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年1月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作者:王海威 頁數(shù):14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上海的靈魂,香港的橋,新浪潮導演為香港那段殖民歷史——那段“ 借來的時間”找到了宿命,它來自上海,流連上海,既有曉風殘月的纏綿,也有殘酷夸張的命運?! ÷卧趦蓚€城市,一個游客必須像一個感傷的考古者,呼吸著海風,摸索著摩登的味道,一切無關風月,而欲望的新都早就向全世界敞開了懷抱。
作者簡介
王海威,200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同年考入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攻讀影視學碩士研究生。2003年畢業(yè)后進入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目前獨立從事編劇、策劃、影評工作。
書籍目錄
序 摩登的滋味上海涅槃 雙城故事 新浪潮導演群與上海 香港新浪潮 “五臺山”風云 佳藝事件 新浪潮導演與上?!∥鍌€《上海之夜》魔都上海 演義和杜撰:上海小子 浪奔浪流《上海灘》 黑幫世界:上海夢 “勞工”之愛情 黑幫生活 魔都魔女 上海經(jīng) 上海的“過客” 陽臺上的利維坦 武術:業(yè)緣大于政治 回到中國歷史室內(nèi)上?! 秲A城之戀》:“空”的發(fā)明 物化的“空”與“死” “另類時空”中的穿梭游戲 對倒:從“過客”到“房客” 異數(shù):《上海假期》 陳真與顧明:在現(xiàn)代的進程中相遇 夾縫與北進 想象上海的三種方式夢醒時分或旁觀的上海傳人附錄一:爹考書目附錄二:重要影片介紹附錄三:重要導演簡介
章節(jié)摘錄
上海涅槃上海古稱“滬瀆”?!盀^”是指大河的人???,而“滬”則是指柵欄狀的漁具。在大河的人???,以竹制柵欄為網(wǎng)捕捉大魚。這個古稱揭開了上海的身世——三國時代建筑在今天上海西郊的龍華塔是今天龍華寺的前身,可見從那時起,以“滬”為生的漁民們就已經(jīng)開始聚居。宋朝咸淳三年(1267),上海開始在龐大的行政系統(tǒng)中充當“市舶司”的角色,驗貨、征稅,直到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海升級成當時最小的行政單位“縣”,長達二百多年的和平時期一直延續(xù)到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的襲擊和屠殺讓這個一直沒有城墻的城市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快速建起了擁有六個城門的城墻,到1912年被拆除為止的三百六十年里,上海作為“東南之壯縣”,飛快發(fā)展的貿(mào)易和越來越重要的航運地位讓康熙皇帝在此設立了江海關,從此,上海迎來了空前的繁榮。不過,說起上海,除了這個有七百多年歷史的上海縣城,另一個上海的形象似乎更加濃郁。洋人的體膻、頹靡激雜的都會氣質(zhì),常常會讓人忽略上海作為江南前庭的戰(zhàn)略地位。要進入富足安寧的水鄉(xiāng),鉗制住大清國的經(jīng)濟命脈,洋人必須像上海漁民七百年來一樣,樹起柵欄,拉好大網(wǎng),打撈大魚的野心方能實現(xiàn)。為此,鴉片戰(zhàn)爭迫使上海開埠,在縣城的北郊,英國人于1845年率先拿下沿黃浦江的英租界;1848年,美租界在吳淞江對岸的虹口登陸;事隔一年,在美國人比鄰英租北邊界盤踞后,法租界在英租界南邊的洋涇浜對岸建立。那之后,小刀會起義和太平軍不僅造成了華洋雜處的局面,也相繼促成了另一種政治格局——老城的統(tǒng)治者上海道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履行著衰亡清室的律例,而新城的工部局讓英美租界合并,和法租界一起逐漸脫離了清政府的管轄,開始了自治的進程。展開上海生活的地圖,各色人種的面孔、迥異的建筑和風俗形成了上海遠觀清晰但近看模糊的景觀。20世紀初,合并后的英美租界已經(jīng)改了兩次名稱,“外國租界”似乎已經(jīng)無法匹配它擴張的野心,因而再次更名為“公共租界”。法國又一次展示了獨特的性格,在拒絕加入公共租界后,設置了獨立運作的公董局。公共租界、法租界加上上海老城廂之內(nèi)的原住民,上海成了名副其實的“三界四方之城”。
編輯推薦
《借來的時間:香港電影中的上海想象》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