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09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荷蘭]塞斯·諾特博姆 頁數(shù):193 字數(shù):180000 譯者:吳冰青
Tag標簽:無
前言
若要勾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荷蘭當代文學的概貌,五位杰出的大作家是絕對回避不了的,他們是威廉·弗雷德里克·赫爾曼斯(Willem Frederik Hermans)、杰拉德·雷夫(Gerard Reve)、哈里·穆里施(Harry Mulisch)、塞斯·諾特博姆(Cees Nooteboom)以及海拉·哈瑟(Hella Serafia Haasse)?,F(xiàn)已作古的赫爾曼斯和雷夫,連同穆里施,并稱“三巨頭”,曾長期統(tǒng)領戰(zhàn)后的荷蘭文壇。荷蘭飽受戰(zhàn)火蹂躪,作為荷蘭現(xiàn)代史上核心的一章,二戰(zhàn)不但成為他們筆下最重要的故事背景,也激發(fā)了他們對戰(zhàn)爭作更深入的審視,而不僅限于簡單的道德感知(正義與邪惡)。赫爾曼斯的主題是人在現(xiàn)實的混亂中尋找秩序的無力,他的哲學帶有虛無主義意味。在他的重要作品《達摩克里斯的暗房》(De donkere kamer van Damocles)中,赫爾曼斯徹底顛覆了抵抗戰(zhàn)爭中荷蘭人民的英雄形象和英勇事跡,把戰(zhàn)爭描繪成一個晦暗、殘酷的場面,其間人們的反應固執(zhí)而無理性,“真理”常常無從尋找。雷夫以自傳體小說《夜晚》(De avonden)一舉成名,小說描繪了戰(zhàn)后的荒涼景象,其價值在于極為獨到的語言風格,作者賦予日常俗語以沉郁、反諷的神髓,作品中充滿了反語、幽默和自相矛盾的世界觀,常令讀者和批評家無從把握,但對后世的影響將是久遠的。他自認是頹廢的浪漫主義一派,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總是不憚提起宗教、性、情感和文學諸方面的禁忌話題。上帝、愛欲和死亡是雷夫的文學主旋律。穆里施的作品中,二戰(zhàn)同樣是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他的父親是奧地利通敵分子,母親卻是猶太人,如此極端的反差令他敢于說出這種招惹爭議的話來:“我就是二次世界大戰(zhàn)?!标P(guān)于二戰(zhàn),流傳最廣的作品無疑是穆里施的《刺殺》(De aanslag),這是一個刺殺通敵分子的故事,小說結(jié)構(gòu)完美,情節(jié)扣人心弦。他的代表作是1992年出版的《天堂的秘密》(De ontdekking van de hemel),這部光彩奪目的神話現(xiàn)實主義“絕對小說”,講述了一位被挑選者受命將石碑送回天堂的故事。一些美國批評家將這部小說與但丁、荷馬和彌爾頓的作品相提并論。他的另一部作品《齊格弗里德:黑色牧歌》(Siegfried, een zwarte idylle)虛構(gòu)了希特勒的兒子,向我們展現(xiàn)了他的悲劇遭遇,作品被讀者推選為歐洲最佳小說。對荷蘭文學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另一條主線,則深深植根于荷蘭的殖民歷史之中。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遠涉重洋來到東印度群島,帶回去的不僅是金銀香料,更有異域的故事。哈瑟承接了先輩穆爾塔圖里和埃德加·杜·佩隆的余緒,所謂“荷屬東印度小說”在她的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一生的前二十年是在東印度群島,特別是爪哇度過的,這段經(jīng)歷留下的印象成了她的靈感的重要源泉。