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字麥克盧漢

出版時間:2001年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美)保羅﹒萊文森(Paul Levinson)  頁數(shù):290  譯者:何道寬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本三合一的書。既是麥克盧漢評傳,又是一部專著,而且是讓網(wǎng)民“掃盲”和提高的指南。

作者簡介

作者萊文森,“數(shù)字時代的麥克盧漢”,網(wǎng)絡教育先驅,麥克盧漢思想的發(fā)揚光大者。代表作為《軟性的刀刃》、《思想無羈》、《學習賽博空間》。其科幻作品曾獲雨果獎、星云獎和斯特津獎?,F(xiàn)任紐約福德漢姆大學教授和“聯(lián)合教育”網(wǎng)絡教育公司總裁。
譯者簡介
何道寬

書籍目錄

作者中文版序
譯者序
謝辭
一、“我不解釋,我只探索”
二“媒介即是訊息”
三“聲覺空間”
四“無形無象之人”
五“地球村”
六“處處皆中心,無處是邊緣”
七“光透射對光照射”
八“冷和熱”
……
BILIOGRAPHY
索引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麥克盧漢給世人提出忠告: “一旦前提確立,就不容易犯邏輯錯誤。心理學家報告說,瘋人說話邏輯嚴密,但是其前提不切題。探索的方法謀求發(fā)現(xiàn)充足的前提?!薄?與內維特合著,1972,第8頁)  麥克盧漢喜愛的發(fā)現(xiàn)的方法是類比或暗喻。這是他思想生成的引擎。他在《媒介定律》 (1977)里,喜滋滋地引用無名氏借用勃朗寧①的詩歌而玩弄的文字游戲: “人觸摸到的東西,要超過他把握的東西,否則暗喻何以成為暗喻?”暗喻當然拓展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這就是暗喻的貢獻,它們給我們導航,引導我們駛向尚未掌握的知識。然而,它們又帶著包袱,如果我們錯把包袱當做衣服,當我們檢驗和證實知識的時候,這些包袱又可能成為阻擋我們獲取知識的障礙。  以“光陰似箭’’這個暗喻為例。它說的是時間流程,誰也不會把時間誤認為飛鳥、飛機或超人。它把時間的一個特征與顯而易見的飛鳥和飛機的特征進行比較,以此說明時間的一個側面。因比, “光陰似箭’’ (time flies)暗示了這樣的意思:時間過得快,就像飛鳥和飛機。從我們步行走完相同的距離,甚至駕車跑完相同的里程來看,時間的確是跑得很快的?! ∧D和埃德蒙森那天下午在場,并且聽見麥克盧漢第一次做“光陰似箭”的比方。他們會憤然而起、強烈反對,提出這一連串的問題嗎:得了吧,時間像箭,這只箭的毛在哪兒?它的翅膀在哪兒?推進器在哪兒?它加速飛行的引擎在哪兒?它在空中飛,空中的鐘表——模擬式的或數(shù)字的鐘表在哪兒?  當然,誰也不會提這樣的問題。至少我們在英語語言的文化里,是可以破譯這個暗喻的密碼的。我知道,西班牙語里有和它相當?shù)陌涤鳎骸肮怅庯w跑”(time runs)。所謂破譯就是把包袱里的內容抖落出來,而不是(用60年代已經(jīng)過時的比方)緊緊鉆牛角尖??梢栽俅蛞粋€比方,我們都嘗過桃肉的味道,這個比方可以給我們體會時間提供啟示。在我們弄懂難以言喻的時間時,它可以給我們提供認識的起點。吃桃肉的時候,我們不會故意難為自己的牙齒。到天空中去尋找手表就是難為自己?! ∫虼?,麥克盧漢暗喻的問題,并非真是因為它們是比喻,而是因為它們新。許多人——不幸的是包括許多學者,不知道如何對付這些比方。更加遺憾的是,他們不想去理解這些比方,尤其是在初期的歲月里。  于是,麥克盧漢的名言“新興的電子相互依存(electronic interdepence),以地球村的形象重新塑造這個世界” (1982,第43頁),引起了兩種反應。一是承認,正如大多數(shù)村民可以迅速分享信息一樣,20世紀這個行星的公民,很快就可以分享電話、廣播和電視傳播的信息。