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江西美術出版社 作者:王泰琪 頁數(shù):200
內容概要
本書敘述的是科技檢測在古董收藏中的應用和實例剖析,從另外一個角度談談如何鑒別古董真?zhèn)蔚男路椒ǎ苍S能為大家?guī)硇碌呐d趣。 本書以材料元素的數(shù)據(jù)進行朝代比對,以材料元素的數(shù)據(jù)進行材質比對,利用無損檢測和微創(chuàng)檢測,著重介紹科技檢測手段之一的“x熒光能譜分析法”,以古陶瓷為主要實例,將它在應用中的實踐進行介紹和釋疑。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 一部分為文字“論述”即第一章。 一部分為“應用和實例剖析——釉面放大鑒賞圖”即第二章。 一部分為“應用和實例剖析——機測器物鑒賞圖”即第三章。 愿科技檢測在文物考古、古董和古陶瓷收藏中的應用和規(guī)范,作為古董鑒定的輔助手段與真才實學的經驗科學相結合,促進當今古玩收藏熱的健康發(fā)展,人機合鑒,和諧探索,亦為幸事。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論述 1.了解“x射線熒光能譜分析”法 2.如何認識對古陶瓷進行科學測試 3.目前古陶瓷最常用的科學測試項目有哪些 4.古陶瓷胎、釉、彩的化學元素分析法 5.如何對瓷釉、胎進行非破壞性分析或微創(chuàng)檢測分析 6.利用“熱釋光測定年代“根據(jù)什么原理 7.熱釋光斷代技術對送檢樣品的要求 8.熱釋光斷代技術是否有可能被用來造假 9.科學工作者如何識別利用熱釋光斷代技術進行造假 10.x射線熒光能譜分析檢測根據(jù)什么原理 11.x射線熒光能譜分析對送檢樣品有什么要求 12.x射線熒光能譜分析法的主要優(yōu)點 13 x射線熒光能譜分析法的主要缺點 14 x射線熒光能譜分析檢測是否有可能被用來造假 15.科學工作者如何識別x射線熒光能譜分析中的瓷釉造假 16.用潔瓷靈浸泡后的陶瓷器對檢測結果是否產生影響 17.微創(chuàng)采集樣品的過程和如何防止“殘器新做” 18.微創(chuàng)采樣的工具對檢測結果是否產生影響 19.什么是“朝代數(shù)據(jù)比對”和“材質數(shù)據(jù)比對” 20.如何解讀科技檢測報告書中的結論術語 21.淺析x熒光能譜分析法中的計算機應用 22.學會使用放大設備擴大觀察視角 23.國內高新技術斷代真?zhèn)舞b定的現(xiàn)狀 24.國內高新科技檢測服務機構的現(xiàn)狀 25.如何像”中西醫(yī)結合”那樣重識古董藝術品的科技檢測 26.在收藏鑒定中科技檢測手段是否“萬物之靈” 27.在收藏鑒定中科技檢測手段是否“絕不可取” 28.在科技檢測中什么元素稱為現(xiàn)代元素,什么器物稱為贗品 29.在科技檢測中沒有現(xiàn)代元素的器物為什么也會被稱為仿品第二章 科技檢測在古董收藏中的應用和實例剖析——釉面放大鑒賞圖 宋代·汝窯1#面釉a放大圖 宋代·汝窯2#面釉c放大圖 宋代·鈞窯面釉a放大圖 宋代·醬釉瓷面釉a放大圖(永濟遺址) 宋代·鈞窯瓷面釉a放大圖(永濟遺址) 宋代·鈞窯瓷面釉b放大圖(永濟遺址) 宋代·青瓷面釉a放大圖(永濟遺址) 宋代·瓷面釉a放大圖(永濟遺址) 宋代·龍泉窯瓷面釉c放大圖 宋代·龍泉窯大窯村窯瓷面釉a放大圖 宋代·官窯1#面釉a放大圖 宋代·官窯2#面釉c放大圖?!