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西方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作者:愛德華·格林  頁數(shù):16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有充分理由,為本期《當代音樂評論》(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選用了一個生物學的標題。這只是為了表明:音樂應該是有生命力的!沒有比“新音樂”仍在萌生的過程中就已經(jīng)成為“死胎”更糟糕的,而音樂歷史的公正性卻不得不令人承認這種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由此立刻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在本期刊中所談的音樂是什么樣的?是關(guān)于周文中、盛宗亮、陳曉勇、陳其鋼、羅永暉、譚盾、陳怡、周龍的音樂嗎?這種音樂有生命力嗎?那些關(guān)于音樂的中、西方思想——那些獨具特色然而又令這些作曲家各自的作品運用極為不同方法的思想——是否帶來了某種活力呢?新鮮嗎?它是否能引發(fā)聽眾的強烈情感?是否也能鼓舞其他作曲家去探索新的音響前景呢?對于所有這些問題,我們回答:“是的!”筆者相信,不僅可以對《當代音樂評論》的撰稿者這樣說,也可以對更廣大的音樂家群體——全世界眾多的男女音樂家群體如是說,他們正在熟悉這些作曲家引人注目的作品,并試圖誠實地了解中國和西方能彼此互惠些什么?! ∵@里討論的作曲家中大多數(shù)都有源自家庭背景的中國傳統(tǒng)。從社會歷史角度,這是非??梢岳斫獾摹@绫酒诳镒逭咧械膸孜?,尤其是劉長江和楊嘉輝。過去不能阻止未來。在接下來的數(shù)十年,諸如地理的和所謂“民族”的偏見都是靠不住的。正如莎士比亞的《暴風雨》(The Tempest)中,安東尼奧所說,我們需要區(qū)分:“過去的遭遇只算是個開場的引子;將來怎樣,就看你和看我的了。”  未來確實掌握在我們手中。未來似乎正在被一群無畏的作曲家(不僅僅是華人)創(chuàng)造著。他們洞察到一種音樂風格的出現(xiàn)。這種音樂正在隨著中國和西方的匯合而進發(fā),卻遠不只是二者表面的融合。這是一種全新的音樂,是兩種文化共同的孩子。而且需要重申,未來不僅僅是由來自香港、臺北、北京的作曲家創(chuàng)造的。無疑,我們將聽到來自那里的聲音,但是正如生活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布達佩斯、布魯克林的一些作曲家:他們看起來根本不是“中國式的”,反而與吉那斯特拉(Ginastera)、利蓋蒂(Ligeti)和科普蘭(copland)相似。接下來的年代,情況將會類似于上世紀爵士樂所發(fā)生的——破繭而出。起初,爵士樂幾乎是專屬非裔美國人的音樂。然而,很快許多歐美裔藝術(shù)家(當然還有很多爵士樂愛好者)積極參與進來,后來全世界藝術(shù)家都紛紛加人。當然,不能否認許多爵士樂大師仍是非裔美國人。但這也似乎能證明本論文集所研究的新音樂的真相。  正如人們常說的,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下面我們來看看生物類比的最顯著方面。就像一個新生嬰兒完全是獨一無二的他/或她自己一樣,這里談到的新音樂也是我們從未耳聞過。是的,一些人也許可以自豪地指出某種特性,說:“我的親骨肉,中國音樂!”

內(nèi)容概要

  《中國與西方:一種新音樂的誕生》是一本有關(guān)中國當代作曲家的評論???,全書包括了“華人作曲家何去何從?”、“鑼鼓點子及其在當代音樂中的意義”、“碰撞中的回響——論陳曉勇的音樂”、“佛教思想對周龍音樂的影響:對《禪》的思考”等八篇文章。筆者希望這卷《當代音樂評論》有自身的“生命力”。不僅僅能廣泛影響人們,而且能自然影響其所遇到的陳詞濫調(diào)。我們追尋富有活力的學術(shù)性,力求全面。盡管文集篇幅非常有限,但筆者與同事們試圖對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展現(xiàn)一幅真實可靠的景象(盡管只是介紹性的):一個令人興奮的音響新世界。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努力結(jié)果只是一種“無生命力的容器”。每篇文章都有其動機,以及各種不同的對象并試圖將它們歸到一起。的確,這些文章(通過暗示)在進行一場富于活力的相互對話,探討展現(xiàn)這種新音樂的意義的最佳方式。其中一些強調(diào)其普遍的意義,另一些則強調(diào)其與特定文化環(huán)境的牢不可破;有的包含作曲家生平,有的則避開了;一些文章的作者是作曲家,并從作曲的角度分析,另一些作者是音樂理論家,從作曲技術(shù)和文化角度分析;還有的更是這些音樂的積極演奏者。文集作者的年齡跨度從二十幾歲到八十多歲,涉及的音樂包括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的創(chuàng)作,以及在德國和美國創(chuàng)作的作品。其中一些文章充滿熱情并試圖引發(fā)爭議:從音樂的情感內(nèi)容、哲學價值或社會政治意義方面做大膽的探討;另一些文章則表現(xiàn)出體面的克制,尋求學術(shù)上冷靜的深度和透徹性。然而,這種冷靜遮掩著一種巨大的興奮,從中顯現(xiàn)出了很多令人驚奇的情況與事實!

