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鹽野米松 譯者:英珂
Tag標簽:無
前言
中文版序我非常高興我的這本以介紹日本手藝人的工作以及他們的生活為內容的訪談錄能有機會在中國與廣大的讀者見面。書中介紹的這些業(yè)種在三四十年前的日本幾乎是隨處可見的。然而,隨著工業(yè)化的迅速發(fā)展,廉價工業(yè)制品的大量涌出,手工的業(yè)種開始慢慢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現(xiàn)在可以說已經(jīng)是所剩無幾了。當沒有了手工業(yè)以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那些經(jīng)過人與人之間的磨和與溝通之后制作出來的物品,使用起來是那么的適合自己的身體,還因為它們是經(jīng)過"手工"一下下地做出來的,所以它們自身都是有體溫的,這體溫讓使用它的人感覺到溫暖。應該說手工業(yè)活躍的年代,是一個制作人和使用人同生活在一個環(huán)境下,沒有絲毫的虛和偽的年代。社會的變遷,勢必要使一些東西消失,又使一些東西出現(xiàn),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慣性。但是作為我們,更應該保持的恰恰就是從前那個時代里人們曾經(jīng)珍重的那種待人的"真誠"。其實如果尋根求源的話,這些手工的業(yè)種和技術,包括思考問題的方法很多都來自中國。它們在來到日本以后,是在風土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中慢慢地改變和完善的。但,還是有不少相通的東西存在至今。這本書中介紹的手藝人和工匠雖然僅僅是一小部分,但是他們中的每一個都能充分地體現(xiàn)日本百姓的人生意識和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中國是被我們看做兄長的鄰國。我們的文字、文化都來源于中國。我們之間雖然有過一段不幸的歷史,但是,中國永遠是我們文化的根源所在。我深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理解兩國文化的橋梁。鹽野米松寫在即將進入公元2000年之際
內容概要
《留住手藝(增訂版)》記錄的人物,或許將是日本最后一批傳統(tǒng)手工藝者,他們和他們的祖輩千百年來取法自然,用樹皮、藤條、篠竹等天賜之物編織布匹、打造工具、維持生活,由于工業(yè)化和全球化的沖擊,這些精巧的手工技術瀕臨滅絕,匠人們依靠雙手世代傳承的寶貴記憶也終將無處安放,著名作家鹽野米松二十余年來走遍日本,傾聽和記錄下了不同業(yè)種的匠人們的生活,本書選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藝人的訪談,系統(tǒng)而忠實地呈現(xiàn)了他們不為人知的處境和精細美妙的作品本書紀錄片式地呈現(xiàn)了:最后的宮殿大木匠在心中供養(yǎng)漆樹的刮漆人一百根芭蕉織出的一匹布全日本最貴的源次鋤像一片竹葉的平田舟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狀的滿山鉤從木中取絲的椴木織柳條飯盒豆腐籃子……
作者簡介