第二個反應是高聲嚷嚷:我們可以在電視上走進去的家庭和壁爐在哪兒?廣播能夠像鄰里一樣給我解答問題的答案在哪兒?在電話上,朋友的面孔、握手和撫摩在哪兒?  麥克盧漢的話語是“疏漏、粗疏的胡言亂語” (1oose shaggy  buffaloes)  (埃德蒙森,1997;索科洛夫(Raymond Sokolov),1979),這樣的非難也是出了名的。實際上,情況正好相反,他的語言字斟句酌,以傳遞他比擬的洞見。請注意,在上述的比擬中,電子媒介是按照地球村的“形象”重新塑造這個世界的。這充分說明,他沒有給小村落和電子全球共同體劃上絕對的等號,而是指出它們信息結構的某一方面有對應的東西。  當然,這種對應的東西,過去和現(xiàn)在都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和深思。  麥克盧漢的著作問世時,有些人就對他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們認識到,他的比方總有一些在某些方面是很到家的,在某些層次上是說到了點子上的,總是敲響了共鳴的琴弦?! ∥覀冞M入新千年時,麥克盧漢更加顯赫。自從他1980年去世以來,媒介演化的歷史使他的比方和傳播的現(xiàn)實更加匹配、更加清楚了。    我認為,賽博空間就是聲覺空間。就是說,網(wǎng)上的字母表就和黑暗中的音樂一樣,也像紙上的印刷物一樣。在評價我這個主張時,我們需要考慮以下兩個問題:①字母表之前的聲覺空間的性質;②字母表走上網(wǎng)絡之前的性質。在這一節(jié)里,我們看的是第一點,字母表之前的聲覺空間?! ÷曈X空間的特征來自于聽覺的屬性,與視覺、味覺、觸覺等感知世界的方式相對。這一點并不奇怪。比如,視覺和觸覺一樣,與被感知的物體直接接觸。這種“寄生蟲式”的感知方式  (參見坎培爾《進化知識論》),通常足真買的——我們很難得產(chǎn)生觸覺的幻覺,但是這種方式可能會有危險,因為我們和變形蟲都可能因為接觸而中毒死亡。在這個連續(xù)體的另一端是視覺,它給我們提供了距離和疏離的安全。但是,它的上面貼著一個容易看錯的價格標簽。一個原因是,我們可能只注意環(huán)境的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看東西時比觸摸東西時更加容易出錯(常見的視覺幻象是最極端的例子)。按照這樣的路子來分析,聽覺是愉快的媒介,因為它給我們視覺的距離和安全,同時又不會失去多少背景的東西和它泡在其間的東西?! ∥覀兊恼Z言準確地指出各種感知的差別。我們可以說看見,也可以說視而不見;可以說聽見,也可以說聽而不聞。但是,我們只能夠說摸到、嘗到或聞到——絕對不可能說“觸而不摸”“嘗而不知其味”(We may look at some thing or see it,listen to it or hear it, but only touch, taste or smell it——not touch“at” or taste“to”it)。按照這個標準,視覺和聽覺位于分水嶺的一邊,它們需要中間物。這個中間物就是“at”或“to”之類的介詞,它插足于感知人和物體之間。觸覺、味覺和嗅覺不允許有這樣的中間——觸摸者和被觸摸的物體之間沒有中間物。不過,觸覺、味覺和嗅覺也有區(qū)別。視覺似乎喜歡距離。所謂看或看見什么東西,本質上就是繪制外在之物與我們關系的地圖。與此相反,聽覺好像常常是一種無中間物的觸覺。我們在聲音的汪洋大海里面游泳。聲音從四面八方傳向我們,無論我們的耳朵是否集中在聲音傳來的方向。我們完全可以推斷聲音的距離(同樣,我們可以推斷氣味的源頭,在這一點上,嗅覺更像是視覺和聽覺,它不像觸覺和味覺)。雖然如此,我們更加直接的感覺是聲音的大小——在距離是一樣的條件下。對輕微聲音距離的判斷是進入聽覺范圍的第二位的判斷?! ÷曇舻囊粋€相關特征,使它有別于視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的客體。