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暴

出版時間:2003-8-1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美] 唐納德·沃斯特  頁數:382  譯者:侯文蕙  
Tag標簽:無  

前言

  2001年3月10日,美國人聽說,一次不幸的沙塵暴襲擊了北京:天空昏暗,交通阻塞,機場關閉。據電視報道,人們把舊布條塞到窗縫里以防沙塵。這與1930年代的美國人在大平原上的做法沒什么兩樣?! 「屓梭@異的還是幾星期后在亞利桑那出現的景象:那些在中國翻滾的沙塵,一直吹到了這片通常是天空蔚藍、能見度極高的荒漠和峽谷之上。它首先經過新疆、寧夏,甘肅和內蒙古,到達北京;繼而越過南北朝鮮,跨過7000英里的廣闊海洋,抵達阿斯加灣;在達到業(yè)利桑那之前,已然飄落到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正是這一次塵暴,最終吹到了美國東海岸,進入大西洋。衛(wèi)星攝影使科學家們對風暴進行全程追蹤成為可能。不過,讓這些攝影者和其他人都感到吃驚的是,他們發(fā)現,這個世界已經變得那么小。在中國北方和西部發(fā)生的事情居然能夠影響到這個星球的其他地區(qū),反之亦然!  萊斯特·布朗,一位權威的美國環(huán)境作家,最近分析了中國的這次塵暴及其潛在的意義:  中國現在正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它所面臨的并不是要侵占領土的軍隊,而是不斷擴張的荒漠。舊的荒漠還在推進,新的荒漠又擺開了戰(zhàn)場。中國則正在潰退?;哪粩嗟厍斑M,每年都在占取更大的領土。難民潮已經開始了,因為村莊正在被沙丘掩埋?! ∷赡苓€要談到美國的有關事情,如1930年代的塵暴歲月,以及我們也要面臨的問題?! ?001年春季中國的塵暴以及其他許多類似的塵暴,其原因與美國70年前可怕的塵暴災難如出一轍。中國的地理是美國的翻版。它的干旱地區(qū)在北部,而美國的則在西部,兩個地區(qū)都反復遭遇干旱。但這兩個地區(qū)一直都在被迫生產更多的糧食以養(yǎng)活不斷增長的人口,迄今依然如此。它們脆弱的草原被開墾出來生產農作物,或者用來放牧過多的牛群、綿羊和山羊。國度雖然不同,發(fā)生塵暴的原因卻只有同一個:人為的生態(tài)破壞。  在中國,城市向供水較好的農業(yè)地區(qū)的擴張,迫使許多農場移向邊際地區(qū)。為了向一些如山東、廣東這樣的省份增加更多的人口和住房,中國不得不把它的農業(yè)移向更易破壞的土地。美國也是如此?,F在它的一半糧食都是從大陸這邊的干旱和脆弱的地區(qū)生產出來的,因為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和工業(yè)化占據了一度是肥沃的農業(yè)地區(qū)。每個國家都必須從別的國家所犯的環(huán)境錯誤中接受教訓。  這本書最早出版于1979年,當時全世界的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都在擔心“荒漠化”——曾經肥沃的土地轉變?yōu)槿藶榈幕哪绫狈堑乃_赫勒,或中國北方沙漠的擴大。現在,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事實證明,過去的擔心并非沒有根據。在每個大陸之上,人口都在繼續(xù)增長,并且極力突破著土地的極限,大片土地變成了幾乎無用的荒地。僅僅靠農場主們和養(yǎng)殖者們最英勇的努力,人們才有飯可吃。但至少還有10億人每天在挨餓;同時人口學家又告訴我們,再過四分之一世紀,將會有另外40億張嘴等著吃飯。我們必須正視一個久已存在的問題:我們是否加重了養(yǎng)活我們的土地的負擔,并且把地球削弱到了一種永久的嚴峻的形勢之中?  ……