鹽野米松,1947年1月1日出生于秋田縣角館鎮(zhèn)。秋田縣立角館高中畢業(yè)后赴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應用化學科學習。用三十年時間走訪全日本,對各地的手藝人進行采寫,用手藝人的語言記錄他們的生活和技藝。在日本作家中被公認為采寫第一人。曾因創(chuàng)作《古老的地圖》、《加油的日子》和《空巢》等作品四次入選芥川獎候選人。2003年憑借《夏天的池塘》榮獲日本繪本大獎。同年,為了表彰他常年堅持不懈的寫作活動,國際天文聯(lián)盟將第11987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YONEMATSU)命名。主要作品有《爸爸的小時候》、《森林中小憩》、《留守白頭翁》、《駛向紅毛安之島》、《旅行為哪般?》、《藤木山堡壘的三槍手》、《野外探險大全》、《千年橡膠樹的記憶》,訪談錄有《留住手藝》、《樹之生命,樹之心》等。
書籍目錄
壹 要做能吃飽飯的木匠 宮殿大木匠 小川三夫貳 一棵大樹能砍出四五個木盆人 木盆師 平野守克叁 高瀨舟的最后傳人 岡山的船匠 山元高一肆 合著使用者的身體制造農(nóng)具 鐵匠 高木彰夫伍 百年作坊的最后傳人 魚鉤手藝人 滿山泰弘陸 堅守古代的紡織工藝 葛布工藝師 川出茂市柒 芭蕉樹的絲織出美麗的衣裳 紡織工藝師 石垣昭子捌 靠竹編能吃飽飯 巖手縣的篠竹編 夏林千野玖 槭樹條手編工藝后繼有人 手編工藝師 菅原昭二拾 漆樹的汁液能治消化不良 刮漆匠 巖館正二拾壹 用椴樹皮織出最美的衣裳 紡織工藝師 五十嵐勇喜/喜代夫婦拾貳 四十歲開始的編筐生涯 手編工藝師 長鄉(xiāng)千代喜拾叁 柳編是姑娘出嫁前的必修課 柳編手藝人 田中榮一/丸岡正子拾肆 用野生的植物皮編簸箕 打編手藝人 時吉秀志拾伍 木造的鯊舟每小時能行18海里 船匠 大城正喜拾陸 平田舟就像一片竹葉 船匠 中尾勉附 錄 鹽野米松--匠人們的傾聽者
章節(jié)摘錄
用椴樹皮織出最美的衣裳紡織工藝師 五十嵐勇喜/喜代夫婦(1935年12月20日/1941年11月6 日生)導語:有一種叫做【椴樹】的樹,在山里很常見,從它的樹皮里能抽取纖維。過去,在日本全國各地都有用這種纖維做的繩子,也有用它織出來的布做的工作服。北海道的阿伊奴族人穿的民族服裝“厚司織”也是其中的一種,它用的原料是一種叫做歐莜(學名:ulmus laciniata )的植物?!伴材究棥睆臉涞臓顟B(tài)到織成布一共需要22道工序。因為其過程既繁瑣又費時,所以,這種紡織工藝在日本已經(jīng)近乎絕跡了。在山形縣的溫海鎮(zhèn)有一個叫關川的村落,有趣的是這里的村民幾乎都是從事這種“椴木織”工藝的。“關川”是從那個以溫泉而出名的沿海小鎮(zhèn)“溫海溫泉”往新瀉縣的山里去的途中,是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村落。村里的48戶人家有46戶都是干“椴木織”的。用學校的舊址改造的“關川椴木織協(xié)同組合”是這46戶的組織。協(xié)同組合的展示廳里陳列著他們的作品,還有曾經(jīng)是過去生活中一些日用品。那些機器設備是為了讓村民們集中在一起紡線、織布而特別購買的。我去的那天,他們正在一起干活兒??棽紮C上發(fā)出的噠噠的聲音和卡拉卡拉地轉動著的紡車構成了一個非常熱鬧和有朝氣的場面。因為這種布做出來的東西防水性強,所以,從前都用它來做田間工作服、手筐和袋子一類的東西,而現(xiàn)在做的比較多的是帽子、和服上的帶子、門簾、錢包和手提袋等等。他們織出來的東西充分展現(xiàn)了“椴木織”的那種粗狂的感覺,看上去很漂亮、瀟灑。干這個工作是有明確的男女分工的。在山上植樹、養(yǎng)育、砍伐、剝皮的這些體力活兒都是男人們的事。煮皮、抽絲、紡線、織布是女人的事。而女人的活計又因年齡的不同而各有分工。即便是年紀大了,眼睛看不清了,也能憑著手的長年的感覺進行紡線。女人們邊聊著天邊干著手里的活計。在這里還可以看到那曾經(jīng)有過的村落集體生活的影子。伐樹是分季節(jié)的,并不是說什么時候都可以伐,所以,他們的工作日程也不是就合人,而是就合自然來安排的。