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業(yè)之路

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中共黨史  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編  頁數:450  

前言

  農業(yè)、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解決“三農”問題,把發(fā)展農業(yè)經濟,改變農村面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作為全局工作的重點,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支農惠農政策,引導農民走中國特色農業(yè)現代化道路。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廣大農村干部群眾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從實際出發(fā),扎實穩(wěn)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面貌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農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農村的改革發(fā)展,提高了農民素質。鍛煉了基層干部,一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頭人在實踐中成長起來。在他們的帶領下,全國各地出現了一批“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農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受自然條件、地理環(huán)境、思想意識等多種因素影響,一些地方農業(yè)經濟增長緩慢,農村建設落后。農民生活貧困。大多數農村還存在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農民增收乏力、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尚未建立長期投入機制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就全國來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任重道遠。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的新形勢,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鄭重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此后,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解決好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內容概要

本書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組織編寫,記述了北京、遼寧、、江西、山東、河南、貴州、陜西的29位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本村群眾脫貧致富的感人事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基層黨組織帶領人民群眾艱苦奮斗、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歷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寶貴啟示和經驗借鑒。

書籍目錄

前言改革開放以來留民營的發(fā)展歷程——北京市大興區(qū)留民營村張占林口述自主創(chuàng)業(yè)建設人文新村——北京市昌平區(qū)鄭各莊村黃福水口述抓住機遇  銳意進取走發(fā)展之路——北京市懷柔鎮(zhèn)東大街村鐘林口述霧靈山西麓之鷹——北京市密云縣曹家路村李桂英口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模式——北京市平谷區(qū)掛甲峪村張朝起口述“讓全村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四家子村張鴻雁口述長嶺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歷程——遼寧省海城市長嶺村尹孝玉口述壯大集體經濟建設新型農村——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紅透山村隋長??谑鲎屛覀兊拇迕襁^上比城里人還好的日子——遼寧省鳳城縣大梨樹村毛豐美口述選準一條路帶領大家富——江西省南昌市招賢村李文華口述敢為人先創(chuàng)大業(yè)丹心一片報桑梓——江西南豐振宇實業(yè)集團董事長林垂都口述強村富民之路——山東省萊蕪市口鎮(zhèn)西街村楊全成口述膠東腹地一個山村的崛起——山東省棲霞市國路夼村常建富口述現代農業(yè)的輝煌創(chuàng)舉——山東省濰坊市三元朱村王樂義口述沂蒙老區(qū)的一座“公心亭”——山東省莒縣岳家村許傳江口述為了讓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山東省陽谷縣劉廟村劉慶安口述鄉(xiāng)村都市西滑封發(fā)展之路——河南省武陟縣西滑封村王在富、王孝江、王有利口述龍騰泉涌的發(fā)展歷程——河南省新鄉(xiāng)縣龍泉村梁修昌口述“俺是這樣建設新農村的”——河南省濮陽縣西辛莊村李連成口述古老山村重煥文明之光——河南省三門峽市北陽平村包有民口述靠發(fā)展特色經濟建設新農村——河南省南陽市十里鋪村李恒三口述大關之路——貴州省羅甸縣大關村何元亮口述光明村的“光明路”——貴州省余慶縣光明村劉欣口述板橋村的變遷——貴州省金沙縣板橋村李才軍口述雷公山上小康村腳堯的變遷——貴州省雷山縣腳堯村吳秀忠口述新農村建設從頭說——陜西省洋縣黑峽村彭建文口述堅持改革不動搖不遺余力奔小康——陜西省略陽縣謝家坪村楊梓貴口述情歸黃土地繪就新農村——陜西省戶縣東韓村史可訓口述不斷培育競爭力  努力建設新農村——陜西省寶雞市東嶺村李黑記口述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艱苦創(chuàng)業(yè),走出貧困  留民營的變化應該從1970年以前說起。那時的留民營村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很差,土地低洼鹽堿易澇,常年不打糧,是有名的窮村、光棍村。當時我們村一年總收入4萬元,總支出6萬元,入不抵出,每人每年平均分配6分錢。到麥收季節(jié)壓場分任務的時候,全村只有兩個婦女在那里干活。當時為什么人們不去干活?它是干活越多窟窿越多啊。就說年底分柴火吧,一年干得越多分得越多,最后一算給的錢就越多。那會兒村里應該出勤的有120人,正常出勤的80人里就有60個小光棍,人稱“光棍隊”。好多人窮得說不上媳婦,有的直到60歲都沒有說上媳婦,沒人愿意干活,找誰當干部都不愿意當,后來大家討論說干脆統(tǒng)一管得了。就這樣,1969年我們開始并隊,由原來的4個生產隊并為1個生產隊。1970年是我們村并隊的頭一年,也是我正式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第二年?! ‘斈?,我們成立了7人組成的新黨支部,提出了第一個五年規(guī)劃,號召大家要“大干1000天”,口號是“干部要帶頭,思想要領先,經濟要改變,糧食要翻番”。這要求和口號挺大,但是我們在1970年都實現了。糧食不但翻番,產量當年還上了綱要。按那時的說法,“上綱要”是畝產400斤,“過黃河”是500斤,“跨長江”是800斤。當時咱們實際種地1800多畝,1970年實際產糧80多萬斤,平均每畝400多斤。當年上了綱要,上交40萬斤糧食,國家也喜歡。這數字在當時了不得,相當大。全村頭年的日值是6分錢,1970年是8毛9分錢。那陣8毛錢放在村里來說也是比較高的。這么一來,由幾分變成幾毛,群眾怎么不高興?。俊 ∵@前前后后的變化是一個精神變物質的過程,也是我們黨員干部帶領群眾一起干出來的。就像有句話說的:“窮不扎根,富不長苗”,富留富不好辦,由窮變富不難辦。那時咱們有這樣的特點:干部講帶頭,村里開會多、義務勞動多。開會就給群眾說前景、做思想工作,讓他們有盼頭。干部那陣不光說,也跟著干,起早貪黑,跟群眾一道沒晌沒午地干。所以說我們有這樣的變化是干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但當一個干部,不但要帶頭干,思想還要領先。他得想啊,不想怎么干?那陣正趕上“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我們每天都在學毛主席語錄。黨員干部學,也帶著群眾學。因為要領導群眾首先是思想政治上的領導,如果不談政治,談不上領導。那陣毛主席說過這樣一句話,攻治工作和經濟工作必須一道去做。為什么一道去做?