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zhèn)畸人

出版時間:2004-11-01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Sherwood Anderson  頁數(shù):19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安德森在《小鎮(zhèn)畸人》中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群氣憤而孤獨的人物,一群傳統(tǒng)而又被現(xiàn)實的功利主義所扭曲的人,一群渴望愛與自由而又缺乏交流的“小鎮(zhèn)畸人”。這群畸人因其對美國鄉(xiāng)鎮(zhèn)生活的普遍意義而成為美國文學史研究中不可忽視的對象?! ”鞠盗凶x本由國內(nèi)知名學者撰寫導讀文字并加以詳細的中文注釋,將原著中的各種典故注明出處,且將難于理解的語句加以解釋。讀者通過導讀可以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跡、創(chuàng)作進程和作品的背景,通過詳細的注釋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時從文學語言中提高英語水平,并從簡單的語言習得進入語言與文化兩者并重的高層次學習。

書籍目錄

INTRODUCTION by Irving HoweTHE TALES AND THE PERSONSTHE BOOK OF THE GROTESQUEHANDS-concerning Wing BiddlebaumPAPER PILLS-concerning Doctor ReefyMOTHER-concerning Elizabeth WillardTHE PHILOSOPHER-concerning Doctor ParcivalNOBODY KNOWS-concerning Louise TrnnionGODLINESS,a Tale in Four PartsPartⅠ-concerning Jesse BentleyPartⅡ-also concerning Jesse BentleyPartⅢ:Surrender-concerning Louise BentleyPartⅣ:Terror-concerning Alice HindmanA MAN OF IDEAS-concerning Joe WellingADVENTURE-concerning Alice HindmanPESPECTABILITY-concerning Wash WilliamsTHE THINKER-concerning Seth RichmondTANDY-concerning Tandy HardTHE STRENGTH OF GOD-concerning the Reverend Curtis HrtmanTHE TEACHER-concerning Kate SwiftLONELINESS-concerning Enoch RobinsonAN AWAKENING-concerning Belle Carpenter"QUEER-"concerning Elmer CowleyTHE UNTOLD LIE-concerning Ray PearsonDRINK-concerning Tom FosterDEATH-concerning Doctor Reefy and Elizabeth WillardSOPHISTICATION-concerning Helen WhiteDEPARTURE-concerning George Willard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小鎮(zhèn)畸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3條)

 
 

  •     一直想要寫一寫讀罷《俄亥俄,溫斯堡》的感想,可摘抄好幾周前便做好了,但自己卻遲遲下不了筆,因為實在不知從何寫起。這感覺就跟初讀這本書時一樣,總覺得心里有點什么,但又發(fā)覺自己只是似懂非懂。直到讀至末尾,才發(fā)覺心里似乎終于悟到了點門路,但卻連具體的形狀都描繪不出,更無法斗膽說已懂安德森。
      想了一想,覺得一方面是處于我思維和心智還沒到那境界,更重要的一點也許是:舍伍德極深入地描寫了20世紀初期美國田園小鎮(zhèn)人們畸形的一面,而畢竟我們對這樣的社會與時代都太遠太陌生。所以它難于想象,難以體會。
      但,還是姑且讓我談談自己的模糊的淺見吧。
      
      這是部特別的美國現(xiàn)代小說——無數(shù)個小短篇穿插在一起,每一篇的主角都不盡相同,但總是那么幾個,且互相之間都有著聯(lián)系,并從他們各自的視角出發(fā)囊括了許多不同特征人格的紛雜思想。這有別于我一貫讀到的小說,也正是它讓我著迷的地方。我仿佛感覺到一個個靈魂似曾相識,在我的心靈周圍縈繞?!抖砗ザ?,溫斯堡》就這樣多視角地展開了生活于溫斯堡小鎮(zhèn)的無數(shù)個靈魂——并非每一個靈魂都被細致入微地刻畫,而是被直擊那塊最激進又最敏感的的角落。
      開篇的序言寫得像小說的一部分,很讀了幾頁才反應過來那是作者的自我刻畫。但我也始終為那晦澀的詞語“真理”與“畸人”而糾結——堅持真理有何不可呢?為何在這樣的“持守”中,人們反而造就了自己的“畸形”?
      只見安德森由喬治?威拉德的故事展開,其中涵蓋了記者、酒店老板、醫(yī)生、寡婦、農(nóng)場主、青春期少女、年老的牧師、中學女教師等等各種身份的人,這樣紛繁的靈魂不斷交織在一起,解開,又再次延續(xù)交錯……
      開篇第一個主人公便是一位獨居鄉(xiāng)間的老人,他曾是位頗得尊敬的人民教師,但因他對孩子的關愛被家長誤解為侵犯,丟了工作,更丟了重新回到人們中間的機會。身心飽受折磨,他因此永遠將自己封閉起來,總是想要倉其他的那只手。其實他并不懂,也許昔日的流言已隨時間消失殆盡,但他自己一步步為自己帶上了永恒的枷鎖,他視自己的手為罪惡的象征,而這也被他“尊為真理”。于是在一味的掩蓋中,他畸形于此無法翻身。雖然他渴望去愛人,也渴望在此被愛,但卻始終怕于最初的那步嘗試。
      再比如雜貨店老板的兒子,他始終憂心于父親對生意毫無頭腦的管理,也怨恨父子間尷尬的處境,極力想改變雜貨店低迷的狀態(tài)和入不敷出的生活。他有想法,卻不知如何去表達,于是最終便演變成了用左輪手槍指著推銷員咆哮的那一幕。他心中明明有愛與責任,卻只能化為“我受夠了”的滿口叫罵。一時間他隱約感受到自己將成大器,而更多時候他卻認定了自己孤獨的命運——仿佛他生來就該如此。這又是一個自圈柵欄、將自己束縛其中的悲劇。
      這樣的例子,在《俄亥俄,溫斯堡》中還有很多,此兩處并非典型,但卻也足以部分表現(xiàn)“真理”與“畸人”的聯(lián)系。此“真理”冰粉我們所認定的,注入牛頓定律的科學道理,而是人們一口咬定的某一無法改變的事實,或許是對自己專斷的判斷,好比“我注定孤獨”,亦或是自以為出生即有的某種使命,就像那位老牧師深處欲望的煎熬中,卻又自認為應傳承上帝賦予他的圣潔。
      雖然大多數(shù)人在真理中走向畸形顯得近于屈服,屈服于種種生活的不順,但這又不同于奴化與麻木。因為能建立起此番真理的人,恰是在不斷思考中掙扎的、有感知有想法的人——只可惜他們在摸索中走錯的方向——可我又怎么知道什么真的是正確的方向——以至于這些本有思想的靈魂,深入泥潭。這很可怕,有思想的迷路比無思想的屈服更加可怕。因為只是思考與摸索后的回答,便作為真理根植于人的頭腦中,誘因這樣的人有著最基本的思想,所以懂得了對真理堅信不疑。這個怪圈,從此被賦予了無窮的力量,使我們再也無法踏出一步。
      這些人們所堅持的“真理論”,不如被視為“命運說”。因為其內(nèi)容大多與“我這個人就是如何如何”“我將要如何如何”“我注定會如何如何”有著相似的格局,這算是一種對自我價值、人生意義的問詢嗎?又算是對自己給出了一個理想嗎?正如喬治?威拉德始終堅信自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記者一般,溫斯堡鎮(zhèn)上的男人總相信自己會是一個成大器的人;而女人們同樣持有“跳出主婦命運”“擁有不再落入平庸的愛情”的理想,他們不但期待著美滿的愛情,也同樣渴望自己的成就。這樣的現(xiàn)狀似乎是包含希望的,讓人不禁感嘆:這是一個多么有覺悟的啊!可,自己一廂情愿的理想,偏偏擾亂了他人的生活——瘋狂的追夢者會為了某一“我要成為……”不惜一切代價,也擅于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合理的解釋,所以在他們心中,一切都順理成章,一切都是追逐崇高路上必經(jīng)的考驗。無奈,他們因此喪失了對事件的客觀審視力,只成了優(yōu)秀的借口者,無法自救的“畸人”。
      所以,我們是否要重新權衡自己的思想,重新考慮我們?yōu)橹冻龅氖挛铮课沂窒嘈沤y(tǒng)計學中的蝴蝶效應,然而我們卻無法預料自己的某一次抬手會在輾轉中造成怎樣的波瀾。即便有違科學地相信人有前生今世,但既然我們沒有保存下那一時空的記憶,又怎么去依靠曾經(jīng)的教訓來注意現(xiàn)今的表現(xiàn)呢?可難道一舉一動都應被框在深思熟慮之中嗎?
      推己及人,究竟怎樣去衡量一個人心境的高低、理智與否?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懷揣怎樣的夢想也是自己的權利。但很多人確實在偌大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或釀就了自己的麻木不仁。我們似乎感到自己有一種責任去喚醒他們,去實施一番說教,以期構建有著更高精神內(nèi)涵的社會。然而我們就有極高的洞察力嗎?對于他人靈魂與思想的該哭,是積累于對他人行為言語的審視中的。看透表象,望穿一切只有時間可以做到。我們永無法給每一個行為貼一個標簽,以使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發(fā)出此行為都具有相同的性質。無法忽略的變量與次要因素太多,最有遠見的數(shù)學家和哲學家聯(lián)手,也造不出一個統(tǒng)一方程。
      我不禁想起尼采。他的晚年在他人排斥的眼光中耗盡。你才將自己關在一個小屋子里,以生命最大的韌性持續(xù)著他的思考。但在他人看來他只不過是神神叨叨言不及義。沒有人重視他的作品,更可悲在于它們甚至被曲解為納粹的思想武器??蓛H僅幾十年后,尼采的冤屈竟已全部洗刷干凈,我們推崇著他的哲思,贊揚著他的美的,抨擊那個抨擊尼采的時代。我們看過去的人,為其膚淺而咬牙切齒;過去的人倘若知道現(xiàn)今人類為一“可笑的瘋子”歌功頌德,更會大跌眼鏡。這豈不是笑話?
      令我費解之處正在于,當我們注意到街頭潦倒的流浪漢,誰又會把他的靈魂向尼采、梵高這樣的天才身上想呢?我們因太外在的偏見錯失了一代大家,予偉人以過多苦痛,這固然令人扼腕。可盲目地寄希望于一個的的確確蓬頭垢面喃喃不知其語的精神病人,不也充滿了十足的諷刺意味嗎?人的智慧具有太大的局限性,沒有誰擁有站得住腳的自信,能說自己可以洞悉一切。安德森揭示了一個多么嚴肅的問題,但只怕這一問題,難以找到答案。
      懷疑自己長期以來的信念,是一個可怕的嘗試。此等懷疑不是因物欲洗去了內(nèi)心純真而起,乃是源于心中的不確定性。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在這條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跡;我不知道,是否堅持如此我便可以最大化地活出自己的價值;我不知道,是否這幾個行為可以助我走得更遠;最關鍵的是,我不知道,這條路是否正確。于是問題又回到了原點,究竟什么,才是正確?
      時常想起古今中外的革命家,我不知他們是否暗地里誠懇地懷疑過自己是否應將這條路進行下去。為復興中華而浴血的烈士,同因法輪功而自焚的“犧牲品”的本質沒準是一致的,都是認定了一個理想,從而獻身?!罢娴挠率俊辈辉|疑自己的理想,正如法輪功教徒不會懷疑自己的信仰一樣。只是,我們又從何得知自己追尋的是所謂振興國家之壯志,而非異教邪說之怪論?并且,難道前者就一定是高尚,應謳歌,后者就一定是害人,需鎮(zhèn)壓嗎?《一九八四》中溫斯頓曾在日記中表述道,他并不害怕自己成為一個瘋子,而擔心自己可能一開始便錯了;最可怕的并不是思想警察會因為多想而殺了你,而是他們可能才是真正正確的。
      人的思維有別于自然科學,它脫離絕對物質——或許物質必需思維來存在——難以較真,并不可能找到足以被稱為“真理”的論述。那么,質疑過后,我們又將如何堅持走下去?真理何尋?
      
