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高瑞泉 主編 頁數(shù):29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對于國人來說,20世紀是非常富有戲劇性的。從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開始的一個世紀,最終以新中國進入世貿組織結束。在20世紀將近結束的時候,全世界都在談論“中國的崛起”。與“史”的這種天翻地覆巨大變化相映成趣的,是“思”的上天入地不斷探索。換言之,與這一百年來政治、經(jīng)濟、軍事、國際環(huán)境、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之同時,20世紀中國思想也經(jīng)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思潮頻繁發(fā)生,其多樣性、復雜性和易變性也是空前的。與通常書寫思想史時只注意少數(shù)最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不同,本書把一百年來曾經(jīng)影響了中國社會的各種思潮作為考察對象。
書籍目錄
序思潮研究百年反思 思潮研究百年反思:歷史、理論與方法 三角張力與人文尋求:中國大陸25年來思想論域之演變 百年變革中的三種思想選擇 自由主義與20世紀中國社會思潮研究 “行走的觀念”:20世紀中國思想的特質及其研究方法的思考 天下思想與現(xiàn)代性的中國道路——中國問題·中國思想·中國道路論綱 20世紀中國佛教思潮及其研究反思 因勢而起 異彩紛呈——近20年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述評國學思潮研究 國學認同與學科反思——20世紀的國學思潮審視 人文與市場的糾結:第三次國學思潮反思思潮與學術 社會思潮史研究與哲學史研究關系簡論 走出兩軍對陣之后:新時期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趨向 “舊瓶裝新酒”——兼論中國現(xiàn)代思想研究方法 中國歷史學如何回應時代思潮海外視角本輯作者簡介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思潮研究百年反思:歷史、理論與方法 思潮研究不是新題目,但是“20世紀中國社會思潮研究”是個大題目,需要學術界的許多同行合作,共同探討,才可能進達“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的境界。任何深入的研究,都需要對前賢和我們自己已經(jīng)做的工作做必要的反省,由此形成我們研究工作的新的出發(fā)點?! ∫?、思潮紛繁是一種現(xiàn)代現(xiàn)象 20世紀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隨著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人們越來越意識到20世紀是一個偉大的世紀。但是,對于中國人來說,20世紀又是非常富有戲劇性的。從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開始的一個世紀,最終以新中國進入WTO結束。在20世紀將近結束的時候,全世界都開始談論“中國的崛起”。與“史”的這種天翻地覆巨大變化相映成趣的,是“思”的上天人地不斷探索。換言之,與這一百年來政治、經(jīng)濟、軍事、國際環(huán)境、社會結構、階級狀況、生活方式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之同時,20世紀中國思想也經(jīng)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與通常人們在書寫思想史的時候只注意少數(shù)最著名的思想家的思想不同,我這里所謂“中國思想”有更為寬闊的視野,即在考察中國思想的變局的時候,將曾經(jīng)影響了中國社會的各種思潮作為我們的觀察對象。20世紀并不只貢獻了坊間流行的教科書所說的那幾位思想家,或者說,在思想史記錄的思想家后面,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它們發(fā)生了,又消失了,或者轉變了,即以另一種形式再生了。思潮頻繁發(fā)生,已經(jīng)成為20世紀中國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特點?;蛘哒f,中國的現(xiàn)代性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社會思潮的多樣性、復雜性和易變性?! 【退汲卑l(fā)生之頻繁而言,這種狀況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古代也有思潮的變化,如人們現(xiàn)在說的所謂先秦子學、兩漢經(jīng)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及清代樸學,就是對歷史上那些橫跨數(shù)百年的大時代中思想學術有某種主流的概括?;蛘哒f一種思想或學術形態(tài)在占據(jù)主流數(shù)百年以后,讓位于另一種思想或學術形態(tài),后者又會經(jīng)歷用現(xiàn)代人看來幾乎是漫長的綿延過程。但是沒有哪一個世紀像20世紀這樣,各種各樣的思潮頻繁發(fā)生與轉換,以至于無法用某一種學說來代表這個世紀。我們已經(jīng)習慣將近代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相比。確實,作為中國的“哲學的突破”時期,春秋戰(zhàn)國有過百家爭鳴的輝煌,由此多多少少鑄就了而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不過,當時的人對這種狀況評價似乎并不高。譬如莊子就說: 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偏,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今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髞淼能髯佑酶鼑绤柕膽B(tài)度縱論當時的諸子學說:假今之世,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肴宇嵬瑣,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有人矣。 