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印刷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史瓦吉多 頁數(shù):280 字數(shù):200000 譯者:莎薇塔
Tag標簽:無
前言
前言 這本書介紹的是一種靈性上的治療方法,也就是一種以靜心視野為根本基礎的治療工作。所以本書的重點不在于哪一種特定的治療方法和技巧,而在于探索靜心取向里的核心概念,并且藉由這個方法提供一個更為寬廣且易于了解的觀點。有數(shù)種現(xiàn)代治療方法把“專注”(mindfulness)看成是療愈里的一個重要向度,而這其實是西方研究者和心理學家,對于靜心本質重要性一種間接且為時已晚的認可。mindfulness真正的意思是一種能夠觀照自己身體和頭腦的能力,而這完全就是靜心的意思。 在這本書里,咨商和心理治療這兩個詞幾乎是同義詞,但是它們還是有所不同:咨商是一個廣泛的詞匯,意指所有協(xié)助人們解決問題、發(fā)展自身潛能的形式。而心理治療則是指由專業(yè)人員所提供的一系列治療過程,其中專業(yè)人員和案主建立起特定的關系,目的在于緩和或解決案主某些現(xiàn)存的癥狀,以及促進個人成長。 我需要就本書英文書名里的﹁禪﹂做多一些說明。近年來,禪這個字眼被人們廣泛地運用,但常常是帶著極為模糊的概念或幾乎跟禪的本質無所關連。最早,禪這個字匯來自于梵文里“迪揚”(dhyan)的字根,它的意思是靜心(meditation),指的是一種超越二元對立,難以描述與定義的意識狀態(tài)。 禪來自于佛教的靜心,在佛教的傳統(tǒng)里,最根本的教導是由靈性的導師傳遞給門徒,然后門徒成為下一代禪師。這個系統(tǒng)由佛陀以及他在印度的弟子所開始,稍后傳到中國,“迪揚”變成了禪(chan),然后繼續(xù)傳到日本,變成“Zen”。 禪或禪宗在日本有著長遠的歷史,也因此有許多不同的禪宗派別。禪師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他們試圖以一種不合邏輯、非傳統(tǒng)式,有時甚至是震驚式的教導方式來喚醒門徒,達到靈性上的開悟。如果要說有什么目的的話,那么禪最初始的目的,就是協(xié)助個體直接經(jīng)驗他自己的真實本性,而不是停留在學生的階段,以一種智性的方式研讀各種宗教典籍。 禪這個字匯現(xiàn)在成為西方社會里的一種主要潮流,它帶給人們的印象是:靜心、日本文化,以及某種特定形式的園藝、設計、建筑和詩文。人們認為禪是一種講求靜止、簡單,把事物簡化到本質、除去所有贅物的傳統(tǒng)。 本書里,我用禪這詞匯來強調治療、咨商和靜心之間的關連,讓人們意識到靜心是所有治療的核心,因為治療的根本目的,在于協(xié)助人們獲得深度的自我了解與靈性上的成長。 這本書是提供給那些有興趣結合治療和靜心的人,不論他們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自我了解,還是想為自己的助人工作尋找更清楚明確的方向。正如我先前曾經(jīng)提到的,在本書里提到的原則,可以運用在任何一種治療和咨商的工作里,因為這些原則并非以技術為取向。 本書第一部探討的是人類頭腦運作的各種特性,包括頭腦人格和個體存在之間的差異,以及個人蛻變的大致過程,其中也包含了男女之間的關系動能。 第二部談的是,如何運用第一部里所介紹的原則來實際進行一個咨商個案。 在第三部里我比較了幾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這些不同的治療方法各有自己看待個人問題的角度和方式。其中沒有所謂好壞,每一種方式都可以拓展個人視野,讓我們對人類的運作和成長有更多的了解。 本書里大部分的實際案例,來自于作者在個案、課程和訓練團體中的工作經(jīng)驗。本書里所提到的﹁治療師﹂和﹁助人者﹂這兩個詞是同樣的意思,而文中的“他”則同時包含了男女兩性。
