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本老舍傳

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作者:徐德明 著,舒濟供 圖  頁數(shù):365  字數(shù):34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現(xiàn)代作家傳記坊間已有多種,為何還要出這套書?和以往的作家傳記相比,這套書有什么特色?我看有這么四點。    一是圖文互動。這套書命名為“圖本傳記”,因為有大量的“圖”。不是新畫的插圖,而是老照片。每本書的編寫過程,編者都花費很多精力去搜尋有關(guān)傳主的各種照片資料。這套書在“圖”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書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補充,而是經(jīng)過精心的編排,其本身就構(gòu)成書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圖與文互動映照,互為闡釋,更生動也直觀地敘說傳主的生平。那些斑駁陳舊的老照片不光為了“好看”,也是為了制造濃厚的歷史現(xiàn)場感,給人某種沖擊,加上文字的點撥,讀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傳主及其所處的時代的那些情味。    二是回歸日常。和常見的以褒揚頌贊為主的評傳不同,這套傳記更注重把作家看做是特定時代中有個性的生命體,是“人間的”作家,而不是超人。編者不拒絕傳主的日常表現(xiàn)、逸聞瑣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細節(jié)、性格側(cè)面,甚至某些獨異的品性。這會和我們通常對這些作家的認識有些“落差”,但閱讀的興趣反而由此生發(fā)。即使魯迅這樣的大作家,也不見得老要對他仰視,有時采取平視,會讓人覺得親切,能觸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也就可以更放松地走近文學巨人。對傳主的生活與心性的描寫越是具體而豐富,也就越有利于對他們創(chuàng)作的深入了解,幫助讀者進入作家的世界。    三是史家筆法。這套書雖然面向普通讀者,卻有厚實的學術(shù)支持,有史家的眼光與方法。編撰者都清楚意識到,現(xiàn)代作家傳記的寫作其實就是文學史研究的一支,內(nèi)容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為立足真實,還可以糾正或補充文學史之不足。這套書搜求與考證了許多歷史資料,補正了以往文學史對相關(guān)作家評價上的某些偏失,豐富了對文學史的理解。叢書還吸納了當前學界對相關(guān)作家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顯現(xiàn)出鮮明的學理追求。這套書既注重對傳主創(chuàng)作生涯的輪廓勾勒,又有歷史細部的體察,所喚起的是一種知性與感性的交織。讀這樣的傳記能得到靈魂游歷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啟迪。    四是優(yōu)美可讀。這套書各冊出自不同編者之手,他們都是有建樹的學者,彼此風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讀者平等交流,用比較平實而活潑的筆調(diào)去引領(lǐng)讀者。-這種圖本敘述方式既是文學的,又帶有濃厚的“科普”特點,文學史研究專深的成果在這里終于轉(zhuǎn)化為平易誘人的傳記論說。這套書總讓讀者感到一種親和力,仿佛可以和編者一起,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傳記林苑中游逛,觸摸那些現(xiàn)代作家非同尋常的生活軌跡,體味他們的苦惱與歡樂,思索他們的經(jīng)驗與忠告,細察各種人生況味,增加生活的見識與樂趣!和那些作家“約會”,不但加深了對他們創(chuàng)作的理解,還能感受某種精神的提升,對應(yīng)我們自己的生活,也許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啟示,寂寞中領(lǐng)略撫慰,失意中獲取鼓舞。    現(xiàn)代文學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傳統(tǒng)”。作為文學傳統(tǒng)的相當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眾多作家的創(chuàng)作積存,保留著社會群體的共同記憶。其中一些作品經(jīng)過時間的篩選,成為經(jīng)典,占據(jù)著傳統(tǒng)中顯要的位置,對后世產(chǎn)生持續(xù)的影響。無論承認與否,現(xiàn)代文學“新傳統(tǒng)”已經(jīng)成為某種常識,或某種普遍性的思維與審美的方式,無孔不入,無處不在,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yōu)楹涡枰喿x現(xiàn)代文學?就因為這是寶貴的資源,因為它在規(guī)范和制約我們的思想與感覺,我們必須了解“新傳統(tǒng)”,不斷從當代的高度去闡釋“新傳統(tǒng)”。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現(xiàn)代作家傳記,了解現(xiàn)代文學作品,就是認識與理解“新傳統(tǒng)”的一種需要。閱讀現(xiàn)代作家傳記,可以拉近我們與現(xiàn)代經(jīng)典的距離,更可以具體感觸已經(jīng)過往的那個世紀的風云,體驗前輩先賢的精神氣度。從傳記角度去理解和闡釋“新傳統(tǒng)”,也就是這套圖本傳記的編撰宗旨吧。    幾年前,我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過一本《中外傳記作品選讀》,作為高中語文選修教材。我在前言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表示我對傳記閱讀的期望?,F(xiàn)不妨轉(zhuǎn)錄于此,貢獻給讀者,特別是接觸到這套書的年輕的朋友們:    讀傳記常常讓人陷入沉思:我們該怎樣設(shè)計自己的人生?從杰出人物和成功者那里吸取經(jīng)驗,可能是最好的途徑。年輕人大概都有自己的偶像,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充實而有意義,不妨就把目標定得高一點,偶像的選擇不是追逐時尚,而是取法乎上,把那些真正能在思想、智慧和人格上不斷激勵我們、完善我們的人物,作為精神上的良師益友,學習的榜樣。青少年時期多讀一些杰出人物的傳記,在接觸人類精神高端的過程中張揚我們的靈性,塑造我們健全的人格,那會終生受益。    這就如同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說過的:“用偉人的事跡激勵我們,遠勝一切的教育?!?   2010年5月5日于京西藍旗營寓所