內容概要

“生態(tài)與人”譯叢。        歷史學家唐納德·沃斯特是在南部大平原上長大的。他的這部關于1929-1939年間的毀滅性時代的紀錄,既是一部大平原的通史,也是對兩個特殊的塵暴地區(qū)——俄克拉何馬州的錫馬龍縣和堪薩斯州的哈斯克爾縣的集中研究。沃斯特說明了造成了大蕭條的同一個社會如何釀就了塵暴,而羅斯??偨y的新政又如何未能捕捉住這場災難的根本原因。他還特別注意探討前面提到的那些情況今日依然存在,以及它們是否有可能再次帶來甚至更為嚴重的危機?!秹m暴》表明,從一種生態(tài)的角度可以對我們的歷史,以至我們的未來做出怎樣的解釋。

作者簡介

  唐納德·沃斯特,1941年生于美國堪薩斯州。于堪薩斯大學完成了他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分別于1963年和1964年獲得哲學碩士和美國學博士學位。1981年,當選為美國環(huán)境史學會主席?,F在為堪薩斯大學歷史系和赫爾人文研究中心教授,并享有赫爾研究中心榮譽教授稱號。

書籍目錄

叢書總序中文版序引言第一部分 昏暗的平原第一章 黑色風暴滾滾而至第二章 天若有雨第三章 流民和難民第二部分 塵土的前奏第四章 什么能防沙固土第五章 草地的破壞第三部分 俄克拉何馬州的錫馬龍縣……第四部分 堪薩斯的哈斯克爾縣……第五部分 土地的新政策……尾聲:如履薄冰注釋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這樣黑暗的歲月里,一個民族的精神經受了徹底和嚴峻的考驗,同時也揭示出他們是否有繼續(xù)前進的意愿。通過這次考驗,大平原的男男女女們給人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他們大部分人都承受了近幾代人所不曾必須面臨的那樣的沮喪。然而同樣重要的是,這種災難對一個社會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要求它去分析和解釋不幸的原因,并從中吸取教訓。未能經受住這種考驗的社會再遇到同樣的災難時仍然是無法應付的。反之,那些經受住了這種考驗的社會,通過痛苦和艱辛獲得了一種更加成熟的自我評價的性格,因此它們比以前更能意識到自身的脆弱和不是。它們現在更堅強。是因為對自己的不足有了認識。塵暴是否對南部大平原的人們的思想產生了這種有啟發(fā)作用的重要影響,還有待觀察。    《自由的土地》一開始是一首配有許多照片的詩,但是“這些生動的美國文獻的力量和頑強的內在的生命力是那樣偉大”,以致變成了一本由詩來說明照片的書了。大部分圖片是由農業(yè)保障署(the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早先的人口再安置署)以及羅伊·斯特賴克領導下的攝影部提供的。從1935年起,斯特賴克一直在讓當時最優(yōu)秀的六個攝影家忙著記錄美國鄉(xiāng)村的景致。根據斯特賴克的說法,基本關注的是“農業(yè)——沙塵、移民、佃農。我們的工作是教育城市居民了解農村人口的需要”。在那些被派出去的帶相機的人中,有沃爾克爾·埃文斯、本·謝安、瑪格麗特·伯克—懷特、約翰·瓦尚以及特別派駐塵暴地區(qū)的阿瑟·羅斯坦和多羅西婭·蘭格(他們的有些作品在這本書中可以見到)。是麥克利什決定把他的詩放在農業(yè)保障署選來的照片下面,目的是用語言來說明這些富有感染力的形象的含義。他懂得,它們主要表現的是一種漠然和迷惘,那些面孔展示的是一種蒼老的頗為感傷的美國特點,這些照片的中心事實是文化正在失去它的自然遺產——它在土地中的根。    在白人出現之前,北美的草地從俄亥俄州的橡樹口一直延伸到落基山,并且一直深入到了更遠的低凹地帶。它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領土就是后來變成大平原各州的地方。在大平原東面的  邊緣,每年的降雨量有25—30英寸,所以諸如大藍莖草、鞭草以及印第安草等長莖草生長在這里,其中一些高達8英尺,根部深深扎入6英尺深的地下。那是真正生長在黑鈣土上的大草原。但是坐落在草原西南部、延伸數百英里的塵暴地區(qū),在20英寸的等雨量線之外,卻是褐色土和短莖草的天下。在這南部平原上廣泛生長著的主要的植物體系非止一種,而是四種:格蘭馬一野牛草、蟋蟀草、藍莖草—叢生草以及沙草一鼠尾草。其中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它們在地面形成牢固的纖維層,就像被放牧過的草原一樣。格蘭馬草的花莖不到一英尺高,每一根都有兩個或三個直角形的穗。野牛草甚至更短,只有4或5英寸高,它們的種子藏在卷曲的葉子之中。在降雨量稍微多一點的地方,比如有18—22英寸,可以發(fā)現同樣屬于短莖草類的狗尾草群落,它們被更高的草所遮掩著。