內容概要
當個人遭遇心理困境時,透過咨商治療,可以在頭腦上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諧與平靜;而通過靜心,則可以不再認同頭腦既有的成見,放松以后來到一種深度的安寧狀態(tài)。
本書是一本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經(jīng)典書籍,將普通的咨詢方法和靜心結合起來進行心理治療。作者史瓦吉多擁有近三十年的咨詢治療經(jīng)驗,在書中,他提供了許多實用案例,對于普通讀者,尤其是對于那些有志于心理咨詢治療,期望在助人工作上能夠擁有新的視野與清晰了解的人而言,本書提供了寶貴的觀點。
作者簡介
史瓦吉多,1957年生于德國,畢業(yè)于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從事治療師及助人工作近30年。1995年,開始將家族系統(tǒng)排列的治療方式納入工作中,追隨創(chuàng)始者海靈格修習,于2000年開始帶領家族系統(tǒng)排列訓練課程。他熱愛將治療與靜心結合,訓練了世界各地數(shù)百位治療師從事助人的工作藝術。目前,史瓦吉多每年在世界最大的個人成長中心印度普那靜心村擔任治療師培訓計劃的統(tǒng)籌,也在歐洲、亞洲、中美洲及其他地區(qū)到處旅行,帶領完成課程和培訓計劃,遍及15個國家以上。著有《愛的根源:家族系統(tǒng)排列治療精華》。
書籍目錄
推薦序 治療室里的人類學家
譯序 旅途中相互扶持
前言
第一部 咨商工作里的本質元素
第一章 治療與靜心
第二章 頭腦與本質存在
第三章 存在:一種治療的力量
第四章 欲望的本質
第五章 愛具有的影響力
第六章 原始關系
第七章 男女關系
第八章 內在男女極性
第二部 助人工作
第九章 第一階段:支持
第十章 第二階段:面質和擺錘應用
第十一章 第三階段:整合
第十二章 治療師的態(tài)度
第十三章 助人者與案主之間的關系
第三部 基本治療模型
第十四章 以身體為主的治療方法與情緒覺知
第十五章 能量工作
第十六章 系統(tǒng)取向的工作
第十七章 團體工作
后記
感謝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 咨商工作里的本質元素在本書第一部里介紹了一個很基本的觀點,而這個觀點是每一個從靜心角度進行治療工作的人都需要考慮的部分。要透過語言來表達這些觀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些觀點并不是人們會在言談中討論的事情,但它們卻是每一個胸懷靜心視野的助人工作者,在工作時會含括在內的觀點。比如說,在大部分的治療學派里,他們的教學焦點通常放在如何治療案主的方法和技巧上,至于咨商員本身的需要和內在態(tài)度,則幾乎從來不曾為人所提及。但是,這些其實是每一種治療訓練課程初期應該考慮的部分,為什么呢?因為,在治療工作里,“存在”遠比“作為”來得更為重要且根本。1 治療與靜心有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發(fā)展出心理治療的西方國家,在過去一百三十年里從來不曾采用過任何靜心的概念,而有著悠久靜心歷史的東方國家如印度、中國和日本,也從來不曾有過任何心理治療的概念。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心理學和靜心沒有任何的會合與交集,這其實是一件令人感到疑惑的事情,因為人類的頭腦和意識是心理治療和靜心兩者的共同焦點,在探索人類意識潛能上,他們應該是很自然的伙伴。