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山東美術出版社 作者:喬曉光 頁數:217
Tag標簽:無
前言
喬曉光和自己的意義站在一起了。他是個多面性的人物,有時持重,有時輕腸,時而晦澀,時而曉暢,當然,這取決于所面對的事物。他首先是畫家,剪紙、油畫、水墨都在他的工作范圍之內,所以思維形式常常面對不同介質來回轉換;在不同空間里,他又時而學者,時而專家。雖然身份經常切換,但整體地看,他是個徹頭徹尾浸潤在文化里的藝術家,是個熱衷實驗、喜歡探索自己的感覺邊際、敢于冒險來去不同精神維度而又拒絕。成熟”的藝術家。所以在很多人眼里,他飄渺,虛幻,超然于紅塵之上,在光怪陸離的現實里,像一株超現實的光束,幾如他的名字。一旦拿起剪刀面對紙張,喬曉光立刻進入忘乎所以的狀態(tài),常常變成詩人、變成作曲家、變成童話家,變成哲學家,也時常變成傻乎乎的孩子。但不管進入哪種角色,都質樸,純粹,簡潔率性,舉重若輕,揮灑自如。其實,他有時候也像是和一張紙在廝打,常常精疲力竭,偶爾也會被一張紙打翻,很長時間不敢輕易去碰那些輕薄素樸的紙。直到攢夠了精力,還要等靈感附體,然后是新一輪搏斗。從作品角度看,剪紙是他生活中的真理,也是他的宿命。似乎他經歷的一切事物只是一種醞釀,最終由剪刀在紙上釋放。
內容概要
剪紙研究不僅成為同學們認知民間文化的重要方式,剪紙藝術實踐也為教學提供了完全不同于學院視覺藝術傳統的“心象造型”體驗,拿剪刀的手更加靠近了內心和本性,剪紙使人性的敘事具有了一種更純粹、更具活力的可能。 中國民間剪紙是中華民族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古老而又吉祥的紙文明傳統,是我們藝術創(chuàng)造的靈感源泉。 本書選取了作者二十多年來不同時期的文章和作品,梳理出了剪紙藝術研究學習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線索和方法。
作者簡介
喬曉光,1957年生于河北邢臺,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人文學院文化遺產學系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芬蘭《卡萊瓦拉》協會外籍會員,曾任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1982年河北師范大學藝術系中國畫專業(yè)畢業(yè),獲學士學位。1990年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研究生畢業(yè),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近二十多年堅持實踐,以樹立本土文化精神為主旨的藝術探索之路,藝術作品多次入選國家重要展覽,并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展。從1986年開始近二十年時間考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關注民間習俗文化和中國鄉(xiāng)村社區(qū)非物質文化傳承現狀。2000年以來,,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學科創(chuàng)建以及相關社會項目的參與實踐,探索以人類文化遺產為主題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國際間的藝術交流。2002年5月在中央美術學院創(chuàng)建國內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2003年元月1日聯合北京相關高校策劃創(chuàng)立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青年文化遺產日”。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宣部全國“四個一批人才”,2006年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與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頒發(fā)的“民間文化守望者”提名獎,2007年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稱號。
書籍目錄
