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親的自傳

出版時間:2006-12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美)牙買加·琴凱德  頁數(shù):199  字數(shù):120000  譯者:路文彬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琴凱德以一種優(yōu)美的散文文體寫成的這部小說,優(yōu)雅、明澈、醉人、悲愴而富有樂感,令人著迷!堪與加繆的《局外人》媲美。一位年屆七旬的老婦的自傳式小說,令人沉醉,卻又痛徹心肺!作者講述了她在多米尼克的生活,帶著淳樸、倔強的反抗和苦澀的自省......

作者簡介

牙買加·琴凱德,美國著名作家。17歲時背井離鄉(xiāng)到紐約的富人家當女仆,因緣際會之下開始寫作。從1976年開始為《紐約客》撰稿長達20年之久。其主要作品有《在河底》、《我母親的自傳》、《我的弟弟》等。
作為當代英語文學界極為重要的作家之一,琴凱德經(jīng)常被評論界拿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我母親的自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3條)

 
 

  •   寫的是自己的自傳,記恨、憤怒還在選擇部分接受中的成長,文字的傳奇像是成長的旅行。閱讀完你發(fā)現(xiàn)驚奇還有更多。
  •   其是看到名字就感興趣了,我喜歡自傳類的書籍。再在開頭一點章節(jié),就決定買了。反正也很便宜。
  •   在她生活的那個世界里,“無情是唯一可以繼承的真實遺產(chǎn),而殘酷有時則是唯一可以免費得到的東西”?;蛟S我們可以試著理解她的憤怒和怨恨?!皼]有人注視和觀看我,我注視和觀看我自己。這種看不見的交流流出去,再流向我。出于絕望,我公然挑戰(zhàn)性地漸漸愛上了我自己,因為我別無選擇”。這也許就是作者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抗世界的方式和方法。而作為少數(shù)族裔的代言人, “死亡是唯一的現(xiàn)實,因為它是唯一確定的,萬物皆無可避免。”作者道出了這個世界的永恒真相。
  •   不錯的書,希望看到作者另外作品
  •   母親給于她孩子的愛是難以用言語描述的。每個人和母親之間的故事和感受都是不同又相似的。不同在于故事情節(jié),相似在于感受著的是共同的母愛。
  •   很樸實
  •   很美的文字。
  •   雖然很散亂,但是折射出來的是一個民族的屈辱歷史。
  •   憤怒也很迷人
  •   怨婦氣太重,這個是不喜歡的地方
  •   如果你閱讀西方小說不多,那么這本書很有可能給人以驚艷的感覺。
    但與局外人相比,還是缺少了意味深長的內(nèi)涵,難以激起人重讀的欲望。
    看起來與那些寫得不錯的小說一樣,語言與技巧還是比較容易學習的,思想?yún)s很難。
  •   很讓人開眼界的書。那些充滿哲理的思想,夠我們用一陣子了??串敶骷业淖髌?,有的就是取其其中一意,整個小說就通透多了,也就覺得美了。
  •   文字寫得真的很好,內(nèi)容挺費解??傊@本書讀的不輕松,到最后還是看譯者的評論才有點恍然大悟的感覺。興許是自個太久沒好好靜下心來讀書的緣故,大腦笨了,理解能力弱了。
  •   一直喜歡關(guān)于母親的作品。
  •   行文風格很沉重,讓人透不過氣了,但不失為一部好作品。
  •   琴凱德的確寫的不錯 但是怎么看怎么沉重……
  •   通篇的怨和恨,也許有反抗和自省,但何來的明澈和醉人,啊,騙人的評論呀。沒有相似的回憶,連文字都無法理解,看到只是作者到死都是怨婦,無法升華。
  •   實在是不明白在講什么,后來直接扔到**桶了,有可能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還沒到這個地步,不推薦購買。
  •   有某種深刻性,不具厚度
  •   沒有看那 感覺不錯
  •   聽說不錯,還沒看~!
  •   應刷精美
  •   我母親的自傳
  •   真的很不錯,內(nèi)容精彩,有幫助
  •   艱難母親給兒子的財富
  •      這本該是一本可以讀得很快的書,188頁的小冊子,淡黃色的書頁,不會反射刺眼的光,大小適中的字體,令人倍感舒適的行間距,開始時的情節(jié)也似踏著輕慢的歌謠,流水一般不疾不徐地向前推進著。然而,我卻讀得出奇地慢,我不得不常常停下來,折返回去,再讀一遍,在那層層疊疊的復沓句式里,在那些有意為之的象征里,在老婦般絮絮叨叨的敘述里,在夢囈一般的喃喃自語里,尋找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
      
       從生到死,這樣的寫法,通常會被人冠以“傳記式”,這本書也依此定律將“My Mother”翻譯成了《我母親的自傳》,但是,這卻并非是普通意義上的“自傳”。又或者,與其說它是“自傳”,勿寧說它是一本思考集——一本從生到死的思考集。
      