  •     一組短篇小說,但卻有著一致的時空,可以看作是一部結構散漫的長篇。很奇怪,盡管時空距我們都很遠,但還是能夠為這個小鎮(zhèn)上的人、事、情緒、氛圍所感動。作者信手拈來的一些話,有著異乎尋常的魔力。“他以奇怪的姿勢站在生活的陰影中?!薄坝捎诶斫獠涣耍运麤Q定忘記”。“他到老年時差不多變成一個詩人了”。“間或者沉默一陣后說出一句話或給出一個暗示,奇異地照亮了說話人的生活”。“愛情就像拂過樹下青草的風,你千萬別想方設法把愛情界定的清清楚楚。愛情是生命中神圣的偶然。“女孩子高挑漂亮,走路婀娜多姿,永遠把她的手伸向黑暗,努力想要握住另一個人的手”?!拔倚枰牟皇菧?,而是婚姻”?!八阉劳鋈烁窕恕??!八麄儫o法解釋自己已從這個共同度過的沉靜的黃昏得到了需要的東西,他們在一瞬間抓住了那使男人和女人志現(xiàn)代世界可能過上成熟生活的東西”?!皽厮贡ば〕且呀?jīng)看不見了,他在那里的生活已成為描繪自己成年夢想的背景”。
      德國哲學家說: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我說,因為有作家、哲學家,在他們的筆下,人才能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
      與該書相似的書好像還有。比如《都柏林人》。我最近從圖書館借來的《從集市上來》,烏克蘭猶太人作家的自傳體小說,似乎內(nèi)在地有其相似性。最近一期三聯(lián)生活周刊,提到的《簡單的故事》,也是以一組(29篇)短篇小說組成的長篇小說,在形式上也很像。
      
  •     人的一生發(fā)生了很多事。
      而安德森讓我們知道,人一輩子也就只是那么一兩件事情而已。
      有學者將這種創(chuàng)作叫做“記憶寫作”。即取人物記憶中最深刻印象的事件描述的寫作手段。這當然是非常接近現(xiàn)代派的意識流創(chuàng)作的思想了,心理真實才是人最大的真實。這個事件塵埃落地的瞬間,人物的命運就此敲定。通過這個事件,我們看到畸形人內(nèi)心的火花。通過這一星的火花,我們看見自己。
      不出福克納所言,這位倔強的文學藝術家是個典型的處女座性格,他總是不畏艱辛地追求語言的完美。他盡可能用形象,不落俗套的語言刻畫環(huán)境和人物內(nèi)心。
      除掉這些語言、形式,還有一顆呼喚愛的心,這顆心掙扎著,彷徨著,嘶叫著,沉默著。至誠之愛轉化成絕對的恨“對于這個女人的愛,其執(zhí)著正如他后來對一切女人的恨?!钡孕枰嘈艕郏S愛,在你的靈魂還未蒼老,身體還未邪惡之前,“做坦迪吧小東西!,盡管堅強勇敢吧。那才是路。隨便什么事都要敢作敢為。要有大勇,敢于被人愛。要勝于尋常男女。要做坦迪。”
      安德森說世界充滿真理,而真理總是美好的。毀掉小城人的便是這美好的真理。堂吉訶德似的人物才會讓人感動。我們才不會為一副空皮囊的衰退了惋惜什么,真正觸動我們的是每個所謂畸人他們所堅持的真理。因為這些真理也許就是我們所苦苦維護的。我們并不自艾自憐、自我標榜孤獨,我們只為內(nèi)心所執(zhí)著的失落而嘆息。
      當你憤世嫉俗的時候,當你失戀的時候,當你百無聊賴的時候,如果你想哭卻等不到一個決堤的缺口,如果你很久沒有捧起一本書,何必再沉溺于生活、感官的聲色犬馬,拿起《小城畸人》吧。給你的靈魂增加一些些重量。
      
  •      看了一半時實在看不下去了,安德森描述的確實是些神經(jīng)質的人,至少初讀下來我是這樣想的。后來看了一些書評,對它的評價都很好,影響了很多名人,不管怎樣,我是同意“生命的歷史只是片斷的歷史。只有在極少數(shù)的片斷里,我們才真正地活著?!边@句話,畸人是一群在絕望中默默生活的人,渴望被理解但最終又以失敗告終。
  •     看到之前有譯作把這本書名翻譯成《小城畸人》,讀了第一篇文章之后還覺得《小城畸人》這個書名或許比《俄亥俄,溫斯堡》貼切很多,但隨著這幾天讀書的深入,才越來越感慨《俄亥俄,溫斯堡》才應該是這本書真正的名字。一開始讀,會有些亂,零零散散許多人物,但又漸漸發(fā)現(xiàn)這些人仿佛有些聯(lián)系,然后又發(fā)現(xiàn)喬治經(jīng)常出現(xiàn),甚至有些倒霉的穿插在各種故事里,甚至讓我一度以為他是書的主角。書里講了各種人的事和心情,或許真覺得好像是《小城畸人》更好些? 那就是你沒讀懂這本書咯。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小說,不如說就是“俄亥俄,溫斯堡”本身,打開書就是走進這座小城,你與書里的人物保持既近又遠的關系,他們看不到你,但你甚至可以讀到他們的內(nèi)心。他們個個被作者雕琢成“畸人”,但你又或許覺得那所謂的“畸”在自己身上也隱隱約約。書中的每一聲吶喊仿佛是在抗爭,又緊接著會有喘息透漏出隱隱不安,“也許我開口,說出來的也是謊話”。 一遍絕對不過癮,作者聰明絕頂?shù)氖址ㄗ屵@本書不同于任何作品,那么散卻又那么整,那么畸卻又那么正常,寫得那么深沉卻又處處荒誕,是值得回味的好書。
  •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國第一位成熟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小說家,曾經(jīng)深刻地影響過他的學生兼朋友海明威和??思{兩位大師,可以說他是大師的老師。安德森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最杰出的成就體現(xiàn)在系列短篇小說集《俄亥俄,溫斯堡》(又譯《小城畸人》)上。它既是安德森的代表作,也是美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經(jīng)典。安德森在這部小說集中傾注了極大的耐心和智慧,表現(xiàn)出對人物的精神世界進行不懈研究的激情,每一篇都側重探索一個問題,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省以及如何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不遺余力地探索人物靈魂的變化。
      安德森于1876年9月出生于俄亥俄州的卡登,14歲時即輟學,干起了喂馬、送報紙的活兒,并且打些其他零工。19世紀最后若干年,對美國中西部人來說,“到城里去”就是去芝加哥闖世界。1896年,舍伍德?安德森就是懷著這種不切實際的夢想第一次來到芝加哥。但他卻只找到了一份五金店的工作,在那里干了幾個月。兩年后,他以俄亥俄國家衛(wèi)隊成員的身份赴古巴與西班牙軍隊作戰(zhàn)。1899年回美國后,他在俄亥俄某大學進修了一年。次年,他再次前往芝加哥,在那里從事廣告寫作工作,同時創(chuàng)作了一些人物速寫。1904年,安德森與知名富商的女兒科妮莉亞?萊恩結婚。他們先在芝加哥住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回到俄亥俄。此后,他擔任了克利夫蘭聯(lián)合工廠公司的總裁,次年,夫婦倆搬到伊利里亞,安德森當上一家油漆廠的經(jīng)理,成了一名商人,似乎實現(xiàn)了長久以來追求的飄乎不定的美國夢。1912年,安德森突患怪病,神志不清,放下生意離家出走,后來被人發(fā)現(xiàn)在克利夫蘭的大街上徘徊,很快被送往醫(yī)院,康復后他再次前往芝加哥,隨身帶著自己多年來利用業(yè)余時間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
      在二十世紀最初的那些歲月,芝加哥云集了包括德萊塞在內(nèi)的大批作家,著名評論家H.L.門肯稱芝加哥為“美國文學的首都”,當時在這個城市居住的作家曾貢獻過很多精彩紛呈的作品。安德森的文學起步活動大概是在這個時期的芝加哥開始的。此時,安德森的生活也發(fā)生了很多變化。跟第一任妻子離婚后,他與雕塑家田納西?米切爾結了婚。同年,即1916年,長篇小說《溫迪?麥克弗森之子》出版。隨后《前進的人們》(1917)出版,這幾部小說顯示出安德森很強的語言駕馭能力,這點在他后來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1921年發(fā)表的短篇集《雞蛋的勝利》中,安德森放棄了讓故事在同一個地方發(fā)生而彼此少有內(nèi)在關聯(lián)的寫法,但是他給這些表面上互相獨立的故事注入了某種思想上的統(tǒng)一性,同時表現(xiàn)出安德森傳達生活意義時那種既簡單又深不可測的企圖。1923年,安德森發(fā)表了第三部短篇集《馬與人》。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或在小鎮(zhèn)或在城市,但人類的欺詐本性和彼此的隔絕卻是相同的。背景交替變化,但絕望和人生無常的主線貫穿始終。開篇小說《我是一個傻瓜》說的是講真話的重要性,但并沒有對撒謊所付出的代價進行說教性質的描寫。最后一篇小說《俄亥俄的異教徒》重溫了愛的魅力,認為愛是人類生存的撫慰性力量。安德森的這些短篇無一例外地關注人物內(nèi)心無處不在的孤獨。他認為這種精神上的囚禁是一貧如洗的生活造成的必然結果。他用絕望來表達有關現(xiàn)實的生動印象,有人雖想逃避,結局仍然是絕望。這些人物生活在美國中西部的小城一隅,但其處境以及對外部的反應卻超越了地域性,具有更廣泛的普遍意義。
      安德森刻畫的青春期少年也別具一格,他們剛剛邁過童年的門檻,常常對想象中的真實與表面呈現(xiàn)的真實之間的反差感到困惑不已,有時會發(fā)出關于生命以及成人世界的老練質疑。像喬治?威拉德那樣具有確鑿信仰、愿意面對未來、覺得自己有足夠的精神力量成功或者至少可以生存下去的青少年并不多見。在《我是一個傻瓜》中,敘述者害怕遭到自己傾心的女孩的嘲弄,最后悍然采取了愚蠢的行動,但又渴望那種不確定的滿足感的實現(xiàn)?!段蚁胫罏槭裁础芳缺憩F(xiàn)了少年對生活的浪漫幻想,又傳達出聽天由命的無奈情緒。安德森有時讓小城人物在大城市獲得再生,但他們知道自己的夢想最終將成泡影。安德森筆下那些境遇悲苦的女人似乎比男人更為堅強,她們好像習慣性地、本能地懂得真善美,喬治?威拉德的母親刻畫得尤為成功和感人?!读种兄馈防锬莻€老女人既是堅毅和個性的代表,同時也是生與死的雙重化身。
      安德森筆下的人物往往會經(jīng)歷各種情感矛盾和沖突,某種毅然決然的企圖、自作主張的打算與孤獨疏離形成比照,這種感覺又經(jīng)常伴隨著溝通的無能。他們經(jīng)常在某個瞬間遭遇精神危機,在危機中獲得頓悟,但卻無力把頓悟的成果化為改變命運的行動。這些人物群像因微不足道的掙扎而永存在安德森的世界里。當他們有機會占據(jù)舞臺中心,呈現(xiàn)平凡生活中的非凡品質時,讓人覺得文學中的現(xiàn)實可以跟生活中的現(xiàn)實一樣由平民百姓來創(chuàng)造。
      安德森的這些小說出現(xiàn)在一個張揚個人主義同時又要求個人服從集體要求的時代。在一個商業(yè)利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主義時代,他的主人公們常常在應對現(xiàn)實生活時顯得捉襟見肘,蒼白無力。安德森的人物往往是他們一廂情愿的思想理念的犧牲品,而這些夢想如此之凡俗和普通,如果不是因為可悲的交流障礙,幾乎會在不知不覺中自生自滅。他們往往困縛嘴巴和手足,可是卻有足夠的自由意志避免落入無法抗拒的力量的陷阱。
      安德森開創(chuàng)了一種現(xiàn)代小說意識,簡樸有力的敘述中隱藏著讓人感到灰暗與不安的情緒。他不懈地追求清晰和簡潔,捕捉美國中西部人的講話節(jié)奏,從其平易和韻律中汲取力量。他的小說在可預測和驚奇意外之間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創(chuàng)造出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世界。
      《俄亥俄,溫斯堡》出版于1919年,由25個互有關聯(lián)的短篇小說構成,作者在小說中引進從未有過的嶄新主題。他通過環(huán)境與人物把各個故事串成一個有機整體,所有的故事都發(fā)生在溫斯堡,所有的人物都力圖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年輕記者喬治?威拉德,小說中的敘述者始終與其他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全書集中描繪了小城鎮(zhèn)生活的心理和氣氛,著重刻畫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特別是那些不善于表達自己的小人物的迷茫,寫得深刻而別具一格。幾乎每篇小說都是對人物靈魂的探究,充滿了精神經(jīng)驗的細節(jié),簡潔、別致地呈現(xiàn)了各種人物的品質、本能、欲念、對人生的企求,以及在人生中摸索的歷程。每篇都是一幅精致的人物素描,各篇之間存在著有形和無形的聯(lián)系,彼此烘托,這些人物的性格及其攜帶的氣氛和情調(diào)逐步積累起來,構成一個美國小城的總體形象和氛圍。小說中的人物既對現(xiàn)實敏感,又有內(nèi)省的神秘性,作者在表現(xiàn)人物的本能與現(xiàn)實的沖突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安德森的小城人物都喜歡固執(zhí)地探索所謂的真理,結果一個個看上去都成了怪人。不過,就像《紙球》里說的那樣:人們習慣把長得難看的蘋果撿出來扔掉,其實這種蘋果是最甜的?!抖砗ザ?,溫斯堡》是安德森許多小說的總源泉,他后來所關心的主題都是這部小說集的延續(xù)。
      安德森先后出版了幾部長篇小說,但都不如《俄亥俄,溫斯堡》影響大。溫斯堡是他虛構的一個美國小城。在這部小說中,他精致地刻畫了小城的各種人物。這些故事發(fā)生在使用油燈、蠟燭和馬匹的時代。雖然當時鐵路已經(jīng)興起,火車經(jīng)過小城仍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這仍然是一個相對安靜的時代。安德森大膽地描寫了那些反抗清教教律壓迫、表面上平靜的年輕一代的毀滅性激情,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一幅與傳統(tǒng)的、安詳?shù)男〕巧罱厝徊煌膱D景。安德森指出,小城里的這些怪人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被情感和性的挫折扭曲了。根據(jù)董衡巽先生的評論,小說呈現(xiàn)了一個非常奇特的世界:人與人之間沒有正常的交流,沒有任何群體活動,夫妻之間沒有感情,形同路人,父母與子女之間難見天倫之樂,街坊鄰里之間沒有友誼,戀人之間吞吞吐吐,互不理解,總以分手告終。他們的下場不是遭人誤解,就是孤獨地死去。他們各有所求又不明白自己求的是什么,他們老做夢,而夢境又很模糊,他們想說出自己的想法,又不善于表達,他們渴望同別人交流,又把自己封閉起來。美國著名評論家威爾遜把安德森與德萊塞并列,表達了自己由衷的欣賞,他認為安德森是一個非常慈愛厚道的人,幾乎從不生氣。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同樣喜歡安德森的作品,曾經(jīng)直言不諱地說:“他是當今用英語寫作的最好、最杰出的作家?!?br />    作家張煒曾說,安德森的作品可以反復閱讀,意味深長,他從不放縱自己的情感,他似乎只對充分把握了的事物感興趣,并對其再三品咂。他對人的探索達到了入迷的程度,始終專注于某種悟想。這些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洞察力,表達上的準確性,都讓人吃驚。比起海明威和福克納來,他顯得節(jié)儉得多、謹慎得多,城府更深。這部作品可以作為文學教科書,而某些巨著卻難以擔當此任。
      