∷未び扒啻擅嬗詂放大圖(水下拍攝) 元代·青花瓷1#藍釉a放大圖 元代·青花瓷1#藍釉鐵銹斑c放大圖 元代·青花瓷2#藍釉鐵銹斑d放大圖 明代成化·青花藍釉b放大圖 明代成化·青花斗彩底款藍釉c放大圖 明代嘉靖·青花藍釉c放大圖 明代萬歷·青花藍釉a放大圖 明代中期·青花藍釉a放大圖(景德鎮(zhèn)十八渡遺址) 清代康熙·青花藍釉a放大圖 清代乾隆·青花藍釉b放大圖 清代乾隆·青花底款藍釉c放大圖。第三章 科技檢測在古董收藏中的應用和實例剖析——機測器物鑒賞圖 唐、五代·南方白釉塑龍三系盤口瓶 唐、五代南方青瓷紅、綠、藍彩孩兒枕 唐、五代·秘色瓷雙系盤口刻花瓶 唐、五代·越窯青瓷龍首提梁壺 五代·越窯青瓷狻猊首香熏 宋代·鈞窯天青釉渣斗型尊 宋代·鈞窯天藍釉長頸蒜頭瓶 宋代·鈞窯月白釉花口高足碗 宋代·鈞窯海棠紅釉鼓釘洗 五代·影青瓷彩斑堆塑花盒 宋代·汝窯花口碗(現(xiàn)代仿品) 宋代·官窯貫耳瓶 宋代·官窯弦紋瓶 宋代·官窯菊瓣洗 宋代·官窯米黃釉三足洗 南宋·官窯琮式瓶 宋代·越窯八棱蓋瓶 宋代·越窯執(zhí)壺 宋代·龍泉窯菊瓣碗 宋代·龍泉窯刻花長頸執(zhí)壺 宋代·龍泉窯梅子青三足爐 宋代·龍泉窯黃釉刻花五管蓋瓶 宋代·吉州窯海水紋爐 宋代·吉州窯海水紋花卉開光罐(現(xiàn)代仿品) 南宋·青白釉烏型水注 宋代·定窯印花紋菊瓣口盤(現(xiàn)代仿品) 宋代·建窯青釉刻花瓶 宋代·耀州窯刻花罐 元代·鈞窯天青釉紫紅斑四系罐 元末明初·青花荷花魚藻紋罐 ……我的導師姚青芳我與古董鑒賞機測緣同窗寫跋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部分設備介紹與外景我的趣照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論述1.了解“x射線熒光能譜分析”法1575年,西班牙的N.Monardes第一次記錄了熒光現(xiàn)象。1852年,Stokes判明了熒光是光發(fā)射的概念。1867年,Goppeleroder進行了歷史上首次熒光分析工作。1880年,Liebeman提出最早的關于熒光與化學結構關系的經驗法則。19世紀末,人們知道了600種以上的熒光化合物。1928年,Jette和West研制出第一臺光電熒光計。1948年,Studtr推出了第一臺自動光譜校正裝置。1952年,出現(xiàn)商品化的校正光譜儀器。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進入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國高新科技迅猛發(fā)展,數(shù)十年來,在其他學科快速發(fā)展的影響下,激光、微處理機、電子學、光導纖維和納米材料等方面新技術的引入,推動了熒光分析法的理論和應用方法的進展,促進了諸如:同步熒光測定、導數(shù)熒光測定、時間分辨熒光測定、相分辨熒光測定、熒光偏振測定、熒光免疫測定、低溫熒光測定、固體表面熒光測定、近紅外熒光分析法、熒光反應速率法、三維熒光光譜技術、熒光顯微與成像技術、空間分辨熒光技術、熒光探針技術、單分子熒光檢測技術和熒光光纖化學傳感器等熒光、分析方面的新方法、新技術的發(fā)展,相應地加速了各新型熒光分析儀器的問世,使熒光分析法朝著高效、微觀、實時、原位、量化和自動化的方向發(fā)展,方法的靈敏度、準確度和選擇性日益提高,熒光分析法在生命科學、環(huán)境科學、材料科學、食品科學、公安情報、文物保護科學、衛(wèi)星空間科學、探月工程,以及工農業(yè)生產等諸多領域,發(fā)展成為一種十分重要且有效的光譜學科分析手段,并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