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樊林 頁數(shù):166
Tag標簽:無
前言
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社會對高素質(zhì)人才的要求已不限于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作為人才素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素質(zhì)日益被社會所重視。什么樣的課程才能培養(yǎng)這種文化素質(zhì),值得教育工作者認真探討,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在這方面已經(jīng)有了具體的方針。在1 998年教育部頒發(fā)的《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zhì)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zhì)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修養(yǎng)和科學素質(zhì)?!?002年以教育部第13號令的方式頒布《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guī)程》,其中規(guī)定“普通高等學校應當開設藝術類必修課或者選修課”,“普通高等學校的藝術課程應當進行考試或者考查,考試或者考查方式由學校自行決定。實行學分制的學校應將成績計入學分”。2006年3月教育部下發(f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強調(diào)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從這一系列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非常重視,對高校通識課程的建設要求很明確。不同科類的高校,對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做法,但是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加強藝術教育,堅持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應該成為所有大學的共同責任。具有超凡魅力的藝術課程,以視覺形象的形式和材料吸引學生,以富有感染力的藝術作品撼動學生,在飽含悠久文化底蘊的藝術接觸中,培養(yǎng)他們求真、求實、求美的品格,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我們相信,經(jīng)過專業(yè)學術團體協(xié)作,由專業(yè)教師編寫出來的這套公共藝術課程教材,既能成為老師喜歡的教材,也能成為學生喜愛的課本。希望我們的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用好這套教材,真正發(fā)揮公共藝術課程的價值和功能。
內(nèi)容概要
《美術鑒賞——造型藝術美學分析》是指導造型藝術欣賞的書籍,不僅需要對作品的感悟和分析,尤其需要在這種感悟基礎上的理論升華。而這方面才是這《美術鑒賞——造型藝術美學分析》最精采之處。作者對達·芬奇、雷諾阿、荷加斯這些藝術大師對藝術實踐的論述深有領會,并且參之以莎士比亞、波德萊爾等文學大師的體驗。在此基礎上接受了貢布里希、安海姆等人的藝術知覺理論,格等人的藝術形式理論,梅洛-龐蒂、杜夫海納等人的現(xiàn)象學美學理論,克林伍德、克羅奇等人的表現(xiàn)主義理論以及阿多諾等人的文化美學理論。形形色色理論的引入并沒有使這《美術鑒賞——造型藝術美學分析》變成大雜燴,而是有條不紊地組織成了一個理論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各種理論構成了作者了解和分析藝術的多種層次和維度,豐富和深化了理論意義;同時又能深入淺出,暢曉明白,給讀者以多方面的啟發(fā)。無論作為藝術理論學習入門的學生,還是有同樣興趣的研究者,都可以從這《美術鑒賞——造型藝術美學分析》中獲益不少。
作者簡介
樊林,女,1968年生,廣西桂林人。1990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系,1993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文藝理論教研室,獲碩士學位。曾在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系文藝學專業(yè)作訪問學者?,F(xiàn)為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主要致力于西方美術史教學、研究。出版《從神性向人性的升華》、《西方名畫中的歷史與神話》(合作)、《石像,是有體溫的》(合作)、《形象化的民族自傳》(合作)、《星群璀璨的年代》(合作)等著作,翻譯《美術術語與技法詞典》(合作),發(fā)表論文《奧德·奈卓姆繪畫中的“雌雄同體”形象》、《西方美術史教學中的“技術性介紹”》、《“新技術”在美術史教學中的批評性反應》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視覺圖像的意義
一、視覺圖像的普遍存在
二、圖像的解讀
三、最初的圖像
四、藝術發(fā)生理論
第二章 藝術的目的
一、存在的目的
二、多種文化的體現(xiàn)
三、不同時代的生活
四、審美的特殊快樂
第三章 藝術的題材分類
一、再現(xiàn)
二、表現(xiàn)
三、抽象與具象
第四章 趣味的構成
一、形式因素
二、結構原則
三、形式的統(tǒng)一
第五章 知覺與造型藝術
一、眼睛與視覺
二、藝術發(fā)展史中的觀察方式
三、視覺與創(chuàng)作
四、通感
五、視覺與欣賞
第六章 藝術家
一、技藝
二、學院訓練
三、自由的境界
第七章 藝術批評
一、藝術批評
二、博物館
三、藝術史在鑒賞中的作用
學生閱讀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三、不同時代的生活今天我們的眼睛已經(jīng)習慣了從報紙的圖片和電視及網(wǎng)絡的影像中了解各種事件,并且認定這是真實反映的重要途徑,因為圖像提供了對事件所做判斷的相關解釋。攝影的普遍性為全球范圍內(nèi)的人們提供了觀看事件的可能,并且?guī)缀跏且环N公平的觀看,不受觀者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局限。在攝影術發(fā)明以前,大量的歷史事件的記錄除了依靠文字敘述就是借助圖像描繪,關于戰(zhàn)爭、政權、慶典,甚至行刑,或者瘟疫。其中日常生活的記錄更是視覺作品最為廣泛的內(nèi)容。事實上,圖像比物件、人事更具有穿越歲月的能力,同樣地,圖像比文字更精確、豐富地記錄了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圖像所具有的“凝固時間”的功能是觀者都愿意相信的,伴隨著大量的形象的出現(xiàn),記錄人物是圖像最為重要的使命之一。人類認知某一個人物的信息往往通過他的畫像,形象性是別的記錄方式相對于繪畫而言所缺少的。這是繪畫賦予觀者的一種心理,一種印象,而畫面上那個人由于時間、地理的因素,基本上是根本無法親眼見到的。當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在盧浮宮見到《蒙娜麗莎》的時候,她的微笑早已被觀者所熟悉。自從列奧納多?達?芬奇記錄了這個年輕女子的微笑,人們開始不斷地嘗試接近這件作品,從她究竟是誰直到大師怎樣捕捉到這神秘的微笑。人們從不同角度觀察,感受到的是不同的神情、笑容,變幻的生動性為這個個體注入了人類美的理想(見圖2-15)。自古代藝術始,關于人的描繪是藝術家們熱衷的題材。在此之前,動物和神的形象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與藝術創(chuàng)造的出發(fā)點及目的相關。具有強烈個體色彩的人的描繪出現(xiàn)在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繪畫中,真實地描繪對象體現(xiàn)出人對世界的認識與主宰這方面的意念。東方藝術中更突出對人的精神的表現(xiàn),并不以精確細膩的刻畫為要義。南宋梁楷(生卒年不詳)的《太白行吟圖》(見圖2-16)所描繪的對象是為歷代詩人追隨的‘詩仙”李白。為李白造像寫真的畫家不計其數(shù),貼近詩人原貌者有之,得其精髓者有之,這個關于李白的構想仿佛沾上了詩仙的氣質(zhì),舍棄了對復雜表象的描繪,單刀直入,將刻畫的重點著眼于‘行吟”,以簡略、狂放的線條,寥寥數(shù)筆勾畫出人物的衣袍,巧妙揮灑發(fā)髻、眼神、髭須,桀驁不馴、才思橫溢的詩人躍然紙上,成為迄今為止將李白塑造得最具神采的一件作品。
編輯推薦
《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美術類系列教材?美術鑒賞:造型藝術美學分析》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