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現(xiàn)代心理學的起源是從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于一八七九年在德國萊比錫成立的心理實驗室所開始。但是如果我們從一個更開放的角度來看待心理治療或心理咨商,像是一個人試圖協(xié)助另外一個人去了解自己的態(tài)度、感覺、動機和信念,這么一來,心理學的起源會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甚至從人類的語言和溝通開始。從歷史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許多古老的文明,像是埃及、希臘,對于人類頭腦和心靈就已經(jīng)開始了一般性的探索,但是一直要到第八、第九世紀,第一個心理研究醫(yī)院才真正正式成立。當時這股先驅力量,是由在開羅、大馬士革和巴格達執(zhí)業(yè)的中古回教醫(yī)生所開始,他們能夠診斷并且治療像是憂郁癥、焦慮癥和妄想癥等心理疾病,這讓他們在心理學的進展上遠超過了當時其他歐洲的醫(yī)學同僚。因為在那時期的歐洲,人們仍然把心理疾病看成是一種中邪的結果,再不然就是把它當成是生理疾病所產(chǎn)生的副作用,所以當時的處理方式不外是排泄、放血、限制、處罰或驅邪。至于透過推理分析、精神支持和鼓勵等方法來協(xié)助病患復元的概念,一直要到好幾百年之后才真正出現(xiàn)。 佛洛伊德和行為學派慢慢地一種比較具有啟發(fā)性的態(tài)度開始出現(xiàn),然后當佛洛伊德于一八八六年在維也納成立第一個心理治療診所時,心理疾病治療才真正從生理醫(yī)學的領域里區(qū)分出來。在這之后,對于人類頭腦的研究,在歐美兩地的大學和醫(yī)療機構里開始快速的擴展開來。佛洛伊德透過催眠、自由聯(lián)想和夢的解析等方式,研究潛意識的頭腦,是當時一項革命的發(fā)現(xiàn)。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帶來了一種震撼性的概念,那就是人類行為的動機是如此的潛藏而隱諱,甚至有時候是當事人也無法自知的。佛洛伊德的方法被稱為心理分析學派,它成為二十世紀里第一個主要的心理治療學派。從一九二○年代開始發(fā)展的行為學派,則成為心理治療領域中的第二個主要學派。行為學派的學者批評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式不夠科學化,因此行為學派只研究那些可觀察到的人類行為,它們認定心理學的研究,可以透過客觀描述人類的不同行為模式來進行,不需要倚靠任何內在事件或是像人類頭腦等假設性概念來進行。這兩個主要學派,在心理治療上的歧見所引發(fā)的爭論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心理分析學派和它的各個創(chuàng)始人如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等人,為人類頭腦的內在運作建立了開創(chuàng)性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但是由于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往往是來自于他們的私人個案治療,其他學者批評他們的研究有過度推理的現(xiàn)象,同時也批評他們的研究無法進行任何客觀的檢驗。