這個特征是:聲音似乎在所有場合都和我們貼得很緊,一切環(huán)境中發(fā)出來的聲音都傳到我們身上。每天晚上,這個世界是黑咕隆咚的(視力的確是給切斷了),但是夜晚從來都不曾真正安靜過。我們可以閉上眼睛(這是以另一種方式切斷視覺),但是我們不可能關閉耳朵。觸覺和味覺的表現(xiàn)比視覺更加具體明確:我們只能夠用觸覺和味覺感覺到與皮膚和舌頭接觸的東西。沒有直接的接觸,觸覺和味覺就用不上。清風拂面,衣服摩擦皮膚,這也許是皮膚歷史最悠久的兩種經(jīng)驗。然而即使這樣的經(jīng)驗也是由環(huán)境定下的調子,而且它們是有始有終的。和一個個聲音那種連續(xù)不斷的小夜曲相比,觸覺和味覺是更加具體明確的。嗅覺比觸覺和味覺更彌散,但是它在感官系統(tǒng)中的作用小得可憐,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根本覺察不出耐人尋味的芬芳和氣味。  所以,我們偵探世界,靠的是視覺和聽覺(依靠嗅覺的程度要低得多)。我們與世界交手(engage),靠的是觸覺和味覺。作為偵探,視覺和聽覺給我們的報告,是我們尚未與外界交手實際得到情況的報告。但是,視覺和聽覺這兩個偵探的路子大不相同。視覺提供的是準確、詳細的現(xiàn)場報告,告訴我們什么東西是我們的視覺需要優(yōu)先投射上去的東西。相反,聽覺使我們24小時與世界保持接觸,無論我們是否愿意把耳朵賜予這個世界。因此,一般地說,從窗戶灑進來的一縷陽光不足以把我們從沉睡中喚醒。反之,只有無情的鬧鐘才能把我們喚醒。警鈴發(fā)出的信號,針對著我們永不休息的那一部分感官系統(tǒng)。倘若不是有聽覺,我們這個物種也許過不了幾個夜晚就消亡了。人類之所以能夠幸存下來,我們得感謝這個監(jiān)聽系統(tǒng),這個任勞任怨的偷聽者,它準備隨時給我們傳遞信息?! ∵@個話題自然把我們引向字母表的演化,字母表成了始終如一的模擬式表達手段?!   【W(wǎng)上課堂是因特網(wǎng)理想的前廳(anteroom)。和廣播電視這樣的大眾媒介相比,因特網(wǎng)實現(xiàn)了非集中化的革命。網(wǎng)上課堂是這場革命的前廳。一方面,正如上一章所說,拿學分的網(wǎng)上課  程,基本上還是和中心機構拴在一起,由這些機構授學分的。這些機構有大學、各州校務委員理事會等等。在這個意義上,這些機構仍然與核心權威比鄰而居。另一方面,網(wǎng)上課程的一切其他東西的非集中化,都已經(jīng)大大超過麥克盧漢描繪的大眾媒介的非集中化了?! ?0年代,網(wǎng)上課程紛至沓來。1982年,法爾森(Richard Farson)領導之下的西部行為科學研究院(WBSl)啟動了網(wǎng)上行政人員研討班(無學分)。1985年,紐約技術研究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道奇曼(Ward Deutschman)也在網(wǎng)上開設了同樣的課程,但是他授的是本科學分。1985年,聯(lián)合教育公司(Connected Education)和社會研究新型學校(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合作,開設了研究生學歷課,1988年,又進一步開設了全套的媒介研究碩士學位課程。在西部行為科學研究院(Western Behavioral Sciences Institute),tit網(wǎng)上教育如何辦,我學會了幾手(1985年,我的第一門網(wǎng)上課程就是在那里教的)。同年,我和妻子蒂納·沃齊克共同創(chuàng)辦了聯(lián)合教育公司。如今,我還在主持一門網(wǎng)上碩土課程“創(chuàng)造性寫作”,這是聯(lián)合教育公司與英國的巴斯·斯帕大學(Bath Spa Uni versity College)  合作開設的。我的網(wǎng)上教育經(jīng)驗是第一手的。