這兩種植物都需要能夠把水分保存在表層靠近它們根部的結構緊密的土壤。土質較松軟、沙子較多的地區(qū),生長著其他的草系。水分會更快、更深地滲入到那種松軟的土壤中,只有像藍莖草這種有著長長的根部的叢生草才能在其間生長。所以在西部的沙丘上,長莖草原也有某種偏遠的不太穩(wěn)定的勢力范圍;同時草原也提供了一個比其整個很單調的環(huán)境所顯示出的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诙鄶稻用窨磥?,錫馬龍所需要的重要東西,既非國家計劃,亦非政府持久的土地管制,而只是“救濟”。在城里,因工廠飽和而找不到工作人得到了救濟。那么為什么一個在鍋把兒區(qū)的家庭就不應該期望同樣的東西?總的來說,“救濟”是一個積極的詞匯,它含有救助和安慰那些被強大的敵人壓垮了的人們的意思,它意味著對在戰(zhàn)爭第一線的人們的緊急增援。事實上,得到救濟是一種榮幸,因為毫無疑問,你曾很好地盡了你的責任,而現在則理應休息一下。盡管該縣有個別農場主和城里人輕蔑地把政府的資助看作是對個人軟弱的承認,大部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還是申請并得到了政府的資助。盡管如此,對他們自身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的強烈自豪,是一個邊疆社區(qū)非常自然的情感,使他們對援助請求加以嚴格的約束:不承認失??;工作比救濟好得多,救濟應僅僅是一個暫時的安排?! ?0年前,從溫飽到貧窮之間的距離是極小的。盡管他們的欲望在膨脹,但錫馬龍的實際生活水平依然極端貧困。因此,變成赤貧就意味著瀕臨絕境:給他哪怕很小的幫助也能有所補救。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住在鄉(xiāng)下,或住在極小的村子里,因此基本上是農村的生活方式。直到1940年,也只有四分之一的農場有電燈,有電冰箱、吸塵器或洗衣機的農場更少,迪爾科(Delco)家庭發(fā)電廠就表明存在上述情況。擁有電話的農場同樣少。燒飯用罐裝氣,用煤,偶爾用河邊的木頭。只有一半農場主住的地方有自來水,其他人則每天用水桶從井里取水。室內廁所在城里才能發(fā)現,但也不是很多。該縣1936年的一份住宅調查把大部分的人居建筑物列為“一般”或“很差”——只有30%列為“好”。差不多每個農場主都有一輛汽車和一臺拖拉機,大概一半還有一輛卡車。雖然到了這個階段的最后,這些機動車都用了6年或更長時間。這里的人也算富裕,既有土地,又有機器,二者都是他們寶貴的資本。但是在其他方面,他們更接近“草皮房”時代,而不是我們的時代,此外,也不是30年代的都市生活水平。  1933年,紐約市至少有29人死于饑餓,同時,在俄克拉何馬的州府,有那么多人正在翻撿飯店的垃圾,以致一個公共事務官員認為——說出來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那些東西應該出售,人們不應該免費得到任何東西。但是在錫馬龍的居民中,雖然沙塵糟踐了許多飯食,卻沒有哪一家碰到如此嚴重的問題。他們可能沒有城市的便利設施,但有著更可靠的食品來源。那些曾經到商店購買面包和豆子的人,可以轉而再來種植自己的食品。在1934年之后的5年中,該縣農場為滿足自家需要而種植的蔬菜,其價值從4700美元漸升到5400美元。避風地窖里塞滿了土豆、洋蔥、南瓜、罐裝番茄及水果。奶牛需要的飼料在這些年里則很難弄到,結果到1937年牛群的平均數從10頭或15頭降到了3頭或4頭,其后當牧草和谷物變得比較便宜時,牛群的數量又開始逐漸增加。面對谷物歉收,很多農場家庭不得不只靠牛奶、黃油和奶酪過日子了,他們到城里把這些東西賣給奶酪廠的代理商或者在雜貨店換取食鹽、咖啡和面粉。雞是后院中另一個有用的資源——一年生產200 000打雞蛋,提供了常??梢跃S護一個家庭自尊心的零用錢。1920年代,有些觀察家就提醒農場主們不要拋棄“奶牛、母豬和母雞”。30年代的艱苦歲月讓人們把這種明智又帶回到家中。宅地經濟的第三個基礎是母豬,它提供咸肉、火腿、豬耳、豬蹄、皮凍——據說是用豬身上所有的東西做成的,除了尾巴上的卷毛。豬的屠宰總是在冷天進行,這樣肉可以被保存下來,骨架留著,有好幾周都掛在風車上。殺豬時,鄰居們有時會帶著野餐籃子聚在一起,當肉一夸脫一夸脫的從高壓鍋里拿出來時,立刻就被分割開并裝罐貯存起來。在得克薩斯的謝爾曼縣,一個六口之家加上一名雇工,依靠這種家庭養(yǎng)殖的資源,每月就能把食品花銷減少到10美元,所有省下的錢都花在自己不能生產的物品上。在錫馬龍,除了納稅和抵押,一年也需要幾百美元才能度過塵暴災難?! ∪欢斶B最起碼的現金也沒有時,首要的依靠就是向凱伊西或博伊西市的商店老板請求賒欠。