然而在此同時,行為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像是巴夫洛夫(Ivan Pavlov)和史金納(Skinner),也飽受對手批評,認為他們把人類過度簡化成生理機械。主觀事實和科學這種爭論顯現(xiàn)了另外一個更重要的議題,那就是現(xiàn)代心理學為了獲得科學界的認可,從一開始就試著透過客觀的方式來證明頭腦的內在運作。然而,那些存在于頭腦內部的主觀事實,是無法進行任何系統(tǒng)性的觀察和定義。舉例來說,當一個案主帶著心理上的問題來找治療師的時候,治療師會用某個特定的方式或技巧來進行一段時間的治療,然后當治療進行到某個程度時,治療師需要檢查所使用的方式是否帶來成效。這時候,或許在案主的外表上確實有一些可觀察到的行為改變,比如說案主看起來比較快樂或放松,但是也有可能在案主的外表上沒有任何可以觀察或者量化的行為改變。檢查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問案主:“你現(xiàn)在感覺怎么樣?”案主可能會說:“我覺得好多了,謝謝!”這樣的回答是一種主觀性的回答,它可能是事實,也有可能不是。有時候可能案主只是想要討好治療師而這樣回答,所以真正的困難是﹁科學﹂需要有某種程度的客觀標準,但是在主觀的世界里,卻沒有這樣一個標準可供應用與觀察。心理治療的成效如何,最終還是由主觀狀態(tài)來衡量,而不是透過某種可觀察的標準來衡量。當然,如果案主的困擾來自于某種行為上的問題像是偷竊癖,那么當案主在行為上有所改變時,比如說他在百貨公司里不再有偷竊行為時,這確實可以當成是一種科學上的證據(jù),因為這是可以證明的,但是許多心理學上的問題,并沒有辦法如此輕易的進行觀察。第三個心理學派:人本心理學人本心理學是第三個心理治療學派,它起始于一九五○年代。人本學派的出現(xiàn)讓心理學的爭議變得更為復雜,因為它拒絕采用由佛洛伊德和行為學派所建立起來的醫(yī)學模型。這個新的學派認為,與其努力協(xié)助心理疾病患者變得正常,心理學應該以“正?!睜顟B(tài)為基石,更進一步地探討人類所具有的潛能。在一九六九年,人本心理學派的詹姆斯?伯根塔爾(James Bugental)提出了五項基本原則,而這五個基本原則也被他的同僚所接受。一、人類無法被簡化成部分。二、人類內在有他自己的獨特性。三、人類意識包含了在他人在場的情況下感知自己的能力。四、人類擁有選擇的能力。五、人類是有意圖的,他們尋找意義、價值和創(chuàng)造力。這個新興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包含有馬斯洛(Maslow)和羅杰斯(Rogers),他們強調心理學應該把注意力放在人類所擁有的獨特性,像是本質、自我實現(xiàn)的潛能以及如何促進健康、希望、愛、創(chuàng)造力、存在、成長、個體性與意義等等。簡而言之,人本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重點應該在于了解身為人類的意義。當人本心理學抱持這樣的觀點時,他們讓心理治療更進一步的遠離科學的范疇,開始接近屬于心靈的領域。在這個情況下,“心理治療”這個名詞的意思變得更為寬廣。像是從一九七○年代開始,人們參與治療團體的原因,不再是為了解決上癮或精神方面的問題,而是為了探索自己內在隱藏的情緒和態(tài)度。像是位于加州的伊沙蘭機構就變成一個實驗場所,在那里人們摒棄一般常見的社會限制,開始去經(jīng)驗那些隱藏在﹁文明行為﹂表象下方的部分。因此,許多人發(fā)現(xiàn),當他們釋放掉那些被壓抑的負向情緒如憤怒時,他們會比較能夠去感受到自己正向的情感,像是愛、放松和安寧。治療與靜心的首次相逢也是在這個時期,一九七○年代左右,治療和靜心第一次有所會合。