內(nèi)容概要

這本《圖本老舍傳》由徐德明著,命名為“圖本老舍傳”,因為有大量的“圖”。不是新畫的插圖,而是老照片。《圖本老舍傳》的編寫過程,作者都花費很多精力去搜尋有關(guān)老舍的各種照片資料。這本書在“圖”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書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補充,而是經(jīng)過精心的編排,其本身就構(gòu)成書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圖與文互動映照,互為闡釋,更生動也直觀地敘說著名作家老舍的生平。那些斑駁陳舊的老照片不光為了“好看”,也是為了制造濃厚的歷史現(xiàn)場感,給人某種沖擊,加上文字的點撥,讀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老舍及其所處的時代的那些情味。

作者簡介

徐德明,1956年生,揚州人,歌哭于斯。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職于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從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出發(fā),稍窺文學的古今演變脈絡(luò),略探其雅俗堂奧,從揚州評話到當代前衛(wèi)小說,處處關(guān)心,間有涉獵,一無成就。研究老舍,心有戚戚,所著《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雅俗流變》及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批評論文,偶被學界同仁提及。行走在文學/文化研究的途中,興味不減;置身子時下學術(shù)體制之內(nèi),“渾然不覺”。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末代旗人
一、三歲失怙
二、母親
三、讀書習文
第二章 新舊之間
一、“做事”與“五四”
二、世俗與宗教
三、嗜好與愛好
第三章 英倫記略
一、起居、飲食、衣著與東方學院
二、讀書、寫小說
三、譯事
四、新加坡與《小坡的生日》
第四章 家山湖海
一、全家福
二、教授與職業(yè)寫家
三、老牛破車
第五章 八方風雨
一、“文協(xié)”
二、“文?!?br /> 三、“舊雨”和“新知”
四、美國棲遲
第六章 京華風云
一、開會
二、持續(xù)與自主
三、養(yǎng)花與看畫
四、茫茫末世人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老舍出身于晚清旗人家庭,1899年2月3日(農(nóng)歷戊戌年臘月二十三,那天是送灶的日子)誕生在北京新街口南大街小羊圈胡同(現(xiàn)為小楊家胡同8號),取名慶春。父親舒永壽,母親馬氏,慶春是小兒子,他大姐此時已經(jīng)出嫁。舒家編屬正紅旗。    從歷史來看,我們不可將旗人與滿族人等同(旗人不僅包括滿人,還包括加入旗籍的蒙古人、漢人等),辛亥革命以后沒有了八旗軍籍,旗人的等級身份消亡,滿族的族裔身份依然合法存在,只是生活境況大不如前了?!捌烊恕焙汀懊袢恕?即漢人,加入旗籍的漢人除外)是清朝人的兩種迥異的身份,清帝國是八旗先人創(chuàng)立的國,民人身份普遍低于旗人,朝廷對待兩種人的法律與衣食俸祿都不一樣。進人民國時期,江山已經(jīng)不再屬于旗人,改稱民國,低于旗人一等的民人有了名義上屬于“民”的“民國”。民國初期的一二十年內(nèi),剛剛失去了政治經(jīng)濟特權(quán)的旗人生活極其艱難,雖然民人生活未必得到普遍改善,但比較起來,無論在物質(zhì)上還是心理方面都要比旗人好過一些。    老舍一出生就趕上了變法改良的年頭,旗人的既得利益受到了威脅,可謂生不逢時。改變“鐵桿莊稼”的生活待遇的言論已經(jīng)威脅著身在八旗的人們,《茶館》第一幕的眾多旗人,在變法剛剛過去的日子里,都有著惶惶然的感受。