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黃力之 頁數:358
內容概要
本書以馬克思、恩格斯奠定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為基礎,以20世紀的社會主義實踐為背景,以列寧和毛澤東的文化思想為重點,兼及布哈林、托洛茨基、斯大林及鄧小平的文化思想,在譜系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如下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意義、文化話語權問題、“雙百方針”與社會主義文化民主問題、毛澤東與“以文化人”;后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期的文化問題及鄧小平的文化價值訴求問題,提出了20世紀社會主義文化矛盾這一理論與實踐問題,系統(tǒng)梳理和闡述了后馬克思時代的社會主義文化問題,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啟發(fā),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黃力之,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上海市學位委員會馬克思主義學科評議組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出版的個人專著主要有:《信仰與超越:盧卡契文藝美學思想論稿》(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中國話語:當代審美文化史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先進文化論》(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歷史實踐與當代問題: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馬克思主義與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文化帝國主義批判》(日本巖佐茂等主編:《全球化哲學》,日本創(chuàng)風社2006)。
發(fā)表的學術論文主要有:《60年代:中國與美國文化革命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2000年冬季號)、《理性的異化與現代文明的極限》(《哲學研究》2001年第12期)、《巴黎手稿與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中國學術年鑒(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書籍目錄
導言 現代性與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價值
一、現代性背景下的金融危機:意欲何為
二、現代性亟待呼喚文化理念的突破
三、馬克思主義文化價值對現代性的回應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文化理論遺產之一:意識形態(tài)論
一、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理論源頭
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創(chuàng)立及其理論構架
三、“文化大于意識形態(tài)”所產生的文化哲學意義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文化理論遺產之二:文化研究方法論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資本主義觀所體現的方法論
二、文化發(fā)展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平衡與不平衡關系
三、晚年馬克思與恩格斯:文化唯物史觀的擴展
第三章 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實驗室
一、預言俄國:“1793年為之遜色”
二、馬克思主義輸入俄羅斯的特殊文化背景
三、“世界歷史”東移的文化表現
第四章 列寧與俄國革命的文化制約
第五章 列寧民族文化理論之悖論
第六章 “無產階級文化”與文化的超越性
第七章 后列寧時代的蘇聯(lián)社會主義文化問題
第八章 西風東漸之下的中國文化
第九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意義
第十章 文化話語權問題
第十一章 “雙百方針”與社會主義文化民主
第十二章 毛澤東與“以文化人”
第十三章 后毛澤東時代:在歷史沖突中構建現代文化格局
第十四章 20世紀的社會主義文化矛盾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資本主義文化理念作了區(qū)分,肯定了前者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批判了后者對人的本質力量的消解,那么,從經濟與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相互關聯(lián)及相互作用的角度來看,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難道它們是互不相關的嗎?在導言中,馬克思分八個小點對此專門進行了思考,他以藝術為例,提出了物質生產與觀念文化之間的不平衡發(fā)展的關系,從而為自己在《共產黨宣言》中進行的批判找到了規(guī)律性的依據。 首先,馬克思在這里又一次地提到了“文化史”概念,他寫了這樣一段話,“歷來的觀念的歷史敘述同現實的歷史敘述的關系。特別是所謂的文化史,這所謂的文化史全部是宗教史和政治史。(順便也可以說一下歷來的歷史敘述的各種不同方式。所謂客觀的、主觀的(倫理的等等)、哲學的。)”盡管他在這里沒有進行展開的說明,但這種語氣和排列表明,他對“文化史”仍然是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他反對將文化作為歷史的起點。事實上,馬克思在同一處地方接著就寫了另一段話:“第二級的和第三級的東西,總之,派生的、轉移來的、非原生的生產關系。國際關系在這里的影響?!?其次,馬克思通過對所謂“不平衡關系”的明確表述,闡明了自己的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即生產方式與觀念文化之間的辯證關系。馬克思提出“生產力(生產資料)的概念和生產關系的概念的辯證法,這樣一種辯證法,它的界限應當確定,它不抹殺現實差別?!比绻f,這里的辯證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還沒有明確指認的話,那么,接下來的論述就很清楚了,他說: “物質生產的發(fā)展例如同藝術生產的不平衡關系。進步這個概念決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義上去理解。就藝術等等而言,理解這種不平衡還不像理解在實際社會關系本身內部的不平衡那樣重要和那樣困難?!薄瓣P于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fā)展成比例的,因而也決不是同仿佛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fā)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臘人或莎士比亞同現代人相比。就某些藝術形式,例如史詩來說,甚至誰都承認: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再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來;因此,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某些有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fā)展的不發(fā)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說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部的不同藝術種類的關系中有這種情形,那么,在整個藝術領域同社會一般發(fā)展的關系上有這種情形,就不足為奇了。困難只在于對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們的特殊性被確定了,它們也就被解釋明白了?!?/pre>編輯推薦
《從俄羅斯到中國:后馬克思時代的社會主義文化問題》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意義、文化的階級話語權問題、“雙百方針”與社會主義文化民主的實踐、毛澤東的“以文化人”思想等問題。同時,討論了后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期的文化沖突與現代文化格局的構建。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