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 出版社:濟南出版社 作者:李俊 頁數(shù):239 字數(shù):214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歷史上對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發(fā)展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對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貢獻。尤其是它的內(nèi)在精神已滲透到炎黃子孫的血脈中,其影響是彌久深遠的:當代中國人:無論是誰,無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歷史的車輪行駛到今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無疑是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義明建設的寶貴資源。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我們的態(tài)度是,立足于當代中國,從我們的問題或我們的精神需要出發(fā),以新的視野或現(xiàn)代意識,對中國文化中某些被反復詠嘆的東西給以重新觀照或解讀?,F(xiàn)代派詩人、著名文學史家聞一多先生宣稱:“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說‘詩唐’懂得詩的唐朝,才能欣賞唐朝的詩。”如果善于理解這種逆向思維的豐厚內(nèi)涵,并由此引申開去的話,那么,我們則想說:中圍文化雖早已成為國人耳熟能詳?shù)脑掝},但假如只滿足于平面式的淺嘗輒止,就很容易指木為林或見林失木,最終反倒是空泛無得并且莫知歸依了。所以,我們現(xiàn)在才嘗試著變換習慣性的認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從文化的特定視角來重新解讀而非直接面對某些重大的歷史或文化主題,特意選擇那些人們普遍感興趣即茶余飯后可供談資的歷史事件或人物作為題材,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復談論的話題。問題在于,今天應用一種什么樣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談論它。我們力求以扎實確鑿的史料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動流暢的散文筆法,對其進行多元觀照與文化透視,反映重大歷史、文化主題,并給予歷史闡釋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緣此而往,就有可能尋找到另一扇尚未被開啟過的門扉,那里面當有著不盡勝境、無限風光等待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所以,本叢書強調(diào)知識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識讀本;強調(diào)學術根基,但不是純粹的學術專著;強調(diào)可讀性,但不是違背史實的任意杜撰:強調(diào)個人新見,但不是只顧新異的鑿空立論和華而不實的游戲筆墨。濃郁的文化觀照和多出新見卓識(觀點新或視角新),是本叢書的特色和宗旨。本叢書中的每一種,都精心選擇國內(nèi)在各自領域有造詣的專家學者撰寫,注重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敘述方式,采用圖文并茂的表現(xiàn)形式,選擇相關的、經(jīng)典的圖片,采用彩色捅頁和黑白附圖(編者按:本叢書采用了少數(shù)今人作品,因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懇請當事人見書后盡快與我們聯(lián)系,以便寄奉樣書、稿酬)的方式,從而更具鑒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本叢書面向中等文化以上的廣大讀者群,使其在輕松、趣味盎然的閱讀中,得到啟迪和收獲,以提高綜合文化素質(zhì)和鑒賞品位。本叢書強訶“可操作性和持續(xù)發(fā)展的張力”,即靈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為一個長期的品牌選題,視具體情況,分為若干輯陸續(xù)推出,逐步完成對文化中國重大歷史、文化主題的另樣解讀。《文化中國:永恒的話題叢書》第三輯共推出5種?!吨T子百家與文化元典》審視了中國古代文化元典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程,認為其間含蘊著一種道德之善與精神之美,無論在治世還是亂世,都具有匡時救世的意義。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思想活躍,百家爭鳴,諸子競相創(chuàng)新,形成浪潮。儒、道、墨、法、陰陽五大派相互批判,又逐漸融合,最終結構成中國文化的主流,即文化元典精神。悠久的中華文明便是在這些元典精神的承傳支撐下,與時俱進,吐故納新,逐漸地發(fā)展起來的?!蹲匀慌c自我:從老莊到李贄》敘述了自春秋晚期始,中經(jīng)魏晉唐宋至晚明,由老、莊濫觴,至李贄更為張揚的崇尚自然、強調(diào)個性解放的思潮貫穿著中國思想史長河,從涓涓細流發(fā)展到驚濤拍岸,不可遏阻。繼之論說他們與孔、孟、程、朱為代表的正統(tǒng)儒家一理學家一起,向社會傳遞出“以道自任”,即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政治訴求,遂共同完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構;并認定其自身也由最初的自在最終走向自為,即如黑格爾所說的,具有丁“世界精神”“自由意識”及“自我意識”。《人格的獨立:從屈原到陸游》以屈原、陸游為代表與紐帶,結合具體歷史事件和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對眾多的古代文士關于凸顯個體存在、弘揚人格獨立與強調(diào)人的主體精神的各種表現(xiàn),作出了生動描述和本源性的深入探討。這些詩人、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新求變,作品展露出鮮明的個性特色,充滿獨立不羈的精神和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熱情,比興寄托、因物喻志,給人們帶來巨大而恒久的審美快感。