      開始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我經(jīng)常去廣場東南方向某大街一家飯店吃晚飯,所謂的晚飯可能已是9點的夜宵了。在點完一個人的菜,等候老板娘或者伙計端上來的工夫,我會攤開稿紙翻譯上幾段,吃完飯后繼續(xù)沉浸到美國俄亥俄州溫斯堡小城的氛圍中去。有一回美麗高大的四川籍老板娘坐在我對面,問我在寫什么,還有一回問我有個美女喜不喜歡,我婉言謝絕。她上小學的女兒玩兒膩了的時候就會站在我旁邊,在桌上擺滿小小的花花綠綠的塑料疙瘩,這些小塑料疙瘩有時會侵犯我的稿紙,它們形狀各異,在小女孩眼中具有夢幻般的含義。店里客人稀少的時候,這個喜歡穿單色紅藍黃衣服、文靜漂亮的小女孩會坐在地上孤單地玩著自己那些小蝴蝶結般的東西,我依然看不明白她在玩什么。后來的一天晚上,我進去后發(fā)現(xiàn)店里面目全非,那個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媽媽都不在了,店主換成了完全陌生的面孔,此后他們?nèi)以僖矝]有出現(xiàn)過,我也再沒有踏進過那間飯店。業(yè)余翻譯這本書的晚間戰(zhàn)場挪到了哪里,我現(xiàn)在已記不清了。物是人非,很多東西我們都想不起來了。美在消失,愚蠢長存,這是難以撼動的規(guī)律,但我們用不著發(fā)愁:同時,美在源源不斷地制造或者自動產(chǎn)生出來。
      最初翻譯這本書跟外文出版社的蔡箐有關。她寬容地允準我這個幾乎沒有出版過翻譯作品的菜鳥來做這件棘手的活兒,而且是英漢對照,我心里永遠感激她。她有著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美女所具備的一切優(yōu)點。
      稍微晃了晃,很多年又過去了,我向新經(jīng)典的編輯們推薦了這本書,在他們熱情的努力下,這本小經(jīng)典再度出版,我同樣向他們,向他們這個優(yōu)秀的團隊表示感激和敬意,感謝他們在嚴酷的文化市場中仍然不忘向容易被人忘卻的角落投去關切的目光。
      
      
      
      
  •      最好的黃昏是農(nóng)夫駕著車回家的吱呀吱呀聲,主街上開診所的醫(yī)師正收拾東西準備回家,雜貨鋪的伙計掃了門前馬車駛過帶來的灰塵,幾個莊稼漢在一天的忙碌過后正要去酒館喝一杯,道路盡頭的教堂牧師走了出來,佇立在那里虔誠的看著被夕陽暖烘烘的小城禱告祈求主給以榮光的指引。
      
       這里是俄亥俄,溫斯堡。
      
       引導即將來臨的秋季冗長濕雨還未開始折磨得小城老人小腿發(fā)痛時,一個名叫喬治.威拉德的小伙子踏上遠離此地火車,想在最好的黃昏告別這里去完成自己人生更大的那些不可知的價值。在溫斯堡火車候車廳里,有三五個并不那么熟識的人向他道別,他們簡單的說:祝你好運。而后各自轉身離去。
      
       小伙子在離去前曾駐足在陌生人的田野里,他走過走過銀行家女兒懷特的窗前,心想這是我的愛人;他走過弗吉尼亞的身旁沒有任何停留,盡管那是他最好的朋友;他走過喬.韋林所在的酒館,似乎忘記了這個男人曾給過他許多有趣的故事與想法。他神色恍惚的走過了一些人,一些在溫斯堡扎根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
      
       他駐足在是屬于陌生人的田野里,皺著眉頭,度著腳步,口中念念有詞:“我要離開這里,我要離開這里,這里到處都漂浮著靈魂,不是死人的靈魂,全是些活人的靈魂。我必須得離開,是的,一定要離開,我會像一個真正的男人一樣開始一段冒險,找到一份生動有趣的工作體面的活著,我再也不是那個愣頭楞鬧的男孩了?!彼_心的手舞足蹈,他覺得未來自己將在這個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是那么一個偉大的人。
       這個激動的年輕人在田野空曠迷人的清新空氣中大聲的呼喊,他的鼻子變得異常的敏感,他甚至能聞到那些藏在空氣中牛糞的味道,這味道讓他更加的急切,急切的想把身體里那些莫名觸動的欲望與野心表達出來。喬治在這突如其來的明悟中抬頭去看麥芒上的溫斯堡小城,咬牙對自己說:“這次我一定要走,在這個最美的黃昏離去再好不過了。我不用向任何人告別,拿著我的身體就可以走。對!立刻?!?br />    說著他便朝著溫斯堡火車站走去。那里有三五個并不那么熟識的人會向他告別,他們會簡單的對他說:“Good luck for you."而后各自轉身離去。
      
      
      
  •     很多年來,它已成為我閱讀記憶中的一塊閃光的區(qū)域,這區(qū)域的質量不太屈從我生活軌跡中的真實和幻景,如舍伍德?安德森自己所說的那樣,那些在生活表層之下靜靜呼吸的真理就是一個奇妙的混合物,它時刻激起我們對于生死的情感,并在此之后將一種即虛妄又真切的觀察交付給世界,交付給一雙雙漸漸干涸和掙扎的眼睛,交付給無數(shù)個時代深處走向和等待悲劇的人們。對于我們來說,這種交付已由舍伍德?安德森幫我們運至所有人的創(chuàng)傷之中。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繼續(xù)運送和完成這種創(chuàng)傷。
      
      當我們重新撩動這業(yè)已冷卻的生命之火之時,溫士堡所有的人都會瞬間鮮活起來,他們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完善和刺痛我們對于生活的想象。我不太關心這些肖像和行為的畸形化,我關心的是在比德爾鮑姆受創(chuàng)之手,里菲醫(yī)生的紙球,大衛(wèi)的恐懼,艾麗斯的嘶吼或者凱特?斯威夫特緘默的情欲之火那里,有多少我們未知而又時時體驗的情感順延著溫士堡小城滴落至我們模糊的,盛滿孤寂的生與死的杯皿上,然后重新有效的燃燒我們自己,至少對我來說,它們從來沒有令我失望,它們使我記憶的暗區(qū)域不斷的被喚醒,并企圖朝四面八方擴散,隨即抵達真實,勾勒古怪的生活雕像。
      
      老實說,這是個危險的過程,對于故事和真實都是。這過程在挑逗庸常和沉寂,而這兩者恰恰是我們永恒的敵人和伙伴,當我們深入溫士堡的時候,烏云也在我們的頭上聚集。就像那個終于鼓起勇氣在雨中赤裸奔跑呼喊的艾麗斯,沒有人會聽見她在等待和絕望中呼喊,但我們都看見了她的舞蹈,她在雨水中夾雜欣喜,憂傷和癲狂的身體,隨后我們會匯聚到目睹這一切的老人身上,問她,也在問我們自己,什么聲音這么難以辨認,什么感情這樣不值一提,什么淚水這么難以理解。
      
