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

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作者:張崑將  頁數(shù):316  字數(shù):325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叢書以東亞為研究之視野,以儒家經(jīng)典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luò),既宏觀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東亞各地文化之互動,并在上述脈絡(luò)中探討經(jīng)典與價值理念之變遷及其展望。 本書是該系列叢書的其中一本,供相關(guān)人員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張崑將,臺灣臺南縣人。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1998)、博士(2002)。曾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兼任助理教授、兼任副教授,現(xiàn)任臺北醫(yī)學大學醫(y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專長領(lǐng)域為儒學思想史與日本思想史研究。 著有:《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zhì):神道、徂徠學與陽明

書籍目錄

自序 一、緒論 一、研究課題 二、“忠”“孝”概念研究的三種偏向 三、研究進路與章節(jié)概要 ?。ㄒ唬爸摇薄ⅰ靶ⅰ彼枷氲淖诮倘础 。ǘ┍緯八季S的純粹性”之概念 ?。ㄈ┍緯摹白匀挥^”概念 ?。ㄋ模┍緯鹿?jié)概述二、德川思想界的氣論與自然觀的流派 一、前言:丸山真男“自然觀”之問題 二、中國儒道思想的自然觀略論 ?。ㄒ唬├锨f與王充的自然觀 ?。ǘ┤寮业牡赖率阶匀挥^:從孟子到朱子與陽明 三、日本傳統(tǒng)的自然觀特征:神性與感性的自然 四、以氣反理:德川儒者“自然觀”中“氣論”的多元與互通 ?。ㄒ唬┙瓚魰r代神道學說中的氣學  (二)仁齋之氣論——“不可知論”的自然 ?。ㄈ┥铰顾匦兄畾庹摗安坏靡选钡淖匀弧 。ㄋ模╆柮鲗W者之氣論——“無限太虛”的自然觀 五、結(jié)論三、“孝”思維的典型:從陽明學者中江藤樹到大鹽中齋 一、前言 二、陽明學者的“太虛”與“孝”之本體性與宗教性 ?。ㄒ唬靶⒌芤舱咂錇槿手九c”:中日思想家之爭議  (二)日本陽明學者“孝”的本體論思想:從《孝經(jīng)啟蒙》到《增補孝經(jīng)匯注》  ?。?)中江藤樹“孝”的中心思維  ?。?)“孝”與“太虛”思想  ?。?)大鹽中齋的“孝”本體論思想 三、自然觀思維下的宗教意識 ?。ㄒ唬┲袊笆ト酥馈迸c日本“神圣之道” ?。ǘ┲薪贅涞摹吧系邸迸c熊澤蕃山的“神道”  (三)三輪執(zhí)齋的“天神”、佐藤一齋的“靈光本體”、山田方谷的“事神養(yǎng)氣” 四、自然觀思維下的“萬物一體論”:以大鹽中齋為中心“萬物備于我”與“我備于萬物” 五、結(jié)論四、“忠”思維的典型:從兵學者山鹿素行到吉田松陰 一、前言 二、“武士道”精神對幕府政權(quán)之沖擊 三、“忠”思維下的“神皇”意識:從《中朝事實》到《講孟余話》 ?。ㄒ唬吨谐聦崱分械娜毡局黧w性 ?。ǘ睹献印妨x理與日本主體性的沖突焦點——吉田松陰的孟子解釋 四、自然觀下的“忠”思維模式 五、結(jié)論:兼論天皇制與國家主義五、“忠”“孝”思維的沖突與合一 一、前言 二、古代日本“忠”“孝”思想之特色 ?。ㄒ唬┕糯裨捴械摹靶ⅰ彼枷爰捌浒l(fā)展 ?。ǘ┕糯裨捴械摹爸摇彼枷爰捌浒l(fā)展 三、日本德川社會是否“忠”優(yōu)于“孝”? 四、陽明學者之“孝”與兵學者之“忠”思維的沖突焦點 ?。ㄒ唬靶ⅰ薄爸摇彼季S的沖突  ?。?)陽明學者的“忠孝”思維:“忠”本“孝”之二端   (2)兵學者的“忠孝”思維:“孝”附于“忠” ?。ǘ笆俊钡呢熑胃兄疀_突   (1)中日“士”論之比較:“士大夫階層”與“武士階級”  ?。?)“道德理想型”責任感之士與“政治實用型”責任感之士 五、“忠”“孝”概念的同質(zhì)點與“忠孝一體”論 ?。ㄒ唬┲倚⒊皆淼耐|(zhì)點 ?。ǘ爸倚⒁惑w”的一元性結(jié)構(gòu)理論:后期水戶學與吉田松陰 六、結(jié)論六、大鹽中齋與吉田松陰的“知行合一”之行動論精神 一、前言 二、幕末的時代與精神:兵學與陽明學昂揚的時代 三、幕末維新“知行合一”實踐精神的代表者:大鹽中齋、吉田松陰、西鄉(xiāng)隆盛 ?。ㄒ唬爸泻弦弧本衽c大鹽中齋、吉田松陰、西鄉(xiāng)隆盛在近代日本之形象與評價  (二)“知行合一”思想內(nèi)涵的認知差異  ?。?)陽明的知行合一概念  ?。?)中國儒者“仁本論”意義下的“心”:道德本體論  ?。?)大鹽中齋、吉田松陰的“孝本論”、“忠本論”意義下的“心”道德實踐論 四、中日生死觀之比較 ?。ㄒ唬┲袊叭时菊摗币饬x下的“殺身成仁”觀  (二)大鹽中齋“孝本論”意義下的“一死生”與“歸乎太虛”精神 ?。ㄈ┘锼申帯爸冶菊摗币饬x下的“狂”與“報國獻身”論 五、結(jié)論:兼論吉田松陰的思想特質(zhì)七、結(jié)論 一、引言 二、道德性實踐、政治性實證、宗教性實在的實學  (一)具有“孝”德精神的“道德性實踐的實學” ?。ǘ┚哂小爸摇钡戮竦摹罢涡詫嵶C的實學” ?。ㄈ┚哂猩竦浪季S的“宗教性實在的實學” 三、日本德川儒學思想研究的展望 ?。ㄒ唬╆P(guān)于儒學經(jīng)典詮釋研究的展望 ?。ǘ╆P(guān)于陽明學研究的展望  (三)關(guān)于兵學者研究的展望附 錄 附錄一:日本陽明學者系統(tǒng)簡表 附錄二:日本兵學者系統(tǒng)表(山鹿流略表) 附錄三:日本德川時代《孝經(jīng)》著作一覽簡介 附錄四:王陽明前后之明代著作《孝經(jīng)》比較表 附錄五:清代《孝經(jīng)》著作統(tǒng)計表參考書目名詞索引人名索引

