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與民族精神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齊魯  作者:池萬興  頁數(shù):459  

前言

兩千多年來,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于司馬遷與《史記》的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不勝枚舉,然而從哲學與民族學的角度研究司馬遷的民族思想與《史記》所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的成果并不多見。目前尚未看到這方面的專著,論文也極其有限。這一方面與人們將《史記》看作史學與文學著作的傳統(tǒng)認識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研究不夠深入有關。但這種研究現(xiàn)狀與《史記》在中國思想史與文化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稱。因此,必須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多角度、多學科地研究《史記》,使《史記》所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得以發(fā)揚光大,為現(xiàn)代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一、民族精神及其基本特征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歷史積淀,使得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和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時至今日,這種民族特色仍然具有廣泛的社會物質(zhì)基礎和民族心理基礎。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從哲學與民族學的角度研究司馬遷的民族思想與《史記》所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作者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多角度、多學科地研究《史記》,使《史記》所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得以發(fā)揚光大,為現(xiàn)代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作者簡介

池萬興,男,1962年3月生,陜西彬縣人,漢族。西藏民族學院研究生處處長、教授、博士、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生導師、西北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1983年7月畢業(yè)于陜西師大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90年7月獲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師從閆憲康、馮俊杰兩位先生研究先秦文學與戲曲。2003年7月獲西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師從趙逵夫先生研究先秦兩漢文獻。2004年進入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師從蔣凡先生,2006年6月出站。1994年11月任語文系副主任,1998年12月任語文系主任。2004年起任西藏民族學院研究生處處長至今,同時兼任西北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導師。

