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莊周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1-05出版) 作者:莊周 頁數(shù):440
前言
《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是道家的主要經(jīng)典著作之一,作者李耳(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稱其為“老子”,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樓觀,現(xiàn)存老子墓。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jīng)》或《道德真經(jīng)》?!兜赖陆?jīng)》、《易經(jīng)》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兜赖陆?jīng)》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jīng),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jīng),全書的思想結(jié)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道德經(jīng)》是后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jīng)》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 通觀《老子》全文,五千言全用韻文寫成,多有對偶,以古音讀之,大致和韻,今音讀來亦有詩歌之節(jié)奏韻味。細細品讀,卻又不得不感嘆其文字簡約而意境深遠。 《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被譽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學著作。作者莊子(約前369一前286),莊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楚莊王之后。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莊子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于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后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莊子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肚f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jīng)》。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后世文學有很大影響。這部文獻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nèi)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內(nèi)篇最集中表現(xiàn)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游》、《大宗師》等。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稍小,曾做過蒙邑的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棱角和鋒芒的人。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yǎng)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tài)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xiàn)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后的經(jīng)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diào)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的熱烈,所以他才恨的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就是對現(xiàn)實情形過于黑暗污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zhì),人融人于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yǎng)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nèi)在德性的修養(yǎng),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莊子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本書將《老子》和《莊子》編輯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感受到先秦道家思想的傳承和沿襲。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借鑒了很多知名人士的優(yōu)秀作品及資料,在此給予衷心的感謝。受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盡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朋友和專家指正。
內(nèi)容概要
《莊子·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是道家的主要經(jīng)典著作之一,作者李耳(約前571一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肚f子·老子》又稱《南華經(jīng)》,被譽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學著作。作者莊子(約前369-前286),莊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楚莊王之后。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莊子·老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jīng)》。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后世文學有很大影響。這部文獻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作者簡介
莊周,戰(zhàn)國時期睢陽蒙縣(今河南商丘)人,是繼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做過小吏,后厭仕途,隱居著述。
書籍目錄
