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識形態(tài)到歷史科學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王時中  頁數:224  字數:205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從意識形態(tài)到歷史科學--阿爾都塞對馬克思哲學的闡釋》(作者王時中)是“南開哲學文庫”系列之一,全書分為邊界紛爭的階級立場與政治角力;科學家應對危機的三種態(tài)度;科學危機之后的“哲學”工作方式;盧梭《社會契約論》的四重錯位等內容。

作者簡介

王時中,男,湖南寧鄉(xiāng)人,1978年4月生。1996年考入湘潭大學哲學系,2000年保送本校攻讀西方哲學碩士學位,2003年考入南開大學攻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F為南開大學哲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副教授。主要著作包括《實存與共在--薩特歷史辯證法研究》等。

書籍目錄

導論
第一章 黑格爾哲學的當代復興:阿爾都塞的闡釋背景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黑格爾哲學的復興之路
 三 黑格爾哲學復興的潛在動機
第二章 從黑格爾哲學退回原點:阿爾都塞的闡釋坐標
 一 從黑格爾處退回“現實” 
 二 闡釋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坐標
 三 “歸根到底”并非“追本溯源” 
 四 “矯枉過正”的思想姿態(tài)
第三章 “思維的具體”不是“現實的具體”:馬克思歷史科學的對象
 一 “現實的對象”不同于“認識的對象” 
 二 “現實的結構”不能歸為“主體間關系” 
 三 “現實的整體”不是“表現的整體” 
 四 “理想的平均形式”不是“現實的過渡形式” 
第四章 在“意識形態(tài)”與“科學”之間:馬克思歷史科學的表述難題
 一 廓清邊界的緊迫性與復雜性
 二 “以退為進”的理論策略與代價
 三 邊界紛爭的階級立場與政治角力
 四 社會變革的理論反映及其表述難題
第五章 后革命時代的階級斗爭:斯大林的兩難困境及其根源
 一 斯大林的兩難困境 
 二 “斯大林困境”的哲學根源
 三 阿爾都塞的理論推進
第六章歷史科學不是自然科學:科學危機的哲學千預及其政治取向 
 一 科學家應對危機的三種態(tài)度
 二 科學危機的可能突破方式
 三 “哲學”介入“科學”的三種形式
 四 科學危機之后的“哲學”工作方式
第七章 歷史科學不是歷史哲學:恩格斯與列寧的互補式闡發(fā)
 一 歷史新大陸的發(fā)現
 二 馬克思“歷史科學”不是關于歷史的“哲學” 
 三 恩格斯和列寧對歷史科學的互補式闡發(fā)
第八章 從“實踐哲學”到“哲學實踐”:馬克思歷史科學的再生產難題
 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再生產悖論
 二 “實踐整體”的對象化及其理論后果
 三 作為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再生產難題
 四 哲學實踐:一種可能的解答方案
第九章 政治正當性的重建難題:對盧梭“社會契約論”的解讀
 一 盧梭《社會契約論》的現實主題
 二 盧梭《社會契約論》的理論參照
 三 盧梭《社會契約論》的四重錯位
 四 盧梭《社會契約論》的歷史意義
第十章 “革命烏托邦”的政治宣言:對馬基雅維剝政治科學的另類解讀
 一 政治難題的表述困難
 二 政治空間的雙重位置
 三 政治實踐的理論配置
 四 政治實踐的法律框架
 五 政治實踐的運作策略
第十一章 從精神科學到歷史科學:重評馬克思哲學與黑格爾哲學的對立
 一 作為精神科學的黑格爾哲學及其超越路徑
 二 從精神科學到馬克思歷史科學
 三 馬克思歷史科學的闡釋框架:從黑格爾到康德
 四 他山之石:科萊蒂對黑格爾式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視角
第十二章 馬克思歷史科學的實踐特征:重評唯物辯證法的含義與意義
 一 從“氧化說”到“剩余價值理論”
 二 從黑格爾辯證法到唯物辯證法
 三 唯物辯證法的實踐特征
結語馬克思歷史科學尚未完成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與黑格爾辯證法這種貌似復雜、實則簡單的“一元結構”相反,馬克思完全拋棄了黑格爾哲學的這種狂妄的要求。 第一,他把承認一切具體對象所具有復雜結構的“既與性”上升為原則,認為正是“既與的”復雜結構決定著對象的發(fā)展,并決定著產生其認識的“理論實踐”的發(fā)展。因此,無論認識的根源可以向上追溯得如何遙遠,我們所找到的也不再是原始的本質,而始終是一種“既與性”;不再是任何簡單的統(tǒng)一體,而是有著結構的復雜統(tǒng)一體;不再是任何原始的簡單統(tǒng)一體,而是既與的、有結構的復雜統(tǒng)一體。換言之,如果說對黑格爾而言,社會像歷史一樣,是由圓圈套圓圈、大球套小球組成的,支配他的整個觀念的是“表現性總體”的思想--“那里的所有要素都是具有總體性的成分,每一個都表現著總體的內在統(tǒng)一性,而這個總體在它的全部復雜性方面,也永遠只是一個簡單原則的對象化--異化”。但這個圓圈是封閉的,作為與總體相對應的概念,它是以人們能夠把一切現象包攬無余,從而把這些現象重新聚集在中心的簡單統(tǒng)一性內部為前提的。那么,對馬克思來說,現實就是差異,這些差異是不可化約的?;诓町愔系慕y(tǒng)一性再也不可能是黑格爾那種“表現”的統(tǒng)一性了:“它不再表現為一個簡單的原則,不再使自身的一切要素都淪為現象”。當馬克思一再強調經濟因素的“歸根到底”作用方式的時候,“它實際上揭穿了圓圈或者球體的和平的虛構”。 第二,馬克思拋棄了“圓圈的隱喻”而采取了“大廈的隱喻”。在馬克思的社會形態(tài)觀念里,他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大廈、一個基礎和上面的一層或兩層結構:“一切事情都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一個要素的獨立永遠只是它的依賴性的形式;而且各種差異的交互影響是被一個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的統(tǒng)一性所控制的”。與黑格爾辯證法的“一元結構”與“表述性總體觀”不同,馬克思主義的“大廈總體”是復合的、多元的、不平衡的,但并不因此而變得“模棱兩可”,從而成為任何“經驗多元論”的產物,就像詩人的靈感那樣隨風飄落,聽從環(huán)境與“偶然”的支配。毋寧說,承認“歸根到底”并非意味著“完全歸結”,實則是在“經濟結構”與“上層建筑”之間保持必要的彈性與張力,這些多層次的結構正是在“鏈條兩端”之間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矛盾在擺脫黑格爾辯證法的那種追本溯源的一元結構之后,它的定義、作用和本質就得到了嚴格的規(guī)定;根據有結構的復雜整體賦予矛盾的職能,矛盾從此就有了復雜的、有結構的和不平衡的規(guī)定性,即多元決定”。

編輯推薦

《從"意識形態(tài)"到"歷史科學":阿爾都塞對馬克思哲學的闡釋》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從意識形態(tài)到歷史科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