勇喜、喜代: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叫關川,我們的村子跟新瀉縣相鄰,冬天雪很多,附近有著名的溫海溫泉,從我們這兒兒開車也就30分鐘。我們的村里有48戶人家,220 多口人。這48戶中有45、6戶都是從事“椴木織”的。干“椴木織”有明確的男女分工。進山伐樹、剝皮、曬干是男人們的活兒,其余的,一直到織成東西都是女人們的事兒。這種分工是從很久以前延續(xù)至今的?!伴材究棥钡降子卸嚅L的歷史,我也說不清楚,但聽說至少也得有千年以上吧。其實很多人都不了解“椴木織”是什么東西。你先看看我們的作品,這些作品上的顏色都是天然色。我們把從椴樹皮上抽取下來的纖維泡在米糠里,慢慢地它就會泡出這樣的顏色,并不是染出來的?!伴材究棥弊畲蟮奶攸c就是很結實,泡在水里也不會爛。再就是用它做的衣服因為空隙大,所以通風很好,因此,一說到“椴木織”,讓人會首先想到夏天?,F(xiàn)在,我們織的最多的是女人們穿和服時的裝飾腰帶,還有門簾、帽子一類的東西。單純的織布一般都是各家各戶自己干,而其他的商品或工藝品是大家一起在“協(xié)同組合”里做。因為完全都是手工制作,所以,數(shù)量是很有限的。每一戶一年也就能織一匹布(60米長)。這是一個大概的數(shù)目。是的,如果是一個人織的話,一年也就只能織這么多吧。并不是沒有原材料,是因為干這個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實際上織一匹布,用一個月的時間也就夠了。但是,在到達能織布的階段以前,還有22道各種程序呢。那里放著的和服腰帶,從我們手里出的價是1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萬元),由流通中心轉手給大百貨店或和服專賣店,價格一下子就能翻二到三倍。一下子就變成了高檔品,只有出席大型活動時才會穿用這種腰帶,誰會平時穿呢,那可太奢侈了。過去,【椴木織】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生活中需要用才織它,織出來的也都是些工作服、盛米的袋子這類的東西。從木頭上取絲那就先從樹說起吧。這種樹分布在全日本各地,它是普通的落葉樹,哪兒都能見到。只是,不經(jīng)過修剪和拾掇的樹采不了好皮,皮不好就織不出好的東西。我們那里冬天雪很多,也很大,雪多的地方土地就肥沃,植物長得就好,還有,就是要經(jīng)常修剪,這些都是讓椴樹長好的條件。過去,織布得來的錢是女人們的收入,盡管男人們伐樹、剝皮,但是織出來的布賣了錢跟他們就沒關系了。這個習慣到現(xiàn)在還有呢。椴樹是一種很易生長的樹,五六十年就能長成一棵粗壯的大樹。但是,因為樹心是空的,所以,像熊呀那樣的動物會棲息在里面。我們的村里有時也會有熊出沒,村子附近的摩耶山上就有熊。我原以為其他的地區(qū)也有“椴木織”呢,沒想到這個工藝只剩下我們了。看來,一是我們那里還有好樹,二來冬天有勞動力,再一個原因就是由于我們是一個很小的村莊,大家的關系相處得都很和睦,因為“椴木織”工藝有的部分是需要集體操作來完成的,是這種連帶關系把大家攏在了一起,并使它延續(xù)至今。一個村子里有這么多的人從事同一種工作,這在別的地區(qū)似乎是少見的。就連平常的生活方式,我們那里也還保留著過去的習慣呢。你看到的的這棵樹大概有10年的樹齡吧。實際用的時候也都是用樹齡在15年到20年的。樹的底部直徑在15到20公分左右的就正合適。每年的6月里,有兩個星期是伐樹最好的時期,過了這個時期樹皮就剝不下來了。樹砍倒后還要砍下枝條,然后就可以剝樹皮了。剝的時候雖然對長度沒有規(guī)定,但還是剝得越長越好。在這兩個星期內樹皮是很好剝的,但在這之前之后都剝不下來。所以,我們的工作完全是合著大自然的日歷來進行的。各家的男人都有一座屬于自己的山,他們會在那兒砍伐屬于自己的樹。但是,我們在伐樹的同時,還要想著如何給它的第二代創(chuàng)造生長的條件。