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金昌柱,劉金毅 主編 頁數(shù):439
前言
繁昌人字洞舊石器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階段性研究成果是國家“九五”攀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環(huán)境背景的研究”課題的重大成果。繁昌人字洞是本攀登專項唯一新發(fā)現(xiàn)的早更新世的文化遺址,也是迄今所知的歐亞大陸最古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其在考古學上和第四紀地質和生物學上的重要意義愈來愈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并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石器遺址部分8個遺址之一,其史學和科學價值已漸人人心,由此也引出一些亟待探討的問題。人類起源與文化起源關系、文化發(fā)展方向以及早更新世哺乳動物區(qū)系及古環(huán)境變遷等都需要今后長時問的研究,只有銖積寸累,才能一步步地達到對這些問題有一個較客觀的認識?! ∥覈邪l(fā)育的晚新生代陸相沉積或堆積。它們具有層序連續(xù)、沉積類型復雜的特點,其中尤以洞穴、裂隙堆積分布甚廣,記錄了一系列地質、生物事件,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的和自然的信息。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研究安徽繁昌人字洞舊石器遺址的一部重要的學術專著。人字洞遺址是歐亞大陸最早的舊石器人類文化遺址之一,位于長江以南繁昌縣城西南約10km,其中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骨制品,數(shù)萬件脊椎動物化石標本,包括大量靈長類、保存較完整的鋸齒虎、乳齒象和麗牛等,其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早期(可能為距今200萬年~240萬年前)。本書分6章,系統(tǒng)介紹了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過程、遺址的地質和地理概況,詳細研究了迄今為止在歐亞大陸最為古老的人工石制品和骨制品,系統(tǒng)記述了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闡明了哺乳動物群的組成特點和性質,同時討論了遺址的地質年代及古氣候環(huán)境等。人字洞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無疑為亞洲人類早期演化和早期舊石器文化模式及其環(huán)境背景的探討提供了重要資料。 本書可作為國內(nèi)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博物館從事古人類學、舊石器考古學、古生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huán)境地質學等學科的研究和教學人員以及從事自然科學普及的科學工作者的重要參考資料。
書籍目錄
序前言第一章 遺址及周邊地區(qū)新生代地質概況 第一節(jié) 區(qū)域地質與環(huán)境背景 第二節(jié) 遺址周邊地區(qū)地貌結構框架 第三節(jié) 人字洞的洞穴堆積 第四節(jié) 晚新生代地質發(fā)育歷史 第五節(jié) 討論和基本認識第二章 人字洞遺址的發(fā)掘工作第三章 文化遺物研究 第一節(jié) 研究史略 一、中國先舊石器時代早期考古學研究簡史 二、人字洞遺址研究歷程 第二節(jié) 研究材料及若干說明 第三節(jié) 非灰?guī)r石標本(無人工痕跡或存疑者) 第四節(jié) 石制品 一、類型劃分 二、石制品的主要特征 第五節(jié) 骨、牙(象牙)制品 一、骨制品 二、象牙制品 第六節(jié) 有關文化的幾個問題 一、人字洞遺址文化的一般性質 二、文化的比對 三、文化序列 四、尋找“第一把石刀”第四章 哺乳動物化石 第一節(jié) 食蟲目 第二節(jié) 翼手目 第三節(jié) 靈長目 第四節(jié) 兔形目 第五節(jié) 嚙齒目 第六節(jié) 食肉目 第七節(jié) 長鼻目 第八節(jié) 奇蹄目 第九節(jié) 偶蹄目第五章 人字洞哺乳動物群的性質和動物地理區(qū)系劃分的意義 第一節(jié) 人字洞動物群的特點 第二節(jié) 幾個典型或具有代表性的哺乳動物群對比 一、與廣西柳城“巨猿洞”動物群的對比 二、與重慶巫山龍骨坡動物群的對比 三、與周口店第十八地點動物群的對比 四、與云南“元謀人”遺址動物群的對比 五、與湖北鄖縣曲遠、梅鋪“鄖縣人”動物群的對比 六、與陜西藍田公王嶺“藍田人”動物群的對比 七、與河北陽原泥河灣動物群(狹義)的對比 第三節(jié) 人字洞哺乳動物群的地質年代 第四節(jié) 早更新世我國南北動物區(qū)系過渡區(qū)的特點和變遷 一、我國南北動物區(qū)系之間過渡區(qū)是否存在 二、早更新世過渡區(qū)東西部的分異 三、早更新世過渡區(qū)(帶)的變遷第六章 人字洞動物群的環(huán)境和它在進化事件中的地位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不同層次的生物進化事件和代紀世期(界系統(tǒng)階)的劃分 第三節(jié) 每個生物事件都是由一組三部曲所構成 第四節(jié) 最基層的生物事件誕生在“事件年”的冬末春初 第五節(jié) 氣候變遷的波動性意味著時間具有波動性 第六節(jié) 五次代年級的生物事件 第七節(jié) 四大代年級的生物事件分別出現(xiàn)在四個“代年”的冬末春初 第八節(jié) 人字洞動物群的地質時代:真馬大年 第九節(jié) 人字洞動物群的自然環(huán)境:真馬大年的春季參考文獻英文摘要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遺址及周邊地區(qū)新生代地質概況 第二節(jié) 遺址周邊地區(qū)地貌結構框架 調(diào)查區(qū)屬新構造運動長期穩(wěn)定,具有輕微抬升特點的地區(qū),地貌結構主要由中低山、夷平面、一級階地、超河漫灘四部分組成。 1.中低山 本區(qū)基本地貌類型屬中低山區(qū),海拔約200~300m,組成山地的地層巖性復雜,以古生代、中生代碳酸巖、硅質巖、砂頁巖為主。山地經(jīng)長期風化和剝蝕作用,坡地和緩?;?guī)r地區(qū)發(fā)育裂隙和洞穴,其中充填中新世~第四紀的洞穴堆積,人字洞即為其中之一。 2.夷平面 本區(qū)發(fā)育海拔80m左右的夷平面,構成該區(qū)地貌結構的主體。夷平面從后緣向前緣微微傾斜,前緣高30~40m左右。頂面狹窄而平坦,延伸可達3~5km。夷平面后緣的基巖侵蝕面之上發(fā)育厚5m左右的礫石層,礫石巖性復雜,有硅質巖、砂頁巖、火成巖等。一般礫徑0.5~1m,其問充填20~30cm直徑的礫石。礫石多棱角狀,少量有磨圓,遭受強烈風化,除硅質巖外,其他巖性的礫石均已風化為黏土。礫石層的表層0.7~1m有被沖刷搬運跡象,礫石間充填紅色黏土,礫石僅為硅質角礫巖。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