       琴凱德花了五年的時間寫這本薄薄的小冊子,那時,她大概是四十四、五歲的模樣,此書出版時,她也不過將近知天命的年齡。這本書匯聚的是她對整個前半生的思考,書中人“我”——雪拉以及她的遭遇,僅僅是將這些思考的碎片連綴起來而已。因而,琴凱德首先摒棄了對白,作家們視為生命的細節(jié)也不被她放在眼里,雪拉的生活,是一片片邊緣模糊的色塊,即使有個把線條,也是很粗放地一劃而過。琴凱德專注于內(nèi)心的求索更甚于對情節(jié)的描摹,她只是將自己半生的感受與感悟,一古腦兒地傾倒在讀者的面前。到了作品的后半部分,作者索性甩去了所有的描寫,而只專注于思考了。
      
       雖然作品中有大大小小十幾個人物,但實際上,琴凱德只寫了兩個人:男人和女人;雖然雪拉經(jīng)歷了生死存亡間的許多事,但實際上,琴凱德只寫了兩件事:征服與被征服。
      
       小說里的女人,以“我”雪拉、尤妮絲、繼母、拉巴特夫人,妹妹等人為代表,她們的不同僅僅在于虛弱或強壯與否,富有或貧窮與否,地位的優(yōu)越與否……,除此之外,她們都是一樣的:
      
       她們不信任別人,也不被人信任——“我們從來都誰也不相信誰,……它成了我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猶如一種良好的行為舉止”;
      
       她們不愛別人,也不被人愛——因為“任何一種愛的表示,都不會是真心的,因為愛可能會給別人以優(yōu)勢”;
      
       她們在被別人傷害的同時,也殘忍地傷害著別人,還沒有學會愛,她們便已經(jīng)學會了恨,她們往往藉由恨維持著她們的地位,維持著她們的優(yōu)越感,維持著她們自以為存在的“尊嚴”……“我”的妹妹,從出生之日起,便沒有得到過來自于父母的一點愛,但就是這樣一個可憐之人,她“懷疑我,討厭我。她學會說的第一句侮辱人的話,就是直接沖我說的”;在“我”幫助妹妹墮胎,并幫助她康復之后,“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說完她認為能夠極大地傷害我的感情的話后,朝我面前的地上吐唾沫”。
      
       當“尤妮絲的長裙撲打在我的臉上時——從她的腿上散發(fā)出來的刺鼻氣息。我將永遠忘不了這種氣息,每當我聞到自己身上的氣味時,我就會想到她”,當然,她們擁有一樣的氣息,被征服者的氣息。
      
       而征服,對大多數(shù)女人而言,來自于男人。作品中的男人,是以父親、拉巴特先生、羅蘭、菲利普等為代表的,盡管對他們的描寫或繁或簡,但他們的邊緣卻模糊地重疊或干脆融合在了一起,他們都貪婪,都對自己無比的鐘愛,他們用所謂的“愛”來完成征服:“‘愛’這個字眼被如此頻繁地說著,以至于它在我這個七歲孩子的心里和頭腦里變成了一種暗示:這個東西并不存在”;他們用所謂的“愛”,使女人成為男人們借力的施虐者,男人們通過女人向女人們施暴,影響她們,繼而控制她們。
      
       真正的傷害雖然來自于男人,而女人往往是這些傷害的直接施力者:“我”的繼母——為了保住在我父親家的地位,而將“我”視為眼中釘,甚至不惜加害“我”的性命;拉巴特夫人——為了保住她在夫家的地位,拴住丈夫的心,而將“我”——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少女——做為祭品呈現(xiàn)給她的丈夫,甚至進一步希望“我”孕育出拉巴特先生的孩子;羅蘭出軌,打“我” 耳光的卻是他的妻子……
      
       而在這所有的征服與被征服的背后,卻有著更加深層的悲劇根源,那便是殖民主義的征服與被征服。殖民主義使一些人因為膚色得到了一切,也使另一些人因為膚色而喪失了一切。琴凱德用飽含譏諷與憤怒的口吻寫道:“一個以他的蒼白膚色自豪的男人,無比珍愛他的皮膚,因為那不是任何追求的結(jié)果,根本沒有經(jīng)過他自己的任何努力。他生來便是那個樣子的,他獲得了賜福,被選擇成為了那個樣子,他的皮膚讓他在一切事情上都享有等級方面的特殊優(yōu)先權(quán)”。
      
       而對另一些人而言,他們被迫遠離自己的家園,故鄉(xiāng)在“地圖上就是一個黃色的輪廓”;
      
       他們被迫說著征服者的語言,“我竟用我將永遠不會喜歡不會熱愛的一個民族的語言說了這第一句話”,那顯然不是“我”的祖先用過的語言,而在使用這種語言的同時,卻一次次確立了被征服者的身份,每說一句,被征服者的烙印都在無形之中被加深了;
      
       他們甚至被驅(qū)趕著信奉征服者的信仰,“可是”,琴凱德悲憤地叫喊,“難道這些奴隸真的對首先看見永恒之光那么有興趣嗎?萬一他們更偏愛永恒的黑暗又該怎么辦呢?”
      
