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 作者:喻季欣,張晉升 編 頁數(shù):221
Tag標簽:無
前言
在紀念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時刻,2008年,在華夏編年史上銘刻下了特殊而永恒的印記。一個個歷史性的事件,把多難興邦的民族傳承和奮發(fā)圖強的民族意志,化為世界為之矚目的中華民族振興宏圖,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堅持改革開放和科學發(fā)展的時代新里程?! ∵@是一個凝聚創(chuàng)新、激勵創(chuàng)新的時代,也是一個解放思想、砥礪思想的時代,更是一個知行合一、彰顯精神的時代。時代的召喚,就是青年的當代追求。認識社會,接觸生活,參與實踐,鍛煉成長,正是今天身在高等學校課堂的學子們的光榮與夢想。 “知行合一”是暨南精神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它強調(diào)探索創(chuàng)新,激勵師生見多識廣,踐行修身,走在時代前列。作為一所百年名校,暨南大學在強調(diào)“知行合一”的理念上從未間斷,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以報效國家的追求中弦歌不輟。知,既是認識和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是懂得并肩負自身的責任與擔當;行,是投身參與,身體力行;合一,就是緊相結(jié)合,言行一致。對于以關注社會變動、傳播生活信息為專業(yè)深造的新聞學子來說,更應獨具新聞敏感,熟知新聞事實,參與新聞傳播,提升專業(yè)品質(zhì),更好地弘揚“知行合一”的精神,更好地傳承勇于創(chuàng)新的時代風尚?! е@樣的感想,閱讀《中國傳媒:激蕩與拐點》這本作品集,我深為欣慰。這是我校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老師帶領學生以強烈的新聞敏感和專業(yè)精神編著的一本認識社會、體現(xiàn)社會擔當?shù)暮米髌贰?/pre>內(nèi)容概要
汶川地震震驚中國、震驚世界,而政府的救災行動和媒體的開放性報道又震撼了中國、激蕩了世界。地震是壞事件,可稱為負面事件。但由于政府處置得力,媒體反應快速,因而全民族的力量都凝聚起來,其產(chǎn)生的正面影響力不可估量。成功的報道實踐,顛覆了過時的、模糊不清的概念一“負面報道”。 現(xiàn)在,我們從本書中,看到的不僅是汶川地震的報道,還有抗冰雪災害報道以及其他社會事件的報道,這些報道同樣令人深思、回味。透過這些報道,我們看到了傳媒人在負面事件采編中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引導輿論的功力。學界和業(yè)界精英對事件的敘述和點評,也從不同側(cè)面分析了傳媒傳播的價值,闡述了突發(fā)性事件公開報道的作用和操作方面的藝術,其中不乏新的理念和見解?! ∵@是暨南大學新聞學院的老師以強烈的新聞敏感和專業(yè)精神編著的一部認識社會、體現(xiàn)社會擔當?shù)暮米髌?。對政府部門和媒體各自的使命、責任都有所論述,尤其是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對我們?nèi)〉霉沧R很有幫助。這本書的出版非常及時和很有意義。從本書中,讀者可以體會到傳媒人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精神,感受到我們傳媒的成熟和可以信賴。作者簡介
喻季欣,文學碩士,二級作家,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現(xiàn)任教于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已出版文學、新聞著作8部,發(fā)表多種作品300余萬字。多次獲全國和軍隊文學創(chuàng)作、文藝評論和新聞獎。書籍目錄
序一/1傳承與弘揚“知行合一”精神,做新時代的擔當者與創(chuàng)新者序二/3汶川地震顛覆了“負面報道”上編 思辨銳言新聞媒體處于正在凈化的過程/2——《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李仁臣縱論當前中國新聞報道應建立突發(fā)性新聞應急報道機制/7——《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于寧暢談當前中國新聞報道中國媒體,在世界變遷中前行/11——《環(huán)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談該報近期重大新聞報道中西媒體若開戰(zhàn),達賴肯定會樂壞/16——《人民日報》國際部副主任劉水明談當前國際新聞報道用文化引領新聞,完成中國新聞界的歷史使命/22——訪新華社廣東分社副社長楊春南新聞的時代價值/28——訪《南方周末》執(zhí)行總編輯向熹災難報道:媒體應普灑人性之光/34——訪《羊城晚報》副總編輯劉海陵把握好中國融入世界的契機/37——訪《晶報》總編輯陳寅中國媒體正走向理性化國際化/42——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郭光華教授訪談錄傳播觀念的實質(zhì)性變化剛剛開始/46——深圳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吳予敏教授訪談錄中編 