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遠行

出版時間:2006-10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  作者:周國平  頁數(shù):32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偶爾遠行》是周國平首部“出行哲思錄”,極其真實詳盡地記錄了每一次遠離國民的日子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憶,現(xiàn)了作者執(zhí)著而超脫的靈魂之旅。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采和哲思中讀取智慧和超然。

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恒》,詩集《憂傷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離》等。

書籍目錄

序上編 南級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2000.11——2001.2)前言一前言二第一部分 進島之前天上掉下一個機會誘惑和危險哲學家與探險家關于“極地沉思”在亞布力訓練出發(fā)前的猶豫啟程從北京到圣地亞哥圣地亞哥從圣地亞哥到彭塔著陸喬治王島第二部分 島上日記長城站初步印象極限體驗與文化差異生命的極限在哪里海邊閑看企鵝熱鬧中的寂寞到風雪中去阿德雷島攀登島上第二峰島上地球村周游三方海岸你愿做一只企鵝天空下的勞動參觀智利站南極事業(yè)與人類情懷一天的風景迎接新千年的方式雪中冬泳參觀韓國站訪捷克站極晝日出釣魚賽把最想做的事放在第一南極無新聞海邊小景……第三部分 南極素描第四部分 島上斷想第五部分 讀圣經(jīng)札記第六部分 離島之后下編 歐洲長短章初出國門——旅歐印象(1995.5—10)以尼采的名義——瑞士一周(1998.9)隱居古堡——海德堡札記(1999.4—10)跨文化對話——在德國參加一個研討會(2001.3)

編輯推薦

  名家走世界,周國平首部出行哲思錄,記錄所聞所思,再現(xiàn)靈魂之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偶爾遠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1條)

 
 