緊接著就是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打進北京城,老舍的父親在與八國聯(lián)軍的巷戰(zhàn)中陣亡。老舍出生于軍人世家,但到他長大成人,已經(jīng)沒有朝廷的軍事責任需要承擔了。他晚年寫作的《正紅旗下》,既可作為自傳,又可當做一個族裔與王朝的衰敗史。童年的老舍是末代旗人,他的少年與青年階段,是擺脫與超越清朝遺民身份、成長為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過程。這個過程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記下了旗人遺民的形象和心路歷程,同時他也不時地想著滿族人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一、三歲失怙    了解一個作家的生活語境,理解他的精神歷程,而后才能把握他創(chuàng)造的那個文學世界,我們不能把老舍的生活和作品分割開來。那些源自老舍生活語境的圖片歷歷再現(xiàn)了他的文學與文化世界。老舍的文學世界情感豐沛,但在作品中表現(xiàn)得很有節(jié)制。因為父親在童年生活中的缺位,老舍在情感上與母親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少了別人通常由父親給予的精神支持,老舍更傾向于精神導師的尋找。母親是最好的老師,童年、少年引導他向善的還有宗教界人士,青年時代他參與教會活動、服務(wù)社會。盡管幼年失去了父愛的“怙恃”,老舍卻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就保持著一顆愛心,日后把這顆愛心放大,體現(xiàn)在抗日戰(zhàn)爭中對“文協(xié)”工作的奉獻,20世紀50年代對新時代的平民生活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他一生對生活的巨大熱情。    若是出于對老舍的崇敬,人們追思他的父母,卻發(fā)現(xiàn)除去老舍寫的《我的母親》,其他關(guān)于他的父母的文字資料很匱乏,圖片影像資料更是缺失嚴重。一百多年前西方來華的傳教士的印刷品上就印有各種西方偉人的照片,上個世紀初上海灘上的紅倌人的照片已經(jīng)上了雜志,20世紀20年代洋太傅莊士敦身著御賜的貂皮褂在宮中照相,但是這項技術(shù)在中國為平民家庭所用卻很晚。今天欲撰述上個世紀早期的生活,若非生于豪門且為知識界中人,身為平民而沒有特殊因緣,則難以找到他們的照片。上世紀40年代,老舍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與一批知識分子共同度過了七八十天,僅僅留下了一張合影。吳曉鈴先生曾感嘆:“當時照相是真正高檔奢侈活動。”1900年老舍的父親死于與八國聯(lián)軍的交戰(zhàn)中,當然不可能留下旗裝衛(wèi)戍的照片,連在民國生活了30年的老舍母親也沒有留下照片。也許老舍母親做壽時拍過照而沒能在戰(zhàn)爭中保存下來,老舍為老人祝壽唱大戲、放電影而不拍小照似乎不合情理,除非老太太有什么忌諱。對這個缺憾的彌補,就只能依賴于背景或相關(guān)材料,只好請讀者將對文字的想象轉(zhuǎn)變成畫面了,    近代中國與帝國主義入侵的沖突、戰(zhàn)爭造成了老舍生活中父親的缺位。老舍是老兒子,父親舒永壽是護軍,擔當拱衛(wèi)京師的職責。父親和旗兵們在京城里與八國聯(lián)軍交戰(zhàn)的時候,他才一歲半。1900年8月15日,正當壯年的舒永壽在戰(zhàn)爭中受傷致死,入殮的棺木中只有其生前穿的一雙襪子和一副褲腳帶。老舍對父親肖像的記述源于父親進入皇城的腰牌上的字跡:“面黃無須”。中年老舍自述:“現(xiàn)年四十歲,面黃無須?!睆乃闹心暾掌梢韵胂蟮贸銎涓甘嬗缐鄣娜蓊仯部梢詮恼t旗護軍譯大典時所著禮服想見其當年的軍儀。父子面容相似,而命運在六十多年后也水火無情的輪回:父親死于戰(zhàn)火,他則跳太平湖溺亡。父親去世前后的年頭,正是老舍《茶館》《斷魂槍》《神拳》這些作品中人事與生活的語境。在這些人事的敘述過程中,幽幽飄蕩著老舍父親的一絲氣息。P002-005