《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板橋》探討了詩歌與繪畫的共同起源、理論建構與表現(xiàn)形態(tài);并細致描述出詩人和書畫家們因性格特質(zhì)、人文情趣、生命取向而使之面臨著政治理想與藝術氣質(zhì)的沖突,不得不于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中進行抉擇。凡此等等,皆交織作一一幅斑斕繽紛的長卷,無不引發(fā)人們對藝術與人生的深沉思考。《才女風流:從李清照到柳如是》關注的是為數(shù)不太多,但卻極富才情,給中國文學大廈增添了一筆亮麗色彩的女詩人、女作家群。品讀她們的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會女性對自己的愛情世界和婚嫻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同時還可以體會到女性對發(fā)揚母教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家族文化氛圍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怎樣于家宅內(nèi)部組成南母女姊妹等參與構成的文學社團、如何逐漸步人社交場合并產(chǎn)生影響等。本叢書面向社會廣大讀書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讀者朋友的關注。倘蒙您慨然指出不足或謬誤之處,相互切磋商酌,那便是傳遞出一分濃濃的友情,而我們的歡迎與感謝之情自是不言而明的。2006年初春于濟南玉函山房。
內(nèi)容概要
本書關注的是為數(shù)不太多,但卻極富才情,給中國文學大廈增添了一筆亮麗色彩的女詩人、女作家群。品讀她們的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會女性對自己的愛情世界和婚嫻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同時還可以體會到女性對發(fā)揚母教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家族文化氛圍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怎樣于家宅內(nèi)部組成由母女姊妹等參與構成的文學社團、如何逐漸步入社交場合并產(chǎn)生影響。
書籍目錄
引言一 閨闈才藻 孟母、杜泰姬教子 宋代文化中的母教 家宅內(nèi)的文學 鄭允端與薛氏姐妹 群星璀璨的女詩人 江南才女與家族文化二 婚姻中的女聲 恩愛夫妻的情感交流 閨閣之中的戀曲 內(nèi)宅的伴讀和詩友 情感的慰藉 朱淑真和張玉娘 管道升和黃娥三 李清照與趙明誠 故鄉(xiāng)湖山與家學 天真爛漫的少女 政治旋渦中的愛情 金石之緣 遭遇離亂 凄涼晚景四 宮闈才女 才貌兼?zhèn)涞膵邋团? 塞北哀鴻的悲吟 契丹蕭后的宮詞五 婢妾與歌妓 妾的命運與才華 才藝娛人的歌妓 一代名妓柳如是結語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 閨闈才藻孟母、杜泰姬教子在古代中國,女性最本質(zhì)的使命就是做丈夫的妻子,做子女的母親。所以,幾乎所有對女性的教育和評價,都是從這兩個方面展開的,而對女性的道德要求,也主要是針對這兩點的。如果由于妻子的原因,使得丈夫不得父母的歡心,不得家族的認可,甚至違背了基本的倫常規(guī)范,那么這位女子無可辯駁地要受到社會的批評。她們可能是丈夫、子女罪惡的承擔者,也可能是丈夫、子女榮耀的分享者。女性的成功,在于她成就了丈夫和兒子的道德功業(yè),自己也因此獲得榮耀和贊譽。所以,相夫教子成了中國古代女性的一種美德,而這其中首先看重的則是女子的賢淑,一種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精神,一種溫良嫻靜的個性和氣質(zhì)。從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jīng)》中就表現(xiàn)出這種傾向。相對而言,并不看重女性的才能,無論是料理家務的才能,還是在政治、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才能。這種觀念對女性才能的培養(yǎng)和發(fā)揮是十分不利的??墒?,為了培養(yǎng)女性相夫教子的品德,也要通過一系列家庭禮儀和道德的教化,所以,這種旨在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東西,為女性打開了“知書達理”的大門。東漢班固之妹班昭作《女誡》,雖然以男尊女卑為主導思想,但還是在“夫婦”一節(jié)中倡導女性的“婦德”教育?!安旖裰?,徒知妻婦之不可不御,威儀之不可不整,故訓其男,檢以書傳,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禮義之不可不存也,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數(shù)乎?”受過教育的女性,更容易遵循事夫從夫的道德,這是班昭的見解。但受過教育的女性,也從此走向了文化和文學的領域,為自身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此外,才德兼?zhèn)涞呐宰鳛槠拮雍湍赣H,在相夫教子方面也留下了很多美談佳話,中國漢代的《列女傳》就記載了很多母儀特著的女性,而后來的女先生也寫了針對女性進行道德規(guī)諫的著作,成為屬于女性的讀本。這其中,孟子的母親成為一個典范。孟子之母,善于教子。有人以為,孟子幼年喪父,所以由母親教育成人。而后人認為不然,當是孟子之父出游,所以多受慈母教訓。這兩種解釋實際上代表了接受母教的兩種典型范式:其一是丈夫早逝,寡母教子;其二是丈夫游學,代夫教子。而且相對來說,第二種狀況在宋代以后更為普遍。
后記
接受本書寫作任務時感受到的是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時間的緊迫性和這個話題本身的特殊性。這兩種壓力終究都使我陷入狼狽的狀態(tài)。我沒能按照原定的時間完成寫稿任務,甚至拖延了將近一年。在這一年中,主編先生沉穩(wěn)厚道的作風和寬容的態(tài)度,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讓我十分慚愧。相對于時間來說,能否把這個“才女”話題談得深入而有新意,則是更大的問題。勉強交稿,呈現(xiàn)的是難以掩飾的淺薄,我將以忐忑的心情,等待有聲的和無聲的責備。然而對我來說,這一次寫作將啟發(fā)我對才女文學作饒有興致的思索。因為在古代的文化語境中,這個問題也許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編輯推薦
《才女風流:從李清照到柳如是》由濟南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