  •     一個人無論要去什么地方,他的靈魂必須獨行,否則他雖然身體到了那個地方,也不能說他真正到過了那里。
       ——題記
       喧囂的社會,浮躁、不安,塞滿了我們的生活。卻是不知,喧囂背后,寂寞早已經(jīng)成為人生注定的宿命。
       生活在熙熙攘攘的社會中,為名,為利,不停的在社會中摸打滾爬,渴望一次身心的絕對自由,卻是難上加難,我們都是這個社會上一群寂寞的人。我們寂寞并不是沒有人陪伴,而是我們身邊縱使人流不息,但是卻沒有一個人真正的明白、了解我們的內心需求。我們缺乏對他人的信任,因為彼此的關系更多是一種利益關系的維護,一旦,利益這條鏈條一斷,有些所謂的友情就連陌生人都不如。在這個社會的名利場中,人人都在為利益而忙碌、而奔波,我們漸漸淡忘曾經(jīng)的理想,漸漸淡忘自我,而是盲目地去追求所謂的名與利。
       曾經(jīng)的我們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要做一個多么清高,多么高風亮節(jié)的人,而一旦進入到了喧囂的塵世,這一切就拋到了腦后。我們漸漸變成了那個自己曾經(jīng)所厭惡的人,而全然不知,這是一種身體的麻木,更是一種內心的麻木。
       那么改變不了這種現(xiàn)狀,那就保持靈魂的獨行吧,喚回原來的簡單的自己。
  •     作者自己也說,他不是一個好動的人,所以他旅行歐洲主要是參觀展館和文化遺跡加上被動的一點人間交往,描述較比簡單平面。而且,環(huán)境的熱鬧和混雜讓他的大腦也變得缺氧,夾雜其間的思考多寡淡平常。這一特點對比南極之行的文字更明顯。所以,本書上編《南極無新聞》則精彩不可多得。的確,南極之行,外在的描述簡單也可貴,畢竟能去那里住幾天的人文學者太少。而作者在島上的思考,表面看似乎還是他慣常思想的延續(xù),但字里行間總能讓人感到南極這一獨異空間對他心思的感染影響,非常奇妙而難能可貴。
  •     昨日失眠,再次翻出這本未完成的書,最初被吸引的其實是那本《靈魂只能獨行》,進而再尋找他的作品。斷斷續(xù)續(xù)看這篇游記,其實內容對我來說不太吸引,就是用來作為午夜催眠,以及用來磨性子的,不過,我還是覺得可以推薦這本書,因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除了關乎情愛之外,真的很少再有人去關愛自然生活了。他的文,適合在煩躁的時候,耐著性子去看,去看南極的生活,去看你未曾觸碰過的世界,以及最偉大的自然界。
      若你不愛萬物,又何以愛別人,我記得他書中的一句話,大意是,你多久沒有好好看過晚霞了。這句話對我來說,頗為深刻,我們忙碌的為著自己的未來,余下的時間給了愛情、友情、親情。我們每天忙碌不停,人人都是愛情專家,訴說著他不愛我,我又愛他,等等等等。浮躁又紛亂。
      適當?shù)臅r間忘掉自己,放空心情,感受自然,最會是一件好事。
      其實,我很羨慕那個年代的生活,比較純粹和沉穩(wěn)。應該說是,知足。因此,才有時間去思考生命和靈魂。我什么時候也可以如此般沉穩(wěn)和冷靜就好了。
      不經(jīng)常寫書評,也就是發(fā)發(fā)牢騷而已。
  •      讀到七八十頁的時候,已經(jīng)明顯有讀不下去的感覺。以前看人與永恒之類的,雖然都不是從頭到尾的一遍讀完,(那種東西是跳躍式的,不能從頭哲到尾會把人累死)每每感興趣了翻翻,深深領悟,感覺很不錯,看到閃光的句子,用心記下來,思考一陣,受益頗多。
       但看這本書顛覆了印象中的周國平。原來真實有時并不是一件好事。不喜歡看到真實的他的照片,模糊清晰的面容,戴的大框眼鏡穿厚厚的南極探險裝,太以實體的形象存在了??傆X得想象中就好,與自己的想象差太多是一件多痛苦的事。以前初中讀余秋雨,覺得這個名字好詩意,后來他參加的上電視的活動太多,頻頻露面,原來是這么一個老頭。雖然已經(jīng)事先知道,但看到和想象的差距,你懂的。
       原來國平兄只是一個愛宅的毫無冒險精神的空想者,每次都拿自己是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男人說事兒,又和西方人作對比什么的,讀起來了無趣味。他不是去探險的,膽子小,對危險太慎重,懷著家里的妻兒吧。有點兒……怎么說,不夠血性的感覺。而且每每透露自己多么與周遭的熱鬧格格不入,自己的初衷不是為了媒體什么的,有一種刻意感,其實無需澄清太多,反倒顯得累贅,覺得是騙錢的游記,就像是流水賬。既知他是個文人,對科學知識也就無甚苛求了,但我覺得寫思想的太少,流水賬太多,做什么車吃什么飯跟誰一起今天去了哪兒明天去了哪兒……可能這也跟出版的贊助有關吧,那我就無需多言了,懷一顆感恩的心也是對的,機會是別人給的天上掉的。
       哎,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不太喜歡窩在一處埋頭的文人,更喜歡行者一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嘛。體悟這個世界的人事物、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感懷追思一些歷史、遺跡,或者開闊下眼界,知道世界上另外一些人的生存狀態(tài)而不是出于漂浮出世的妄想,這樣的,我比較欣賞吧。
       或許搞哲學的不同吧……
  •      誠如周國平自己所說,他自己不是一個喜歡旅行的人,不喜歡按圖索驥的旅游方式,他更愿意讓自己在安靜的空間當中冥行哲思。所以這部書注定不會有噱頭,而是一如既往的平實、敦厚的寫作態(tài)度,去感受周國平心中的溫和。
      
       在川大的時候曾經(jīng)聽過周國平的一次講座,座無虛席。周國平是我一直都相當喜歡的一個學者,沒有故弄玄虛的花架子,平和可親。讀過他的《守望的距離》、《安靜》,還有《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感動于他的哲思與深情。大學校園一直有這樣一個說法:男不可不讀王小波,女不可不讀周國平。較之王小波的放浪形骸與特立獨行,周國平顯得溫柔敦厚、更像一個鄰家好男人(難怪,儂系上海寧)。而要作為一個包容并序的讀書者,那二人皆不可偏廢也。
      
       言歸正傳。這本《偶爾遠行》是周國平的數(shù)次出國行的點滴記錄,上編是《南極無新聞》,下編是《歐洲長短章》,如實記敘而已。正如當今浮躁喧囂的媒體,總是希望能夠挖出若干的“賣點”加以炒作,本著沒有噱頭的新聞不算新聞的原則,使得我們平靜的生活充滿了玄奇色彩,而,事實的本真,卻永遠是平和的。周國平用近乎小學生日記的方式記錄了自己的出行心得,沒有賣弄哲學背景和文學功力,自然流露對生活的思考,且絲毫不掩飾對自己所愛的人的深厚情感(想想那些把自己感情世界隱藏得滴水不漏的娛樂圈人士,多么可悲)。這種游記的寫法,與我所大力推崇的賴瑞和《杜甫的五城》、《坐火車游盛唐》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這是不可模擬不可復現(xiàn)的。如果想要從中獲取旅游攻略,大可去閱讀《自助游》一類的。
      