以一個較為廣泛的角度來說,這個治療與靜心的會合出現(xiàn)在歐洲和美國,當時對于印度靈性與靜心的興趣像一股潮浪般的散布開來,這股潮浪的傳播不止是透過所謂的另類次文化,也透過大眾主流媒體和時尚潮流來散布。另外在伊沙蘭這類成長機構里,原始治療、瑜伽和梵文咒語等活動也同時進行著。在比較特定的領域里,印度一個極具開創(chuàng)性和爭議性的神秘家巴關?羅杰尼西(Bhagwan Rajneesh)把心理治療當成是通往靜心的橋梁。這個神秘家后來的名稱是奧修,他于一九六○年代和一九七○年代的初期曾經(jīng)在印度進行大范圍的旅行,嘗試活躍性和宣泄式的靜心技巧,后來他于一九七四年在普那(Puna)安頓下來,不久之后,一個國際性的小區(qū)在他的影響之下逐漸成形。在奧修的觀點里,宣泄性的治療方式可以是一種清理頭腦緊張、協(xié)助身體放松的方法。在這一點上,奧修贊同威爾漢?芮奇(Wilhelm Reich)的觀點,芮奇最早是佛洛伊德的學生,他認為被壓抑的情緒被封鎖在身體里,形成一種肌肉﹁盔甲﹂或是阻塞、滯留的能量。奧修采用了芮奇的觀點并且做了更進一步的應用,奧修說一旦釋放掉這些緊繃之后,人們將能夠比較容易地進入靜坐和觀照里。什么是靜心這一點就把我們帶到另外一個問題上來“什么是靜心?”要找到答案,我們需要回溯到兩千五百年前當佛陀出現(xiàn)在印度的時候。靜心并不是由佛陀所發(fā)明的,但是他為靜心帶來一種清晰的洞見和方法,讓一般人能夠更容易靜心。佛陀發(fā)展出一個叫做“內觀”(Vipassana)的靜心技巧,在這個方式里,靜心者靜靜的坐著,注意自己的呼吸,同時開始覺知到身體上的感官覺受和思考過程。慢慢地,當這個技巧變得愈來愈深時,靜心者會開始明了到,覺知其實就是一種在純粹主觀狀態(tài)下所經(jīng)驗和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換句話說,那個覺知到頭腦和身體的人,也正是那個超越了身體和頭腦的人。當對于意識的經(jīng)驗來到一種最純粹的狀態(tài),就是靜心,它免于身體和頭腦的執(zhí)著。根據(jù)佛陀所說,當意識綻放到永恒的開悟狀態(tài)時,靜心者能夠放下對于頭腦和身體的認同,以一種超越性的整體方式存在著,其中所有關于﹁我﹂的部分都消失、融解成為整個宇宙意識里的一部分。就像我在前言里曾經(jīng)提到過的,佛陀用梵文的﹁迪揚﹂來描述這種超越了思考的意識狀態(tài)。日本把這種狀態(tài)稱為“禪”,英文里則把它稱為“靜心”。
后記
印度曾經(jīng)有一個古老的寓言,描述五個瞎子聚在一起試圖了解大象是什么。其中一個人摸著象牙說:“犬象像石頭一樣堅硬而平滑?!绷硗庖粋€人摸著大象的腿說:“大象像棵樹一樣粗壯而高大?!钡谌齻€人摸著耳朵說:“不,大象像船帆一樣既平又寬?!钡鹊?。 這五個人各有自己生動的體驗,這些都是大象沒錯,但是大象也遠超過他們所說的部分。同樣地,心靈向度的治療方法包括了極為廣泛的技巧,但是它也遠超過這些不同技巧的總和。 不同形式的治療方式,會從不同的角度和立足點來處理案主的狀況,他們各有其獨特性也各有其限制。沒有任何一個觀點足以描繪出人類的全貌,每一個方法對于所謂的身體和心靈上的健康,都有自己些微不同的見解,我們可以從本書里所提到的不同治療技巧上看出這一點。 脈動工作基本上認為,當一個人能夠恢復身體自然脈動或自然韻律,而能量能夠自由地流過身體肌肉架構時,這就是健康。 能量工作包括了極為廣泛的治療和治愈向度,一般說來它認為健康指的是意識上的成長。所以當我們把這個原則運用在自己的內在男人和內在女人的兩極能量上時,健康指的是他們各自發(fā)展出全然的意識,能夠安然地處于自己的單獨之中。矛盾的是,也是在這種狀況下他們能夠全然地彼此相逢與融合。 家族系統(tǒng)排列認為,健康是指一個人能夠連接到心靈的移動,而這個心靈的移動是通過我們的家族和父母所傳遞和表達出來的。