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8 出版社:北京人教教材中心(原人民教育) 作者:劉驚鐸 頁數(shù):342
Tag標簽:無
前言
凝結著我們這個學術群體集體智慧和生命感動的《當代德育新理論叢書》,終于面世了。我為之感到由衷的欣慰。這是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科多年來重視道德教育理論建設、鐘情于道德教育研究的情結使然。 這是一套關于道德教育基本理論的叢書,是“社會轉型時期中國道德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重要成果。本叢書主要以建構和闡發(fā)新的道德教育理念為基本內容。那么,什么是道德教育基本理論呢?我以為,基本理論研究主要是對一個學科或者一個學術領域中那些根基性的、具有永恒價值的基礎問題的研究。雖然它的一些主題相對穩(wěn)定,但卻可以常思常新,具有恒久的討論價值。道德教育作為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一個專門領域,它也有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但道德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難度更大,因為它要透析人性本身,又與時代的變化息息相關。人性研究本身既是一個永恒的,又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話題,是一種動態(tài)的復雜性存在。道德教育的核心主題就是討論人性向善,是引導社會向善,引導個體人凝聚成一個有秩序、有效率、有整體精神風貌的社會集群。人類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需要引導個體人提升其精神境界,體認向善的方向和方式,展現(xiàn)人性的美好品質。而個體的人性、生命性,與社會的整體風貌之間存在著一種人文關系。對這種人文關系的研究,既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性、深層次問題,也是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所要研究的基本命題??梢哉f,道德教育研究的人文主題,恰恰是入作為宇宙生靈所面臨的基本問題。
內容概要
《道德體驗論》從生存實踐的視界,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基礎理論與實踐問題作全景式考察,揭示出體驗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具有道德教育價值;提出了體驗是道德教育的本體的道德教育哲學命題;厘清并界定了體驗是一種圖景思維活動,道德體驗是一種含有價值判斷的關系融通性體驗,主要存在親驗和想驗兩種方式。作者比較了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體驗范式,澄清了道德是在生存實踐中發(fā)生的一種境界性存在,人類及其個體的生存質量取決于其生態(tài)智慧,提出了道德有限的概念,領悟到生態(tài)體驗是一種臻于圓熟的道德境界。全書對道德體驗的發(fā)生、道德評價轉型、道德體驗教育的特征及類型等基本理論問題,均作了獨到的探完?!兜赖麦w驗論》的立論和探索旨趣,在于倡導和展示一種回歸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洋溢著人文關懷情懷,有溫馨感、有魅力的道德教育境界。
作者簡介
劉驚鐸,1961年生,陜西眉縣人。1985年于陜西師范大學獲教育學學士學位,1988年于華中師范大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2002年于南京師范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太白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職教授。全國德育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陜西省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會及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德育原理和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與教學。撰著出版《中華美德教育論》、《德育學教程》、《教子術》等十余部著作在《教育研究》、《新華文摘》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及教育部“九五”、“十五”重點課題多項,曾獲國家優(yōu)秀學術專著一等獎、教育部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生存實踐的視界:道德體驗論第一節(jié) 生存實踐視界下體驗的凸顯第二節(jié) 西方文化中體驗的離析第三節(jié) 中國文化中體驗的澄明第四節(jié) 生存實踐視界下的道德體驗第二章 體驗:道德教育的本體第一節(jié) 21世紀:一個凸顯體驗的時代第二節(jié) .,體驗的理論內涵第三節(jié) ‘體驗:道德教育的本體第三章 道德境界第一節(jié) 道德境界及其生成第二節(jié) 道德境界的劃分第四章 道德體驗的發(fā)生第一節(jié) 道德體驗場第二節(jié) 道德體驗的誘發(fā)和喚醒第三節(jié) 道德體驗的原始發(fā)生第五章 道德體驗的表達與評價第一節(jié) 道德體驗的表達第二節(jié) 道德體驗的評價第三節(jié) 道德體驗評價的實踐探索第四節(jié) 道德體驗評價的有效性第六章 道德體驗教育第一節(jié) 道德體驗教育的含義第二節(jié) 道德體驗教育的特征第三節(jié) 道德體驗教育的類型第四節(jié) 道德體驗教育的案例分析主要參考文獻博士論文評語重印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探討中國文化中的體驗問題,必然要帶出“境界”問題。儒家、道家都很重視“慎獨”,很重視“體驗”。現(xiàn)在,無論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從道家文化的角度,從儒家文化的角度,或從“三而一”的角度看,都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的體驗,中國儒家的體驗,中國道家的體驗,最高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體驗。但是這里必須強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多種多樣的。趙吉惠教授認為,中國的“天人合一”有著不同的發(fā)展路徑,大致可以類分為四種基本范式:戰(zhàn)國以前,已經有三種“天人合一”的學說和觀念了:一個是殷周神秘型的“天人合一”,第二個是道家自然型的“天人合一”,第三個是儒家的回到道德之人的自我同一的“天人合一”。西漢以后的“天人合一”還有豐富和發(fā)展,但是都沒有超出這三種類型。比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天人感應”的,是一種“讖緯”學說。第四種類型的“天人合一”學說,那就是宋明理學家的“天人合一”學說和觀念?! 】鬃拥??!烊撕弦弧庇^念本身有其深刻蘊意。孔子既然把道德本體化,那么,他的“天人合一”觀念,就是人和道德的“自我同一”,他的“天”就是道德,是人的內心外化出去的“天”,因此是人和道德的自我同一。可見,儒家的“天人合一”學說不同于道家的“天人合一”學說,但它也是對人類生存實踐的一種很有深度的感悟。儒家的“天人合一”學說提醒我們,人和外部的世界一包括人與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之間要處理好關系。他把整個世界完全看成是一個道德的世界,道德化的世界,也是一種美好的世界。所以,人和這個世界應該是同一的,這個同一是道德的同一。因此,孔子的學說最后歸結到:人與人之間都應當是和諧的、和平的、友愛的,未來的世界前景是“大同”的。這都是非常美好的道德體驗。所以,今天要是用“科學的觀念”來研究儒家的道德學說,則會發(fā)現(xiàn),儒家的“天人合一”學說,是過于理想化的,是一種道德的“烏托邦”?!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