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作者:羅德紅 頁數:21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教育學的科學性既表現在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把受教育者的心理規(guī)律和特點作為教育的立論根據或推論前提,也表現在應用何種學派的心理學為基礎。前者雖為教育研究的定論,但諸多研究亂象已然威脅到了教育學的科學性。當前,教育學科學陛的危機大致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架構出心理學的單基礎論,失守教育學科學性的底線;其二,抱守實用主義取向,糾結教育理論的虛無主義。治理前者,我們需要重建教育學術史的集體意識,關注現實經驗,深化認識教育學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對于后者,我們需要構想教育學的“本體論承諾”,以其追問心理學本體論意義上的方法論,判準、選擇、解釋與建構作為教育學理論基礎的心理學。
作者簡介
羅德紅,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文學學士、教育學碩士和教育學博士,曾從事中學教學教育工作18年。2008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現為廣西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論和教育心理學。
書籍目錄
導論:教育學與心理學的關系問題
一、應用研究中的問題
(一)親哲學、疏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二)重演繹、輕方法論追問的知識引進
(三)照搬心理學知識,缺乏加工與改建的學科教材建設
(四)研究的偏頗對教育學科學性的影響
二、元教育學研究的理論貢獻及其可待發(fā)展
(一)教育學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合法性認識及其限度
(二)教育學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偏狹性反思及其治理建議
(三)教育學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內涵性重構設想及其視角
(四)元教育學研究的可待發(fā)展性
三、教育學學科發(fā)展面臨的雙重難題
(一)架構去心理學的單基礎論
(二)抱守實用主義取向
四、解決難題的設想
(一)研究何種意義上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及其“基礎關系”
(二)開展治理研究的方法
(三)治理研究的內容
第一章 歷史和語境:教育學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路徑依賴
一、前學科: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共謀前提性問題域
二、學科形成:教育研究對象域轉向受教育者的“自然
(一)心理學與神學分野,人的“認識”成為心理學研究的核心
(二)時代精神凸顯感覺論,“直觀認知”引領教育理論華麗轉身
(三)人本主義和機械論肇始,教育研究向自然尋找規(guī)律
三、學科獨立:教育學核心問題的心理學論證
(一)科學與哲學分化,科學方法推動學科獨立
(二)哲學和生理學研究傾向于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化”生發(fā)
(三)赫爾巴特構造物理模式的心理學,心理語言描述教育過程
(四)教育學核心問題的心理學論證,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地位確立
四、學科發(fā)展:心理學化的教育理論成為主流
(一)心理學著床自然科學,美國成為心理學大國
(二)實用主義教育心理學誕生,思辨教育學淡出
(三)心理學化的教育理論勝出,兒童的“學習”和“發(fā)展”成為研究的中心
五、中國的歷史和語境
(一)近代研究的有機相融,教育需求推動心理研究
(二)近代后呈疏離狀,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期待心理學工作者參與
第二章 發(fā)展和學習: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學知識的流變
一、前提性問題域:教育學知識的源頭及其進化
(一)前提性問題域及其延展
(二)前提性問題域現實化的教育方法:從產婆術到抽象認識過程的規(guī)律
二、發(fā)展理論:心理學研究的實證資源和教育學的應用與突破
(一)發(fā)展觀的前提性認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分歧與共識
(二)發(fā)展階段的劃分:心理學重認知的維度,教育學取生理和綜合的視角
(三)影響發(fā)展的因素:心理學從單因素論到建構論,教育學從綜合到方法論突破
(四)發(fā)展機制:心理學的經典研究及其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
(五)教育和發(fā)展的關系:教育改革的風起和教育理念的振蕩
(六)啟示與警示:發(fā)展理論和教育學關系的整體性反思
三、學習機制研究:心理學的成果及對教育學的啟示
(一)學習和教學心理:從關注認知到兼顧情感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心理學的假設和學習方式的變革
(三)學習機制研究對教育學基礎性的影響
(四)危機與希望:學習理論和教育學關系的整體性反思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方法論:心理學的實證主義對教育研究的影響
一、前提性問題域之研究方法:從教育研究演繹法到自然經驗觀察法
(一)夸美紐斯:以類推和演繹為主,亦不乏論證和歸納
(二)赫爾巴特:目的一手段的假設和自然經驗觀察法的驗證
二、教育實驗法:心理學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教育學的偏淡
三、實證主義:心理學的方法論主義和教育學的精神
(一)實證主義:心理學發(fā)展的方法論
(二)實證精神:教育學從形成到獨立所蘊涵的精神力量
(三)反思性建構:當代中國教育研究方法論枚舉
四、與心理學關系視野下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的整體性反思
(一)學習心理學的實證精神,重證據和事實
(二)區(qū)分實證主義和實證方法,反對實證主義的教育實驗法
(三)教育實驗應以教育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為旨歸
第四章 解釋與建構:教育學與心理學關系的“應何”
一、學科的異與同:解釋和建構的原因
(一)教育學和心理學學科性質與定位的差異
(二)人性假設:心理學的“物化”和教育學的“具體個人”
(三)方法論:心理學的還原論和元素主義與教育學的整體、綜合和動態(tài)生成
(四)事實與價值:心理學的一元價值和教育學的多元價值
二、教育學基礎性理論:教育學對心理學的解釋和建構之立場
(一)以連接存在、價值和實踐為一體的教育學的事理學科性質為底線
(二)以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建構為研究范式
(三)理論與實踐雙重建構的一個設想性范例:以三個邏輯的統(tǒng)一關照可發(fā)展的“具體個人”
結語:走向耦合:教育學與心理學基礎關系的發(fā)展展望
參考文獻
一、著作
二、期刊論文
三、網絡資源
四、外文資料
斷記
編輯推薦
《教育學與心理學基礎關系的探尋》基于文獻分析了教育學和心理學基礎關系的發(fā)生過程;基于這種基礎關系,較為詳細地回顧和反思了教育學的知識和教育研究方法在思辨和實證階段的發(fā)展,分析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方法論上相互借鑒的可能性,初步地分析和展望了未來兩個學科的關系。希冀為教育學的發(fā)展之路“拋磚引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