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楊東平 頁數:45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在初版《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訂本)的結尾,我曾寫道:在世紀之交的風云變幻中,“京派和海派,依然是一個富有價值和魅力的義化主題嗎?”今天看來,這的確已成挽歌。上海不是那個上海,北京也不是那個北京。這同樣不再重要。生活仍在沸騰,新的一代正在新的城市創(chuàng)造屬于他們的文化,在《站臺》,在798廠,在超級女生,發(fā)出他們粗糲的肯春冥想和尖銳的“海豚音”。
作者簡介
楊東平 著名學者,1949年出生于上海。1972年考取北京工業(yè)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自動控制系液壓傳動與控制專業(yè)?,F任該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楊東平先生的名字在讀書界為人所知,應該說始于他1994年出版的《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一書,而更多的人知道他,則是因為他后來參與策劃了中央電視臺的談話節(jié)目《實話實說》。
書籍目錄
引言 現代中國的雙城記第一章 城市之風:中國的南與北一 從東西到南北二 中國的古城和古都三 明星城市:“舊長袍的新花邊”四 南北沖突的現代涵義五 從上海到北京六 城市的秘密:關于城市的文化理論第二章 京派和海派:風格的形成一 海上畫派:海派文化的濫觴二 梨園風景:海派京劇三 文學革命與海上文壇四 京樣、京味、京派五 京海之爭:1930年代的文壇公案第三章 京派和海派:雙峰對峙一 大上海崛起:雄極一時的海派文化二 北平:京派文化的樂土三 上海人:都市新人類四 文人筆下的北平:京味和老北京人第四章 新北京:光榮和夢想一 “舊城唯上”:1950年代的毀城之爭二 氣象非凡的全能型城市三 京味的消解四 昔日王府名宅五 古都風貌:仍在繼續(xù)的爭論六 胡同和大院:兩種文化第五章 革命文化:新的中心一 革命文化和語言文字二 革命文化和文化革命三 風暴的中心:北京在“文革”中四 連結北京的紅線:“上海五 市民文化:抗拒和變遷第六章 海派的嬗變一 “大上海沉沒”二 適應與變形三 “上海病”四 閣樓里的“中產階級”第七章 上海文化:新海派一 “又多又快,不好不壞”二 “上影風格”三 海上文壇:呼喚力作四 上海美術:沒有特點的特點五 上海人的新聞興趣第八章 新北京和第三代人一 代的誕生:青年文化的興起二 紅衛(wèi)兵的早期環(huán)境:學校和大院三 復制和反叛:關于紅衛(wèi)兵文化四 從知青到青知:1970年代的“地下文化”五 崛起和失落:青年知識分子文化第九章 上海人和北京人一 南人和北人二 兩地人互看三 公共汽車小社會.四 上海人的價值系統(tǒng)精明實惠合理主義規(guī)矩和禮數世俗化西化五干大事的北京人政治化侃大山和幽默豪放漢子和小生六變化中的女性上海女郎北京姑娘婚姻和家庭女性的強化理想的女性第十章 三足鼎立:1990年代新格局一 廣東文化:世紀末的新北伐二 新京味文化:從小說到生活青年文化的交接京味小說王朔小說侃和調侃王朔現象文化衫三海派文化的復興第十一章 十字路口的城市一 城市的尖叫高度競爭“城市美化運動”二 打造“中國的曼哈頓”三 保衛(wèi)文化的北京古都保衛(wèi)戰(zhàn)與推土機競賽四 毀城之思建筑領域的“革命文化”“拆遷經濟學”誰的城市,怎樣規(guī)劃?第十二章 上海新天地一 新天地、舊天地二 尋找上海三 “模范生”神話四 失落的文化高地五 大政府,小社會第一版后記修訂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京派和海派:風格的形成 京海之別,首先是作為文學藝術的不同流派,這正是“京派”或“海派 ”的狹義和原義?! ?9世紀下半葉起,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社會變遷中,作為政治中心的 北京和首屈一指的新興經濟中心上海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兩個文化中心,雙峰 并立,南北對峙。更確切地說,是傳統(tǒng)的文化中心北京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一 種新興的城市文化的挑戰(zhàn)。北京文化不僅早已有之,而且超越了地域的概念 ,是大一統(tǒng)社會的主流文化,是國粹。京劇被尊為國劇即是一例。新興上海 文化,不僅打破了這種大一統(tǒng),并且輸入了一種異質文化,提供了一種新的 參照。傳播造成變異,變異產生對比(有的是對立),對比和對立進一步突出 強化了各自文化的品性,促進了變異和發(fā)展。誠如專家所言,北京的皮簧戲 是被外省人冠以“京調”、“京二簧”,以至“京朝派”或“京派”的;京 戲之名,首先是從上海叫起的。而“外江派”和“海派”,則是京都人對有 別于己的文化變種的蔑稱。 一般認為,京海之別肇始于傳統(tǒng)繪畫;海派名聲之大振,則由于民國時 期盛極一時的海派劇。1930年代初,發(fā)生于文壇的京海之爭,卻遠遠超越了 文學流派的論爭,正可視為對兩地文化半個世紀發(fā)展的理論探討和總結,從 而成為一場真正的文化討論。繪畫、京劇和文化,不過為認識這兩種文化提 供了鮮明的個案。正是在這次討論中,京海之爭甚至也超越了狹義的文化層 面,而涉及城市社會,城市屬性,城市人格,城市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生態(tài) 、文化機制和文化價值?! ≌绠敃r的大多數論爭一樣,這也是一場沒有深入展開的討論,以至于 半個世紀后,人們依然情緒激動地重提舊話,圍繞“京派”、“海派”的話 語眾說紛紜,在新的文化變遷和文化境遇中,作出新的解說和闡釋,乃至新 的發(fā)現和重建?! ∫弧『I袭嬇桑汉E晌幕臑E觴 今天,要弄清“海派”一詞之出典,當是一門學問。如陳旭麓教授言: “海派是與京派相對而言。海派一詞最初出于何人何種文書,待考?!币话恪 ≌J為,清末民初被稱為“海上畫派”的陣容強大的上海畫家群,或是“海派 文化”的緣起?! 50
媒體關注與評論
在初版《城市季風》的結尾,我曾寫道:在世紀之交的風云變幻中,京派和海派,依然是一個富有價值和魅力的文化主題嗎?今天看來,這的確已成挽歌。上海不是那個上海,北京也不是那個北京。這同樣不再重要。生活仍在沸騰,新的一代正在新的城市創(chuàng)造屬于他們的文化,在《站臺》在798廠,在超級女生,發(fā)出他們粗糲的青春冥想和尖銳的海豚音。
編輯推薦
1994年初版的《城市季風》影響了一代中國人對城市的認知,它突破了“國家”的籠統(tǒng)觀念,開啟了地域文化和城際文化個性及特質比較的話語空間。今年出版了《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訂本)內容更加精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