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 作者:茅玉麟 編 頁數(shù):256 字數(shù):147000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系“中國科學小品名家名作系列”之一,收錄了包括《沒有不能造的橋》等科學小品數(shù)十篇,供中小學生閱讀學習
作者簡介
茅以昇,著名橋梁專家、科普作家
書籍目錄
談談科研與科普的關系(代序)
橋梁和橋梁技術
中國的石拱橋
洛陽橋與江東橋
人間彩虹
起宏圖,天塹變通途
橋名談往
名橋談往
橋話
二十四橋
天津的開合橋
聯(lián)合橋
古代十座橋梁
瀘定橋
盧溝橋
安平橋
安濟橋及永通橋
珠浦橋
廣濟橋
洛陽橋
寶帶橋
灞橋
趙州橋與李春
沒有不能造的橋
兩腳跨過錢塘江
中國是世界技術的搖籃
中國古代橋梁
橋梁藝術與橋梁文學
造橋技術與橋工匠師
從小得到的啟發(fā)
漫話圓周率
明天的火車和鐵路——一段奇怪的對話
橋梁遠景圖
為祖國、為人類作更大的貢獻——給青少年的一封信
選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橋梁和橋梁技術 三國時,曹操的兒子曹丕,帶領人馬,東征孫吳,到了長江,見波濤洶涌,不敢渡,嘆口氣說:“固天所以限南北也”(見《三國志》),沒奈何廢然而返。后來南北朝時,有個孑L范就說:“長江天塹,古以為限”(見《陳書》)。長江,就這樣把我國南北“限”了幾千年。但這并不是“天”限,而是人限的。果然,一到偉大的毛澤東時代,很快就“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打破了長江天塹的迷信,現(xiàn)在長江上第二座的重慶大橋,又已建成,第三座的南京大橋,接著又要開工。中國人民再沒有什么大江大河上的橋梁,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來造成了! 我國橋梁建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橋梁是一國文化的一個特征。人類一有交通,即需要橋梁,越是靠河的地方,人口越集中,發(fā)展成為城市,橋梁就越多。任何開發(fā)較早的國家,橋梁都不會少,我國文化悠久,而且河流眾多,當然橋梁也就特別多。蘇州一個縣,在清代初年,就有397座橋梁(見《江南府縣志》)。據(jù)說僅石橋一項,幾千年來,全國造了三百多萬座。然而,我國橋梁的特點,不在數(shù)量而在質(zhì)量。首先表現(xiàn)在規(guī)模的宏偉。秦始皇時所造的西安“中渭橋”,就已經(jīng)是“寬六丈,長二百八十步,分六十八孔”(見《關中記》)。其后公元1257年左右修建的泉州“盤光橋”,“長四百余丈,寬一丈六尺”(見《泉州府志》),更是驚人。其次表現(xiàn)在種類繁多,有各種材料造成的各式各樣的橋。上述的中渭橋和盤光橋都是“梁式橋”;約公元270年時在孟津縣黃河上即有“浮橋”,約公元282年時在洛陽就有石砌“拱橋”;約公元410年時在甘肅導河縣就有“伸臂橋”;此外,在四川都江堰有竹索“懸橋”,貴州盤江有鐵索懸橋,廣東潮州“湘子橋”是開合“活動橋”。近代橋梁的主要型式,在我國古橋中,幾乎包括無遺了。再其次表現(xiàn)在建造的堅固,到處可看到幾百年前造的石橋,甚至有將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和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河北“趙州橋”,直到今天還在繼續(xù)服務,未曾中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表現(xiàn)在橋梁結構的科學化。趙州橋是個三十七米“跨度”的石拱橋,在大拱之上路面之下的橋身里,開了四個洞的小拱,不但可以過水,而且減輕了橋身重量。這在近代橋梁上,名為“敞肩拱”,是個最經(jīng)濟、適用而又美觀的型式,用途最廣,但在歐洲初次建造這種拱橋時,卻比我國晚了九百多年。洛陽橋,長3,600尺,修橋墩時,為了克服波濤沖擊,在橋基上利用一種“礪”來把松的石塊“膠固”,就是近代所謂“筏型基礎”的最早嘗試。此外,類似的創(chuàng)造性的結構,還有很多?!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