      這是舍伍德?安德森為我們所有人描繪的輪廓,詆毀這種輪廓就是生活賦予我們的敵意,總有什么會不停的被帶走,伊諾克?羅賓遜在黑暗的窗戶旁,緩緩的向我們嗚咽道,除了孤獨,永恒的孤獨。我相信,連舍伍德?安德森自己也不得不為此種頻繁出現(xiàn)在溫士堡的黑夜,田野,巷道和教堂中的孤寂而感到無以復加的恐懼?!斑@樣也好,無論我告訴他什么話,都會是謊言?!鄙嵛榈?安德森這樣寫道,我們有理由懷疑,這謊言在他筆下的雷消失于田野的黑暗之后,所勾起的那些他腦海里童年黃昏里的回憶到底如何使生活發(fā)抖,但總得有什么不同于粘稠的孤獨的物質從溫士堡的各處,溫士堡里的人們身上發(fā)散至其周邊的“夜,海,恐怖,美好”乃至死亡之中。
      
      那個貫穿于整部小說的年輕記者喬治?威拉德已悄然完成了這樣的沖動和任務。在一個冬季雪夜里,他從凱特?斯威夫特的眼神里開始讀懂了欲望,但在那溫暖昏黃的燈光下,他探出的擁抱最終歸于失敗,等待他的只有雪夜的漸漸熄滅的爐火與成長的夢幻。他輾轉反復無法入眠,當黑暗又將被黎明取代的時候,他終于想通了,他明白他還有不理解凱特的地方,他還沒有徹底的讀懂她。準確的說,沒有人能真正的讀懂她,讀懂不管是溫士堡還是別的什么地方的任何人??墒墙酉聛?,我們還能怎么樣呢?威拉德在喃喃自語中睡熟了,“他是這一冬夜整個溫士堡最后一個睡熟的人?!?br />   
      一種永恒的悲劇已被舍伍德?安德森溫柔的覆蓋在我們的生死之間。
      
  •     短篇小說集《小城畸人》講述20世紀初美國Ohio州一小城中的各色人,均有古怪之處。作者在前言中寫道,世間有許多真理,但若一個人死死拽住一個真理不放,便有個怪癖,成了畸人。
      用詞極簡單。比起讀《Middlemarch》的不知所云、神游千里,讀《小城畸人》真是太順暢了。
      講故事的手法也自然,比起結構嚴謹、構思縝密的小說,安德森更像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漫不經(jīng)心地講故事,有一搭沒一搭的。他坐在藤椅上,抽著旱煙,剛起了個頭,思緒又跑開去了,講點別的什么,忽然又想起了什么,接著未完的故事繼續(xù)說。即便是短篇,總有些似乎與主旨無甚關連的情節(jié)。
      時間和空間迅速流轉,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頻頻更迭,小鎮(zhèn)與大城市、北方與南方閃回。
      但我卻被安德森筆下的小鎮(zhèn)迷住了。我不時地停下來,細細想象那個小鎮(zhèn),它的街道,它的住宅,它的居民,它在夏季的顏色和味道,它頹敗的氣息。我也不時地想起我長大的那個小鎮(zhèn),鎮(zhèn)上的人和事。
      整部小說,關于寂寞,關于渴望愛與溫暖,關于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讀這樣的小說,如安德森所言,可以理解以前不能理解的許多人和事?;嘶蛟S并非那樣古怪,他們不過是有所渴望、期待而不得,不過是在某個真理上有所偏執(zhí)。
      更重要的是,讀這樣的小說,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勸慰自己。
      
      
  •     當樹上的果實一個個紅紅的等待摘取時,果樹上的枝椏當中還會躲藏著那些不好看的萍果,外表不圓潤,缺乏光鮮,看著青澀,但是真正的摘取品嘗一下,你的口味就會被與眾不同所改變。這里所說的比喻來自《小城畸人》里面的一個故事。小城畸人---之一是個醫(yī)生,有怪癖的人。高高大大的身材,寬如核桃的關節(jié),最為突兀的習性是將各種想法一一寫在小紙條上,填滿口袋,等口袋裝不下他的想法后,就粘成團胡亂扔掉。醫(yī)生除了這一點之外,還有一個休閑的辦法,就是獨自駕著馬車在村中閑逛。沒有什么目的,既不是行醫(yī)也非看風景,只是在游蕩中繼續(xù)積攢他的小紙條。
      人人都有點怪癖,只要對別人沒有傷害,就無傷大雅,反倒獨立個性,悠然自樂的陶醉在自我喜歡的方式中扮演你的角色,保持你的個性特色,你就是好演員。因為你的舉動總會有人旁觀的。當旁人觀望你時,不要使人失望或沒得可看,你的表演自然天成,爐火純青,別人模仿不了。
      
  •     我不曉得我要做什么事,我只是要出門去看看人家,然后自己想想。我要離開此地了,我不曉得我將要到什么地方去或是去做什么事,但是我要走了。
       ——題引
      
      小城畸人是在畢業(yè)后匆忙閱讀的書目。那時周圍都在進行城市化建設,我也變的手足無措。小城市里面的人對于我是陌生的,透視生活的表層之下的渴望是單薄的,只能隨波逐流。再次閱讀感慨良多,在小城里破爬滾打好久,熟悉了小城里的街道也熟悉了小城里形形色色的人。真實的虛幻的紛至踏來,分不清書里書外。
      
      每本書都會在特定的時期內(nèi)把我打倒,就像古怪的埃爾默·考利一樣被洗凈,熨挺,僵硬了。那些畸人也在現(xiàn)實生活里彰顯。在秋末冬初的時日里,繽紛落葉被風旋轉,走在熱鬧的校園里,忽然有種恍然隔世之感,我在哪。斷斷續(xù)續(xù)的思緒總是又回到那些舊時光里打撈零零碎碎的故事。
      
      2011年在濟南生活了三年,見證了許多變遷,送走很多人。
      小城生龍活虎欣欣向榮,自己卻總感覺蒼白無力。
      
      野獸般的詩意瘋魔了他們
      
      闌尾是最后一批入住二手房東小陳的屋子的。因為我一直在為糧草謀,所以和闌尾的交集不多,倒是大陳和闌尾成雙入對。在大陳在小城里的最后日子里,一般都是我們?nèi)艘黄鸪燥埢蛘呖磿T谄渌侵苣r,只有闌尾和大陳一起晃悠在校園內(nèi),顯得高大而格格不入。我總覺得他們都很生猛,應該穿著西服猥瑣的東張西望才對得起自己的身高。
      
      第一次見闌尾時是在燥熱的炎夏。他抽著煙光著膀子,玩著QQ游戲。大陳在旁邊激情四溢的對牛大談文學。我看到如此熟悉的情景忽然覺得很悲哀。闌尾轉過身讓我煙抽,原則上我不抽煙,于是他接著玩游戲。闌尾是因為無聊才玩游戲的,每次他都很無奈的說,玩會游戲打發(fā)一下無聊的時間。我們很是刺激他,你真無聊。
      
      大陳北上之后,隨后的故事有一段時間空白。等我掙脫束縛自由之后,才和闌尾有短暫卻珍貴的交集。我每次都會去闌尾那邊做短暫休息,在這段時間里才有故事。闌尾每次都睡得像個孫子,頭全蒙著腳露在外面,12點多還沒有起床。每次都是我嗷嗷叫敷衍般起來象征性吃點飯,我真擔心他會有一天睡過去或者餓死在夢里。
      
      闌尾長的高高的,卻很瘦。精神總是萎靡,看書中途總是能抽掉一包煙。在小陳那就開始從可口可樂辭職,但是三個月后還沒有辭掉,像馬拉松似的。他時常換一輛電動車,有段時間換的更頻繁,這個速度取決于二手市場的需求量。每次看他賣車,我都覺得好玩:他抽著煙背著個爛書包很高傲地站著,一副愛答不理的模樣。
      
      他是一個時常陷在困頓中沒有走出來的人,大陳曾經(jīng)告訴我說。我慢慢地才了解闌尾的困惑和大陳的是相似的:為什么。我曾經(jīng)覺得什么問題都不是問題,現(xiàn)在才知道精神的困惑是無藥可救的,只能是自己泅渡出來。闌尾每次都睡很晚,夜晚是一個可怕的時候,中午時我看到昨夜的一片狼藉,當時闌尾在激烈地想什么呢?
      
      《虔誠》里說:“杰西·本特利是一個狂熱的人。他是一個不合時宜、不得其所的人,他因此自己受苦,并使別人受苦。他所需求于人生者,他一向得不到,而他也不知道他所需求者為何物。”闌尾的困惑我了解,卻于事無補。秋末的時候,他潛回煙臺,開始在另一個小城里東游西蕩茫然無措。
      
      一座城市之所以與你有聯(lián)系,那是因為城市里有你熟稔的人和事。小陳和我去闌尾所在的城市,她卻像一個新鮮而咸濕的沿海姑娘,讓我興奮。小陳、闌尾和我坐車很遠到大學里面轉悠,中午卻在大學草坪上睡了一覺。闌尾培養(yǎng)了適合小城特色的愛好,他變得喜歡走路。白天做很長時間的車去學??磿?。晚上站在樓上看夜晚風景的凄迷。我始終覺得一個人生活是不在狀態(tài)的。
      
      在城市里忽悠,這怎么都像夜晚出現(xiàn)的白衣女人。周圍都在變,闌尾卻沒有變化,依然陷在坑里,像有一股粗魯?shù)娘L魔怔了他,他卻不知覺。這種略有宗教情懷的東西不可理解也不被常人所理解,卻被賦予詩意。
      
      小城里的夜色如此美好且溫柔,闌尾和小陳都在酣睡,我半夜跑起來迷迷糊糊聽到有人城市的上空唱歌。我忽然想起安德森說:有的人,其內(nèi)在的,創(chuàng)造生命的力量,是散漫而不集中的。一個人一旦為自己掌握了一個真理,稱之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真理過他的生活時,他便變成了畸人,他擁抱的真理便變成了虛妄。
      
      遙遠的闌尾真像墻上缺的一塊磚。
      
      年輕的人想到自己總是要帶來哀愁的
      
      看大陳模樣,如果生活在唐宋時期絕對不會是一個文人,而更像一個孔武有力的劍客或者武夫。高大而略佝僂,在學校里夏季反穿著泛白的背心,趿拉著脫鞋,走起來卻像牛一樣的路遙。他說的事總是有錯有對,但說起話來卻總是很有激情。在這個小城里,80年代的大陳一年四季都混在學校里和一幫90后長相廝守。
      
      大陳喜歡做一件事做到底,如果一時做不成就接著做,如果一年做不成就兩年做,他喜歡較真和擰,就像《十七歲的單車》一樣犯軸。他考學考了七年,你就可以理解他狂熱的喜歡《堂吉訶德》了,更可以理解他看一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了。他像希特勒一樣珍貴,偏執(zhí)而且堅持,這真是難得可貴。如果有件事讓你值得付出,那為什么大陳不去做呢?
      