不是銀行家,而是雜貨店老板——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認識的家庭太多太熟悉,以致無法說不,他們在30年代提供了大部分地方貸款。在博伊西市,人們常到雷·戈德溫和他妻子那里去,他開一個雜貨店和干貨商場。這時,他們收購一打雞蛋是5美分,如果有人要交換,則是7美分——用商店的貨物代替現金。即使降低貨架上的價格,幾個雞蛋或一些豬油及豬油渣也換不了多少東西:一磅烤牛肉在1933年賣8美分,兩磅咸肉是25美分,一打橘子僅19美分,男人的工裝褲是79美分,一套西裝是13.75美元。有些家庭,一般是城市家庭,比農場主們賣得少買得多,就連這樣的價格也應付不起,賒欠款多達50美元,甚至300美元。戈德溫家知道有些賬他們永遠也收不回來,但不管以后會怎樣,他們從不能拒絕把土豆賒給一個帶著嗷嗷待哺的四五個孩子的男人或女人。他們肯定,其他人是會盡可能快地還清欠款的,雖然也可能需要提醒一下。有一天,戈德溫很有禮貌地,也幾乎是很抱歉地,把巴布·弗倫奇拉到一旁說:“巴布,你能多少付一點你的賬嗎?”那時,他不僅得到了錢,還附帶著得到一份感激。在錫馬龍,并非所有的債主都是夏洛克,而且正是像戈德溫夫婦這樣的人使得借貸機構成為一個特別的、為那些經濟拮據的人服務的鄰里救濟體系?! 〉牵徽撌羌彝プ苑N食品,或商店賒欠,還是農業(yè)調整署的支票,都不足以使所有的錫馬龍人不接近絕望的邊緣。更多的需要是由聯邦政府以滯銷商品和以工代賑的形式提供的。1934年,該縣收到并免費分配了2噸多熏豬肉、16噸牛肉、17噸面粉、33噸煤以及喂養(yǎng)家禽和牲口的250噸玉米、100噸燕麥及4000包干草。窮人們普遍拒絕完全把這些貨物當作一種禮物來  接受,而寧愿給這些東西標上價格,并得到足夠時間的工作,從而能夠掙來這些東西。有306位戶主在1934年6月領取了政府的直接救濟:60戶支取的完全是實物,其他大部分是領取現金。如果這些家庭都是四口之家,以此推算,就有1 200多人——相當于這個縣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某種程度上依賴著公共工作。在1934—1935年,其他塵暴縣區(qū)依靠救濟的人口比例都一  樣高或者更高,科羅拉多的貝卡是45%,得克薩斯的杜馬是24%,新墨西哥的柯里是22%,所有這些都高于全國都市的水平。1936年9月,當羅斯福總統在得梅因會見俄克拉何馬的州長E.W·馬蘭德時,馬蘭德聲言,在他的州里,幾乎90%的農場主正在得到和需要公共工作或贈款,而羅斯福的助手雷克斯福德·特格韋爾也承認:“這是我們發(fā)放救濟金最多的州?!钡妹芬驎h之后兩個月,全國大選之后,為減少羅斯福的預算赤字,40000名俄克拉何馬人被取消了代賑工作,其中150人是錫馬龍的。聯邦政府的援助成了一根靠不住的搖搖晃晃的拐杖,始終沒人能肯定它何時就會被抽走。不過,不論它何時出現,合格的申請人數總是超過了所能分配的限額?!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塵暴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塵暴:19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學習一下很有收獲
  •   “過渡雖然不同,發(fā)生塵暴的原因卻只有一個”,書好,譯者也好~
  •   哎呀呀,不錯哦,推薦大家看看呢、
  •   環(huán)境史應該讀的一本書!但將所有的問題都歸結為人為活動似乎有些不當。
  •     Worster既不是一個生態(tài)學家,也不是一個經濟學家,或許正是由于他只關注于歷史的循環(huán)演替,而沒有陷入現代技術的沼澤,才得以用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富穿透力的目光來跨越狹隘的所謂“專業(yè)”的藩籬,從歷史中來探詢現實問題的根源。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與傳統自然體系的沖突已然不可避免,而無論是各國政府部門,各領域的應用科學家,還是近年興起的環(huán)保組織,往往都把挽救局面的希望寄托于技術的革新,或者是政策的調整。但實際上,正如Worster在書中所指出的,問題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當然,這一提法尤其歷史背景,作者在1980年無疑還傾向于左派),更確切地說,是資本主義自由發(fā)展理念下民眾個人欲望的無限膨脹,及其帶來的無休止的擴大生產所造成的。只要這種發(fā)展的欲望不得到控制,那么,人類社會就不可能與自然達成妥協,我們也只能在Dust Bowl中不斷的掙扎。
      