媒體關注與評論

  作者中文版序  《數(shù)字麥克盧漢》的中文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我非常高興?! ←溈吮R漢始終認為,中國及其數(shù)千年的歷史豐富而獨特,并為我們理解媒介提供了很好的教益。中國發(fā)明印刷機,比歐洲的谷登堡至少要早五百年,可是它為什么沒有用印刷機來推動報紙和書籍之類的大眾媒介呢?麥克盧漢意識到,中國的會意文字不太適合互換性的活字排版,答案就在這里。西方的字母表只有26個字母;與此相對,漢語的框子里所裝的會意字,卻數(shù)以千計。這里的教益是,媒介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其與其他媒介的兼容性。  會意文字本身是麥克盧漢用心思索的一個課題。他發(fā)現(xiàn)了漢字構建意義的方法——并置不同形象的方法。這個看法是正確的。漢字出現(xiàn)數(shù)千年之后,愛森斯坦在電影中使用了蒙太奇手法。漢字就是這種手法的先驅。中國人把因特網(wǎng)叫做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詞把“互”和“聯(lián)”并置,而且“聯(lián)”又是由兩個會意字“耳朵”和“聯(lián)系”組成的。同樣,如今電影之類的圖象媒介,  電通過形象的撞擊來傳達新的意義?! 庾謱懫饋肀茸帜副砀枰妓嚒5?,在如今的數(shù)字時代,這種情況正在改變。手指頭召喚電腦上的意符時,并不需要特別的才能或風度。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拼音文字和會意文字的區(qū)別抹平了。實際上,反過來可以說,幾乎人人都能夠輕輕松松地“寫”會意字了。因特網(wǎng)使人類的許多活動實現(xiàn)了非集中化,它也可能對中國的文字產(chǎn)生同樣的影響。這就會對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創(chuàng)新、藝術、社會、教育、政治等領域——產(chǎn)生影響,因為媒介的變化總是要產(chǎn)生各種影響的?! 】上?,在因特網(wǎng)和個人電腦出現(xiàn)之前十年,麥克盧漢就不幸去世了。我寫〈數(shù)字麥克盧漢》的原因之一,是要將其思想之裨益帶人數(shù)字時代——同時又拓展他的思想。我希望,本書能夠對中國走向數(shù)字時代的進程,略盡綿薄之力?! ”A_·萊文森  2001年5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數(shù)字麥克盧漢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條)

 
 

  •   他理解他!我說的是萊文森和麥克盧漢理解最難!是一本有價值的好書!
  •   還不錯,只是送貨時間、地點都與自己寫的不太符合,寫的是工作日送可是周末送來了,寫的是送到某某樓結果讓到別處取,有點無語。
  •     當初選定電子書這個研究方向,是在準備考研復試的時候.那時在網(wǎng)上查資料想找點學科前沿的東西好在面試時秀一把,結果一個名叫Kindle的東西就出現(xiàn)在網(wǎng)頁上了.
      再后來,我就選了個研究方向是電子書的導師,幫她做各種項目和測試,然后過了一年半,要交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了,總結了一下自己好象就是比較關心相同的內容在不同的媒介環(huán)境,或者通俗點說是媒介形式下產(chǎn)生的變化,于是在大量大量查文獻之后發(fā)覺原來研一寒假時看的那本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居然被后人理解了發(fā)揚光大了最后變成傳播學第三學派了.
      不得不說這個第三學派,比實證主義的第一學派有趣多了,也比批判主義的第二學派平和多了,目前依然疑惑的是,它該使用什么樣的研究方法,才既令人信服又不會失去它本身的特性.
      
      第三學派即媒介環(huán)境學,麥克盧漢是典型代表人物,保羅.萊文森則是把麥克盧漢令人費解的理論給解釋清楚并弘揚出去的,兩者的關系有點類似于孔子和孟子.
      媒介環(huán)境學重視媒介和技術及文化的關系,麥克盧漢曾有言“媒介即訊息”,即媒介本身也構成了受眾最終接受到的內容:同樣的小說翻拍為電影和電視劇,這電影和電視劇的形式已經(jīng)使它們成為不同的作品.而更進一步地:同樣的電影,在電影院和個人電腦上看,因為感知環(huán)境的不同,也不再是相同的作品了.麥克盧漢的立場和他“只探索,不解釋”的一貫態(tài)度導致其被人稱為“技術決定論者”或“媒介決定論者”.
      而本書中萊文森則認為麥克盧漢這樣做是故意矯枉過正,如同刻意說一些激進的話來引起人們的注意,而讓人們認識到并足以警惕:不能只見媒介的內容而不見形式----媒介本身.麥克盧漢認為媒介的內容如同一塊“滋味鮮美的肉”,它支配我們的感知,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感覺不到眼前這種媒介的深層沖擊力.而這種沖擊力就是一個足以改變我們生活的竊賊,而我們則是一條已經(jīng)被馴服的“思想的看門狗”.
      