她的處女作Oeroeg即是根據(jù)她對東印度群島的記憶寫成的,小說描寫了身在殖民地的荷蘭人的困境和傷痛,自此分裂人格的基調(diào)頻頻出現(xiàn)在她的作品中。哈瑟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歷史小說,她的文學成就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其作品的質(zhì)量與“三巨頭”難分伯仲,人們尊稱她為荷蘭文學的“老祖母”。 這五位大作家中,塞斯·諾特博姆則是另一番景象。他的作品常常著力于關(guān)注非現(xiàn)實性的問題,如時間的短暫、記憶的飄忽、現(xiàn)實與思緒的朦朧,而且對表現(xiàn)的形式十分重視,因而他的文學道路是現(xiàn)代主義而非現(xiàn)實主義的。他的文學主題包括死亡、自我的神秘性以及現(xiàn)實與幻想的關(guān)系等,充滿了思辨的哲學意味,所以也有人稱其作品為哲學小說。諾特博姆極為博學,不但博古通今,還對世界許多地方的文化有直接的體驗,遂得以在人類文明的廣袤時空中任意馳騁。在他看來,寫作本身就是思考的一種方式,他的作品涉及到大量的文學、歷史、神話、宗教的知識,而又是完全獨立的?! ≈Z特博姆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是小說家、詩人、游記作家、散文家、編輯,對翻譯和戲劇也有所涉獵。他在文學界受到極高的推崇,后現(xiàn)代作家、詩人A.S.Byatt稱他為“最偉大的現(xiàn)代小說家之一”?!懂敶≌f評論》雜志說:“他的全部作品具有這樣的特質(zhì):博學、語言精純以及在納博科夫和達文波特身上看到的技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庫切評論道:“自省的扭折在另一位作家那里(例如貝克特)也許會引發(fā)心靈的極度痛苦,但是諾特博姆和他化身的敘事者給人的印象卻是太過文雅,在這個世界上太過安適了,很難因之真正感受到痛苦。這是諾特博姆作為作家的特殊不幸:他太聰穎、太深奧、太冷靜而不能致力于對現(xiàn)實的宏大幻化工程,卻又甚少因這種命運——被逐出真摯情感的富于想象的世界——而感到苦悶,乃至將其一化而為它特有的悲劇?!弊?0世紀50年代起,諾特博姆已出版了五十余部作品,創(chuàng)造力至今仍然非常旺盛。他獲得了近二十個文學獎,擇其要者有飛馬文學獎(《儀式》)、穆爾塔圖里獎(《在荷蘭的山里》)、康斯坦丁·惠更斯獎(全部作品)、奧地利歐洲文學國家獎、P.C.胡福特獎(全部作品),近年來更是多次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Z特博姆1933年生于海牙,幼年時父親即死于二戰(zhàn)空襲,母親后來改適一位“非常嚴格”的天主教徒,他被送入教會辦的學校寄讀,前后多所,有圣方濟各會的、圣奧古斯丁修會的,但都因其個性難以適應教會學校的約束而未能畢業(yè)。1951年,他開始在希威散一家銀行工作,1953年因為太瘦弱入伍不成,轉(zhuǎn)而開始游歷歐洲。1955年發(fā)表處女作《菲利普與他人》(Philip en de anderen),小說講述主人公在地中海的漫游故事,而又包含了一段重要的中國奇遇。作品隨后獲得了安妮·法蘭克獎。次年出版詩集《找尋家的死者》(De doden zoeken een huis)之后,獲得旅行資助,這樣他從50年代末開始寫作旅游故事,后來竟成為大家。1963年發(fā)表的小說《騎士已死》(De ridder is gestorven)情節(jié)非常簡單:一位荷蘭作家自殺,留下一部未完成的小說,內(nèi)容是關(guān)于一位作家接手寫完一位已死作家的小說。