當我們順應著心靈的移動時,我們能夠如實地認知、敬重每一個人,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同意并且接受每件事情的發(fā)生。 這些不同向度都指出同一個根本事實里的不同部分。當我們以一種邏輯和系統(tǒng)性的方式比較它們時,它們看起來似乎是互補而同時又是互為矛盾的。比如說脈動工作通過表達和能量釋放,釋放郁積已久的憤怒來促進健康,另外一個方法則認為,這會強化一個人對于情緒的認同。脈動工作認為,通過一系列的個案處理案主的事件是重要的,而家族系統(tǒng)排列,則偏好讓人們在一節(jié)個案里接觸到某些事實。某個觀點認為是正確且合適的部分,從另外一個不同觀點看來卻變得像是錯誤的。 這不見得會是一個問題,生命是如此的錯綜復雜,以至于無法以一個單一系統(tǒng)來解釋生命。那些有興趣通過治療工作來成長的人,可以探索、體驗不同的方法,接受這些矛盾而不需要找到它們的共通性。任何試圖以單一系統(tǒng)來包括所有其他方法的嘗試,像是心理綜合技術(Psychosynthesis)就曾經(jīng)試圖這樣做,到最后反而失去了它所有的獨特性和意義。 除此之外,所有一切都取決于案主的需要,以及他當時所在的成長階段。某些今天適用的方法或許明天就不再需要了,而某些現(xiàn)在看起來不相關的事情,或許稍后變得極為重要。能夠容納這些矛盾并且讓它支持著我們的個人成長,正意味著我們能夠與生命和諧一致,因為生命總是充滿了各種相反而矛盾的事物。 這就是為什么這種取向被稱為禪的方式,因為祥是有關存在的,它不受線性邏輯和思考的限制。禪的教導不是真正的教導,禪師的功能也不在于解釋某一種哲學,而是協(xié)助他的門徒來到一個超越尋常頭腦的狀態(tài),讓領悟能夠自發(fā)地出現(xiàn)。 在這種狀況下,治愈能夠在一個超越一般健康概念的向度上發(fā)生。事實上,治愈的發(fā)生是生命奧秘里的一部分,它讓一個人到一個深沉的“是”的狀態(tài),認知生命本來的面貌,體驗到一種超越和接受的狀態(tài)。換句話說,這種治療方式根基于靜心,因為靜心的功能,就是幫助人們愈來愈接近自己的本質存在,貼近那個對生命自然且恒久說“是”的存在狀態(tài)。 關于心靈治療或心靈咨詢的另外一個向度是:它為人們準備好一個基礎,以便能夠擁有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人生。所以這種心靈治療的目的,不在于解決任何特定的問題,而是讓人能夠成長超越個人的限制,繼而擁有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人生。 最后,我們需要認知到這本書本身就有它自身的矛盾,因為在禪的傳統(tǒng)里,那些真正重要的部分從來無法被直接表達,只能被間接地暗示。而禪宗也覺知到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小故事里看出這一點: 一個充滿好奇的旅人,碰巧遇到一個禪師坐在海灘上,他走向禪師問:“什么是靜心?” 禪師看著他的眼睛好長一段時間,什么都沒有說。 這個旅人說:“我很抱歉,我不了解你的沉默,請給我更好一點的說明?!? 禪師好一會兒什么都沒有做,然后拿起一個棍子在沙灘上寫了一個“禪”字。 旅人說:“這對我還是沒有多少幫助,請你再多說明一點?!? 禪師再一次停頓了一會兒,然后在沙灘上用更大的字體寫了一個“禪”。 旅人說:“你還是沒有做多少說明。” 祥師回答說:“相反,我已經(jīng)說得太多了,遠超過我所能夠說的,我已經(jīng)說得太多了?!?/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當對于意識的經(jīng)驗來到一種最純粹的狀態(tài),就是靜心,它免于身體和頭腦的執(zhí)著。