      萊文森在書中第一個提出的理論就是“人性化趨勢”,現(xiàn)階段我們使用媒介的習慣來自于人類文明不斷發(fā)展的對工具使用的習慣,而在演化過程中,人不僅對媒介具有自主選擇能力,而且會越來越趨向于選擇符合“前技術”時代傳播模式的媒介.萊文森的時代還沒有出現(xiàn)IPAD.但可以說,在我們的生活中,觸屏的出現(xiàn)和迅速走紅便可作為“人性化趨勢”的一大例證.通過接觸物品B才能得到目標A,這是經(jīng)過思考和學習后的結果,符合生物本能的做法當然是想要A便直接去觸碰A(昨晚拿到iPad2,試了一下用它玩游戲《美女餐廳》后就很想把筆記本的鼠標扔掉了).而各種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由最初到現(xiàn)在操作不斷傻瓜化簡便化,WIN 8界面看上去就是一陀圖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畢竟文字還要從大腦里轉解碼一下,具象符號指代具象內容----舒服!好吧,漢字其實還算是會意字了,字母文字那種基于聲音的更抽象點兒吧.
      這種人性化趨勢是如何影響到了之前的媒介演化,書中有一個十分令人難忘的例子:在有聲電影出現(xiàn)以后,為什么默片逐漸消失了,而廣播卻始終留存了下來呢?萊文森認為:因為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很少面臨能看見卻聽不見的情況,而“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在黑暗之中是十分常見的事.在對媒介的選擇中,人有兩個動機,其一便是滿足渴求和幻想.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借助發(fā)明媒介來拓展傳播,使之超越耳聞目睹的生物極限,以此滿足我們.”
      人類選擇媒介的第二個動機,是彌補因為之前的媒介而失去的東西.此即萊文森的第二個媒介演化理論:補償性媒介理論.采用泛媒介的眼光來看,最初我們有了屋子,是為了遮蔽風雨;然而之后我們又發(fā)明了窗戶來補償在屋內無法向外張望和陽光無法照射進來的缺憾;之后為了保護在屋子中的我們的隱私,我們又發(fā)明了窗簾.從狹義媒介的角度來看,從口頭傳播到書本,收音機,電視,個人電腦,固然其集成性越來越高,但使用媒介的我們卻越來越被束縛在固定的地點,所以之后有了筆記本,然后有了智能手機(或者說,人們開始試圖往這個原本是通訊設備的媒介上去增加它的功能集成性,最終誕生了智能手機),人類得以再次在使用媒介的同時也能自由行動來去.可是手機屏幕畢竟太小了,能顯示的東西有限,然后平板電腦的概念又風行起來了.這里可以顯示出一點“回歸”的意味,因為最后人們手持的平板電腦也好,閱讀器也好,它的大小正同紙質書籍這種古老媒介十分相似.
      于是就可以談到麥克盧漢試圖去建立的那個最高層次的無所不包的媒介理論了,他認為每一種媒介都有四種功能:提升,過時,再現(xiàn)和逆轉.其中包含了對媒體提出的四個問題:1.它提升和放大了社會或人類生活的哪一個方面? 2.它遮蔽或使之過時的是什么東西? 3.它再現(xiàn)的是什么東西? 4.當它走完生命歷程,潛力登峰造極之時,它逆轉而為什么東西? 個人認為這個理論和這四個問題并不很好理解,而且答案甚至是整套邏輯推論的提出很可能因為不同的學者而不同,搞不好在這個問題上會演化出分支學派來.
      萊文森認同黑格爾的三段論辯證法,認為其基本是能夠涵蓋麥克盧漢的媒介四定律的,將第四定律逆轉看作為相對于另一種媒介的過時,這樣理論更為簡明.在麥克盧漢生前兩位學者曾當面爭論過這個問題,并未達成一致.而萊文森自己對于媒介演化的階段性理論則稱為“玩具、鏡子與藝術”:所有媒介誕生之初,是被當作玩具來使用的,人們并不指望用它們來做事而是欣賞它們的新奇;而后進入到鏡子的階段,個人理解鏡子意為具備實用性,同時又是對現(xiàn)實的映照,成為被主流應用的媒體,是這種媒體進入全盛時期發(fā)揮所有潛力的時期;當潛能用盡或暫時用盡,或者被更新的媒體加以取代之后,這種媒介便成為藝術,其文化價值或美學價值開始大大超過它的實用價值.這個理論的典型例證便是電影,膠片攝影和老式唱機以及所有帶著懷舊色彩的媒介則走得更遠.
      關于人對媒介的選擇,最后還有必要提一下“后視鏡理論”.這個說來十分簡單,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電子書”和汽車剛被發(fā)明出來時被稱為“無馬拉的馬車”是一樣的,因為有書這個媒介在先,我們才把這個有相似功能的東西冠以它的名字,其實這樣的稱呼并不能清晰地體現(xiàn)它的本質,甚至可能會歪曲和誤導一些.我那篇畢業(yè)論文與其叫《電子書媒介環(huán)境研究》不如叫《電子文本閱讀媒介環(huán)境研究》,這些媒介是因為我們不認識它們,才被迫披上另一種我們所熟悉的媒介的外衣,收音機曾叫“無線電”,聊天室剛出現(xiàn)時曾叫“網(wǎng)上咖啡室”,然而這樣的稱呼會讓人搞不清楚這個媒介的核心優(yōu)勢,幸而網(wǎng)上咖啡室最后沒有被人試圖把聊天和咖啡外賣做到一起.
      
