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3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潘懋元|主編:王冀生 頁數(shù):413 字數(shù):390000
內(nèi)容概要
廈門大學的歷史與文化在學子心中刻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也是陳嘉庚創(chuàng)辦的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僑辦大學。從創(chuàng)立之日起廈門大學就開始了南方之強的求索之旅。本書追溯了廈門大學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展現(xiàn)了廈門大學愛國、革命、自強、科學的四種精神;敘述了廈門大學名家大師教書:育人、研究的故事;對廈門大學的校名、校訓、校歌、?;?、鐘聲等文化符號進行了解讀,井展示了廈門,大學獨特的環(huán)境文化和“僑臺特?!钡亩ㄎ?;總結了廈門大學文化的主要特征,提出應以文化自覺意識進一步建設廈門大學。
書籍目錄
引子 鳳凰樹下的學子情懷
第一章 南方之強的求索之旅
第一節(jié) 精神文化與環(huán)境文化的奠基
——陳嘉庚創(chuàng)辦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僑辦大學
一、志懷祖國興辦教育·廈大校舍開工選在“國恥日”
二、至善至美的廈大校址
第二節(jié) 制度文化的初步建立
——林文慶精心建設一所富有民族特色的私立大學
一、不斷完善硬件
二、廣求賢才,充實師資
三、組成多科性的教學結構
四、積極提倡科學研究
五、創(chuàng)辦同學研究院
第三節(jié) 實現(xiàn)南方之強
——薩本棟堅持辦好一所屹立東南敵后的大學
一、國立廈門大學首任校長
二、艱難辦學
……
第三章 難以忘懷的名家大師
第四章 文化符號與環(huán)境文化
第五章 “僑臺特?!保憾ㄎ货r明的廈門大學
第六章 廈門大學文化的主要特征
結語 以文化自覺意識建設廈大文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1890年,17歲的陳嘉庚遵照父親的意愿,到英屬新加坡學習經(jīng)商。19世紀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強盛的資本主義國家,新加坡的經(jīng)濟也因此得到發(fā)展。這個環(huán)境與陳嘉庚的故鄉(xiāng)有很大的區(qū)別,他在經(jīng)商的空閑時間里努力學習,并且接觸到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于是更加痛感中國社會的落后。華僑在海外受到的殖民主義奴役壓迫,也使他的愛國情結更加強烈,盼望祖國能夠強盛起來?! ?893年,20歲的陳嘉庚第一次返回故鄉(xiāng),從南洋回集美完婚。這年冬天,他出資2000元,為家鄉(xiāng)辦了一所“惕齋學塾”,取名“惕齋”,就是提醒國人警惕外國殖民者的侵略。那是個國家主權喪失的年代,香港被割讓給了英國,烏蘇里江以東的領土被俄國強占,臺灣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膠州灣和山東鐵路落入了德國人的手中。面對國土的滿目瘡痍,中國的仁人志士,或倡導實業(yè),或主張教育,苦苦地尋找著救國的道路。就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年輕的陳嘉庚立下了堅定的信念:“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 1909年,陳嘉庚認識了孫中山先生,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后,即“剪去發(fā)辮,與滿清脫離關系”。他決心跟隨孫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這是他人生道路上一個重大轉(zhuǎn)折點,也是他復興祖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思想形成的開始?! ⌒梁ジ锩晒蟮慕鹎飼r節(jié),陳嘉庚滿懷勝利的喜悅,再次踏上回鄉(xiāng)之路。“久客南洋,志懷祖國,希圖報效,已非一日”,陳嘉庚寫道:“誠以救國既乏術,亦只有興學之一方,縱未能立見成效,然保我國粹,揚我精神,以我四萬萬民族,亦或有重光之一日。”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