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杜涌濤 編 頁數(shù):275
Tag標簽:無
前言
新聞只有一天的生明?有關新聞,不同教科書上有不同的詮釋,其中之一認為,新聞只有一天的生命。這種觀點,到了網絡年代,似乎更加大行其道。事實也是,越來越多的新聞正變得越來越快,如曇花一現(xiàn),稍縱即逝,當然,越來越多的新聞也因此變得越來越輕,浮皮潦草,如過眼煙云。新聞有沒有更長久一點的意義?意義何在?不同的認識會導致新聞從業(yè)者以不同的姿態(tài)和方法制作新聞。相對于網絡年代日益“工業(yè)化”和“流水線”式的新聞制作,《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愈來愈像一個置身于喧囂浮躁之外的新聞手工作坊,獨特與精致是這家作坊從未停止過的追求?!侗c周刊》并不認為,新聞只有一天的生命。它孜孜以求的是,即使新聞已經變成舊聞,但其認識價值和文本價值歷久依舊彌新?!侗c周刊》強調新聞的思想性,但這種思想性是理性的、溫和的、建設性的。相對于許多媒體而言,《冰點周刊》更加看重新聞的表現(xiàn)性和可讀性。它不喜歡干巴巴的思想,而是鐘情于那種“有表情的思想”。《冰點周刊》一直在苦苦尋找一個時代的經典意象。換句話說,它一直在張大眼睛注視著這個時代的“那一滴水”。它摒棄宏大敘事,喜歡在細枝末節(jié)的表現(xiàn)中,讓讀者看到這個時代模糊的背影。它的編輯的口頭禪是:故事、故事、故事,細節(jié)、細節(jié)、細節(jié)。
內容概要
“鉤沉”圍繞著民國“過去的那些人”展開,張季鸞、成舍我、楊度、葉公超、蘇曼殊、梁遇春、任鴻雋、翁文灝……一幕幕鮮為人知的傳奇軼事,在歷史零散與完整的記憶中生動地“鉤沉”再現(xiàn)。他們曾經的理想,他們的面容和言行,他們的風度、氣質、胸襟、學識和情趣,于此間一一復活,帶給我們閱讀與感慨的同時,更留無限思考。
作者簡介
杜涌濤,中國青年報社編委、《冰點周刊》主編。
書籍目錄
序言一、過去的報人 張季鸞:民國故報人 王蕓生:徹頭徹尾的新聞人 陳銘德:報社老板最謙恭 成舍我:我要說話 張友鸞:報紙豈可無風趣 浦熙修:“天窗”記者 彭子岡:不合時宜的天真 雷震:倔強的筍心 殷海光:孤獨的自由二、過去的政客 楊度:貨與帝王終書生 陳布雷:一入侯門不自由 吳稚暉:一個理性的瘋子 王世杰:那位曾經的部長 葉公超:還是文人最自由 梅汝墩:壯士孤寂三、過去的文人 蘇曼殊:行云流水一孤僧 許地山:寂寞落花生 梁遇春:半夢半醉半人生 趙元任:多“好玩兒”的語言 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他 張恨水:鴛鴦蝴蝶不害人 盧前:詩酒人生 王文顯:那一種遙遠的幽默 李健吾:“花團錦簇”的多面手 羅念生:我不要那個,那個是虛的 謝德風:翻譯家的兩種歷史 穆旦:被遮蔽的星辰 朱東潤:“我國傳記文學家朱東潤死了” 張?zhí)煲恚和捴o美 邵洵美:被遺忘的“非典型” 那志良: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四、過去的藝人 黎錦暉:流行的悲劇 費穆:左右不逢源 萬籟嗚:幾次與歷史失之交臂 陳敘一:“陳敘一走了,譯制片死了”五、過去的校長 胡元伎:叩頭校長昂首拒官 任鴻雋:真正的科學是獨立的 楊振聲:被遺忘的思考 熊慶來:像數(shù)學一樣一絲不茍 熊十力:世上從此無“真人” 竺可楨:“浙大保姆” 周詒春:被遺忘的老校長 陸志韋:妥協(xié)之道 羅家倫:“專制”校長的民主姿態(tài) 梅貽琦:一位君子六、過去的教授 翁文灝:科學家在路上 錢寶琮:求真求關 黃文弼:歷史的嘲弄 錢端升:半生空白 方顯廷:資料里的經濟學 馬裕藻:被人忽略的那面 吳梅:一段舊時曲 黃自:芳華留不住 鄧之誠:“舊學”風范 馬一?。捍馊蝗逭摺⑽牡洌菏郎弦褵o真狂徒 胡小石:師道亦風流 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 劉敦楨:學問才是安身處 劉致平:學者尊嚴 童寯:不近人情的建筑師 馬宗融:湮滅的熱誠 束星北:科學的品質 費鞏:民國年代的一盞油燈 曾昭掄:不修邊幅的名教授 吳宓:“我是吳宓教授” 張奚若:民國“炮手” 喬大壯:刀石其人 臺靜農:謎一樣的沉默 蔣天樞:師道的重量 梁宗岱:在謹嚴中創(chuàng)造自然 陳夢家: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張季鸞:民國故報人被《大公報》老人、歷史學家唐振常感慨為“于大公報研究卓然成家”的王芝琛,很篤定地認為,1941年8月19日發(fā)表的《我們在割稻子》,是《大公報》乃至中國報界在抗戰(zhàn)期間最出色的社評之一。在病榻上接受記者采訪的王芝琛,說起當年從父親王蕓生口中聽到的有關這篇社評的醞釀情景時,有些激動,瘦削的身體微微顫抖著。1941年,日軍對陪都重慶發(fā)動大規(guī)模轟炸。社評發(fā)表前一天,王蕓生去探望已病人膏肓的張季鸞,與他談起敵機轟炸的事。王蕓生嘆氣道:“最近重慶很沉悶,我們何以報國人啊?”張季鸞說:“蕓生,你只管唉聲嘆氣有什么用?我們應該想個說法打擊敵人?!蓖跏|生回問:“敵機來了毫無抵抗,我們怎么可以用空言安慰國人打擊敵人呢?”突然間,本已極度虛弱的張季鸞擁被而起,興奮地說:“今天就寫文章,題目叫《我們在割稻子》。就說,在最近十天晴朗而敵機連連來襲的時候,我們的農民在萬里田疇間割下黃金稻子,讓敵機盡管來吧,讓它來看我們割稻子??箲?zhàn)到今天,割稻子是我們第一等大事。有了糧食,就能戰(zhàn)斗?!贝稳?,《大公報》發(fā)表王蕓生執(zhí)筆的社評《我們在割稻子》。此后18天,張季鸞病逝,終年53歲。張季鸞在遺囑中稱:“余生平以辦報為唯一之職業(yè)。自辛亥以還,無時不以善盡新聞記者天職自勉,期于國族有所貢獻。
編輯推薦
《民國舊士:過去的那些人》編輯推薦:源自《中國青年報》的歷史“鉤沉”。那些曾經的夢,那些事,過去的那些人。過去的政客,過去的報人。過去的藝人,過去的文人。過去的教授,過去的校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