朋友決定替他完成小說,于是從他留下的筆記的片言只語中將小說的情節(jié)一點點拼接起來,也將作家的生平拼接了起來。我們可以在小說中看到博爾赫斯的影響,文體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了。這部小說之后,諾特博姆似乎感到自己進入了死胡同,“我想,讓他自殺了事,我就不必自己寫完小說了”。隨后十七年,他再沒有寫過小說,只是把精力放在詩歌和游記散文的寫作上,直到1980年發(fā)表《儀式》,才又重新回到小說創(chuàng)作中來。自此,除了繼續(xù)詩歌、游記散文的寫作,他還發(fā)表了大量的小說作品,其中包括1984年的《在荷蘭的山里》(In Nederland)、1991年的《下一個故事》(Het volgende verhaal)、1998年的《萬靈節(jié)》(Allerzielen)和2004年的《失樂園》(Paradijs verloren)?! ∫苍S沒有哪位現(xiàn)代作家比諾特博姆更具國際性了,他一以貫之地透過一種文化的棱鏡觀照另一種文化,比如在《儀式》中,他將日本茶道加于西方生活,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對比。他熱愛旅行,游蹤遍及大半個世界,單是住過的旅館就寫成了一部書(《諾特博姆的旅館》)。他把自己的時間一分為三,分別留給了德國、西班牙和荷蘭。他是海外影響最大的荷蘭作家,被讀者視為當代歐洲最卓越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德語地區(qū)極受歡迎,有時譯本竟早于原本出版?! ≈Z特博姆的寫作興趣,即詩歌、游記、小說,其實早在50年代就已成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雖然如此,他自認首先還是一位詩人。不過客觀地看,他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很可能是因為小說和游記的成就。作為小說家,他完全可以與卡爾維諾、博爾赫斯、納博科夫并肩而毫不遜色;作為游記作家,他的觸角深入到歷史、文化的幽深之處,其同道將是尊貴的瑪格里斯、布瑞南、弗莫爾以及莫里斯?! ≈Z特博姆的小說帶有實驗性,他經(jīng)常采用框架敘事的結(jié)構(gòu),而各敘事層的寫作大都具有不同的風格,故事中嵌套故事,隨著故事推進,框架敘事與各嵌入敘事逐漸融合(即使發(fā)生在不同的時間或地點),甚至死去的人物也要活在其后裔里,最終參與敘事的融合??蚣軘⑹率址ㄒ娪谠S多文學經(jīng)典,如《天方夜譚》、《變形記》、《呼嘯山莊》等。他通過事件流和意識流來營造故事氣氛。他筆下的主要人物通常是復雜、混亂的,他們的愛與性也大多不夠“正?!?。他的小說還常常牽涉其他文化,它們在小說建構(gòu)上的重要性也是他人難以相比的。這些特點,都很值得我們細致考察和學習?! 秲x式》是諾特博姆最著名的小說,可以說是他最精巧完美的作品。諾特博姆中斷小說創(chuàng)作長達十七年之久,才磨出一本薄薄的小書,1980年甫一出版,立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小說獲得荷蘭聲望很高的費迪南德·博德維克獎。1982年,一個由著名學者組成的委員會從荷蘭近十年創(chuàng)作的最好的小說中將它挑選出來,授予飛馬文學獎,隨后英文版面世。這是諾特博姆首部譯成英文的作品。1989年,小說被拍成電影。 小說的開場是1963年深秋,伊尼·溫特羅普的妻子齊塔離開了他,伊尼因此上吊自殺。