因為母樹一旦被伐,生命也就算終結了,所以,我們要讓它的第二代從樹根處再生出萌芽來,這樣10年20年后又能成材了。樹被伐倒后不久,會從它的根部再生長出很多樹芽,我們要在這些樹芽中挑選一根最直的,然后進行不斷的間伐。只要這樣用心地護理、修剪,這棵樹就能永遠是材?,F(xiàn)在,我伐的都是20年前自己護理過的樹。剝樹皮是男人們的工作我手里的這棵樹是昨天剛伐的,現(xiàn)在我給你演示一下剝樹皮的過程。這是專門的剝皮用的柴刀,是請鐵匠專門打的,沒頭兒的柴刀,單面刃,剝椴樹皮就用這種柴刀。皮比較薄的部位是背部,跟它相反的部位就是腹部。腹部的纖維是最好的,因為皮質較厚。平常我們都是從背部開始剝,但這棵樹因為伐的時候有點兒早,再加上從昨天砍下來以后到今天已經(jīng)擱置了一天,所以,皮已經(jīng)變得不太好剝了。6月是伐樹、剝皮最好的時期,山上的樹吸足了地下的水分,是最好的狀態(tài),我們都是在這個時候去伐。你聞聞這棵樹的身上還留著水的味道,很清新的味道。樹皮上還能看到水珠。是的,水分越多就說明皮越好。我伐的這棵是山上長勢最好的一棵。皮剝下來以后,抽纖維要用的是樹皮里側的這層嫩皮。外側的皮只能出很粗糙的纖維,所以沒有太大的用途。把嫩皮從粗皮身上再剝離下來,要從反方向來剝,用手將嫩皮卷著向下推,用腳踩住下面的粗皮,這樣,能用的和不能用的就分開了。這不能用的粗皮部分可以用來打草鞋,或卷起來做個容器什么的。整個剝皮的過程盡可能地不用刃器,因為那樣會將纖維割斷。但是,在剝皮之前還有一道工序,就是要先把樹從中間刨開(樹是空心的),然后展平,這樣一來皮就容易剝了。遇到節(jié)子多的情況,皮不太好剝,所以,為了獲得好的纖維,在它們的生長過程中,一定要經(jīng)常修剪枝條。這才只是剛做完了第一道工序,下邊還有21道呢。剝下的皮把它卷起來,曬干。樹皮一經(jīng)曬過以后顏色會變得很不好看。每年我們差不多都要剝7 貫(每貫約3.75公斤)重的樹皮,27公斤左右吧,需要15棵好的樹。被伐倒的樹也不會有絲毫的浪費。除了剝下的皮是作為“椴木織”的材料以外,那不能用的部分可以當柴薪來燒,中間其余的木頭是冬天取暖的好材料。另外,現(xiàn)在有些工業(yè)實驗廠還用那樣的木料來雕些裝飾品木刻,也有的用它來做杯墊,因為豎著切成圓片兒正好是杯墊的形狀。所有這些工序都要在梅雨期結束前完成,等到雨季一過就要開始晾曬了。所以,這個季節(jié)我們最關注的就是天氣預報,雨季結束前的兩星期是關鍵?!?/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手藝本是人類生存的技能,由于百多年來工業(yè)化的普及,共性代替了個性,致使許多手藝丟失,十分可惜。能堅持一份手藝,堅持自己的信念,非生存所迫,而是理念支撐。本書所示手藝多屬小技,樸素真實。正是這種小技,才讓后人知道古代社會的豐富,知道手藝也是一種文化?!R未都 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的創(chuàng)辦人及現(xiàn)任館長闔上這本書,覺得好幸福又蒼涼,因為我曾經(jīng)有過……讀著他走過的路,想到我們"留住手藝"的路更長,更艱難!鹽野米松先生和不善言談的手藝人,沒有距離,寫下了這本書。我們要學習,正可啟發(fā)我們要和歷史近距離,它們才會向你講述故事。為了新文明的創(chuàng)建,不但要留住手藝,更要傾聽歷史?!S永松 臺北《漢聲》雜志總策劃編輯推薦
1.紀錄片式呈現(xiàn)日本最后一代手工藝者的生活和作品,不僅是他們的手藝,還有他們的故事和人生。2.日本采寫第一人鹽野米松耗時三十余年、走遍全日本精心搜集整理,既是珍貴資料,也可作為工藝品鑒賞指南。3.收藏專家馬未都、臺北《漢聲》雜志總策劃黃永松推薦閱讀。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