佛陀用梵文的“迪揚”(Dhyan)來描述這種超越了思考的意識狀態(tài)。傳到中國稱為禪(Chan),英文里則把它稱為“靜心”。 ——史瓦吉多 這是一本極具分量的書,作者將豐實的治療與治療訓練工作內涵傳述給后來者。治療經(jīng)驗屬于當下,有著強大的能量與難言的當下風采,不容易用語言表述,但作者以其心理學背景和治療方面的遠見,為讀者清楚地傳達了這一點。我花了好些時間閱讀它,咀嚼它帶來的啟發(fā)與省思。 ——心靈作家 王靜蓉 史瓦吉多是一個絕佳的老師,深入淺出、有條有理地為讀者勾畫出咨商與治療這門工作的骨架。再加上他注重實際的性格,你從書中會不時找到一些實際可行的活動與靜心訓練,實地練習他書中所說的要點,并且運用在助人工作或生活里。這讓治療不再只是一種紙上的理論,而開始變得有血有肉,得以豐富個人的生活質量。 ——本書譯者 莎薇塔 對于靜心,史瓦吉多認為它的適用性比心理治療更廣,每個人都可以做而且更容易做。心理治療必須要有治療師的陪伴和督導才可以進行,而靜心只需要自己,而且只能是自己。靜心的過程其實就是面對自我的過程,不需要刻意的思考,讓自然浮現(xiàn)的東西在腦海里一一展現(xiàn),而我們只需要做一個觀察者,不帶任何價值判斷的欣賞這些片段。 ——靈氣工作坊導師 黃素恩編輯推薦
《愛與靜心》編輯推薦:尋找最本真的正能量,靜心即是禪,是所有治療的核心。拋卻成見,深度安寧,與自我生命如實調和的萬全法則。海靈格嫡傳弟子、世界頂尖家族系統(tǒng)排列導師、治療與靜心結合操作第一人、心理治療大師史瓦吉多核心之作!《愛與靜心》可以讓你:頭腦平靜,內心安寧,超越方法與技巧,實現(xiàn)靈性治療;透徹了解生命中的大學問,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1.作者為海靈格嫡傳弟子,是世界范圍內家族系統(tǒng)排列領域頂尖導師;2.《愛與靜心》最大特色,是將咨詢與靜心結合,彌補了但方面治療的不足,作者在這方面是獨一無二的,能夠引導讀者找到最沒有阻礙、最本真的正能量;3.《愛與靜心》的效果經(jīng)過多個心靈工作室的驗證,作者的課程被定為必修課,在全世界“靜心治療”領域,作者的方法是最健康、最充分、最穩(wěn)妥的,也是最有效的療法。名人推薦
當對于意識的經(jīng)驗來到一種最純粹的狀態(tài),就是靜心,它免于身體和頭腦的執(zhí)著。佛陀用梵文的“迪揚”(Dhyan)來描述這種超越了思考的意識狀態(tài)。傳到中國稱為禪(Chan),英文里則把它稱為“靜心”?!吠呒噙@是一本極具分量的書,作者將豐實的治療與治療訓練工作內涵傳述給后來者。治療經(jīng)驗屬于當下,有著強大的能量與難言的當下風采,不容易用語言表述,但作者以其心理學背景和治療方面的遠見,為讀者清楚地傳達了這一點。我花了好些時間閱讀它,咀嚼它帶來的啟發(fā)與省思?!撵`作家 王靜蓉史瓦吉多是一個絕佳的老師,深入淺出、有條有理地為讀者勾畫出咨商與治療這門工作的骨架。再加上他注重實際的性格,你從書中會不時找到一些實際可行的活動與靜心訓練,實地練習他書中所說的要點,并且運用在助人工作或生活里。這讓治療不再只是一種紙上的理論,而開始變得有血有肉,得以豐富個人的生活質量?!緯g者 莎薇塔對于靜心,史瓦吉多認為它的適用性比心理治療更廣,每個人都可以做而且更容易做。心理治療必須要有治療師的陪伴和督導才可以進行,而靜心只需要自己,而且只能是自己。靜心的過程其實就是面對自我的過程,不需要刻意的思考,讓自然浮現(xiàn)的東西在腦海里一一展現(xiàn),而我們只需要做一個觀察者,不帶任何價值判斷的欣賞這些片段?!`氣工作坊導師 黃素恩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