伊尼是一個相當復雜的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頗有代表性:他生活舒適,不必為生計奔忙;他不受任何規(guī)則的約束,隨意放任,享受命運帶給他的一切偶遇和新鮮的刺激;他是一切的“淺薄愛好者”,時常做做藝術(shù)品交易,進出股票和期貨市場,給報紙寫寫星象運勢預言,滿足于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頭閑逛。但他卻是個十分敏感的人,夢魘般的回憶時時籠罩著他,讓他每天都體會一次幽暗的死亡。齊塔懷了孩子,但伊尼極度懼怕改變,終于沒讓孩子出世。從此齊塔開始冷淡他,而伊尼也在女招待的懷里尋找安慰。他們最終分道揚鑣,伊尼那天寫下的占星預言也成了現(xiàn)實:他感覺到寒冷、恐懼和羞辱,唯有自殺。然而即使是自殺,他也沒有能夠取得成功?! r間回溯到十年前,伊尼通過姑母認識了阿諾德·塔茲。阿諾德是一位滑雪好手,他愛思考哲學問題,反對宗教,厭惡人類。在他眼里,自然就是上帝,而人類是邪惡的。他生活在孤獨之中,一個人旅行、寫書、監(jiān)看山火。他的生活嚴格按時間和程序進行,讀書、散步、晚餐、喝咖啡、就寢無不如是,于是事事都成了儀式。在阿諾德的推動下,伊尼從姑母那里爭得了一份遺產(chǎn)。之后,阿諾德年年冬天隱居于阿爾卑斯深山,他對人類的厭惡最終蔓延到對自我的認知,于是他讓自己凍死在雪地里?! 《暌院螅聊崤c阿諾德的兒子菲利普在一家亞洲古董店偶遇。菲利普是阿諾德與一位印度尼西亞女子所生的兒子,但阿諾德從未提起過他。與父親一樣,菲利普也是離群索居,在空蕩蕩的寓所里禪定、冥思,所不同的是,時間似乎已經(jīng)完全游離于他的生活之外了。菲利普對日本樂燒茶碗很有研究,擁有一只古代大師的杰作是他唯一的夢想。機會終于來了,他耗費了一生的全部積蓄,買到一只罕見而美麗的赤樂茶碗,于是邀請了伊尼和藝術(shù)品經(jīng)紀人舉行茶禮。之后,他打碎了茶碗,然后沉水而死。伊尼來到菲利普的房間,只見茶碗的碎片四散開去,猶如點點退色的血跡?! ∪齻€人都試圖在世上尋找自己的位置,尋找某種自我完滿,他們也都曾自殺。兩位塔茲都斷絕了與世人(包括家人)的聯(lián)系,他們在孤獨中尋求生活的意義。他們的理想主義和現(xiàn)實世界的矛盾是無法解決的。倒是伊尼,他的生活沒有任何目標,只是一味隨波逐流,唯有一點好處,他能接受一切可能性,就是這一點讓他生存了下來?! ⌒≌f故事很簡單,然而思想?yún)s十分豐富,讓人一讀之后,還望再讀。我們看到對時間記憶的感悟、關(guān)于宗教的對話、對存在問題的爭辯,甚至有關(guān)瑜珈的議論,都很中肯而富于啟發(fā)。書中涉及到的人類儀式,至少就有基督教圣餐禮、苦修會的冥想、伊尼的割禮、猶太教的明耶、佛教的入定、日本茶禮等,每種文化、每段人生都與一些儀式緊密相連。飛馬文學獎提名委員會在報告中稱贊《儀式》具有“引人注目的敘事結(jié)構(gòu),以及一個敏銳的人對這個世界的知覺,作者擁有迷人的洞察力,最后須指出的是,本書的寫作,與它的復雜性相稱,是既明晰又透徹的”。我想,每個人閱讀這部小說,定會得到豐富的感受和領悟,就不需我在此贅言了。 本書是從阿德里安娜·狄克遜的英譯本轉(zhuǎn)譯的,人們對這個英譯本歷來評價甚高。狄克遜本人長期從事荷蘭文學的英譯工作,1974年獲得馬蒂努斯·尼約夫翻譯獎。中譯本參校了俄文譯本,因此訂正了英譯本一兩處疏誤,部分注釋也相互作了印證。譯者衷心希望能很快看到直接譯自荷蘭語的新譯本,到那時,這個本子或許就可以“退休”了。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部關(guān)于秩序與混沌、生命與虛無的小說,一個敏銳而充滿智慧的寓言。 1963年深秋,在妻子棄他而去的那天,伊尼·溫特羅普上吊自盡。然而,他的自殺,猶如他的婚姻,不過印證了業(yè)余玩票者的失敗。