      離開小城北上的大陳也有自己的困惑和憂愁。在這個秋末冬初的時節(jié)里,我忽然喜歡上舊調(diào)重彈的《北京的冬天》。這是一種鄉(xiāng)愁,更多的是和大陳的夢想有關。七年前如果大陳就北上的話,不知道現(xiàn)在他是不是后悔。命運女神的安排是既定的,在一個時刻里做什么是注定的,就像大陳看了很多遍的《俄狄浦斯王》一樣。輪回是需要時間的。
      
      大陳和我在小城里晃悠來晃悠去,做什么厭倦什么,搬家也搬來搬去,但是總有一個目的沒變:離學校近離省圖近。學??刹滹埑?,省圖可以蹭書看,這對于大陳已經(jīng)足夠了。我是一個有名望的人,你知道,我又何必關心我吃的是什么東西呢?澹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是大雪夜里大陳穿著內(nèi)褲對著窗外沉思默想來安慰自己的話。
      
      對于大陳,現(xiàn)在能打倒他的困難幾乎沒有。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心態(tài)也越來越平和,周圍的人都狂熱的追求物質化的生活時,有大陳還在堅持純粹的夢想和理念。我想起來都覺得感動。在格格不入的學校生活里,我能想起大陳坐在一幫懵懂而又覺得新鮮的孩子中間的尷尬,周圍的孩子越來越年輕,你卻越來越沉默。時光帶給你的不光是年齡的增長,更多的是你不張皇而老態(tài)了,更渴望更高瞻遠矚的生活了。
      
      喝酒大陳喜歡喝的過量,讓頭腦處于半醉半醒之間。這是一種最簡單的躲避現(xiàn)實的辦法,我很清楚他在做什么,卻又無能無力。就像看到一輛火車出軌了卻又沒有力氣把它版規(guī)到正道,所以我總是有和大陳一樣的無力感。對現(xiàn)實生活的無力感讓我們同病相憐。九月大學開學的時候,大陳北上,我們沒有喝醉,有種默契讓我們知道摧毀你的東西再也打不過你了。命運欠我的,最終歸還給我了,只是這中間隔了七年而已。
      
      在路上總會遇到一些在趴活的勞動者站在料峭的冬初里。在縱橫交錯的高架下面,有的凍的抖抖索索,有的熱情張牙舞爪,多種面對生存表現(xiàn)出的各色狀態(tài)總讓大陳著迷。每次路過的時候,大陳總是有很多感慨。悲天憫人的情懷讓總是大陳想去表達。就像凱特·斯威夫特所說的:假使你想做一個作家,你得擯絕文字游戲,在你的創(chuàng)作準備未曾成熟的時候,你最好是放棄動筆的念頭?,F(xiàn)在是去生活的時候。你千萬不可以只成為一個文字販子。你要明白的是人們想什么,不是人們說什么。
      
      遙遠的大陳更像一只忙碌的蜘蛛,忙著一絲一縷地織網(wǎng)。
      
      我就要為我的肉欲而生活
      
      小陳是學記者的,出來工作是和喬治·威拉德一樣的小城記者。只是小陳沒有那么幸運,于是委曲求全做了文案。小陳的主要工作是寫軟文,每次我見到小陳都覺得他的心存高遠的理想已經(jīng)越來越軟了。小陳精神狀態(tài)也開始像被軟禁似的。他走的是一條曲里拐彎的下坡線,和師弟周賤瓊是一樣的,只是他不知覺而已。
      
      小陳是二手房東,在房子沒被退之前很是耀武揚威。在小城里有七十多平的房子是臨時歸自己管轄的,這是多么偉大的事情啊。我認識的有限的人都是在小陳的二室一廳的房子里。在認識的所有人里面,小陳是一個最有意思的人。他左手拿南方周末,右手拿毛筆,卻用腳來賺錢。我覺得他比較復雜,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充滿躁動不安卻又無可奈何。
      
      小陳做過很多營生,但是都沒有堅持下來,遂一個個都被放棄。早晨起來賣過豆?jié){,卻只親自去了一次就再也沒去過;晚上賣過燒烤,為了燒烤買過冰箱和木炭,卻只親自賣過一次就再也不去了;中午賣過指甲刀,斷斷續(xù)續(xù)賣了一年多就再也不干了;賣過電動車,每次都著急賣,賣了很多卻從來沒有賺過錢。相對來說,做小陳二手房東算是最長的了,卻賠了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
      
      小陳有一個偉大的老師,她卻從來都不教課,每次都會教育得意門生小陳和周賤瓊。小陳用家鄉(xiāng)特產(chǎn)賄賂老師。盡人事卻沒有效果,只是簡單把房子讓小陳承租。住集體宿舍的小陳是快樂而善談的。小陳喜歡講來自報紙上的故事,大陳總聽的入迷。房客們出于自身地位的考慮也都迎合小陳,所以小陳很幸福。
      
      小陳總是有很多女朋友,一時是海洋大學的一時是學校賣麻辣燙的。這些女朋友都生活在網(wǎng)絡上或者小陳的口頭,我只見過照片。真正見過本人的,還是二年前見過的同事法國妞。一直沒有走出的小陳對于法國妞的依戀,盡管小陳對此是諱莫如深?!皭矍橄褚魂囷L,在黑夜里吹動樹下的青草。你大可不必試將愛情確定。這是人生中神圣的偶然事件。”
      
      小陳的興趣和他看書的速度是一樣的。一星期前小陳還是愛好寫毛筆字呢,一個星期后小陳就看英文字典了;一月前小陳還是要考同濟大學的研究生呢,一月后小陳就想考小縣城里的警察了;一年四季小陳都在變,現(xiàn)在趨于穩(wěn)定了:小陳上班了。小陳在一個教育培訓上班了,活靈活現(xiàn)的。有次見到小陳的女同事,我真覺得是委屈了小陳這個人才了。
      
      小陳也有困惑,但卻是顯而易見物質化的。生活的貧困與物質的堅實,是小陳急需要解決的。小陳有段時間窮的像鬼,到處神出鬼沒不知道吃些什么糊口。在黃金周之前,小陳和我逃票跑到闌尾的城市。小陳侃侃而談城市建設很是興奮。在火車一明一暗的明亮中,小陳半睡半醒。我看著周圍橫七豎八睡覺的人,忽然覺得這場景如此熟悉。故事在重演了嗎?逃避一個地方躲避起來是不是可以忘掉重新開始?“我要做的肆無忌憚,假使我是個肉欲的動物,那么,我就要為我的肉欲而生活?!?br />   
      小陳再也不想做二手房東,所以雄心勃勃的要把房子退掉。我是最早入住豪宅的,也是最后見證整個房子的。把這些哥們一個個清理出去,就像掃垃圾一樣掃地出門清理門戶。在清理的過程里,發(fā)現(xiàn)一個個丟失的東西,那些東西當時以為很重要,現(xiàn)在重新找到卻沒有了那種新奇感。拍了很多照片收拾干凈交出鑰匙的時候,我忽然覺得每個人都沒有根基了,再也站不穩(wěn)了。小陳那喜笑顏開的無心笑容卻印在十月末的窗戶上。
      
      小陳就像一個耕地的馬,能跑很快,但左右張望浪費了時力。
      
      你想和這小城里的人一樣
      
      周賤瓊是一個優(yōu)良的種子。種子選手是后備軍,在春季耕耘開始之時,總是被覆蓋在泥土里,所以注定是努力生長破土而出的,現(xiàn)在他卻沒有這么大的臂力。周賤瓊也有一個偉大的老師,也不教課。周賤瓊也是記者,只是沒有那么幸運,于是東游西蕩像個孤魂野鬼。畢業(yè)時,去過齊魯晚報做過實習記者,卻讓記者見到什么叫山大的綜合素質,所以被辭職了。周賤瓊說是沒有表現(xiàn)出一貫的水準卻讓他們看到最短的一面了。
      
      周賤瓊是一個窮人,但是他喜歡有品位,所以在穿戴上要極力有品位。對于衣服我是沒有概念的,品牌的價位都是跟著周賤瓊學來的。在一個商場里,他能和售貨員聊半個小時多而不知覺。有次退一個樂扣樂扣的涼鞋,退貨居然折騰了二個小時。周賤瓊是一個有耐心的人,對于什么事都不慌不忙。他的處變不驚是出于耐心而不是出于心態(tài)。
      
      周賤瓊的審美是三線小城市的標準,看書卻是粗糙的山大水平。山大是一個沒有文化內(nèi)心建設的學校,周賤瓊卻得到山大真?zhèn)?。對于生活品味的追求促使他很奢侈,卻對于自考書籍很吝嗇:買考試用的書都是買盜版的?;斡圃谏酱罄锩妫苜v瓊是一個門兒清,說起學校歷史頭頭是道。學校欠了多少外債教學樓多高學校大門花了多少億,這些連師哥小陳都望塵莫及的。
      
      周賤瓊有一個閨蜜是女生劉小妮。劉妮考上了廣東的公務員,周賤瓊因為夜送小妮有功,因此小妮讓周賤瓊去廣東發(fā)展。南下的周賤瓊躊躇滿志,滿以為賺錢還賬有指望。小陳和我為周賤瓊餞別宴會上,周賤瓊第一次喝酒喝醉了。他滿嘴豪言壯語,和劉小妮的片段混合在一起。我忽然覺得:22歲的周賤瓊戀愛了。
      
      在南下的日子里,我像盲人預言師一樣預言:周賤瓊你出不了三個月就旅游回來。果然一個月之后周賤瓊狼狽逃竄回來。穿著單薄的衣服,滿臉笑容的背后隱藏著想忘卻忘不掉的哀愁。周賤瓊開始了煩惱。我覺得這就是成長,當為一個人或者一個城市嬉笑怒罵的時候,你才會思考意義。這部對于周賤瓊是人生重要里程的雙城記以失敗的南下結束不是沒有因由的。
      
      在見識了南北巨大差異,深深感嘆北方小城真小的時候,小陳倉促南下搭伴周賤瓊。在財政激劇赤字的情況下,小陳周賤瓊師弟倆住在七天連鎖酒店里長夜漫談。周賤瓊從來都不知道,小陳能講這么多黃色笑話。小陳也真正見到了心目中的偉大圣地,南下像一次朝圣之旅。躊躇滿志的小陳想要放棄一切榮歸廣州,卻因周賤瓊的敗逃而暫時擱淺。
      
      在北方寒冷的天氣里,我?guī)еs的周賤瓊穿過一個個地方,壓過一條條馬路,走校園過省圖去政府。在對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一一回望,我知道這是最后一次親歷目睹這些刻有自我生活痕跡的地方。生活就是這樣一次次滾滾向前的。隔窗照來的陽光陰影里,我們說起很多人說起很多事,有時候是大段大段的沉默,周賤瓊一遍遍的掀看報紙,我忽然覺得這個情景是如此熟悉,來不及細細思索就被不期而至的憂郁打倒?!啊敲矗簧乳T打開了,他第一回向門外觀看世界,便看見了數(shù)不清的憧憧人影彷佛是成群列隊在他面前走過?!悬c兒喘著粗氣,看到自己不過是他的鄉(xiāng)下街上隨風飄蕩的一片落葉而已。……只是隨風漂泊的東西,一件注定了要像谷物般在太陽下枯萎的東西。他打了個冷顫,熱切地張望……”
      
      晚上八點多的時候,我送走回家的周賤瓊?;貋淼穆飞献焐弦恢蹦钸叮哼@該死的生活,該死的。夜晚有點冷,南北清癯大道上車輛稀少,近處的路燈一閃一滅,我橫跨南北路走上東西大路。凌烈的風開始刮起來了,又一個寒冷的冬天即將來臨,她是要來凍壞我所有能思考的神經(jīng)的,我也知道一個人在寒冷的季節(jié)里需要積極生活才不至于被凍死。
      
      
      “他小時候在俄亥俄州村鎮(zhèn)上過的日子,縈回在他的心里。小城鎮(zhèn)的人物,生活,氛圍,構成了厭倦近代資本主義文化的安德森的夢境。他的憧憬是寄托于它,他的同情也是傾注于它的?!骷以诖采献鲋粋€不是夢的夢。他逐漸睡意朦朧而仍然有所聽覺時,人物開始在他的眼前出現(xiàn)。他想象他身體內(nèi)年輕而難以描摹的實物正驅策著長長一列人物來到他的眼前?!?br />   
      小城畸人首先吸引我的是躁動的人物:往往是不滿于當前的生活環(huán)境,要想爭取個人的解放和自由,因而不斷地在人生的路途上探索和追求著。在這些角色身上,忽然有一種熟悉的折騰感,我迷戀于這種生活表層下的精神狀態(tài)的細膩描述;這種事情在每一個有死的凡人身上天天上演,無法回避和隱藏的。我熟悉的人都在過這種躁動的日子,想自由,遵從自己內(nèi)心感召的去生活。這是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
      