這里不必討論莊子或荀子的意見是否合理,我們注意的是,無論是莊子所謂“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還是荀子所說“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雖然冠以“天下”這樣的大詞,都還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社會思潮。剛剛隨著“王官之學散于百家”的歷史進程而產(chǎn)生的士類,也沒有像現(xiàn)代知識分子那樣同社會各個階層、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有密切的關聯(lián)。與近代以來尤其是20世紀的精神現(xiàn)象相比,先秦時代的思想活動的主體停留在單個的“子”或者少數(shù)可稱作學派的小團體;與20世紀思想活動(包括由思想觀念的變化而影響、支配到社會變遷)的主體所具有的社會廣泛性,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語的。更不必說,雖然古代儒家有所謂修齊治平的理想,但是只有到了近代以后,尤其是20世紀,思想觀念和理論具有改變世界的實踐力量并因此成為某種共同社會信念;而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的瓦解和現(xiàn)代價值的艱難重建,也給各種試圖填補信仰真空的理論以擴展的空間。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思潮紛繁是一種現(xiàn)代現(xiàn)象?! ‖F(xiàn)代中國思潮繁多的另一個原因是中西文化沖突。這場沖突是全球化的一部分。由于西方文化處于明顯的強勢,全球化造成了現(xiàn)代世界“知識的不公正分配,即新知識從北方到南方的不對稱流動”,對于20世紀中國人而言,則是新知識從西方到東方的不對稱流動。西方人尤其是二次大戰(zhàn)以后的美國人,不僅制定著國際政治和經(jīng)濟的重大規(guī)則,而且似乎源源不斷地制造著各種“主義”。毫無疑問,它們的傳播與中國社會的諸多思潮有密切的關系?;蛘哒f,“主義”的傳播和實踐過程常常呈現(xiàn)為思潮運動,而與之對應或對抗的中國思想也通常會提出標為某種主義的主張,否則就很難有多大的社會號召力。研究者對所有這些現(xiàn)象稱之為“某某主義思潮”?!爸髁x”和“思潮”的對應,使得思潮這一現(xiàn)代現(xiàn)象有了相對確定的理論邊界,也使得“思潮”成為現(xiàn)代學術的研究對象。 二、思潮研究是現(xiàn)代學術的一個重要向度 正像思潮之發(fā)生不自今日始,思潮之研究也已經(jīng)有很長的歷史。我們現(xiàn)在還很難精確地說清中國學者注意到“思潮”這個概念的具體時間。對于歷史上思想學術乃至社會心理的變化,古代歷史學家常常用“風氣”及其轉移來描述,它與另一個寓意同樣復雜的詞“時勢”有一定的關系。在社會發(fā)生巨大的歷史性變化的時代,如何認識“時勢”和“風氣”常常成為巨大的挑戰(zhàn)。近代以來的中國就是如此。進入20世紀以后,“時代潮流”、“世界大勢”、“歷史趨勢”都是被反復追逐的東西。當然這一方面與進化論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基本世界圖景有關,另一方面,也許是更深刻的方面,是中國確實處于變動渦流之中。對于“思潮”的研究因此而開始。梁任公的《清代學術概論》就是以“思潮”著眼的學術史,他推溯其思緒發(fā)于1902年所著《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如果從那時候開始算起,對于近代以來的思潮之研究就有了一百年的歷史了。不過,梁啟超作為思潮研究的肇始者,還是有某種理論自覺的。他一開始就說: 今之恒言,曰“時代思潮”。此其語最妙于形容。凡文化發(fā)展之國,其國民于一時期中,因環(huán)境之變遷,與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進路,同趨于一方向,于是相與呼應洶涌,如潮然。 可見“思潮”是個現(xiàn)代語詞,當它與“時代”聯(lián)系在一起被中國人日常使用的時候,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只是單數(shù)的用法。所以,在他看來,自秦以后,歷史上說得上有“時代思潮”的,只有“漢之經(jīng)學,隋唐之佛學,宋及明之理學,清之考證學,四者而已”。這個說法,被后來研究中國學術思潮的人們所繼承與發(fā)展。譬如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新編》的體裁就是全書通篇講七個時代思潮,不過他不是像梁啟超那樣描寫歷史,而是將時代思潮歸結為哲學問題。關于這一點我們留到后面去討論。不過更多的人還是在描述近現(xiàn)代思想潮流的意義上使用“思潮”這個語詞的?! ≌f梁啟超有理論的自覺,是因為梁啟超那本《清代學術概論》雖然是以思潮及其轉變來考察清代學術史,但是已經(jīng)注意到思潮尤其是“時代思潮”的一般特征。作為一個進步主義者,梁啟超以為只有那些具有內在價值的思想,才可能形成某種潮流。因此“思潮”的廣泛影響本身就是思想之價值的表征;而“有思潮之時代,必文化昂進之時代也”。一個時代的思潮,固然與前代的思想資源有關,但是梁啟超并不用目的論來解釋思潮的變更與消長。思潮之產(chǎn)生和發(fā)展,更多地可以用因緣來解釋。思潮之為思潮,必有可以思議的內容,因而有相應的理性的成分。思潮都是由“持續(xù)的群眾運動”而成,思想而有“持續(xù)的群眾運動”又是由其內在的張力所致;不僅在某一思想主流下面包含了不同派別和傾向的爭持,而且包含了某種非理性的力量: 雖然,其中必有一種或數(shù)種之共通觀念焉,同根據(jù)之為思想之出發(fā)點。此種觀念之勢力,初時本甚微弱,愈運動則愈擴大,久之成為一種權威,此觀念者,在其時代中,儼然現(xiàn)“宗教之色彩”?!?/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