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徐子方 頁數(shù):430 字數(shù):355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創(chuàng)造藝術,當有數(shù)萬年的歷史了。數(shù)萬年來,藝術與人類同在,成為人類生命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釀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式。數(shù)千年來,中外有關藝術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棟。這些著作均為一代代學人感受藝術、品評藝術、思考藝術規(guī)律的結晶。時代發(fā)展到今天,藝術的創(chuàng)造、接受、傳播以及藝術史的梳理、藝術理論的探索仍然需要學人孜孜以求。東南大學位于六朝宮苑舊址,校園內(nèi)的六朝松見證著南京的歷史,也見證著東南大學的歷史。東南大學藝術學院位于六朝松下,自兩江師范學堂監(jiān)督李瑞清先生起,這里就有無數(shù)學人研究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培養(yǎng)藝術新人。時至今日,這里依然薪火相傳,藝聲不斷。為了表達東大學人對于藝術的思考,總結新一代學人的研究成果,我們決定出版“六朝松藝術文庫”。這套文庫以藝術學二級學科成果為主導,兼及藝術學其他二級學科的學術成果。自20世紀90年代二級學科藝術學從制度上創(chuàng)設于東南大學以來,我國已有近60家大學開設該學科。但這個學科還是一個年輕的學科,仍然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尤其是鑒于二級學科藝術學與美學、門類藝術學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關聯(lián)的關系,本文庫在選題上并未局限于二級學科藝術學范圍內(nèi)。本文庫的作者均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的教師,他們當中有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青年學者,也有年過花甲的老教授,所以有的選題較為成熟,有的尚且稚嫩。但大家都分別從某個角度、某個方面探討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力求一孔之見。本文庫的出版將持續(xù)較長的時間,分別在不同的出版社陸續(xù)推出,歡迎各界學人批評指正。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當代學者徐子方教授多年來從事藝術學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論文選集,內(nèi)容從藝術定義和藝術史一般理論的最新探索、戲曲學理論與中國古代戲曲家及其作品的個案分析,到中國古典戲曲小說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和歷史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作者運用宏觀和微觀、理論和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力圖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從具體進入到抽象,通過研究對象的思考揭示其內(nèi)在規(guī)律,有助于將相關研究引向進一步深入,并給讀者以啟發(fā)和思考。
作者簡介
徐子方,男,1955年9月出生,江蘇灌云人,文學博士,中共黨員、民盟盟員?,F(xiàn)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并任東南大學戲曲小說研究所所長,《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全國藝術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
書籍目錄