       在旅行中讓自己的心靈沉潛,大概才真正的算得上是旅行的意義。一張機票,一張明信片,一個紀念品,一個郵戳,一張門票,它們是旅游的痕跡,卻不是旅行的最終價值。在《偶爾遠行》中,周國平娓娓道來那些平凡卻被我們忽略的很多道理。比如——
      
       把最想做的事兒放在第一位。不要想著先去把那些不重要的事兒先做了再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兒,事實上,中間會不斷有不重要的事兒插入。
      
       生活中很多認為是必需的事兒,其實并不是那么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擁有它,舍不得扔棄,我們還學不會放棄。
      
       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不要想太多未可知的難處在今天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雖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是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不是嗎?
      
       不要總是想著去制造戲劇性的效果,一切順其自然。不要輕信媒體。決不要認同,沒有飛躍就沒有收獲。
      
       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tài),一種是惶恐不安想要逃離寂寞,一種是習慣寂寞,安心用讀書寫作等生活的條理去驅逐寂寞,一種是寂寞本身成為詩意土壤,在其間加以冥思。你選哪一種?
      
       一個人守著所愛的人,做有興趣的事兒,就不會寂寞。
      
       真正屬于自己內心世界的東西,是不宜作為學術研究的課題的。也許,它會變得銅臭。
      
       ……
      
       我也常常旅行在不同的城市之間,思考旅行的意義。也許我跟周老不同的是,我喜歡在路上的感覺,一個人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無所畏懼,去接受從未體驗過的新鮮。也許,周老因為不知道在這座城市里有什么事可做,又有什么必要呆下去,所以歸心似箭,我更喜歡的是這樣的一種布爾喬亞似的偽小資生活狀態(tài)。只要它能讓我快樂。或許難免有些犬儒主義,但是我討厭一成不變的生活?;蛟S,這是屬于我的旅行的哲思。
      
       順便推薦林一峰的《My Lonely Planet》(思路),或會若有所思。
      
       PS:這本《偶爾遠行》看到了幾個錯別字:“負笈”寫成了“負芨”,“熱衷”寫成了“熱中”,相信不是周老的原文。。。還有,裝幀太過精美,彩色印刷,定價太高,都是這本書的弱點……
      
       再PS:應某位小蘿卜頭的要求改了題目……
  •       我很少將自己所讀的書以好和壞來區(qū)分(當然是指那些可以稱之為書的), 因為無論任何一本書里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智慧的靈光, 所以我只把書分成捧書膜拜型, 閱讀思想型, 開卷有益型. 比如我從圖書館借來了三本書,分別是《靈魂的事》《空谷幽蘭》《偶爾遠行》,如果《靈魂的事》和《空谷幽蘭》劃為閱讀思想型,那么《偶爾遠行》就是開卷有益型?!挫`〉是即使讀許多次,也無法釋懷。〈空〉只讀過那么一次,卻總在心澗里蕩漾。而〈偶〉讀過了,會在你的筆記里多了那么幾段值得珍藏的文字。
      
       〈偶〉是一本有一點象游記的東西,不同的是,作者所注重的和一般旅行者所關注的東西是不同的,偶爾會在不經(jīng)意間寫下一些類似靈魂獨白的東西,但是我覺得可能是作者獨處的時間不是很多,總被一些瑣事所牽絆著,所以讓人發(fā)出共鳴的東西不是很多?;蚴且驗槭浅霭嫔绱叩锰?,文章的質量不是很高。因為以前沒有讀過周國平的任何作品,也許會比這本〈偶〉精彩許多。畢竟任何一個作家一生不可能出的每一本書,都可以讓人回味無窮的。同時,我還是覺得無論是作家也好,還是作者也好,讀者不要求篇篇精彩,本本精華,至少要是用心去寫,把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不要為了出集子,而去湊字數(shù),本來可以100頁的書,非要出到300頁,把書價搞上來了,自己的身價卻跌了。
      
        再談書的裝楨,拿〈偶〉和〈空〉來比較,〈空〉是白色的扉頁,黑色的字,穿插著黑白的照片,整體的感覺就是書如其名,名如其文,文如其心......作為一個沒有什么見識的普通讀者,在閱讀中可以感受到許多作者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而〈偶〉就要遜色許多,盡管也是圖文并茂,卻總也脫不了湊頁數(shù)的干系。書價不便宜,大家要斟酌呀!
       