       每個人都陷入巨大的困惑之中,做為殖民者出現(xiàn)的菲利普和他的前妻,做為被殖民者出現(xiàn)的“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詢問個不停,”但問也好,不問也罷,沒有人知道“我究竟是誰”?“她(他們)的真正自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在她(他們)那里丟失了”……
      
       關(guān)于征服這個主題,在作品中占有相當大比重的思考,便是生與死的問題。
      
       開篇的第一句話:“我的母親生下我就死了?!?,簡約的句子,冷酷的現(xiàn)實,使這句話擁有了震撼人心的力度,這句話在后面的文中被不厭其煩地用于各種句式,各種情境之下,“我母親在我剛出生時就死去的這個事實,成為了我一生的中心主題”。這句話的出現(xiàn),始終強調(diào)著兩個現(xiàn)實:
      
       我沒有選擇地被設入塵世;
      
       在投入塵世的那一刻,我即被拋棄了,同樣是無從選擇。
      
       這兩個現(xiàn)實成為我永不枯竭的憤怒的源泉。做為女人,我無從選擇;做為被征服者,我同樣無從選擇。無法選擇的出生,在不斷地被拋棄、被剝奪中扭曲的成長過程,再加上無法選擇的死,構(gòu)成了“我”生命的全部。面對這個無從探知的世界,“我”一次次舉起銳利的刀鋒,將“我”的憤怒刺向虛空。憤怒之后,“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正是在那一刻,我覺得我不想屬于任何人,自從我答應讓那個人(母親)擁有我,而那個人卻沒能活下來擁有我之后,我便不想屬于任何人了;我也不想讓任何人屬于我。”
      
       于是,我不再屬于我的父親,用詆毀他揭露他來脫離他;
      
       我不再屬于任何一個男人,用離開來脫離他們;
      
       “我拒絕屬于一個種族,拒絕接受一個國家”。
      
       我絕不合作,但也不作抗爭,“我沒有作聲,我也不想作聲”。于是,“我”選擇活在這個世界的邊緣——在這個世界的盡頭,如果沒有人愛“我”,那么由“我”自己來愛;如果沒有未來,那么“我”就只活在現(xiàn)在。這聽起來無論如何都是一篇絕望的女性宣言。
      
       不過,就在這“邊緣”與“盡頭”,對于每個“我”所遇到的人,“我”都靜靜地觀察,冷眼旁觀著每一個人的命運,在不動聲色的命運之神邊上,在冷冰冰的死亡之神邊上,悄悄地噴吐著氣息?!拔摇笨慈丝催M了骨髓的最深處,然而,我僅僅是在“看”,在“觀望”,我將自己隱藏在命運之神、死亡之神那龐大的、黑黝黝的袍袖之后,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遠離外面熱氣騰騰的空氣,同樣熱氣騰騰的世界,轉(zhuǎn)過身,卻被自己無邊的憤怒灼傷。
      
       “我”的憤怒來源于無從選擇,于是“我”拒絕再將生命帶入這個世界,“我”替那個他或她做了選擇,對于他或者她而言,“我”就是命運,“我”就是死神!
      
       整部作品的文字都在琴凱德絕望的憤怒中顫抖著,她肆意噴吐的怨氣并沒有帶來任何希望,只是死亡,使“我”平和下來,沒有變得豁達,也沒有和這個世界達成和解,只是“一種非沉默也非接受的平靜”,死亡的公平使“我”長出了一口氣,“死亡是唯一的現(xiàn)實,因為它是唯一確定的,萬物皆無可避免”。
      
       琴凱德用她半生的力量,不停的思考,不停地質(zhì)問,但她卻沒有回答,她選擇了逃避,等待死亡為她解決一切的問題?!拔摇憋@然接受了父親的觀點:一切開始很重要,后來很重要,到最后就沒什么重要的了。
      
       那么憤怒呢?
      
  •   看你的評論我連大氣都不敢出,難道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相似?
  •   不同,多了女性的感性與細膩,但也很沉重。
  •   像彎彎一樣,讀得連大氣都不敢出,心不停顫抖,疼,眼淚快要掉下來。
    當我讀完時,渾身發(fā)冷,雞皮疙瘩起滿雙臂。
    好想哭,但是哭不出來,所以好難受。嘆氣,心仍是疼,好沉重。
    馬上就去卓越訂購。
  •   讀這本書很費勁 用勒很大的力氣 總是看幾頁就會看不下去 但是第二天又會照樣重看 恩
  •   第一次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最近重讀,對愛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   感覺很有文采,因為文學課要寫個文學批評,所以自己選了這本書,剛剛在網(wǎng)上買了一本,決定要好好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讀書使人明智。
  •   沒人覺得翻譯得不太好嗎???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