      “人生象是門戶很多的屋子的意象,人們敲著門,溜進了一扇也無非是被攔在另一扇門的外面,就象在夢里一般?!?br />   
  •     這是一幅畫,這幅畫的中心只有一個人:喬治?威拉德。
      
      這個喬治,似乎毫無頭緒地站著,有點茫然和懵懂。但是仔細看他的面,你會發(fā)現(xiàn)他有幾分堅忍,似乎他已經(jīng)思考了半個世紀那么久。如果你再仔細一點看,你會看到他的眼睛里藏著一個廣闊的世界。
      
      不妨將這個畫中畫的世界稱為“溫士堡”。為什么喬治眼里有這么一個花花世界?不是他有眼疾,而是他聽來了很多故事,也受了很多人的影響。因為他頭腦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概念,他才能夠吸收那么多人的傾訴,從而為自己找到一條路。
      
      不得不說的是喬治的母親――伊莉莎白?威拉德。這個女人看起來病懨懨的,似乎在某個時刻,她的靈魂被奪取最活潑靈動的精氣,剩下的只是一干軀體。她之所以還活著,是因為她心里還有一股不服輸?shù)脑箽?。她本來是一個充滿夢想的人,期望可以環(huán)游世界,見到各式各樣的人,為這些人表演。她父親囑咐她把錢藏好,說這些錢是她脫離死氣沉沉的生活的鑰匙??墒撬龥]有用這把鑰匙打開自由和夢想的門,于是她的人生就剩下簡單枯燥的日常生活,她的心也半死了。
      
      假如心完全死去,那倒好,省得煩惱??墒撬€懷著一絲希望,這一絲希望就系在兒子喬治的身上。當她聽到丈夫對自己說教,要兒子在報社謀個職位時,她幾乎有沖動把丈夫給殺了?!八呀?jīng)殺害了我內(nèi)心珍貴的東西,現(xiàn)在他竟要連兒子也毀掉?!币晾蛏讓θ松脑购藁橐?,怨恨當初的選擇,怨恨自己沒有盡力去爭取幸福。
      
      可是最后,湯姆?威拉德沒有死,伊莉莎白倒死了。我們可以從《死》這一篇看到伊莉莎白死前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她在里菲醫(yī)生的診所里坐著,嘮嘮叨叨地訴說著自己的人生。她激動的樣子,她說她要“奔離一切,也奔向某些東西”,令醫(yī)生的心為之一震。他擁抱她,竭力渴望她把故事講下去――也許伊莉莎白的人生,也正是他人生的倒影。可是門外的腳步聲,把這燃起的烈火一下子撲滅,伊莉莎白內(nèi)心正在復活的東西,也就立刻枯萎。
      
      在這之后,伊莉莎白死了。當一個人對人生再無期望時,連最后一口氣都呼出來時,只有死亡是她最甜蜜的夢。
      
      伊莉莎白的不幸福感,也就揭示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所有在《小城畸人》里面出現(xiàn)的人物,都因為這種矛盾而變得古怪和痛苦。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人生信條,可是現(xiàn)實卻不能讓他們完美地執(zhí)行這些信條,他們又無法去找到出路,于是成為一個個畸人。
      
      這些平凡的人,本來并不畸形。例如《手》里面的飛翼比德爾,有一雙傳情達意的手,通過手這個媒介,他把自己詩一樣的夢和愛都流露出來。有這么美麗的思想和雙手的飛翼比德爾,結果卻被人們誤認為猥瑣幼童。于是他只能把手藏起來,愛不得表達,人也變得怯怯的。相似的有《哲學家》里面的帕雪瓦爾醫(yī)生,努力宣揚恨世的觀點,自身卻非但不能做到恨世,而且害怕公眾輿論。《可敬的品格》里面的沃許?威廉,極力去恨女人,并教導喬治要避免禍水紅顏,但其實心里從沒有放下對出軌妻子的愛。自己渴望去愛和被愛的渴望得不到滿足,只能偽裝成怨恨,而恨偏偏源于愛?!都拍防锩娴囊林Z克?羅賓遜,從友誼、孤獨和愛情里都無法得到完美的快樂,最后趕走愛人的同時卻發(fā)現(xiàn),她把自己的想象力也帶走了。愛會擠壓個人自由和想象力,但沒有愛,也就沒有了思想的瑰麗――這個矛盾他無法解決,于是他余下的人生再也無法幸福。
      
      描寫最緊湊的,是《上帝的力量》,此篇與毛姆其中一篇小說極為相似。柯蒂斯?哈特,本是虔誠的上帝追隨者,一心想救贖行為不羈的小學老師凱特的靈魂,結果迷上了凱特圓潤裸露的肩膀,每天呆在冰冷的房間,去偷窺凱特。最后看到凱特祈禱,他頓然感悟,認為凱特是上帝的化身。宗教教人離欲,可是柯蒂斯卻在人性的欲望中得到啟示,心靈受到感動。但人們會明白他么?喬治就不明白,他差點被凱特誘惑,只覺得這個成熟女人是魔鬼的化身。
      
      人是畸形的,而畸人與畸人之間也不能互相了解。喬治不理解柯蒂斯,《古怪》篇中的埃爾默不理解喬治,喬治不理解愛麗絲的動機,喬治父母不能互相理解……每一個人都與自己內(nèi)心的真理斗爭,當他們認識到自己與其他人不盡相同時,他們就感到孤獨了。他們孤獨,卻認為只有自己是古怪的,并且努力掩飾自身的個性,結果只有無可拯救的寂寞。伊莉莎白絕望了,因為她找不到出路;喬治盡管茫然,卻試著離開這個小城,去奮斗,去探索,因為喬治盡管有畸人的真理,這個真理還是年輕的,他也有改變的力量。
      
      舍伍德?安德森塑造出這樣一個溫士堡小鎮(zhèn):小鎮(zhèn)里住著新老兩代人,甚至幾代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古怪和孤獨。這些人似在做布朗運動,困在自己的孤獨里,極少與人有溝通和共鳴。老的一代似乎絕望了,新的一代覺醒了。沒有人知道出路在哪里,連作者也不知道。但作者安排了大衛(wèi)?哈代的奇怪失蹤、埃爾默竭斯底里的出走,最后一章讓喬治也出走了。
      
      出走之后會是怎樣,會不會就是我們要尋找的答案?沒有人知道。
      
      《小城畸人》給人第一個感覺就是寂寞和悲傷,但是想深一層,這本書其實在表達愛,各種各樣的愛。只是這種愛不得抒發(fā)、不得滿足和理解,于是就成為孤獨。
      
      題外話:我認為《小城畸人》是一本非常有啟發(fā)的小說,其寫作形式非常獨特。有幾本書,我覺得是非常有獨創(chuàng)的,例如略薩的《情愛筆記》和這本《小城畸人》。這些獨創(chuàng)的作品讓人看到,原來小說可以寫得那么好玩。《小城畸人》有很多細節(jié),如果留意一下,會覺得很有趣,例如那只與面包師傅作斗爭的貓,還有西爾威斯特?韋斯特藥房的閑談等等,都穿插在若干章節(jié)中,使這些篇章松而不散。舍伍德?安德森的寫作深受徳萊塞的影響,可能在小說深度上并不能超越徳萊塞,但是在寫作形式上卻超越了他的前輩?!缎〕腔恕返莫殑?chuàng)性是非常值得我們中國作家學習的。
      
      
      
  •     摘自《死》一篇,P180~181頁
      死者的兒子在一只椅子里坐下,眼看地板。他又想起他自己的事情,打定主意要離開溫士堡,使他的生活起個變化?!拔乙匠鞘欣锶?。也許能在什么報館弄到一個職業(yè)的,”他想,然后他的心思又轉到他本來可以和她一起消磨黃昏的小妮子身上,他又有點兒憤憤于事情的演變竟不許可他去看她了。
      在那躺著死去的婦人的、燈光暗淡的房間,這年輕人開始遐想。他的頭腦玩味著人生的思想,正如他的母親曾經(jīng)玩味過死亡的思想一樣。他閉上眼睛,遐想海倫.懷特的年輕的紅嘴唇接觸他自己的嘴唇。他的身體顫栗,他的雙手發(fā)抖。接著便出了點事。這少年跳起身來,直僵僵地站在那里。他注視被單下死去的婦人的身軀,因為自己竟在胡思亂想,羞慚之感掃遍全身,他開始哭泣。一個新的念頭襲上心來,他轉過身子,內(nèi)疚地四顧,仿佛害怕他會被人看穿似的。
      喬治.威拉德變得如瘋如狂,要想把母親尸體上的被單揭起來,看看她的臉。兜上心來的念頭,猛烈地揪住他不放。他竟深信躺在他面前床上的,不是他的母親,而是別的不相干的人。他那么信以為真,以致幾乎不堪忍受。被單下面的尸體是長長的,死后看來,年輕而且文雅。少年被某種奇怪的幻想迷住了,覺得尸體秀麗得不可言說。他覺得在他面前的尸體是活的,再過一會兒,一個秀麗可愛的女人會從床上跳起來和他見面,他這感覺那么強烈,以致他受不了目前懸而不決的狀態(tài)。他一再伸出手來。有一回他碰到了,一半兒掀起了,那蓋著她的被單,可是他的勇氣消失了,他象里菲醫(yī)生一樣,轉身走出房間去了。他在外邊兒的走廊里停下步來,渾身發(fā)抖,不得不用手扶在墻上撐持自己?!澳遣皇俏业哪赣H。躺在房間里的不是我的母親,”他對自己低語道。他的身體因為恐懼和將信將疑而又發(fā)抖了。當伊麗莎白.斯威夫特姑母(她是來照料尸體的)從鄰室走出來時,他把他的手放在她的手里,嗚咽起來了,他的頭左右搖擺,悲哀得有點失魂落魄的樣子?!拔业哪赣H死了,”他說道,接著便把那女人忘掉了,他轉過身來,呆望著他剛從那邊出來的門?!坝H人,親人,可愛的親人啊?!边@少年被身外的某種沖動所驅策,高聲咕噥道。
      