      “……歸根結底,只要生態(tài)學家認為人對土地的利用僅僅由漠不關心的理性所支配,或者那些提供了科學憑證的各種建議都必然被采納,他們就注定是無益而自欺欺人的?!@然,除了科學之外還需要些東西——也就是說,如果真正希望在大平原上實現生態(tài)平衡的話,那么就要承認,美國人民的經濟文化一定不能是高枕無憂的?!?br />   
      歷史,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呈現著高度的相似性,1930年代在美國大平原上發(fā)生的事情,70年后在太平洋對岸那個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重演了一回,或許除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危機之外,我們還能從中讀到一層更深的含義。
      
      PS:侯文蕙先生的翻譯很是不錯,可惜Worster作品的中譯本除此之外就只有1978年的《自然的經濟體系》,當然那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最近在讀他編輯的The ends of the earth。
  •   呵呵,我的理解,似乎你的意思是:科學不能讓人類得到救贖?
    讀過<小即美>嗎?還有<佛教經濟學>等.
    科學搬走了上帝的座椅,上帝沒處坐了,怎么辦呢?
  •   非也……
    我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是信仰科學的,我所質疑的當前盛行的技術主義。很多人對世界并沒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卻一直堅定地相信他所掌握的那點兒技術就可以徹底改造世界,從本質上來說與當年毛澤東“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論調并沒有太大差別。在這條路上一意孤行的走下去實在讓人看不到希望。
    至于上帝,其實科學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的生存空間,暫時不必替他老人家擔心。
  •   這書真得很經典。有更多的人看到才好?,F在的政府部門和環(huán)保組織的眼界早就有超越技術領域的趨勢。我有朋友就醉心于80年代以來的“深度生態(tài)“思潮,全面反思思維方式、個人生活到社會組織形式。雖然我覺得有點玄虛,好歹也給出了不少新的思路。
  •   The Ends of the earth 出中文版了嗎?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