      除了人對媒介的選擇所造成的媒介演化,麥克盧漢的學說中是有很多描述了媒介對文化的反作用的?!袄涿浇椤焙汀盁崦浇椤本褪亲顬槿怂熘睦碚?。麥克盧漢認為冷媒介的內容是抽象、模糊的,需要靠人的參與和想象去補充細節(jié),“邀請我們一起去共度一個安靜的夜晚”;而熱媒介的內容則具象、清晰,“涌向并橫掃我們的感覺,很快使之飽和”。兩者如同四格漫畫之于攝影照片,黑白電視之于3D電影,楚辭漢賦之于廣告文案。如果僅止于此,這個界限模糊的理論也就只能拿來秀秀概念而已。但麥克盧漢還認為這個理論是“文化氛圍的溫度計”,用它來衡量時代的“天氣”,則20世紀20年代的爵士樂時代是冷的,30年代至50年代的廣播和電影時代是熱的,電視時代又是冷的。在“熱”的30到50年代,流行的是“亮色、美發(fā)、連珠妙語、字正腔圓、時髦走紅”,到了60年代,電視使文化大大“降溫”,于是“磨損的牛仔服、蓬松的發(fā)型、初露端倪的貼近自我感覺成為潮流”。這些描述確實貼近人們的經(jīng)驗,能讓人從中感覺出一些文化和媒介風格相互趨近、彼此作用的動向。
      “光透射”和“光照射”算是冷熱媒介的姐妹理論,熱媒介通常是光照射媒介——“從銀屏彈出或反射回來的電影是熱的;相反,電視的光脈沖來自屏幕后,它轟擊人體,把圖像打在收視者身上,人就是屏幕。”——很顯然光透射媒介同時擁有冷媒介的特點。而這樣的分法讓我們立刻可以判斷:有背光組的iPad(及其他平板電腦)是光透射媒介,而要依靠環(huán)境光的Kindle(及其他E-ink屏閱讀器)是光照射媒介。相對于Kindle的單一功能,iPad似乎有著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不確定來吊胃口、吸引用戶參與進來親自打造它,看看它還能做些什么。讓我感到奇怪的是,雖然這個在電視都才出現(xiàn)不久時誕生的理論聽起來都很符合當前的現(xiàn)實,但iPad的最大不確定性應該和它的背光沒關系,而在于它的App Store這種機制下所產(chǎn)生的無法計數(shù)的你也不能完全弄清楚用來干什么的應用。往往在決定下載的時刻,它對你來說還是未知的,而且在使用的同時你也在隨時期待驚喜:如果一個應用居然沒有任何讓你驚訝的地方,甚至會遭到用戶的批評說毫無新意——簡直是冷酷至極的媒介!遠勝于萊文森在上世紀末稱為冷到冰點的網(wǎng)絡互動文本。相比之下,當我們決定要從亞馬遜下載一本電子書時,多少對這本書會有所了解,在閱讀過程中也更為被動,并不需要手指過分積極的參與。不過,假如在面對大量可以免費下載的書籍時,用戶可能會變得更為能夠接受不確定性吧,更為隨意而不認真的手機閱讀大概會比精心設計一本正經(jīng)的Kindle要“冷”些?嘿,說起來,手機當然是“光透射”吧?
      最后是守門人,很多學者都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到來使得守門人消失了,萊文森卻認為人們對此并沒有歡呼雀躍,反而又回頭期望能有守門人來把關。所以,因特網(wǎng)上的守門人并沒有消失,而是搖身一變改換身份,成為了紅娘。紅娘不再試圖把守門人攔住的信息擋在門外,而是從萬千信息流中選出一部分,“推”給讀者。相較之下,過去的書店、音像店使用的都是“拉”的技術,把經(jīng)過守門人精挑細選的信息陳列在店中,吸引讀者前來購買。根據(jù)我這段時間的網(wǎng)編實習來看,這話還真不錯——作為一個有立場的國企網(wǎng)站,每天都會收到很多這個新聞不能發(fā),那個新聞不能發(fā)的通知,但在一個網(wǎng)友們對出現(xiàn)過的新聞遭刪除會加以截圖諷刺越發(fā)覺得此事值得大傳特傳的時代,領導們也學會了指示:撤后臺,不要放在首頁出現(xiàn)。于是——你看我們沒有刪喲~~我們如實報道了喲~~但事實上藏在網(wǎng)頁深處只能用搜索引擎才能搜出來的新聞,其受到關注的可能性已經(jīng)被大大降低了,這是一個新聞話題會迅速“過氣”的時代,不想被人看到的東西是可以悄悄“拋尸”的,因為大家都太目不暇接了。
      說到這里,書中萊文森是認為,目前因特網(wǎng)雖然造成了去中心化的現(xiàn)狀,但在未來是會逆轉而為專制提供土壤的。數(shù)字環(huán)境并非不可控制,商業(yè)和政府都有可能控制它,使之看來信息海量卻完全同質,唯有放棄這一媒體才能結束宣傳。兩者之中,又以政府更為危險,因為它握有槍桿子。
      還有一些內容也十分有趣,但由于和我研究方向關系不大,就不做深入介紹了。
      