  •     摘自《母親》一篇結尾,P22~23頁
      
      喉嚨里發(fā)出微弱的嗚咽,伊麗莎白.威拉得吹熄了桌上的燈,軟弱無力地站著,在黑暗中顫抖。她身體內(nèi)奇跡的力量已經(jīng)消失,她搖搖晃晃地走過去,一手抓住了一只椅子的靠背。就在這椅子上,她曾度過了那么多悠長的日子,越過白鐵皮屋頂,凝望著溫士堡大街。走廊里有腳步聲,喬治.威拉德走進門來了。他坐在他母親旁邊的一把椅子上,開始談話?!拔乙x開此地了,”他說?!拔也粫缘梦覍⒁绞裁吹胤饺セ蛘呤侨プ鍪裁词拢俏乙吡?。”
      坐在椅子里的婦人,等待著,渾身顫抖。一陣沖動襲上心頭。“我想你最好抖擻起精神來,”她說?!澳阆氲竭@點嗎?你要到城市里去發(fā)財,是不是?做一個商人,眼快手快,精明活絡,你以為,這樣于你更好嗎?”她等待著,渾身顫抖。
      兒子搖搖頭?!拔蚁胛也荒苁鼓懔私?。但是,啊,我希望我能使你了解,”他熱切地說道?!拔覍Ω赣H甚至連提也不能提這件事。我沒有試試。試也沒有什么用。我不曉得我要做什么事。我只是要出門看看人家,然后自己想想。”
      寂靜落在孩子與婦人坐在一起的房間里。象別的黃昏一樣,他們又覺得尷尬了。過了一會兒,孩子又竭力要講些話?!拔伊舷脒@一兩年我還不會走,但是我一直在考慮這件事,”他說,站起來走向房門。“父親說的一些話,使我確信我是非走不可了。”他摸索門上的把手。婦人已受不了房間內(nèi)的寂靜。她歡喜得想哭出來,因為從她兒子的嘴里終于說出了這樣的話;可是歡喜的表情,在她已是不可能的了?!拔蚁肽阕詈贸鋈ズ托∏嗄陚兺嫱妗D阍谑覂?nèi)待得太久了,”她說道?!拔蚁胛疫€是去稍為散步一下吧,”兒子答道,窘迫地走出房間,并且關上了房門。
  •     小鎮(zhèn)畸人:他們之所以畸,怕就是因為他們一直握著自己那不切實際的夢想,不肯move on,不肯與現(xiàn)實世界融為一體造成的吧??粗麄?,我甚至有些害怕:我是不是正在走他們的路?我的理想呢?現(xiàn)實么?
      “當一個人把一條真理據(jù)為己有并讓它支配自己的生活時,他就變成了怪物而那個真理也就成了謊言”我是不是太固執(zhí)了?想著什么永恒和不變,馬克思老爺爺早就說了啊,世界是變化的,只有在變中才能生存,我為毛非要堅持著不變呢?這一分鐘的我與上一分鐘已經(jīng)不同了,我不知道在害怕個什么,根本就依照自然規(guī)律,什么都不用想,就那么跟著大家就活過來了啊,不要太偏激不要堅守什么不懂事不污染不世故,那些都是必要的,所以無所謂了。
      從小鎮(zhèn)畸人,可以學到很多吧,以后還是表里如一的好。多查資料,多跟別人說話,多笑,多親近,不管心理是腫麼想的,不要露在臉上,你長大了,成熟了,真的應該為了以后而曲折一些什么,況且那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兒。
      不要太堅持,該變通就變通,沒人說你什么的,像adventure里的Alice Hindman,因為總是給自己條條框框,最后呢?都變態(tài)了,所以,事情發(fā)展成什么樣就接受什么樣,該向某些方面去努力,就要去努力,有新的機會出來,就要去抓住。
      找什么真理?!奶奶活了那么大,從來沒有刻意追尋過什么永恒和真理,但是,每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是真理的集結體,不要逼自己,沒啥的,慢慢的跟著時間高興的move on就贏了!
      小鎮(zhèn)畸人,他們就是太過于堅持某件事兒才變得畸形,度真的很重要,而且要看開一點,沒什么是真正的一成不變的,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才是應該堅持的。關注個鳥內(nèi)心,誰還是不是這樣過來的?
      說了那么多廢話,總之這本書不錯,關于評論,也是見仁見智,有收獲有啟發(fā)的書就是好書。
  •     
      I made my acquaintance with Winesburg, Ohio one year ago in the American Literauture course, and I did not rate it as a book so brilliant that could rank among the top section of my novel list. I made my presentation on Sherwood Anderson, and I thought this author no strikingly different from other writers who are not distinguished enough to equal the greatest name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first story from the novel, or a series of stories in some people's view, was "Paper Pills" which I thought a little bit amusing with the grotesque hero Doctor Reefy. In the final exam we had rather a long passage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which turned out to be another story from this book, with the title "Death". Now in order to finish this book as a requirement of the course I am presently registered to , I picked up the book in expectation and finished it in lingering excitement. A touching book, I should say, which allows for self-identification with many of the heros and heroines, partially if not completely.
      
      In structure I find remarkable similarity between Winesburg, Ohio and Han Shaogong's Maqiao Dictionary. Han could have turned this book into different chapters telling stories of different villagers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Maqiao, which would do no harm to the integrity and coherence of the book. The form of a dictionary is fresh and attractive to modern readers who seek unfamiliarity, and the various entries in the dictionary can serve as highlights of the subject matter. Anderson, likewise, could have put this book into a form of dictionary, if he picked up some unsual peculiarities from those grotesque people in the town of Winesburg. Through the portrayal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both authors draw up a picture of the time in which they had lived. A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anges through time and age, Maqiao Dictionary obviously lays more emphasis and surpasses Winesburg, Ohio in this aspect, while the latter shows a marvelous revelation of the inner mind of those people and the humanistic concerns are far more universal and thought-provoking.
      
      During the reading of the book, I have something sentimental twisted in my heart almsot all the time. I feel I share some grotesque features with them and thus deeply sympathize with them. Anderson makes some magnification in his characterization so that we come to see the distinct personalities and their weaknesses. His diction is quite simple and fluent so that I don't have to stop now and then, either to look up to the dictionary or go back to soem previous passages. In such simple words great volcano of messages are contained. In modern world almost everyone is a sick baby, varying only in degree, and Anderson like a doctor puts these sicknesses on to the paper for readers to check if they have the same symptons. Does he give any cure to the illnesses? Perhaps Geroge Willard's departure in the end is to pursue some answers.
      
      For the story "Hands" I used to hear a familiar one from one of middle school classmates. He said in his primary school class there was a teacher, who had a peculiar fondness of touching the pupils' ears when he walked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paused somewhere beside a possible victim. I wondered if it was true that the teacher was mentally unordinary or he was only showing his care and concern for the little boys and girls. Sometimes we have a strong hunger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but our efforts of communication will be dangerously misinterpreted and the wall is miserably built up between different individuals.
      
      
      Giant Woo
      2008-2-28
  •     首篇“畸人書”其實已經(jīng)闡明了為何這些人被稱為“畸人”?!笆谷俗兂苫说?,便是真理”,“一個人一旦為自己掌握一個真理,稱之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真理過他的生活時,他便變成畸人,他擁抱的真理便變成虛妄”。
        
      安德森的這部書足夠深刻,也足夠警醒。所謂自我放逐,只是因為抓住了某些真理。但,真理永遠是危險的,令人震懼的,原因很明顯,無能于撼動我們本質生存的就不成其為“我的真理”。所謂“葉公好龍”從來就不是一個笑話。
        
      為自己所執(zhí)著的某個真理而活,這是我們此生此世的最大冒險,然而若沒有冒險何來拯救呢。當我們成為畸人,我們至少證明了一點,我們真正地將生命作為最大的恩典來承受了。這恩典很重,重得讓我們鋌而走險,敢于把生命作為一場實驗。“凡敢于舍棄他生命的,必將得真生命”。
        
      是的,這世上最美好的,只有在我們死后才能達成。許多人都必須孤寂地生和死,即使在溫士堡也不例外。
      
  •     在一個學識豐富的美國老師的課上,初讀了,這本書。記得,課上她組織我們做過討論,具體討論些什么我也不記得了。
      我感覺,此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畸形二字。
      最后,文中的narrator還是逃離了這個小鎮(zhèn)。
      是不是因為,封閉的鎮(zhèn)上顯現(xiàn)的是人性之本來的面目,一個稍微CIVILIZED的人,最終會逃離野性的畸形,回歸社會?
  •     讀來覺得很能理解里面的“畸人”,很多時候都有共鳴。難道,我也是“畸人”中的一個?不明白為什么把他們叫做“畸人”。每個人處在他們的情景下都會是大同小異的吧。
      對于過于理想的我,讀完后感覺更加能see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梢哉f,多年以來這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     It's exerpted from the address below:
      http://www.goodreads.com/review/show/49908235
      
      
      More than anything, and what made this novel truly special to me, was its insight into the raw emotions and psych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people's inner worlds. Reading this felt like peering into human nature.
      
      I loved the depth of characters; their being out of place, hoping, secretly yearning for more. Heck yeah, they have crises going on -- we all do, and we gain from learning from the particular personal crises told of in this book. A main reason for this is exactly because most of these characters are different. To use Sherwood's word, they're "grotesques". Even the characters that seem normal to the rest of the community are actually stewing with emotion deep inside.
      
      I'm going to get personal here for a second. I've been a grotesque. It's true.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my face was covered in acne and so red from massive dosages of Accutane, I looked like a freak. I'm not exaggerating; it was so bad it made me an outcast for more than a year. During that time I was withdrawn, paranoid, I thought of death and God constantly; I lost most of my friends, and what new friends I had were mostly, yes, also grotesques. But guess what? I wouldn't trade that period of time for anything in the entire world. I'm convinced that that period of time; that 1/27th of my life, is responsible for 90% of any depth I have in me today. The new perceptions obtained, the insights into human nature that came to me, the range of emotions I felt, were all priceless gifts to my soul. And that my friends, is the affect that the characters in this novel can have on you.
      
      There's a feeling of hopelessness to this book, yes; but it's a realistic one, and it's not completely hopeless. In every page a feeling penetrates through indicating that despite life's worthless existence, we can make something of it; we can find meaning, or some kind of connection with another. It may not work out, but there's something special to the struggle itself. All those disappointing endings to the stories of your life don't make you rare; they make you human. This novel helps you take comfort in that.
      
      
      
      BY Ben Harrison on Goodreads.
      
      
      =================
      
      The word below are from:
      http://www.goodreads.com/review/show/61968790
      
      
       I read this book because goodreaders told me that Steinbeck was influenced by Anderson; that Cannery Row was influenced by Winesburg, Ohio; that this book was a favorite for Wolfe, for Faulkner, for Hemingway, for Henry Miller, for David Kowalski, for brian gottlieb, for Ben, for Chris, for Philip Roth, for J., for Angie, for Moira, for Yvette, for Ray Bradbury, for H.P. Lovecraft. For John Steinbeck. How could I possibly resist it, then? How can you, now?
      
      It's a novel and/or a series of short stories and/or meditations on loneliness and disappointment and futility. So, when you're feeling lonely and disappointed, is it a good idea to meditate on these things? Was it a good idea for James Ellroy to obsess on fictional and nonfictional accounts of misogynistic violence after the brutal murder of his mother? Maybe, maybe not. I don't know. But really, he had no choice, I guess. He just did. And the lonely and despairing will gravitate towards this book. They'll be either thankful to be given a glimpse of all the grotesque souls lined up along the town's streets or else they'll throw the book across the room! THIS WRETCHED BOOK! And they'll go read The Onion or something absurd and flippant that they can shake their head and laugh at.
      
      Speaking of The Onion and this book, here's today's daily Onion headline, which I found fitting for this review: House Haunted by Tortured Souls of Current Residents. Hee-hee. Despair is funny, now. Thanks, Onion!"
      
      The first short in this collection is called "The Book of the Grotesque," and while the novel is not named so, it certainly sets the stage for the entire book to follow, for the rest of the stories compose a bit of a parade through the main street of Winesburg, featuring its grotesque citizens. I don't know if Sherwood thought that there were happy and peaceful souls in that town, but if he did, he didn't see a need to share their (surely bland) stories. And by grotesque, he didn't always mean dispicable, though some of them were. As the man in the short envisions them before writing about them, it's stated: "The grotesques were not all horrible. Some were amusing, some almost beautiful, and one, a woman all drawn out of shape, hurt the old man by her grotesqueness. When she passed he made a noise like a small dog whimpering."
      