第一編 藝術與審美論 藝術定義與藝術史新論——兼對前人成說的清理和回應 一、前人“藝術”定義之評說 二、關于定義和史的正面回應 三、現(xiàn)狀與對策 關于藝術史模式與藝術史分期的若干問題 一、對既有模式的檢視和回應 二、藝術史分期之關鍵:原始、古典和現(xiàn)代 三、結論 審美解放與藝術變遷——兼談中國藝術史的分期問題 元代藝術與中國藝術 一、文人畫:造型藝術主體由尚實轉(zhuǎn)向?qū)懸狻 《?、元曲:聽覺藝術的轉(zhuǎn)型與綜合性藝術的提升 三、元代:近古藝術的開端 藝術魅力:真實生命之內(nèi)充 生命層級與藝術表現(xiàn) 生命淪落與藝術輝煌——一種特殊的反比效應 中西高校專業(yè)藝術教育之比較——兼談國內(nèi)二級學科藝術學的學科建設問題 一、傳統(tǒng)學科設置:史和論的錯位與斷裂 二、藝術學:中國獨有的學科 三、二級學科藝術學:問題與對策第二編 曲學與中國戲劇學 中國戲曲晚熟之非經(jīng)濟因素剖析 一、原始宗教和神話的不發(fā)達顯示著人們思維方式的局限和戲劇土壤的貧瘠 二、生活和藝術觀念的保守性以及所造成的社會文化結構的惰性嚴重阻礙了戲劇因素發(fā)展中的綜合進程 三、文人遠離表演藝術而同仕途經(jīng)濟緊密結合使得我國戲曲的產(chǎn)生長期沒有創(chuàng)作基礎談元曲兼及“一代之文學”問題 明初劇場及其演變 一、勾欄廟臺:殘存的歷史記憶 二、教坊司及其演變 三、鐘鼓司和內(nèi)廷戲劇演出 明代北曲劇場興衰論 一、定型化、僵化與雜劇的自我封閉 二、北雜劇市俗土壤失落與觀眾萎縮 三、北劇南曲之畫地相角川_ 四、整體藝術氣勢與“廣陵散”——北曲終成絕響 論昆曲雜劇 一、昆曲雜劇非即昆唱雜劇 二、昆曲雜劇亦非南雜劇的同義語 三、昆曲雜劇的分類 ……第三編 文學史論第四編 作家、藝術家考論第五篇 文獻及作品論后記
章節(jié)摘錄
1.“藝術消亡”、“藝術史終結”的觀點到目前為止還只是一家之言,并未占據(jù)認識的主流(黑格爾被認為是最早的藝術史終結論者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誤解),大多數(shù)研究者還是在嚴肅地探討藝術史的真諦問題。正如德國人漢斯·貝爾廷在《藝術史的終結?》一文中所言:“每當人們對那似乎不可避免的終結感傷之時,事物仍在繼續(xù),而且通常還會向著全新的方向發(fā)展。今天,藝術仍在大量生產(chǎn),絲毫沒有減少,藝術史學科也生存下來了?!雹倜绹硕嗉{爾德·普萊茲奧斯的《反思藝術史》(1989)和大衛(wèi)·卡里爾的《藝術史寫作原理》(1991)透露了同樣明確的信息。2.瓦薩利、溫克爾曼以來逐漸形成的將視覺藝術史等同于藝術史、歐洲等同于世界的觀念依然左右著大多數(shù)人的頭腦,聲稱非西方藝術對藝術史主體不發(fā)生影響的詹森及其《藝術史》為其典型,即使對傳統(tǒng)藝術史進行認真反思的學者如普萊茲奧斯等人也不例外。當然,時代在變,人們的觀點和做法也不能一成不變。典型如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藝術發(fā)展史》,1950)雖仍為視覺藝術史,但已為東方藝術(埃及、西亞、印度、中國、日本)留下了相應的篇幅。弗德里克·威廉·房龍的《人類的藝術》(1937)雖非嚴格意義上的藝術理論或藝術史學術專著,但在描述人類藝術發(fā)展史時有意將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并重,視域更不局限于歐美,似乎預示著一種突破的新趨勢,不過總使人產(chǎn)生勢單力薄的感覺。3.雖然出現(xiàn)了新藝術史的概念,也在相當程度上對傳統(tǒng)藝術史觀形成了沖擊,如已有學者論及的新藝術史“本質(zhì)上拒絕關于(貢布里希所代表的——筆者)一種實證主義的、唯一限定的藝術一歷史性姿態(tài)的全部假定”②。
后記
眼前的這一部書稿,收入三十余篇文章,系筆者整理二十余年來從事教學與科研的部分成果結集而成,題名《藝術與中國古典文學》,這么個大題目倒不是存心為了裝門面,而只是由于自身所從事專業(yè)涉及范圍廣的緣故。記得1980年,當我還是一個在讀大學生的時候,為了爭取校級學術報告會的參與資格,撰寫了一篇關于洪升和《長生殿》若干問題的論文習作,因獲認可而大受鼓勵,從此愛上了素有“冷板凳”之稱的學術研究。為圖進一步深造,大學畢業(yè)后我先后考取著名文藝理論家和古代文學研究家霍松林先生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深受先生重理論求實證的宏通學風的熏陶,分別以《論明雜劇》和《關漢卿研究》兩篇論文完成學業(yè),獲取學位后應聘至東南大學任教,先后出版和發(fā)表了《關漢卿研究》、《明雜劇研究》、《挑戰(zhàn)與抉擇——元代文人心態(tài)史》、《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明雜劇史》及《詹天佑傳》等學術專著及百余篇學術論文。
編輯推薦
《藝術與中國古典文學》:六朝松藝術文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