因為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所以咱要求正面教育,注重講毛澤東思想。那時每天至少一次義務勞動,中午12點多收工,下午1點半又開始勞動。晚上吃完晚飯可能還有一個多小時的義務勞動,8點到9點。那陣都怎么干呢?平地、打渠、拓舊道、修新道、拓新渠、修新渠,工程都很大。那時咱們修新渠怎么修啊,去紅星公社參觀學習后,我們在打渠的時候都拿繩子拉著,六根線,打得特直。為這,縣里開過好幾次現場會。后來全縣也都跟著這么干了。就這樣,我們越干越有趣。越干越來勁,修渠、鋪路分段給任務,沒有不完成的。大家到時間了不走,都愿意頓后。有的人活干得慢,先完成的就自愿接著。今兒他慢了,別人接他,明兒別人慢了,他也去接別人。每天去干活的時候排著隊唱歌,干到中間線吹哨休息,每次都有很多人聽到吹哨仍然堅持干。就跟沒有聽到吹哨聲一樣!這就是一種精神,也真是有這種你追我趕的精神,不這樣,我們村變不了。過去那陣一天一個會,最多五天、一個禮拜一個會,沒有超過十天的,就是現在一個月開一次會,到點準開,沒有誤過時。咱們人心齊,有凝聚力、向心力,所以說實際過去我們走的,就是一條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路線?! ?971年,我們糧食產量超過了110萬斤。為什么打那么多,那陣改種水稻了。頭年就種了400多畝水稻。那時候蘆城(原蘆城鄉(xiāng),2000年并入黃村鎮(zhèn))的水稻種得最好,我們就三天兩天地組織村里的男女群眾去那里學習。在管理上,我們還從蘆城的俄房村請了一個師傅,一是跟著我們干,二是跟著講。我們種水稻包括黃瓜,外村的也種水稻、黃瓜,為什么他們沒有咱們村富啊?一是咱們講究科學種田,二是采取了季度倒茬。說起科學種田,咱們很早就重視這個了。1970年村里就成立了科技組,幾個男的、幾個女的一組,不是脫產,他們就是聯(lián)合搞試驗田。種棉花有棉花試驗田,種水稻有水稻試驗田,還有青年試驗田,尤其是水稻試驗田,搞得很紅火,有效益。因為是試驗田,要搞研究,做事精心,老有新發(fā)現,結果產量都高上去了。這就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后來村里黨員、老百姓都帶頭討論國家大事。通過開會討論,老百姓越來越認可科技種田了。  這樣我們上交糧食一年比一年多。不到十個年頭上,口號就變了,實際1975年就變了。在1975年以后,我們就提出來了“地成方,樹成行,家家住上排子房,還要蓋上一個澡堂、食堂、大禮堂”。我們敢想敢干,說出來就都做到了,禮堂雖然不怎么樣,但過去能有一個擱千兒八百人的禮堂很少。咱村老開會啊,過去在外面街道上開會也不是不行,但后來這地方不一樣了,人更愛來了,也來得更齊了。為什么齊了?。恳驗槎Y堂有一個門,時間到了就插上了,來晚的只能走臺上的小門,貓著腰咕咚咕咚從臺上走過去坐下。不管男女老少都知道害臊,這樣他也不好意思再來晚了?! ≡蹅兊陌傩招凝R,叫來就來,叫聽就聽,叫干就干,再帶不好,那就是干部的問題大了,盡動嘴不動手,叫人家干自己不干。我認為那時候當一個干部非常不容易。我一是吃不飽,二是有病,不但要帶領著大家干活,還要做到帶頭干。那陣咱們村北邊修一個閘,我?guī)ь^拉,帶頭挑。跟七個人抬一塊水泥閘板,有六七百斤的分量。閘板太沉老抬不上去,我們是八個人,一角兩個人,我這角呢,我成心讓人在頭里走,杠子長著點,省得碰人家腿,這樣一來我的分量就重了,當時我后肩已經磨出了一個大癤子,這樣一抬一走一滑,癤子一下就破了,連膿帶血順著脖子流了一身。后來為這事,縣里、市里都來采訪了?! 《猿旨w經營,走留民營發(fā)展模式  國有國情,村有村情。既要尊重歷史,又要尊重事實,村情不一樣,管理方式也會有不同的地方。留民營為什么一直堅持集體經營,這不是干部決定的,而是根據百姓的要求。現在,要地給地、要棚給棚,但是沒有人要?! ?980年,國家正在搞分田到戶,北京也一樣。10月1日下午兩點,我記得很清楚,縣里的幾位領導都來了,他們就分田到戶發(fā)表了個人看法,但是對留民營堅持集體經營的做法誰都沒表態(tài)。最后走的時候道出了來我們這里考察的原因,是為了將來要搞點什么、怎么搞。

編輯推薦

  選入本書的“帶頭人”,一般為改革開放以來受到地市級以上黨的組織部門表彰的先進典型。所選“新農村”基本符合中央提出的“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本書中的各篇“口述歷史”,為黨史工作者記錄“帶頭人”的口述資料,并加以整理而成。書中文字的表述,力求做到原汁原味,保持口述者自己的表達方式和用語習慣。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創(chuàng)業(yè)之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