書籍目錄

緒論上編  民族精神的歷史積淀 第一章  三皇五帝的開拓進取精神   第一節(jié)  三皇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精神   第二節(jié)  炎黃兩族的開拓進取精神   第三節(jié)  顓頊“絕地天通”的改革精神   第四節(jié)  堯舜不懈追求的奮斗精神 第二章  夏王朝的建立與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第一節(jié)  大禹的開拓進取精神   第二節(jié)  王權觀念的崛起   第三節(jié)  貢賦制與中央集權的建立   第四節(jié)  民族統(tǒng)一與凝聚力的形成 第三章  殷商文明與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第一節(jié)  契降生的神話學意義   第二節(jié)  夏商之際的變革精神   第三節(jié)  神權觀念的加強   第四節(jié)  商代王權觀念的加強 第四章  周代多元文化與民族精神   第一節(jié)  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追求與民族精神   第二節(jié)  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與民族精神   第三節(jié)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zhì)與民族精神   第四節(jié)  厚德載物與民族精神 第五章  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民族精神的形成   第一節(jié)  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第二節(jié)  秦漢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與民族凝聚力的增強   第三節(jié)  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第四節(jié)  秦漢文化思想與民族精神的形成   第五節(jié)  秦漢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形成 第六章  《史記》的創(chuàng)作宗旨與民族精神的自覺弘揚   第一節(jié)  《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創(chuàng)作宗旨   第二節(jié)  《史記》弘揚民族精神的客觀歷史條件   第三節(jié)  司馬遷弘揚民族精神的主觀努力下編  《史記》弘揚的民族精神 第七章  《史記》大一統(tǒng)思想與民族凝聚力   第一節(jié)  《史記》對大一統(tǒng)政治的頌揚   第二節(jié)  《史記》對民族大一統(tǒng)的熱情頌揚   第三節(jié)  《史記》的體制結構所表現(xiàn)的民族大一統(tǒng)思想   第四節(jié)  《史記》民族大一統(tǒng)思想的深遠影響 第八章  《史記》以人為本的精神   第一節(jié)“以人為本”的編排體例   第二節(jié)  以人為本的取人原則與價值取向   第三節(jié)  以人為本的天人理念   第四節(jié)  《史記》人本思想的淵源及影響 第九章  《史記》的變革創(chuàng)新精神   第一節(jié)  《史記》對歷史變革過程的認識   第二節(jié)  《史記》所體現(xiàn)的變革類型   第三節(jié)  變革創(chuàng)新必須具備開拓進取精神   第四節(jié)  《史記》變革創(chuàng)新精神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 第十章  《史記》所弘揚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   第一節(jié)  《史記》所記述的中華民族思想家們的自強不息精神   第二節(jié)  司馬遷自強不息的精神   第三節(jié)  《史記》所弘揚的志士仁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四節(jié)  《史記》所弘揚的自強不息精神對后世的影響 第十一章  《史記》所弘揚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   第一節(jié)  忠君愛國,關注民生   第二節(jié)  反抗強暴,為國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三節(jié)  抗擊侵略,保衛(wèi)祖國   第四節(jié)  贊美富國富民的賢人,反對窮兵黷武、濫興功業(yè)   第五節(jié)  弘揚愛國主義的現(xiàn)實意義 第十二章  堅持氣節(jié)、舍生取義的人格自尊精神   第一節(jié)  中華民族成仁取義的氣節(jié)風范與人格理想   第二節(jié)  舍生取義的自我犧牲精神   第三節(jié)  貧賤不移的人格自尊精神   第四節(jié)  《史記》舍生取義精神品格的生成及其影響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四章  周代多元文化與民族精神周代實際上包含了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可以分為春秋與戰(zhàn)國兩個時代。周代文化不同于夏商文化,夏商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發(fā)生時期,而西周和東周則是我國歷史文化的成熟期。西周的禮樂文明已發(fā)展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而春秋戰(zhàn)國則是我國歷史文化大放異彩的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雖然萌芽于遠古和夏、商時代,但真正形成比較成熟的民族精神并積淀成為為中華民族所普遍接受的民族精神各方面深刻內(nèi)涵的則是在周代。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期。中華民族的大一統(tǒng)思想觀念、中華民族的大一統(tǒng)政治格局、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等諸多方面都形成于這一歷史階段。因此,周代文化對于中國歷史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都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我們重點探討周代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關系。而周代文化是極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經(jīng)史子都產(chǎn)生于這一時期。因此,要全面論述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形成的關系是相當困難的。所以,這里我們打算分四節(jié)對周代文明與民族精神形成密切相關的主要內(nèi)容予以重點論述。

后記

我喜歡與研究《史記》已有十幾年了。1995年我出版了第一本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專著——《司馬遷民族思想闡釋》(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該書1998年榮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這對我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鼓舞與鞭策,從此更增加了我對司馬遷與《史記》學習與研究的興趣。2000年,我報考了西北師范大學趙逵夫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人學之后,打算繼續(xù)學習與研究《史記》。但根據(jù)恩師趙先生的安排,我選取了《管子》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趙先生曾循循善誘地說:“你在《史記》研究方面已經(jīng)有一定的基礎,現(xiàn)在應該利用這次求學的機會,在先秦諸子方面多下一點工夫,這對你今后的司馬遷與《史記》研究也有很大的益處。因為司馬遷就曾經(jīng)做過整齊百家雜語的工作,對先秦諸子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即使研究《史記》,也不能不對先秦諸子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在先秦諸子中,《管子》是最為復雜的一部,不但難讀,而且問題較多,研究的人也少。你若能在這一方面多下一些功夫,肯定會有收獲的?!痹谙壬墓膭钕?,我暫時放棄將《史記》作為博士論文選題的想法,專心攻讀先秦諸子,尤其對于《管子》用力最多。三年博士生涯轉瞬即逝,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獲得了評審專家和答辯委員會的一致好評。

編輯推薦

《史記與民族精神》是由齊魯書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史記與民族精神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這個題目很好,確實為大家做關注。有時間要仔細看看作者的思路和論證,才能看出功力。
  •   較新,封皮有磨損,不過算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