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圖像研究

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巴蜀書社  作者:許宜蘭  頁數(shù):338  
Tag標簽:無  

前言

  研究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tǒng)宗教道教,應該研究道教與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各構成因素的關系,才能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道教的文化、歷史地位。即使只研究文化史、思想史意義上的道教,也有必要對道教的宗教文化、宗教思想的兩個大的領域即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成果進行分門別類的總結和探討。我和我指導的學生近年來承擔了很多國家、教育部和省級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都是以研究道教的形象思維特別是藝術思維及其成果為內容的。這表明,我們在道教美學思想研究包括道教文學藝術思想研究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國家和部省級社科立項機構的首肯和支持。同時,相關成果的陸續(xù)推出并獲得各級政府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也表明我們的努力得到了學術界同行的認可和肯定。許宜蘭博士的學位論文《道經圖像研究》,就是我承擔的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招標項目《道教與中國審美文化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這也要求她的論文選題的起點必須達到相應的高度?! 〗浀浜品?,是道教作為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tǒng)宗教、神學宗教的標志之一。

內容概要

本書結合中國美術史中相關美術作品及資料記載,對道經中具有代表性的道經圖像按神仙圖像、修煉圖像、洞天福地圖像三部分進行分類研究和詮釋,并闡釋了道經圖像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之間的相互影響。作者結合道教信仰、道教思想與道教美術的具體內涵,采取整體敘事與個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橫向歸納整理道經中的神仙、修煉、洞天的圖像內容,縱向考察了道經與圖像的歷史淵源,從而勾勒出道經圖像的演變及其所蘊涵的道教思想和文化內涵,其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美術浪漫奇幻風格的形成所產生的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許宜蘭,女,1968年5月生于河南洛陽,1986年考入洛陽師專美術系,1988年至2002年在洛陽市美術職業(yè)中專從事美術教學工作,其間于1996年至1999年在河南大學美術學院完成裝潢設計專業(yè)本科學習;之后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深造,并于2002年考入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美學專業(yè),師從鐘仕倫教授攻讀碩士學位。2005年考入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國道教專業(yè),師從潘顯一教授,并于2008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道教藝術?,F(xiàn)任教于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書籍目錄

序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意義、研究現(xiàn)狀及創(chuàng)新點    一 選題意義    二 研究現(xiàn)狀    三 本書創(chuàng)新點與研究方法  第二節(jié) 道經圖像概述    一 道經圖像基本類型    二 道經圖像的思想內核——神仙信仰    三 道經圖像發(fā)展述略第一章 道經中的神仙圖像  第一節(jié) 道經中的神仙譜系圖像    一 《三才定位圖》分析    二 “三才”與“一氣化三清”思想    三 由《三才定位圖》看道教神祗系統(tǒng)圖像及發(fā)展  第二節(jié) 道經中的神靈圖像    一 道經神靈圖像概說    二 神靈圖像個案分析  第三節(jié) 道經中的仙真圖像    一 仙真圖像概說    二 仙真圖像舉要第二章 道經中的修煉圖像  第一節(jié) 道經中的存思圖像    一 《太上老君大存思圖》圖像簡介    二 由《太上老君大存思圖》圖像看道教存思的對象及方法    三 存思圖像中所反映的道教生死觀    四 存思圖像——想象力的世界  第二節(jié) 道經中的內丹修煉成仙圖像    一 《金液還丹印證圖》圖像分析    二 內丹修煉圖像的歷史溯源    三 從《金液還丹印證圖》圖像說道教內丹修煉之法    四 內丹圖像在中國美術中的表現(xiàn)  第三節(jié) 道經中的道德修煉成仙圖像    一 《太上感應篇》、《陰騭文像注》、《陰騭文圖證》圖像簡介    二 道教勸善思想及勸善圖像的淵源    三 文昌帝君形象與《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蘊含的勸善思想    四 道教勸善成仙思想在《陰騭文像注》、《陰騭文圖證》中的具體表現(xiàn)第三章 道經中的洞天福地圖像  第一節(jié) 洞天福地圖像概述  第二節(jié) 洞天福地圖像淵源  第三節(jié) 道經中的洞天福地圖像舉要    一 《羅浮山圖》    二 《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結語:道經圖像的文化價值和現(xiàn)代意義參考文獻附錄:本書圖片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由上可見,道經圖像和卷軸畫中的老君形象雖然形式不同,但都反映了老君作為道教教祖在人們心中所占據的地位。  “道”是天地開辟之前宇宙渾沌原初形態(tài),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則。大道無形無名,卻蘊涵著一切有形事物生成發(fā)展的玄機。道教的根本核心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義都是由此衍生。兩千多年來,老子“道”論思想超越了時空,不僅與儒、釋共同鑄成三位一體的華夏文明基本肌骨,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根基,而且也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不管歷史把他塑造得怎樣撲朔迷離、超凡絕塵,老子終究是一位活生生的哲人,其一氣化三清,以“道”為宗旨而成為“道”的化身以及其所衍化出的眾多的神異形象,也造就了中國繪畫濃郁的神仙韻味。  老子衍化出的太上老君形象在“三清”中的地位雖比不上元始天尊,在明清的民間信仰中也比不上玉皇大帝的權勢,但因為太上老君是太上無極大“道”的化身,為永恒的創(chuàng)世主,是至高無上、無處不有的至上神靈,因而成為道教的根本信仰,在歷代都成為道教尊崇的對象,各地普遍建宮觀廟宇進行祭祀。因老君的封號為“太清道德天尊”,故供奉他的宮觀廟宇一般稱為太清宮、老君廟、老君殿、老君堂、老君閣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的太清官、成都青羊宮八卦亭及四川青城山的老君閣等。  這些老君閣、老君廟中供奉有眾多的關于三清和朝元的水陸道場齋醮圖像,它們在激發(fā)信徒的道教信仰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

編輯推薦

  《道經圖像研究》國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chuàng)新基地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項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道經圖像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涉及內容太多,但是不是很深入。感覺不如直接看道經。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