伊尼生活富足,他跟蹤證券市場的波動,時時做點藝術(shù)品買賣,情感生活隨意放任。他隨波逐流,享受著命運帶來的一切機遇。奇怪的是這樣的人卻特別適應現(xiàn)代社會,在混亂和嘈雜中如魚得水。 伊尼漫無目的的漂流讓他先后遇見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人,一對父子。他們過著儀式化的生活,與外面世界格格不入。父親憎惡人類,離群索居,生活嚴格按時鐘進行,連他最后的自殺也不例外。兒子沉浸于古典日本文化之中,冥思苦索的生活、儀式化的死亡是他的理想。他耗費了一生積蓄,買到一只理想的樂茶碗,在茶禮結(jié)束后,他打碎了茶碗,然后沉水而死。
作者簡介
塞斯·諾特博姆(1933- ),現(xiàn)代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語出A.S.拜亞特),生于荷蘭海牙。他是詩人,也是旅行作家和翻譯家,作品中的實驗風格最讓讀者印象深刻。多年來,他遍游歐洲,用文字表達他對生活和自我的思考。他獲得過各種文學獎項,包括P.C.胡福特獎、飛馬文學獎、康斯坦丁·惠更斯獎、奧地利歐洲文學國家獎。近年來,諾特博姆的名字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有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名單中。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間奏1963第二章 阿諾德·塔茲1953第三章 菲利普·塔茲1973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間奏1963 我一做計劃,這個問題便會糾纏不已:“折騰什么呢?”——這個問題,簡直要整個攫住我了?!貖W多爾·馮塔納 伊尼·溫特羅普自殺的那一天,菲利普公司的股價停留在149.60。阿姆斯特丹銀行的收盤價是375,而聯(lián)合船運則下滑至141.50。記憶如狗,總是趴在它喜歡的地方。要說他記住了什么,那就是這些了:股市行情報告,運河上很好的月光;還有他是在盥洗間上吊自盡的,因為他已經(jīng)在《誓言報》自己的星座專欄里預言,他的妻子會跟另一個男人跑掉,而屬于獅子座的他,就將因此自殺。那真是完美的預言。齊塔跟一個意大利佬私奔了,而伊尼也是自行了斷。他還念了一首布隆的詩,如今卻記不起是哪一首了。那條狗,那傲慢的獸類,在這一點上令他失望。 六年前,他結(jié)婚的前夜,就在這同一條王子運河路的司法殿臺階上,他默默哭泣,流下了真摯的眼淚。同樣真摯的淚水齊塔也流過,那是他在馮得爾公園一間滿是青蛙和蜥蜴的屋子里侵占她女兒之身的時候,而且是出于同樣的原因。陰晦的預感,一種深沉而難以測度的恐懼——雖然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標志或者儀式,他卻要因之改變生活,改變一切了?! ∷類埤R塔。暗地里,只對自己,他稱她納米比亞公主。畢竟,她的確有一雙綠色的眼睛,一頭光亮的紅色頭發(fā)以及與之相伴而生的膚色,鈍暗的白里泛粉——這些都是最高貴的納米比亞貴族的特征——而且她還擁有那種矜持而見怪不驚的氣質(zhì),這在納米比亞所有的省份,都是被奉為貴族的真正標志的?! ∫苍S齊塔愛伊尼更深,只是因為伊尼并不愛自己,一切才不對勁的。自然,總是有人聲稱那是因為他們的名字都那么古怪可笑,但是伊尼(伊尼戈,名字取自那位有名的英國建筑師)和齊塔(這位納米比亞公主的母親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支持者)兩人都明白,他們名字的奇怪發(fā)音將他們提升于世人之上,疏離于世人之外。