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楠溪行

出版時間:2010年1月  出版社:浙江攝影出版社  作者:胡偉生  頁數:24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境內的楠溪江,東臨雁蕩,南距溫州,西連仙都,北接仙居,被譽為“中國山水畫搖籃”。楠溪江“水秀、巖奇、瀑多、村古、灘林美”,山水文化與古村文化的高度結合,耕讀文化與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人類生活與自然環(huán)境無限默契,唐、宋、元、明、清時的古塔、橋梁、路亭、牌樓等星羅棋布,這里留存著大量按照陰陽風水構思而建筑的古村落以及大批完整的宗譜、族譜等。     本書作者十多年來踏遍了永嘉境內楠溪江邊的各個村鎮(zhèn),拍攝了大量反映當地風貌的攝影作品,并制作了詳細的區(qū)域地圖。跟隨作者流暢的敘述,猶如進行著一場楠溪江的紙上行旅,賞閱著當地獨特的山水田園風光。

作者簡介

胡偉生,1947年出生于溫州。在溫州電化教育館從事音像教材的編輯和攝影工作。 
作者拍攝的《鳥類剝制標本的制作》等教學電視片在全國評比中獲獎。他的攝影作品《最后一滴水是你的眼淚》、《保衛(wèi)傘破了》等在“亞洲風采”攝影比賽中獲獎。作者十多年踏遍了楠溪江流域的村鎮(zhèn),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遂成此書。

書籍目錄

卷首語壹  碧蓮·大若巖  碧蓮史話  荊州太陰宮壁畫  陶公洞懷古  從天門洞到十二峰  石門臺記  從埭頭到岸下庫  游藤溪瀑布貳  表山·五■·巖頭·楓林  表山溪畔  蒼峰訪仙記  芙蓉山與芙蓉村  巖頭古水利工程  蒼坡的歷史  楓林風物記  北坑龍?zhí)队浫? 花坦·廊下·水巖  珍水回瀾話化坦  廊下的傳說  探訪“東方古鹽道”  水巖景觀記肆  渠口·沙頭·陡門·烏牛  “灣里灣外”田園詩  從太平巖到鶴巢洞  陡門散記  道教勝地烏牛纂伍  西溪·茗岙·巽宅·應坑  漫話橋下  從甌渠到茗岙  西溪源頭行  走進金溪  老鼠梯攬勝陸  潘坑·溪口·巖坦·黃南  潘坑的源頭村落  “溪山鄒魯”話溪口  尚書故里嶼北行  黃南溪畔諸村落  黃山溪畔見孤帆  林坑年鑒柒  鯉溪·張溪·四海山  青龍湖踏春  鯉溪庵與玉虹洞主  尋找仙人橋  四海記  訪張溪林坑  禪宗叢林云居寺捌  東皋·鶴盛·西源  東皋的柿紅了  蓬溪探訪記  鶴盛與鶴陽  石桅巖印象  龍灣潭的瀑布  悔坦的陶姑洞與百丈崖后記交通指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溫州楠溪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圖片質量不高
  •     1、作者將十多年來積累的有關楠溪江流域人文地理整理成本書,其中作者繪制的六十多幅地圖或示意圖尤為珍貴。
      2、本書共八章,45篇,每一章節(jié)均圖文并茂,既有歷史沿革,又有親身經歷。
      3、在后記中從五個方面對近年來楠溪江流域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惡化狀況,作了深刻的揭示和思考。
      4、部分照片背景疑似PS痕跡。
      5、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臨摹了若干石碑文字,遺憾的是將原碑文中的異體字、繁體字用簡化字代替。有點畫蛇添足了。
      6、P35地圖和P232中“鄧增壽”應為“滕增壽”。
  •     最近30年里,溫州在國人心目的印象,一直與草根、冒險、富豪、炒房等字眼聯系,溫州人對時代脈搏無與倫比的精準把握讓他們迅速在全國乃至世界揚名立萬。溫州這片孕育了無數冒險家與弄潮兒的土地,也就此被財富的亮色覆蓋。一直到這套“溫州鄉(xiāng)土文化書系”問世,仿佛才在剝盡了鎂光燈的浮華,讓人看到這片土地真正的成色。
      
      《溫州楠溪行》是這套叢書中的一本,也是唯一介紹自然風光的一本。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張圖一款小食,是喚起游子思鄉(xiāng)情緒的藥引;一方石一片樹葉,卻是游子故鄉(xiāng)情結的歸宿。那個讓人們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造就了我們世世代代相似的體貌,傳承了我們顛沛流離都無法遺落的性格,誰又能說血脈之中沒有浸染山風水氣呢?
      