評析新語我國災害表達的嬗變與轉(zhuǎn)型/50——以“5·12”汶川大地震報道為切入點的分析與思考大事件推動新聞報道大突破/59——廣州地區(qū)報紙“5·12”汶川大地震報道綜述“5·12”震災報道與信息公開/652008:新聞人的專業(yè)品質(zhì)升華/70真假之辯與利益之爭/72阜陽EV71事件:悲劇過后再反思/75新聞采訪要多些人文關懷/77災難洗禮,中國社會進步新起點/79奧運圣火傳遞報道突出“娛樂”是媒體的迷失/81下編 新聞史記陜西“周老虎”、湖南“吳老虎”事件報道及評論/84抗冰雪災害事件報道及評論/104山東膠濟鐵路事故報道及評論/129安徽阜陽手足口病事件報道及評論/135“3·14”西藏事件報道及評論/1442008北京奧運圣火在國外傳遞受阻事件報道及評論/162“5·12”汶川大地震事件報道及評論/176跋/219新聞銘刻的年輪章節(jié)摘錄
駐外記者年輕化趨勢明顯介紹西方先進經(jīng)驗報道增多 面對這樣一位多年從事國際新聞報道的前輩,現(xiàn)在又是主管《人民日報》駐外記者的部門領導之一,自然免不了要談及駐外記者。作為記者當中的特殊群體,駐外記者除了面臨因文化差異造成的采訪困難外,還常常會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干擾,因此駐外記者的選派標準十分嚴格。 關于駐外記者的素質(zhì),劉水明說,首先要求政治立場堅定,有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要時刻牢記國家利益至上。大部分駐外記者是單兵作戰(zhàn),因此凡事都要自己做主、自己判斷,不能寫有損國家利益的報道。在與那些對中國存有各種偏見的西方媒體打交道時,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jié)?! 捌浯危v外記者要有很強的業(yè)務能力,不能滿足于簡單的消息寫作,對重大國際新聞事件要有深入的了解,要會挖掘深層次的東西?!眲⑺髡f,駐外記者外語水平一定要好,否則很難深交、廣交外國朋友,獲得更多的新聞線索。特別是駐外記者要經(jīng)常通過所在國的報刊、電視、廣播捕捉信息,外語水平低的記者是辦不到的。劉水明認為,駐外記者還要會吃苦,有全面的生活技能。“在國外一個人生活,你要學會自己去采購、自己做飯、自己維修一些設備等,不然連日常生活都成問題,更不用談搞好工作了。” 很多人可能會問,現(xiàn)在資訊發(fā)達,要寫國際新聞只需綜合一下國外各大通訊社的報道就可以了,何必浪費這么多人力、物力、財力選派駐外記者?對此,劉水明說,駐外記者的價值,就在于能采寫到獨家的、第一手的素材,避免新聞的同質(zhì)化現(xiàn)象。雖然在網(wǎng)絡時代,記者不用去現(xiàn)場也能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東拼西湊出一篇新聞來,但是要寫出與眾不同的新聞,你就得去現(xiàn)場,駐外記者更是如此,這也是《人民日報》的國際新聞與其他省市報紙不同的地方。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駐外記者的人員構(gòu)成也在發(fā)生變化。據(jù)劉水明介紹,以前《人民日報》駐外記者的年齡偏大:“像我去埃及駐站的時候已經(jīng)30多歲了,現(xiàn)在大學剛畢業(yè)到報社工作的年輕人,最快幾個月就可能被派到國外常駐了?!眲⑺髡J為,年輕的駐外記者身體健康,有活力,跑新聞很積極,但缺點是經(jīng)驗不足,知識根底不牢,寫出來的東西缺乏深度?!安贿^從長遠看,對年輕記者的鍛煉是很大的?!薄 爸劣隈v外記者的報道內(nèi)容,也在隨著大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劉水明說,“例如,以前我們對西方國家的報道,更多的是持批判的眼光,現(xiàn)在有了改變,資本主義國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借鑒,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要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一些經(jīng)驗介紹和借鑒性的系列報道正在逐步增多,只有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為我所用,才能更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