      There's too much pain, right? I made a new shelf for this book because all through, I kept hearing a line from Steinbeck's Grapes of Wrath: "They sat and looked at it and burned it into their memories. How'll it be not to know what land's outside the door? How if you wake up in the night and know--and know the willow tree's not there? Can you live without the willow tree? Well, no, you can't. The willow tree is you. The pain on that mattress there--that dreadful pain--that's you." The final line is the one that kept repeating in my head, but I included the whole paragraph because it's such an amazing one. Though, truth be told, I'm getting a little weary of pain fiction at the moment, which probably accounts for the missing 5th star. I at least need a break from it, though I can't abandon it because it seems to be my favorite reading. I just need a little time where I'm reading without sighing.
      
      I felt physically thankful (you know what I mean) when Anderson let up on the pain a bit and showed me some purity or some hope or some beauty. In the short Paper Pills, the first of two about Dr. Reefy, both of which I loved, Anderson lays out a metaphor that lets us know that he doesn't hate these characters; he loves them. He finds them beautiful. He even thinks they're better than the unpained and undamaged. I'll just leave you with that.
      
      On the trees are only a few gnarled apples that the pickers have rejected. They look like the knuckles of Dr. Reefy's hands. One nibbles at them and they're delicious. Into a little round place at the side of the apple has been gathered all of its sweetness. One runs from tree to tree over the frosted ground picking the gnarled, twisted apples and filling his pockets with them. Only the few know the sweetness of the twisted apples.
      
      By Montambeau
      
      
      ==============
      
      
      
      After citing all these I had to add that readers in English World are less zhuangbi than in Chinese. They usually prefer books which really depressed them and will not show some gaudy emotions or purposedly decorated details to catch others eyes. In short,they read books merely for they like it. And quite a number of Chinese reviewers are making many trash words only to make their reviews different. What they lack of are the real experience of reading itself.
  •      起初,世界年輕的時候,有許許多多的思想,但沒有真理這東西。人自己創(chuàng)造真理,而每一個真理都是許多模糊思想的混合物。全世界到處是真理,而真理通通是美麗的。一個人一旦為自己掌握一個真理,稱之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真理過他的生活時,他便變成畸人,他擁抱的真理便變成虛妄。
      
       ————《小城畸人》 Sherwood Anderson
      
       所謂畸人乃是一種對人對事的偏執(zhí),對知識觀念看法的狹隘,對自己斤斤計較不愿放過自己。書還沒看完,不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卻總是觸動我心?;藷o處不在,就是你我他。飛翼彼得爾鮑姆永遠無法獲釋的罪惡之手,不敢于示人,不敢于提起的罪惡往事。雖然這往事本身只是虛無。里菲醫(yī)生揉碎的舊紙團,塞滿口袋,滿滿的,都是真理。是真知灼見,是不輕易示人的自我。他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真理的金字塔,又推到重來。伊麗莎白年輕時夢想和追求生活的巨變,但始終逃不了生活或者說生命中無處不在的無聊和乏味。寄希望于兒子么,其實誰人能逃脫。哲學家醫(yī)生抱著他的真理,謹小慎微,惴惴不安地活著,世界上人人都是基督,而他們都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了。那個癲狂、抑郁的神志不清的牧師,傳說在一個女人的身體上讀懂了上帝的真理。那個一心擴大地產(chǎn)的老頭……
      
       當一個人心寄一念,內(nèi)心糾結于此,頑固執(zhí)著的堅持于此,并以此為人人認同不容置疑的真理,他便在真理中無可自拔了。人人免不了有時畸人??础懂惗瓤臻g》,女主角糾結于童年的陰影無法原諒父母更是無法放過自我,在孤獨寂寞中精神緊張幻想,仿佛所見皆是恐怖鬼魅,她認定了這個世界的冷漠陰森與不友好。我想自己所謂的陰影很多時候也只因心執(zhí)一念罷了。有時候會下一個武斷的定義,不讀書的人怎樣怎樣,讀書的人又怎樣怎樣如此種種。有點像是給人貼了一個標簽,由此將此排除之外。所謂文青憤青也只是個標簽吧,何必非要將自己定義呢。有時候看到某句所謂真理,下定決心要讓自己變得崇高,為自己訂一個宏偉華麗卻最終只被證明是荒誕的計劃。不要強迫癥也不要完美主義吧。
  •      一個長期只凝視自己影子的人,怎會不生發(fā)一些個人主義的念想?
       安德森正是依循這一理念完成了他的《小城畸人》畫冊,每個短篇幾乎都是某個溫士堡人的肖像畫。雖然書中人都直接或間接與《鷹報》記者喬治?威拉德有些關系(不少人把這年輕人當作傾訴內(nèi)心秘密、愿望和憧憬的對象),雖然有些人再三出現(xiàn)于這個或那個短篇中(有時作為主角,有時作為配角),但獨立的章節(jié)與標題卻幫助我們快速辨認出單純的牧師,芳華虛度的女店員,抑郁的旅館老板娘,神秘的醫(yī)生,被家庭生活壓抑的農(nóng)夫,遭人誤解乃至被驅逐的男教師,開荒創(chuàng)業(yè)又虔信上帝的農(nóng)場主……每個人都在被深刻地、別具一格地描繪著,每副靈魂都飛升到了“畫布”表面。傳統(tǒng)扁平的、臉譜化的人物被安德森棄置一旁,他不是在簡單摹畫這些臉的輪廓,而是“簡潔、別致地刻劃著各種人物的品性、本能、欲望,對于人生的企求和觀感,以及在人生中摸索的歷程”,刻劃著他們是怎樣漸漸變成“畸人”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怪獸?!薄屠璧某鞘性娙瞬ǖ氯R爾如是說。
       安德森類似的表達雖綿長了些,卻同樣精彩非常:“人自己創(chuàng)造真理,而每一個真理都是許多模糊思想的混合物。全世界到處是真理,而真理統(tǒng)統(tǒng)是美麗的……使人變成畸人的,便是真理。關于這事,老人自有一套十分微妙的理論。他認為:一個人一旦為自己掌握一個真理,稱之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真理過他的生活時,他便變成畸人,他擁抱的真理便變成虛妄?!蹦軓目焖傧诺膶こH松谐橄蟪鲞@般道理的人才真正明白:有了個人欲望,或曰被個人主義這真理攫住,并不就讓人變成了“畸人”——個人主義本不是“怪獸”;相反,它是美麗的,并且也讓世界因繁富而變得美麗。但是,當人們還拿著傳統(tǒng)的標尺去衡量那些活得自我的人,才覺得他們“古怪”,稱他們?yōu)椤盎恕薄?br />    可如果一個被傳統(tǒng)生活規(guī)訓了的人一覺醒來,突然意識到身體起了某種陌生的變化,身心俱被莫名的欲望侵占,他將作何反應?考利父子商店的小老板埃爾默?考利便是這樣一個典型:他曾在農(nóng)場度過童年,白天工作,夜里睡覺。他并不經(jīng)常看到人們,便不像后來那么傷腦筋。直到有天晚上,他去郵局,或是車站,發(fā)現(xiàn)“人人站在四周大笑,他們互相談話”,可一句話也不同他談。于是埃爾默開始覺得自己古怪。他并不自知,他之所以意識到自己是古怪的,正因為萌生了與人交談的欲念,而長久以來與人群的疏離畢竟使他喪失了溝通能力。他雖懵懵懂懂地覺得“喬治?威拉德屬于城市,象征城市,就在他身上體現(xiàn)了城市的精神”,卻沒法相信“喬治?威拉德也有他的不愉快的日子,也有朦朧的饑渴和隱秘而說不出的欲望襲上他的心頭”。他自始至終都未明白:自己屬于鄉(xiāng)村,象征鄉(xiāng)村,連那點與人交談的欲念都被打上了鄉(xiāng)村生活的印記。埃爾默尚未控制住舌頭發(fā)出同他那不合時宜的父親,以及農(nóng)場里“癡頭怪腦的老家伙”摩克如出一轍的咕噥聲,“我要被洗凈,燙挺了。要被洗凈,燙挺,漿硬了”,便一古腦兒跳上了駛向克利夫蘭的火車,因為他還死命幻想:“到了克利夫蘭,他便會湮沒在那邊的人海里。他可以在商店中謀得工作,和別的工人交朋友。他會逐漸變得像別人一樣,不會被人認出。他就可以談笑。他就不再古怪,就有朋友了。對于他,人生就會有溫暖有意義了,就像對別人一樣?!?br />    彼刻,大概只有安德森清楚,埃爾默?考利的城市之旅將充滿兇險——城市絕不是可以從中找到溫暖的“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城市生活是冷峻的:人被隔絕在鴿舍一般的小房間里,工作的快節(jié)奏更使人難得有閑暇去“窺探”旁人的生活。那些被文學“發(fā)現(xiàn)”的命運不再是觀察的產(chǎn)物,作者們只需借由想象,便能成為他人,體驗并記錄下“他人”的經(jīng)歷……在城市里,我們的精神前所未有地強大,可心靈也前所未有地孤獨。一個像埃爾默那樣渴望與人交談、被人理解的鄉(xiāng)下人,如何能在城市的冰面上生出一堆寂寞的友誼之火?如果幸運,不久以后的某天,他也許還能拖著一副創(chuàng)痕累累的身心爬上從克利夫蘭回溫士堡的火車吧~
  •     10幾個沒有多少聯(lián)系的故事集中在一起,僅有幾個人(幾乎只有名字而已)起著聯(lián)系作用。
      確實是意識流,對于有過經(jīng)歷的那些故事很有同感,別的就看得有些暈。
      推薦不同的人來讀
  •      This book is a masterpiece! Through George’s eyes, different inner lives and individuals in Winesburg are represented to the readers. Anderson uses modernism throughout the book by disrupting traditional fiction form, representing individuals’ struggle for free expression and their frustr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desire and societal expectation.
       Lonely people in these twenty one stories are suffered the pains that are caused by their struggles for free expressions and their personal desires. They want their voices be heard, but they are also lack of expressing their true inner thoughts.
      It would be good to read this book with Hamingway's In Our Time together. same style and background.
  •   翻譯的真不錯!
  •   感謝譯者的努力
  •   艾力斯這篇叫什么名字
  •   曾經(jīng)滄海
  •   噢。
  •   愛麗絲這篇是我畢生最愛
    看一次哭一次
    許多人必須孤獨地生與死,在溫士堡也是一樣
  •   回來就看到你這篇,呵呵~
  •   those twisted little apple are the sweetest.
    只有他才真正對她好過。默默無聞的善良怪人,總是可愛的。
  •   我讀到“他將自己寫的小紙團拿出來讀給人聽,然后大笑一陣再扔掉”,總是特別傷心。。。
  •   有些有,有些沒有
  •   又想起我大學上的英美文學,老師似乎很喜歡安德森
  •   或許我應該在用心看一遍愛美麗~~~
  •   不是“畸人”,是普通人。書名譯成《小鎮(zhèn)凡人》更貼切!
  •   abryl  不是“畸人”,是普通人。書名譯成《小鎮(zhèn)凡人》更貼切!
    說得好。其實開始的時候我也覺得奇怪為什么叫畸人,叫grotesque?!八耸堑鬲z”,人人都會身處書中人物所處的境地,如果這樣就成為grotesque,那么畸人也太多了吧……或許事實也的確如此。
  •   終于找到同類人了,我放心了,我不是畸人=。=
  •   “they read books merely for they like it.And quite a number of Chinese reviewers are making many trash words to make their reviews different.What they lack of are the real experience of reading itself. ”贊同之。
  •   grotesque...因為這本書牢牢記住的一個詞
  •   因為要寫城市畸人的book report, 偶然翻到樓主的文章,很受啟發(fā),謝謝
  •   你也在看過著本書啊 我最近在看 感覺你對著本書的見解還蠻深的
    希望有空和你一起探討下
    我的郵箱是xiaoxiongaizi@sina.com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