他們可以一連幾個小時躺在床上,念叨伊尼伊尼、齊塔齊塔,在特殊的場合還會念叨一些溫柔的變體——欽尼,伊塔,伊尼齊塔,欽尼尼尼塔,伊提齊塔——名字在糾結(jié),身體在糾結(jié),這些時候他們也希望能永遠持續(xù)下去。然而,正如世上最大的敵意莫過于時間的整體與每一顆隨機、散在的時間的微粒之間的仇隙,這種期望終是空幻的泡影?! ∫聊帷靥亓_普現(xiàn)在已是頂謝得厲害,但當時他得意地擁有彈性十足的金黃色頭發(fā),那些日子里頭發(fā)還留得很長。他是把自己看得與許多同代人很不相同的,因為他沒辦法獨自過夜,因為他有一點點錢,還因為他時時有些幻覺。至于其他,他偶爾做做繪畫生意,為《誓言報》撰寫星座專欄,記誦大量詩歌,密切跟蹤股票和期貨市場的行情。政治信念,無論是哪一類的,他都認為多少有點精神病態(tài),所以他為自己保留的是業(yè)余玩票的角色,純?yōu)殁槎?,是意大利語里的意思?! 》泊朔N種,在他周圍的人眼里是一大堆的矛盾,在阿姆斯特丹,隨著60年代的到來,它們給人的感覺是日甚一日的痛苦。“伊尼活在兩個世界里?!彼呐笥褌冋f。他們各式各樣,得志或不得志,每個人都只生活在一個世界里。但是伊尼在這一點上卻是個例外,若有人要求他,他便會隨時厭棄自己。假如他有過任何雄心,那他都會稱自己是個失敗者,可是他什么雄心也沒有。他把生活看做是一個頗為古怪的俱樂部,他純屬偶然地成了會員,也會無緣無故被掃地出門。他已經(jīng)決定要離開這俱樂部了——如果聚會變得實在太無聊的話?! 〉嵌酂o聊才叫無聊?每每感到,時候似乎已經(jīng)來了,于是伊尼會一連幾天躺在地板上,頭使勁壓著中國蒲草席硌人的棱條,在他的頗為柔軟的皮膚上印下豐塔納式的痕跡。在滾漿嗎,齊塔這么說,但是她意識到那是從幽深、無形的泉源里升涌上來的真純的悲傷,于是在這些陰郁的日子里,她總是盡心竭力地服侍伊尼。通常,“滾漿”到頭來以一個幻覺收尾。伊尼會從墊子的折磨里爬起身來,向齊塔招手,然后描繪適才看見的幽影,還有那些幽影對他講的話?! ∫聊嵩谒痉ǖ钆_階上哭泣的那個晚上以后,許多年過去了。齊塔和伊尼一起吃、喝、旅行。伊尼在鎳的交易中賠了錢,在海牙畫派的水彩畫生意中賺了一筆,還為《典雅》雜志撰寫過星座和烹飪專欄。齊塔差一點生了孩子,可是那個時候,伊尼怎么也壓抑不住對改變的恐懼,硬是沒有讓孩子出世。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在文學門類如此專業(yè)化的當下,諾特博姆作為作家卻仍然如此多彩多樣:他是杰出的詩人、小說家、旅行作家和翻譯家。他的作品本身就是藝術(shù)的象征。和納博科夫一樣,他的小說里滿含暗示,哲思遍布在最平常的敘述中?! 都~約時報書評》 身為一個小說家,諾特博姆吃虧的地方在于:他太聰明、太世故、太冷靜,以至于他無法完全投入現(xiàn)實主義充滿幻想的無限樂趣之中…… ——J.M.庫切 《儀式》是一部敏銳而深刻的寓言,充滿了對秩序與混亂、生命與虛無的強烈對照。故事描述了一個混亂時代,這個時代不屬于井井有條、追求秩序的人們,而屬于那些能夠在生命的無限可能之間從容游蕩的靈魂。 ——《華盛頓郵報》
編輯推薦
《儀式》是諾特博姆最著名的小說。1980年甫一出版,立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小說獲得荷蘭聲望很高的費迪南德·博德維克獎。1982年,一個由著名學者組成的委員會從荷蘭近十年創(chuàng)作的最好的小說中將它挑選出來,授予飛馬文學獎。1989年,小說被拍成電影。 在這部小說里,我們可以看到對時間記憶的感悟、關(guān)于宗教的對話、對存在問題的爭辯,甚至有關(guān)瑜珈的議論,都很中肯而富于啟發(fā),每種文化、每段人生都與一些儀式緊密相連。相信每個人閱讀這部小說,定會得到豐富的感受和領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