      
  •     數(shù)字時代讓地球村成為現(xiàn)實
      
      地球村帶來了什么?無論你是窮人還是富人,無論你身處地球的哪一個角落,你接觸信息的機會是平等的。數(shù)字化讓世界變得平等。
      
      數(shù)字時代還有另一句口號“信息要免費”,若信息是需要付費的,那么又何來平等接觸信息的機會呢?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生產(chǎn)信息的人憑什么為他人提供免費的午餐呢?
      
      事實上,信息并沒有免費,而是數(shù)字化的世界中貨幣變了。
      
      現(xiàn)實中我們用紙幣、用硬幣交易,但網(wǎng)絡世界中我們的貨幣是注意力。
      
      網(wǎng)站賣出內容,我們用自己的注意力來買,網(wǎng)站交易到了我們的注意力,再用注意力去交易來獲得實際的貨幣。
      
      用這條思路來看韓寒在新浪上寫博客中的交易
      
      新浪用免費的博客空間交易得韓寒的博文發(fā)表
      
      網(wǎng)民用自己的注意力向新浪博客交易得韓寒的博文觀看權
      
      新浪得到網(wǎng)民的注意力
      
      韓寒得到不用支付現(xiàn)實貨幣的博客空間
      
      網(wǎng)民得到看韓寒博客文章的機會
      
      好了,再回過頭來看數(shù)字化讓世界更平等這句話
      
      不平等因為財富不均
      
      但數(shù)字時代的貨幣是注意力
      
      世界上的所有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時,只要活著,上網(wǎng),所有人都能有注意力這一貨幣來在網(wǎng)上交換內容,而且每個人上網(wǎng)就能擁有財富,不怕把注意力花光。因此數(shù)字時代人才更加平等。只要你上網(wǎng),就有注意力來和新浪交易,獲得看韓寒博客的權利。也正因為注意力是無窮的,所以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座金礦。
      
      這還不是注意力這一貨幣最迷人的地方。
      
      在網(wǎng)絡空間,現(xiàn)實中越成功的人所擁有的貨幣反而更少,為什么呢?因為越忙的人越缺少時間上網(wǎng),上網(wǎng)的時間越少,他所擁有的用來交易信息的貨幣注意力就越少。反而越閑的人在網(wǎng)上越是富有,他們有大把的時間來交易各種各樣的信息。
      
      但這還沒完。
      
      注意力更迷人的地方在于,無論信息的價值大小,購買他們所需要的注意力卻是等價的。
      
      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一個很忙的人A,他每天只有兩個小時上網(wǎng)。我們可以稱他擁有的注意力財富是 2小時/天
      一個很閑的人B,他每天有十小時上網(wǎng)。我們可以稱他擁有的注意力財富是 10小時/天
      B比A擁有更多的注意力財富,但這并不代表B能用他擁有的注意力交換得比A更加重要的信息
      A會拿他2小時/天的注意力去交易兩小時的網(wǎng)易新聞閱讀權
      而B拿他10小時/天的注意力去交易十小時的網(wǎng)絡意淫小說的閱讀權
      有趣的結果發(fā)生了,網(wǎng)絡空間中更富有的人并不一定能換來更有價值的信息。
      