莊子 逍遙游 人間世 應帝王 □篋 天道 繕性 達生 知北游 則陽 讓王 漁父 齊物論 德充符 駢拇 在宥 天運 秋水 山木 庚桑楚 外物 盜跖 列御寇 養(yǎng)生主 大宗師 馬蹄 天地 刻意 至樂 田子方 徐無鬼 寓言老子 上篇 《道經(jīng)》 第一章 道學導論 第二章 以“無為”處事以“不言”行教 第三章 對物欲文明的批評 第四章 空間的世界 第五章 平等的世界 第六章 道的功能 第七章 公心與私利 第八章 善利萬物而不爭 第九章 人要適可而止 第十章 修身的功夫 第十一章 認識“有”和“無” 第十二章 物欲生活的弊害 第十三章 “有身”與“無身” 第十四章 與時俱進 第十五章 體道之士的風貌和人格 第十六章 生命的權利 第十七章 生活本該自由自在 第十八章 批判歷史 第十九章 拒絕異化 第二十章 老子的生活態(tài)度 第二十一章 人與自然 第二十二章 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第二十三章 事物的表象與里層 第二十四章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第二十五章 老子哲學的基本精神 第二十六章 君王之道 第二十七章 互補與互通 第二十八章 道家的修養(yǎng) 第二十九章 道家史觀 第三十章 不要戰(zhàn)爭 第三十一章 慈悲為懷 第三十二章 政治保守 第三十三章 生活格言 第三十四章 論權威 第三十五章 少見多怪 第三十六章 講點小道理 第三十七章 恪守自然規(guī)律下篇 《德經(jīng)》 第三十八章 德的層次 第三十九章 事物的同一性 第四十章 思維的哲學 第四十一章 道家宇宙觀 第四十二章 道家人生態(tài)度 第四十三章 “無為”思想的現(xiàn)實基礎 第四十四章 生活的本質(zhì) 第四十五章 處事心平氣和 第四十六章 生活有節(jié)制 第四十七章 哲學抽象的作用 第四十八章 一個最終的原理 第四十九章 與人民心連著心 第五十章 談生論死 第五十一章 道德之精髓 第五十二章 我們卑微我們脆弱 第五十三章 強盜與霸道 第五十四章 建設一個道德的世界 第五十五章 一顆平常心 第五十六章 理智尊重一切 第五十七章 “無為之治”的四原則、四標準 第五十八章 民風與個人品行 第五十九章 農(nóng)業(yè)是國家命脈 第六十章 以自然為本 第六十一章 天下一家親 第六十二章 有需求便有市場 第六十三章 做事的法度 第六十四章 發(fā)展的觀點 第六十五章 兩種根本對立的社會發(fā)展觀 第六十六章 衡量圣人的三條標準 第六十七章 世外桃源 第六十八章 做人講點奉獻精神 第六十九章 三大法寶 第七十章 思想藝術境界 第七十一章 哀兵必勝 第七十二章 道家學說的靈魂 第七十三章 我們有不懂的東西 第七十四章 壓迫與反抗 第七十五章 萬無一失是自然 第七十六章 輔以有限的司法制度 第七十七章 走好人生,“三不一要” 第七十八章 生之柔弱,死之堅強 第七十九章 遏制兩極分化 第八十章 相反相成 第八十一章 利益之德與道義之德附錄 《帛書老子甲本》
章節(jié)摘錄
跟《天地》篇一樣,中心還是倡導“無為”;所謂“天道”,也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不可抗拒,也不可改變。全文大體分成八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謂之天樂”,指出自然規(guī)律不停地運行,萬事萬物全都自我運動,因而圣明之道只能是寧寂而又無為。第二部分至“以畜天下也”,緊承上段討論“天樂”,指出要順應自然而運動,混同萬物而變化。第三部分至“非上之所以畜天下也”,提出.帝王無為、臣下有為的主張,闡明一切政治活動都應遵從固有的規(guī)律,強調(diào)事事皆有順序,而尊卑、男女也都是自然的順序,這不僅違背了莊子“齊物”的思想,而且還給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臣民披上了合乎哲理的外衣。第四部分至“天地而已矣”,借堯與舜的對話,說明治理天下應當效法天地的自然。第五部分至“夫子亂人之性也”,寫孔子與老聃的對話,指出事事皆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指出“仁義”正是“亂人之性”。第六部分至“其名為竊”,寫老子順應外物的態(tài)度,同時抨擊智巧驕恣之人。第七部分至“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指出要“退仁義”、“賓禮樂”,從而做到“守其本”而又“遺萬物”,即提倡無為的態(tài)度。余下為第八部分,說明事物的真情本不可以言傳,所謂圣人之言,乃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本篇內(nèi)容歷來非議頗多,特別是第三部分,背離莊子的思想太遠,因而被認為是莊派后學者受儒家思想影響而作。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nèi)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圣人之靜也,非日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xiāng),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diào)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自然規(guī)律的運行從不曾有過停留和積滯,所以萬物得以生成;帝王統(tǒng)治的規(guī)律也從不曾有過停留和積滯,所以天下百姓歸順;思想修養(yǎng)臻于圣明的人對宇宙萬物的看法和主張也不曾中斷和停留,所以四海之內(nèi)人人傾心折服。明白于自然,通曉于圣哲,對于了解帝王之德的人來說,上下四方相通和四季的暢達,全都是自身的運動,晦跡韜光不露形跡從不損傷靜寂的心境。圣明的人內(nèi)心寧寂.不是說寧寂美好,所以才去追求寧寂;各種事物都不能動搖和擾亂他的內(nèi)心.因而心神才虛空寧寂猶如死灰。水在靜止時便能清晰地照見人的須眉,水的平面合乎水平測定的標準,高明的工匠也會取之作為水準。水平靜下來尚且清澄明澈,又何況是人的精神!圣明的人心境是多么虛空寧靜??!可以作為天地的明鏡??梢宰鳛槿f物的明鏡。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基準,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代帝王和圣明的人都停留在這一境界上。停留在這一境界上便心境空明虛淡,空靈虛淡也就會顯得充實,心境充實就能合于自然之理了。心境虛空才會平靜寧寂,平靜寧寂才能自我運動,沒有干擾地自我運動也就能夠無不有所得。虛靜便能無為,無為使任事的人各盡其責。無為也就從容自得,從容自得的人便不會身藏憂愁與禍患,年壽也就長久了。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萬物的根本。明白這個道理而居于帝王之位,就像唐堯作為國君;明白這個道理而居于臣下之位,就像虞舜作為臣屬。憑借這個道理而處于尊上的地位,就算是帝王治世的盛德;憑借這個道理而處于庶民百姓的地位,就算是通曉了玄圣素王的看法和主張。憑借這個道理退居閑游于江海,山林的隱士就推心折服;憑借這個道理進身仕林而安撫世間百姓,就能功業(yè)卓著名揚四海而使天下大同。清靜而成為玄圣,行動而成為帝王,無為方才能取得尊尚的地位,保持淳厚素樸的天性天下就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跟他媲美。明白天地以無為為本的規(guī)律,這就叫做把握了根本和宗源,而成為跟自然諧和的人;用此來均平萬物、順應民情,便是跟眾人諧和的人。跟人諧和的,稱作人樂;跟自然諧和的,就稱作天樂。P53-54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diào)天下,與人和者也。
編輯推薦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jīng)》或《道德真經(jīng)》。《道德經(jīng)》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jīng),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jīng),全書的思想結(jié)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作者莊子),被譽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學著作?!肚f子》共三十三篇,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nèi)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