序言用剪刀說話王煥青問與答一月當代畫廊(美國)主持Jan Learning對剪紙藝術家喬曉光的專訪上篇 田野與研究正在消失的母親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民間剪紙時代變革中的民間美術鄉(xiāng)村里的活態(tài)文化·剪花娘子與剪花剪花娘子-庫淑蘭的故事剪花娘子·李雨兒的故事活態(tài)文化·冰雹與祭祀——后張范“立夏祭冰神”個案的村社文化調查生活中的文化之樹——靳之林的中國本原文化探索之路剪紙申報的一千個日夜《北京日報》關于中國民間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的專訪娜拉與中國剪紙——挪威現代舞戲劇《尋找娜拉》中國剪紙版舞臺美術設計手記文明的交流·比溝通更重要的是結合——中國剪紙與芬蘭史詩《卡萊瓦拉》魚腹之思·《白鯨》的世界——中國剪紙與美國文學(《白鯨》無盡的“九宮”——剪紙手記我思、我剪·剪出中國新意象剪紙斷想傳統繪畫與民間造型藝術的思考下篇 喬曉光剪紙作品一、文明的交流 1.挪威現代舞戲劇“尋找娜拉”中國剪紙版舞臺美術設計 2.中國剪紙與芬蘭史詩“卡萊瓦拉” 3.中國剪紙與美國文學“白鯨”二、源自文化遺產的靈感 1.無盡的九宮 2.太陽之歌三、心靈紙本·早期剪紙作品四、藝術家文獻作者簡歷田野考查年表后記吉祥的紙文明·剪紙的復興與發(fā)展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中國民間剪紙作為具有多民族普遍性文化特征的無形遺產,我們關注的目光,不能只局限于書齋式古史典籍中的尋蹤覓跡,不能僅從狹義的藝術觀來認識剪紙,我們的目光和身心應投入到生活中去;投入到民間剪紙發(fā)生、發(fā)展的鄉(xiāng)村田野中去;投入到剪紙傳承群體之人的現實生存境遇中去。民間剪紙首先是一種傳統農耕文化中的生存(生活)方式,其次才是生活中由人創(chuàng)造出的剪紙藝術。剪紙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是發(fā)生在生活中的,是和剪紙創(chuàng)造者的人緊密聯在一起,和以人為本的文化信仰行為聯在一起,民間剪紙是為生存的藝術。朝向文化傳承者的人和人的生存(生活)才是認識無形文化的根本所在。人生于大地,大自然哺育了人類,只有以自然和大地為準繩,才能真正認識屬于人類自身的文化,這也是認知無形文化最基本的宏觀理論。中國民間剪紙文化普遍性的特征,為認識中國無形文化提供了一個獨具價值的精典范式,這個范式以其廣泛多樣性的本土文化因素和文化活態(tài)類型,以及超越時空的現實與歷史的雙重價值,為我們現實的發(fā)展凸顯出諸多問題的反思。中國無形文化的傳承與問題研究,我們不能將自身抽離于文化之外,我們不是在關注他們,而是在關注我們自身的過去和未來。文化的生與死是辯證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變易,但任何一個變革的時代,拓展以人為本的文化視野和文化尊重,讓內心的道德回到大地、回到生活的世界中去,是永遠值得探索和實踐的事情,生活世界永遠是一種開放著的“多重實在”的活力現實。
后記
2000年前的漢代,中國發(fā)明了造紙術,紙的發(fā)明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傳承發(fā)展與傳播,也形成了獨具東方特色的中國紙文明形態(tài)。在這個形態(tài)中我們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以官方和精英為主體,以文字和書寫傳統為核心,以筆墨紙硯為工具形成的紙文明傳統,其中包括書法、中國畫,古典書籍等。另一類是以鄉(xiāng)村勞動婦女和農民為主體、以圖形紋飾為核心,以剪紙、刻刀為主要工具所形成的民間紙文明傳統,其中包括剪紙、年畫、紙扎、燈彩、冥紙,紙馬等。作為官方和精英為主體的紙文明形態(tài),一直是中華文明的主流文化形態(tài),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許多紙文明類型近百年來已失去社會化的實用功能,轉化流變?yōu)槲幕囆g傳統傳承了下來,如書法和中國畫。民間的紙文明傳統一直以活態(tài)文化的方式在鄉(xiāng)村社會的生活形態(tài)中自發(fā)地傳承著,如今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期的時代變革,民間紙文明形態(tài)也在經受著消失流變的沖擊。中國古老的剪紙藝術傳統,能否像中國傳統的書法一樣,在漸漸脫離了生活習俗實用功能后,以中國藝術傳統的身份進入當代主流文化形態(tài)傳承下去。我的回答是,不但可能,而且進入新世紀,已呈現出一種剪紙復興的發(fā)展趨勢,中國剪紙會象書法一樣成為現代文化形態(tài)中雅俗共賞的藝術傳統。200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第四批76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中國入選22項,其中剪紙已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在此之前,中國許多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剪紙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應當說20世紀90年代末,當民間藝術走入低谷的底端后,進入新世紀,一個標志著文化人民性復興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幾千年積淀傳承下來的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成為國家體制內的重要民族文化傳承保護事業(yè),也成為吸引世界關注中國的文化熱點。
編輯推薦
《空花·剪紙研究與創(chuàng)作》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