      有貨幣,有交易,必須說說交易過程
      
      數(shù)字化時代中,交易是實時發(fā)生的,不經(jīng)過長期思考的。
      你每次點擊或刷新網(wǎng)站的同時就已經(jīng)完成了一筆交易,在你了解這次交易是否能給你帶來想要的信息時,交易已經(jīng)完成了。流氓網(wǎng)站以及流氓網(wǎng)頁就是利用注意力的這一特點來從網(wǎng)民身上獲利,因為網(wǎng)民還沒有意識到交易的時候,交易已經(jīng)完成。但更可笑的是,因為注意力這一貨幣的得來著實容易,網(wǎng)民并不為付出它們而感到心疼。
      
      交易過程變快也是數(shù)字化的特點之一,快。
      一方面的提升必然帶來另一方面的下降。速度快的同時帶來的是質量的下降,因為中間缺乏思考。
      現(xiàn)實教育由于慢,付出多,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將更加重視。但進行網(wǎng)絡教育,由于快,付出少,效果自然降低。
      
      最后說賺錢這個話題
      
      數(shù)字時代,貨幣是注意力,而每個人只要投入時間就能獲得注意力這一貨幣,是否意味著人類不再需要努力了呢?
      現(xiàn)實中時間與貨幣的關系是這樣的
      我們投入時間學習知識技能,用知識技能的價值換取貨幣金錢
      網(wǎng)絡世界中時間與貨幣的關系是這樣
      我們投入時間換取貨幣注意力
      可以看出網(wǎng)絡世界中我們的交換是沒有經(jīng)過加工的交換,加工才能升值,所以貨幣注意力是遠不如貨幣金錢的
      
      數(shù)字時代的種種,大概就是這樣了吧
  •     作者的科幻小說得過獎,文筆還是挺流暢的。
      是不是有些洞見,麥克盧漢風格的那種。
      里面有兩三處比較新的地方吸引了我:
      1是玩具、鏡子和藝術,認為任何媒介開始都是玩具,隨后成為工具,最后成為藝術。 這個有啟發(fā)性。
      2是網(wǎng)絡發(fā)展到極端后會成為怎樣,會發(fā)生怎樣的“逆轉”。作者認為會有專制。
      3是對麥克盧漢技術決定論的否思。認為人是有主動的控制能力的
  •     “后視鏡”是麥克盧漢一個重要的思想工具,也是萊文森非常喜歡的一個觀點?!拔覀兺高^后視鏡看現(xiàn)在。我們倒退走步入未來?!彪娫捠钦f話的電報,汽車是無馬力牽引的馬車。麥克盧漢經(jīng)常使用的暗喻,也是一種后視鏡。暗喻將新鮮的、不清楚的、不太為人所知的東西與已知的、熟悉的東西聯(lián)系起來,使得人們明白前者為何物。例如,他的“地球村”觀念,正是以過去的村落去求解電子媒介的新世界。萊文森則借助后視鏡,看到了麥克盧漢思想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媒介演化理論,即“補救性媒介”理論和“人性化趨勢”的演化理論。
      
      當然,后視鏡是我們理解媒介的一個重要工具,借助它我們可以看清舊媒介、舊環(huán)境,以史為鑒,以便更好的應對未來;但是一旦使用不當也會造成嚴重后果?!叭绻春笠曠R的時間太長,只看新媒介和舊媒介的關系,那么我們就會迎頭撞上沒有看見的、難以逆料的后果。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死死地盯著前方不動,眼睛里看不到、腦子里想不到我們來自何方、曾經(jīng)去過何方,我們就不可能知道正在向什么方向前進?!?br />   
      
  •     這是一本大學里少數(shù)讀了若干遍的書,除了專業(yè)的原因外,更多地是我被他里面透露出來的思想所深深吸引。太多太多的傳播學上的見解如今都在一一印證著:如“人人都出書”,“我們都是巴里人”等。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句“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這不正就是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嗎?
  •   何道寬也是麥克盧漢這一派的老牌翻譯家了,譯的很得精髓的。譯筆可以很信任。
  •   因為對麥克盧漢的興趣,我也看了這本書,覺得寫的比較容易懂……不過那個“我們都是巴里人”——我們沒有藝術,我們把一切事情都干好”這一點還是不是很理解……
  •   “沒有藝術”你可以認為是個反語,因為“人人都是藝術家”,因此“藝術”對于他們而言,只是“把事情做好而已”。
    這一章我覺得說的是在現(xiàn)代電子信息社會中,由于我們有了大量的輔助工具 (各式各樣的媒介),我們人人都成了巴里人,藝術對于我們來說只是把事情做好而已。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