      對于一個外鄉(xiāng)人來說,當溫州褪下金色外套,穿回本色綠衫,就仿佛輕輕挪開了時空。楠溪江,即便在經濟起飛的今天,也沒有成為身光頸亮的胭脂河,而依然是一千多年前謝靈運初任永嘉太守時的清秀模樣。
      
      “東晉山水稱永嘉”,政治中心的南移讓溫州第一次出現在文學領域中。永嘉郡首任太守是玄學家郭璞,謝靈運、王羲之、孫綽、顏延之、裴松之等曾先后出任永嘉郡守。南朝時的“山中宰相”陶弘景也隱居在溫州陶山。在書中首篇提到的大若巖,就是謝靈運詩作所指的《石室山》,詩云:
      清旦索幽異,放舟越垌郊。莓莓蘭渚急,藐藐苔嶺高。
      石室冠林陬,飛泉發(fā)山椒。虛泛徑千載,崢嶸非一朝。
      鄉(xiāng)村絕聞見,樵蘇限風霄。微戎無遠覽,總笄羨升喬。
      靈域久韜隱,如與心賞交。合歡不容言,摘芳弄寒條。
      
      溫州的美自然不是從魏晉開始,但魏晉士人卻用自己獨特的人生觀解讀了這片土地,這道風景。那個時代的人們妙賞深情、灑脫自然,王弼在《論語釋疑》中提出“有情而無累”,無論出仕隱居,狂放內斂,無不盡情投入。他們對于形式美從不吝贊美,這種對任何生命體驗的由衷沉醉來源于魏晉南朝頻仍的戰(zhàn)亂離喪讓人們對生命形成的不安全感,永嘉山水由此被賦予了靈魂和風度。謝靈運在《登永嘉綠嶂山》中形容山林“澹瀲結寒姿,團欒潤霜質”,在《登石門最高頂》中說自己“心契九秋榦,日玩三春荑”,似乎第一次教會了人們怎樣去審美、怎樣去享受風景??禈饭松鷰锥瘸粮。K不能以康樂善終,但他為這片土地定下的基調,卻在后人的作品中一再復現。從南宋的永嘉詩派到清代朱彝尊的《永嘉雜詩》,千年過去,溫州從偏安一隅的積弱政權的大后方,到抗清運動義士的退守之地,再經歷近代的戰(zhàn)火,這里依然是“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歲月的刻刀在加諸人生時無比凌厲,在自然面前卻顯得云淡風輕。
      
      今人的旅行,更像是一場下午茶,短促、濃烈、雖爽不飽;一到時限,依然要回到那個“鳶飛戾天”“經綸世務”的世界中去。在這場短暫的相聚中,到底有多少時間與心境可以細細端詳和品味,實在無奈。本書的作者對楠溪江流域的感情,則完全不是這種意義上的旅行。在數十年無數次的旅行中,作者一點點完善整個流域的各種景觀,像一個工筆畫家,微距運筆,纖毫畢現,舍不得遺漏一點細節(jié)。這點上,作者堪稱是這個時代的謝靈運了。每當對照書中大大小小的地圖、將那些精致的實景照片和文字一一落實其上的時候,就會真切感受到作者的付出與心血——楠溪江流域,或許不是太大的地理范圍,但作者以一己之力描摹全貌,這或許是另一種鄉(xiāng)土情懷的表達吧。
      
      書的最后,作者表達了對楠溪江自然環(huán)境前景的憂慮,也談到自己的努力與碰壁。社會越來越富足,年輕人們更愿意構建一個熟悉的圈子,包括人、包括事、甚至價值觀。每天每天,我們將自己的雞毛蒜皮通過微博或推特與他人分享,偶爾也對世界動蕩、氣候環(huán)境發(fā)一兩句牢騷。只言片語、浮光掠影,卻無法凝聚成對一件事的執(zhí)著、對一種情懷的固守。我們所欠缺的,正如楠溪江面對的游人所欠缺的,正是作者用這本書告訴我們的,詩意的存在背后,依然需要我們的堅持。
      
  •   哈哈 去永嘉的時候 就是走在楠溪江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