日本的法學家在反思日本一百多年的法治建設時,得出了讓人吃驚的結論。他們認為日本的法治是失敗的。何以如此?他們認為日本的法律已經完全成為一種統(tǒng)治工具,法律不是以人為本,保護人權,尊重生命,而是為了統(tǒng)治的需要,為了經濟增長和維持社會秩序的需要。中國的法律工具主義傾向已經非常明顯了,法律越來越疏遠了對人的關懷。上海新出臺交通十八條就是一個典型的法律工具論的產物,只為了提高辦案效率,以漠視生命為代價。現(xiàn)在日本的司法改革要求法官走近民眾,讓法律更貼近真實的生活。但是中國的法學界正努力塑造法律職業(yè)共同體,強調與社會保持距離。法治的發(fā)展有兩個方向,一是法律的工具化,服務于秩序的需要;另一個是以人為本的法律,服務于人的生存發(fā)展需要。中國學術界需要思考中國的法治該走哪個方向?! 〗接痔岢隽擞蟹刹灰欢ㄓ蟹ㄖ?,有憲法不一定有憲政的觀點。法治必然是實行憲政的,中國需要在憲政結構這個根本問題上下工夫才能為真正的法治奠定基礎?! 埓毫貜慕洕鷮W的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原理出發(fā),認為任何法律都是不完全的,都有無法涵蓋的空間。正是存在這樣的空間才使法律具有適應現(xiàn)實需要的靈活性。——摘自:《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市場經濟:一次初步的討論》,2002年9月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的經濟類法律制度建設也不斷健全與完善。為適應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需要,各級司法機關制訂了一系列的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特別是投資者(債權人與公司股東)權益的法律。下面列出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全國人大及常務委員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類的重要法律條目及頒布實施日期等。

編輯推薦

  “經濟轉型、法律缺失與非正式制度約束。本土化語境中法與金融理論的拓展研究”(項目批準號:09XJL005)重慶大學高層次學術人才引進基金項目。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法與金融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