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顏廷真,孫魯健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風水文化:理論演變和實踐》中國風水文化:理論演變和實踐是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項目和陜西省重點圖書工程中國地學通鑒關于“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首先,在人類地理視野逐漸擴大和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發(fā)展的基礎上,論述了風水理論是如何從孕育走向成熟的。其次,以古代城市規(guī)劃、陵墓建設、園林建設、民居布局為例,解析了風水之美,并指出了風水文化為什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的一部分。第三,解讀了目前城市規(guī)劃、旅游規(guī)劃、房地產開發(fā)和家居與辦公場所中的風水文化,并以具體案例進行說明?! 吨袊L水文化:理論演變和實踐》可供從事城市規(guī)劃、旅游規(guī)劃、房地產開發(fā)、居室裝修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政府工作者、風水文化愛好者參考使用。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序三前言第一章 史前時期風水理論的孕育一、原始人的地理視野二、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三、風水格局的出現1.西安半坡遺址的選址與布局2.藤花落城址的選址與布局3.平陽堯城的選址與布局四、天圓地方觀念的形成五、青龍與白虎的出現和星象的觀測六、紅色作為吉祥色的使用七、河圖、洛書和天干地支第二章 先秦時期風水理論的萌芽一、先秦人的地理視野1.春秋末年以前2.戰(zhàn)國時期二、《周易》對風水的啟示三、天文學上的成就1.紫微垣和天市垣2.北極星和北斗星3.四象和二十八宿4.分野和十二次四、陰陽五行說的形成和鄒衍學說1.陰陽說的形成2.五行說的形成3.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地理學說五、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1.天命觀思想的發(fā)展2.人性的解放六、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城的圍合1.齊國的長城2.楚國的長城3.魏國的長城4.趙國的長城5.燕國的長城6.秦國的長城七、“禮制”布局對城建和尖角煞的影響1.“禮制”布局原則2.魯國都城曲阜的規(guī)劃3.鳳雛西周建筑和尖角煞的形成八、周代吳城和仿生學布局原則九、周代越城和仿星學布局原則十、陵墓的起源與風水第三章 秦漢時期風水理論的雛形一、秦漢人的地理視野二、宇宙論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1.《黃帝內經》的“人天相應”理念2.《淮南子》的“天人感應”理念3.董仲舒的“天人相與”理念三、秦始皇施政中的風水思想1.推行陰陽五德學說2.建立“圍合式”的中央集權制度……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風水理論的鞏固與傳播第五章 唐宋時期風水理論的形成第六章 元明清時期風水理論的成熟第七章 近現代城市規(guī)劃中的風水文化第八章 現代旅游規(guī)劃中的風水文化第九章 房地產開發(fā)中的風水文化第十章 家居和辦公室中的風水文化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生活方式是餐風露宿,基本上是通過原始的本能選擇巢居、穴居等居住方式,居住的是大樹和天然洞穴。后來經過漫長的認識、適應與選擇自然的階段,在大約6500多年前出現了屬于仰韶文化的陜西西安半坡村落,它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在選址上,它位于浐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階地高于河床10~20米,距水源近,可以避免水患,其南北東三面為白鹿原(圖1-8)。因此,半坡遺址地形由南向北依次為山地一黃土臺塬一河流階地一河流為主,可以滿足先民對于依山傍水生存環(huán)境的需求。此外,第四紀沉積的黃土質地均勻,含有豐富礦物質,次生黃土還含有較多腐殖質,非常適合農業(yè)的發(fā)展。這些為半坡先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據于希賢先生的研究,這個所謂的浐河岸邊的高地就是“凸地”,也就是所謂的“攻位于油”。那么,這個凸地就是風水文化上正弓內的吉地,這樣的選址不但有安全感,而且交通、生活比較便利。
編輯推薦
《中國風水文化:理論演變和實踐》共分10章。前6章論述了風水的發(fā)展過程,每章的結構分為4個部分,首先,介紹人們的地理視野;其次,論述天人合一觀念的發(fā)展和變化;第三,在天人合一哲學觀念的指導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學、畫派,也形成了不同的風水理論;第四,在各種風水理論的指導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規(guī)劃、陵墓建筑和園林(古代旅游)風格。第7~10章,用具體案例分析了風水文化在城市規(guī)劃、旅游規(guī)劃、房地產開發(fā)、家居辦公中的應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