章節(jié)摘錄

一、研究課題本書論述的主題是德川時代(1600—1868)日本思想史中“忠”與“孝”兩個概念的形成及其發(fā)展。但是,我們首先要問:何以日本思想史中的“忠”、“孝”概念值得研究?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教育敕語》說起。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政府從1890(明治23)年頒布《教育敕語》以后,推動國家發(fā)展方向的核心就是運用儒教道德的“忠”、“孝”倫理①,井上哲次郎(1855-1944)、加藤弘之(1836~1916)等人并演繹為“家族國家”觀,將“忠”、“孝”推尊到先驗式的道德觀②。令人好奇的是,《教育敕語》頒布之前的《教育圣旨》、《教育附議》都還見有“仁義忠孝”相提并論③,足見在《教育敕語》頒布以前,當權(quán)者與知識分子不僅講“忠孝”還兼論“仁義”,為什么到最后日本教育政策由進“忠孝”轉(zhuǎn)而退“仁義”呢?日本德川時代的儒者,對“忠”、“孝”內(nèi)涵的思考,到底與《教育敕語》的“克忠克孝”有哪些異同?二者之間有無思想的繼承關(guān)系?再者,中日兩國的儒者所思考的“忠”、“孝”觀有些什么關(guān)聯(lián)和差異?這些問題錯綜復(fù)雜,但卻是了解日本從近世到近代思想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課題。但是,有關(guān)日本川時代“忠”、“孝”思想課題之研究,許多專書中雖偶爾有稍加涉獵,卻都沒有做過深入的分析研究。我在京都大學研修的期間,發(fā)現(xiàn)竟連二手的相關(guān)研究論文也很少見,許多研究均從日本封建特殊的“家”結(jié)構(gòu)切入,才又順便提到忠孝的思想。因此,對于日本德川思想史中“忠”“孝”的思維內(nèi)容,許多研究者都僅流于印象式的了解,未見進一步的分析。

編輯推薦

《德川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這一系列的書都挺不錯的,就是沒注意保護書的品相,太臟了~
  •   從日本神道教來詮釋不用仁義,以忠孝形成武士道的角度來理解日本對陽明學的另類解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