后記

我于1977年考進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二年級時才認真讀老舍,從《駱駝祥子》開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30多年了。那時找不到全本的《駱駝祥子》,托同年考取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的揚州人朱強,請他復印1949年前出版的《駱駝祥子》的后三章,這才看全了。又請現(xiàn)已故世的老師陳孝直先生,從僅對教師開放的圖書館特藏室中借出晨光版的《月牙兒》《微神》,看得如饑似渴。    《老舍文集》第一卷的出版已經(jīng)是1980年了。在此前后。老舍著作的單行本亦有出版。那時候在揚州買書,能夠排一二百人的長隊。買書多了,幾個同學漸漸與書店的營業(yè)員們熟悉了,每周四等候在新華書店柜臺前,看進了什么新書,摳出有限的師范生的生活費(14元)買回新書,古今中外的亂買一氣。那時,一塊錢能買300多頁的書。我買的書,作品多于理論,所以至今讀作品的興趣比讀理論大得多。每見到新出的老舍的書,必定買下,常常將癟癟的口袋變得空空如也。反正回家有父親供給飯吃,一兩個月才看一回電影(帶薪讀書的同學請客占了一半),洗澡理發(fā)之外,沒有任何用項。讀書替代了其他方面的要求,順承了多年禁錮壓抑的環(huán)境,竟也沒有痛苦的感受。父親的工資不高,養(yǎng)一大家人,非但不責備我花錢買書。還給我訂了《人民文學》和《文藝報》(那時是比較薄的刊物)?,F(xiàn)在已經(jīng)不大記得《文藝報》上的理論探討,可見不是研究理論的料子;《人民文學》上發(fā)表的新時期初的重要作品都有印象,最喜歡的是分三期連載的老舍的小說《正紅旗下》,看到戛然而止處。久久地不能排除失落感。而今想起那一段時光,更有一種失落:父親生病到辭世的日子里,我怎么也無法寫這本書,材料準備了兩年,就是無法寫下去。父親走了,從他的遺物中翻檢出我研究老舍的碩士學位論文的油印稿和第一次參加老舍國際討論會的論文,原來他都仔細收藏著!老人家從來沒有和我說過老舍,只是看過我編寫的《老舍自傳》。可這30多年,父親都在注視著我的學業(yè),老人家一輩子也沒有多少叮囑的話。    畢業(yè)前,寫了關(guān)于《斷魂槍》的文章,也不自命是研究,只是因為被深深地打動。李關(guān)元先生看了。鼓勵過一番,于是讀老舍更起勁了。5000多字的《斷魂槍》,讀了不下50遍。30年后,才將這篇文章修改整理發(fā)表。我到大學教書已經(jīng)是上世紀80年代末,在第二次老舍國際討論會上才進了老舍研究的圈子。這圈子里的人多多少少地受老舍人格感染,大家都是朋友。    關(guān)紀新兄將寫《圖本老舍傳》的工作轉(zhuǎn)托給我。舒濟先生送我她編輯出版的攝影圖冊《老舍》,只說近千幅圖片任我選用,徐炯為我掃描圖片付出了勞動。溫儒敏先生組織這套書的撰寫,在白洋淀開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會理事會。見我暴瘦,他建議作生化檢查;老舍110周年誕辰的會上再見到我,他并不催促,只是關(guān)心我的身體如何。此后又是父親的病,一晃近三年,出版社負責圖傳出版的編輯換了兩位,對我超過時限也一再寬容。