        還是開始的那段話,書在我的眼里,沒有好和壞!〈偶〉還是一本開卷有益的書,所以摘下幾段文字與大家分享:
      
       “從生命的觀點看,現(xiàn)代人的生活有兩個弊病。一方面,文明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越來越優(yōu)裕的物質條件,遠超出維持生命之所需,那超出的部分固然提供了享受,但同時也使我們的生活方式變得復雜,離生命在自然界的本來狀態(tài)越來越遠。另一方面,優(yōu)裕的物質條件也使我們容易沉湎于安逸,喪失面對巨大危險的勇氣和堅強,在精神上變得平庸。我們的生命遠離兩個方向,向上的極限狀態(tài),向下沒有承受匱乏的忍耐力,向上沒有挑戰(zhàn)危險的爆發(fā)力,躲在舒適安全的中間地帶,其感覺日趨麻木?!?br />   
        這可能是許多人都有的感受,或許也是作者正面臨的…….
      
       “我喜歡安靜,但不喜歡苦行。在我看來,如果不是因為躲不掉的險難,一個人就不應該受凍挨餓。我不覺得孤獨和凍餒是好的搭配,在凍餒的時候,我會被身體的痛苦控制住, 沒有力量再去欣賞大自然中和我自己靈魂中的風景了?!?br />   
        現(xiàn)實中的智者
      
       “讀書的心情是因時因地而異的。有一些書,最合適于羈旅中,在無所事事中,在遠離親人的孤寂中翻開。這時候,你會覺得,雖然有形世界的親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無形世界的親人相逢了。在靈魂與靈魂之間必定有一種親緣關系,超越了種族和文化的差異,超越了生死,當你和同類靈魂相遇時,你的精神本能會立刻把它認出來?!?br />   
        跨越時空的相遇
      
       “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tài)。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于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是別的事物來驅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 一種創(chuàng)造的契機,誘發(fā)出關于存在,生命,自我深邃思考和體驗?!?br />   
        開卷有益。
      
      
      
  •   空想的哲學是偽哲學,考慮世界的本原還得依靠潛藏的生活經(jīng)驗呢···哲學家的思想有邏輯,有根源。同意樓主的看法,不喜歡刻意的強調自己多么地與眾不同,嗤之以鼻卻又去做,這多么違心。喜歡真實的體悟,不喜蒼白的感念和教導。
  •   想起來一個片段,他寫一個南極科學家冷血,沒有救一個小企鵝還是什么的,我覺得文人的悲憫以至于無知科學的優(yōu)勝劣汰和自然規(guī)律,有時候,可能因為人類一個自以為是的無知舉動破壞生態(tài)平衡。記得中學的時候看過一篇文章,是作者在海龜從海中遷徙的時候看一只小海龜爬的慢就幫了一把,結果后來大量的海龜出現(xiàn),都被一種飛鳥叼了,原來這只被幫的是先鋒,出來探路的,會預報危險。人類不懂得自然的生存邏輯
  •   一直喜歡周國平的書!
  •   大叔 寫得是很豐富 就是標題讓人忍不住想調戲下 太可怕了。。。。
  •   被標題黨毒害的一代……
  •   忍不住想說 能不要老是和別人起一樣的標題么。。。
  •   原諒一個大腦癡呆的大叔已然江郎才盡……
  •   干嘛不叫 這個行者說:我不愛旅行
  •   果然是搞傳媒的……贊~~~
  •   咨詢費 自動交予
  •   pia~
  •   今天在看這本書,一直對這位學者有所耳聞,今天看到,果然是我喜歡的文字風格。
  •   把書價搞上來了,自己的身價卻跌了。
    挺哲理的一句話。
  •   我覺得偶還是很好看的。。。
    雖然看了不少周的書。。。
    哲理思辨么
    本來就是靈光一閃的東西
  •   偶里面穿插著周許多自己處世的觀點,有很多還是相當收益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