作者簡介

  本期主編愛德華·格林(Edward Green)生于1951年。自1984年起,任曼哈頓音樂學院教授,1980年起為紐約審美現(xiàn)實基金會成員。曾師從美國哲學家伊萊·西格爾(Eli Siegel),認識到尊重人類美學表現(xiàn)中的必然性與多樣性兩者的重要性。這在他最近的論文《與新相遇:21世紀音樂教育者從早期民族音樂學家還可以學到什么》(《音樂教育歷史研究學報》出版)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其也是即將出版的《杜克·艾林頓的劍橋同伴》的主編。他撰寫過有關(guān)海頓、門德爾松、普羅科菲耶夫、馬勒、周龍、福斯特、帕奇、游吟詩人馬卡布魯?shù)热说膶W術(shù)文章。同時,也是一名活躍的作曲家,其《小號協(xié)奏曲》最近由Albany Records公司出版,《中音薩克斯管與弦樂協(xié)奏曲》由AuR公司出版,另一首琵琶、二胡曲《四大》由Traditional Crossroads出版。

書籍目錄

序言 中國與西方:一種新音樂的誕生華人作曲家何去何從?鑼鼓點子及其在當代音樂中的意義碰撞中的回響——論陳曉勇的音樂佛教思想對周龍音樂的影響:對《禪》的思考書法與周文中近期作品的音樂表情羅永暉的音樂:背景,媒介及中國風格重新審視當代中國音樂分析中的文化政治:以《鬼戲》為例盛宗亮的音樂:跨文化經(jīng)歷的見證——他在三首作品中對于中國民歌《小河淌水》的音樂動機、對位和調(diào)性的處理作者簡介出版人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華人作曲家何去何從?  歷史、語言、美學及文人精神  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所謂“專業(yè)”作曲家,是指創(chuàng)作娛樂音樂的“樂工”,或是為宮廷中一些祭祀禮儀及正式場合作曲的“樂官”。當然也有例外。例如在元朝,許多文人不愿為蒙古統(tǒng)治者服務,轉(zhuǎn)而從事元曲或山水畫創(chuàng)作,進而將其提升為中國歷史上最具藝術(shù)成就與創(chuàng)新的藝術(shù)形式之一。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位身為“文人”的作曲家的觀念、品質(zhì)或責任,不論是在今天還是在過去,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因此,當今國際化的華人作曲家,是按照西方定義的“作曲家”,而非千百年來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文人”藝術(shù)家?! ∧敲唇裉斓娜A人音樂是什么呢?是華人作曲家仿效西方現(xiàn)代音樂的創(chuàng)作嗎?或僅是模仿和復制過去的音樂?是西方的還是中國的?難道今天我們不應該期望真正的華人作曲家保留一些祖先們傳下來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并將自己無私地奉獻給社會的文化傳承嗎?事實上,關(guān)于如何延續(x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完整性的問題,在很久前已被提出。自從一個多世紀前,歐洲帝國主義在亞洲稱霸最高潮時起,華人就開始對西方文化產(chǎn)生興趣。然而,中華文化史呈現(xiàn)出長期的文化繼承發(fā)展伴隨著短期的文化沖突與蛻變。這種連續(xù)不斷的、由交流走向合流的歷史現(xiàn)象正是中國文化的特殊性格,也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力量?! ∨c相當穩(wěn)定的西歐文化史相反,中國必須抵抗來自各方的侵略,并且更有多次的內(nèi)部大動亂,從而導致中國文化的不斷蛻變。僅僅在過去兩千年中,中國就有幾乎一半的時間處于外來的侵略或內(nèi)部的混亂狀態(tài)!然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中國文化卻在每次大動亂之后都能堅持融合新文化,而再度發(fā)展故有文化傳統(tǒng)。所以,當今中國文化中顯示出的不協(xié)調(diào)或反面因素,也許正預示著未來中國文化的再次整合。但是我們必須了解一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相互影響的能力全在于其哲學構(gòu)想的廣度和深度,及其理論建構(gòu)的強度。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與西方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