今年暑假放棄幾次旅游的機會,四五十天內(nèi)每日在電腦前工作十四五個小時。完稿前就頭暈,寫成后腰背疼痛快一個月了。在那些“玩命”的日子里,雙目失明的85歲老母親一再問:“還要寫多久?”老人家心疼。    雖然研究老舍多年,但沒做出什么成績來。要論作老舍的傳記。學者中比我更有資格的應(yīng)不少于五位。僅說張桂興兄,朋友中沒有誰比他更熟悉老舍的資料,這次寫作簡直離不開他編的《老舍年譜》。舒濟先生的攝影圖冊《老舍》,更是一座展開老舍文化批評與研究的富礦藏。一般地看看那些照片,倒也不覺得驚奇,一旦要采用,突然發(fā)現(xiàn)它們向我展開了一個巨大的文化空間。所以。我沒有隨意地在書中用這些圖片,而是在某種文化邏輯支配下組織與闡釋它們。要說這本傳記有什么特點,那就是材料中根本沒有什么“秘辛”,所以追求聳人聽聞效果的讀者大可不必看,敝帚自珍的是其中有我的文化批評邏輯。這種邏輯也決定了書的結(jié)構(gòu),全書六章總體上按照時序,但是每一章內(nèi)部卻常常脹破了本章的時間限制,每一節(jié)都可以作為獨立的板塊來理解。采用這種方式,是因為有許多關(guān)于老舍的思考,本來應(yīng)該寫成論文,現(xiàn)在都囫圇地處理成了某一節(jié)。所以;它的首選讀者應(yīng)該是作學位論文的年輕朋友,讀仔細一點,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系列的研究論題。我的希望是:年輕的朋友們可以深化我的理解與思考。    書中的老舍不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個在20世紀中不斷地在困頓中掙扎奮斗的知識分子。老舍一生中一再地陷入“困頓”,又屢次地突破它,并取得巨大成就。最后一次陷入暴力的困頓,掙扎的結(jié)果是玉石俱焚,老舍的肉體消失了,他的精神變成了一種對人類的警示。他的困頓與掙扎是對20世紀中國文化的特殊展示與闡釋。這本書如果能夠稍稍展示這種價值,我愿足矣!    這本書是我的學術(shù)生命中研究老舍的印跡,這“趕”出來的成果粗糙了一點,在治學30年的生命中,仍是重要的一部分。明知此生做不了多大的事情,有這一點小小的積累,也不便妄自菲薄。    徐德明    2011年9月初寫于安徽師范大學鏡半塘湖齋

編輯推薦

這本《圖本老舍傳》由徐德明著,全書六章總體上按照時序,但是每一章內(nèi)部卻常常脹破了本章的時間限制,每一節(jié)都可以作為獨立的板塊來理解。采用這種方式,是因為有許多關(guān)于老舍的思考,本來應(yīng)該寫成論文,現(xiàn)在都囫圇地處理成了某一節(jié)。所以;它的首選讀者應(yīng)該是作學位論文的年輕朋友,讀仔細一點,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系列的研究論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圖本老舍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我們老師寫的書,書里面有他自己對老舍的理解 和對他生活的那個年代的理解。
  •   很好的一本老舍的傳記 很 喜歡
  •   有點厚,讀不進去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